毛泽东是怎样收编“山大王”袁文才和王佐的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l0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收编“绿林”
  
  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带领起义的队伍来到江西永新县三湾村,完成了历史上有名的“三湾改编”,之后,率部到达宁冈县城。宁冈县就在井冈山下。再跨一步,就可以进入井冈山了。
  此时,一道棘手的难题,摆在毛泽东面前:井冈山上下,有两股土匪,怎么办?很多人主张力取。这两股土匪,不过百八十人、几十条枪,倘若用武力解决,轻而易举。而毛泽东则力主智取文攻,在他看来,这些“山大王”可以引作同盟军。再说,那两股土匪是本地人,消灭了他们,也就等于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使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立足不稳。
  那两股土匪,头目分别是袁文才和王佐。袁文才驻扎在山下——宁冈茅坪,王佐则在山上——井冈山茨坪,山上山下互相呼应,成为犄角之势。两人结为结拜兄弟,唇齿相依。
  袁文才,29岁,宁冈茅坪马源坑人。他幼时念过私塾,有点文化。宁冈茅坪附近,有座半冈山。半冈山上的胡亚春等人啸聚山林,组成一支马刀队。之所以称为马刀队,是因为他们没有枪,只有梭标马刀。袁文才19岁那年,参加了马刀队,后来成为马刀队的参谋长,后成为首领。马刀队以“吊羊”为主。“羊”,土豪也。吊羊,也就是绑架土豪作为人质,索以巨款。
  毛泽东来到宁冈古城,一位名叫龙超清的年轻人前来求见。龙超清,本地人,富家子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出任国民党南昌市党部组织部长。开始北伐时,他受中共派遣回乡发动群众,迎接北伐,而他回乡的公开身份却是国民党特派员。他回到宁冈后,担任中共宁冈支部书记。
  龙超清跟袁文才有旧,曾与袁文才结拜。1926年9月,他策动袁文才在宁冈举行暴动,任命袁文才为“宁冈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并吸收袁文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率部抵达宁冈,龙超清欢天喜地。经龙超清介绍,毛泽东得知袁文才原是中共党员,收编他的部队也就容易得多了。龙超清说及袁方才眼下最缺的是枪,毛泽东当即慷慨答应,送108支枪给袁文才。龙超清把喜讯转告袁文才后,向来讲义气的袁文才,也答应送给毛泽东的部队600块大洋。
  “山大王”袁文才投靠毛泽东后,主动请求毛泽东派中共党员前去训练部队。几个月后,袁文才部队接受改编,加入了中国工农革命军。
  
  二、智服王佐
  
  王佐,29岁,身材不高,白净面孔,是井冈山附近的近遂川下庄人,裁缝出身。
  王佐识字不多,曾跟一位拳师学过几年,武艺不错。据说,他骑在马上,一枪射去,可击中野鸡。1920年,湖南军阀部队的一个连长朱孔阳,由于不满上司克扣军饷,带了20多个弟兄,到井冈山当绿林。朱孔阳在井冈山上“吊羊”,弄到钱后,就买了一批布,请裁缝王佐给手下的弟兄做新衣。王佐见朱孔阳他们“吊羊”,日子过得舒畅,便有点眼热。而朱孔阳见王佐机警聪明,又有武艺,也有意招他入伙。不久,王佐就正式落草。
  王佐出自贫寒之家,对土豪劣绅有一股子仇恨,所以他落草之后,“打富不打贫”,而朱孔阳有时欺侮穷人。因此,王佐对朱孔阳日渐不满,不久便自立门户,另占山头。王佐的队伍在“打富不打贫”的口号下,慢慢兴旺起来,王佐成了井冈山的“山大王”。
  毛泽东的部队在山下安营扎寨后,并不急于上山,毛泽东要做通“山大王”王佐的思想工作。王佐“把兄弟”袁文才派人上山,向他诉说毛泽东的队伍专跟土豪劣绅作对,跟他们“劫富济贫”走的是一条道。听说毛泽东给了袁文才108条枪,王佐颇为震惊,因为他在井冈山那么多年,也只弄到60来支枪,而且好多还是土枪。他手下的兵,两个人还摊不到一支枪。王佐第一回听说“中国工农革命军”,虽然不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但毛泽东既然能给袁文才那么多枪,就表明,“中国工农革命军”不会“吃”掉他们。
  10月24日,毛泽东率部来到井冈山西侧的荆竹山。一个自称是朱持柳的人前来拜见。原来,此人是王佐派来的代表,专程来迎接毛泽东上山。毛泽东在荆竹山村的大道旁集合队伍,向战士们介绍了王佐派来的代表朱持柳,并宣布马上随他上山。在朱持柳的带领下,毛泽东部队上山了。王佐和毛泽东约定在双马石见面。所谓双马石,其实是两块天然巨石,一上一下,叠在一起,乃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那里格外陡峭,山林茂密,王佐已在那里布好了队伍,以防不测。
  毛泽东似乎早已料中王佐的心思,未到双马石,便下令部队停止前进,他只带随从数人前去会面。王佐见毛泽东“单刀赴会”,也就放心了。
  毛泽东极善言辞,向王佐说明了“中国工农革命军”是老百姓的子弟兵,是土豪劣绅的死对头,共产党是穷苦百姓的救星……他说:“我们打土豪,跟你们‘吊羊’是一致的,都是要跟土豪作对。你们是我们的战友。你们需要枪,我们给!”毛泽东这句话,正合王佐的心意。毛泽东问:“你们需要多少枪?”王佐不敢说,说少了怕失去机会,说多了怕毛泽东不答应。毛泽东很爽快地说:“给你70支,够不够?”
  70支枪!这个数字大大出乎王佐的意料。他紧紧地握着毛泽东的手,说:“走,我带你们上山!”毛泽东部队顺利地上了井冈山,当天便在大井住下。
  王佐也很讲义气,一下子给了毛泽东部队50000斤谷,毛泽东部队有了军粮。
  3天后,在王佐亲自带领下,毛泽东部队进入南山的中心茨坪。从此,毛泽东找到了一块可以立稳脚跟的地方。
  王佐看到毛泽东部队纪律严明,十分欣喜。不过,他却一直怀着戒心。因为毛泽东部队远比他的部队强大,随时可以“吃”掉他。毛泽东非常看重搞好和王佐的关系。为了解除王佐的戒心,他让王佐的部队保持其独立性。
  毛泽东在山上安顿毕,便于11月上旬下山了。山下军务正忙。11月中旬,毛泽东的部队攻取了茶陵县城,在那里建立了“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由谭震林任主席。茶陵红色政权的建立,震动了四方。12月下旬,国民党军队围攻茶陵。
  毛泽东人在山下,心在山上。他牵挂着王佐,生怕王佐有变。
  1928年初,毛泽东派何长工去做王佐的工作。何长工留过洋,会讲法语、俄语,见过大世面,能言善辩,头脑灵活,毛泽东十分看重他。
  何长工原名何坤,“何长工”是毛泽东给他改的名。何长工原在卢德铭的警卫团当参谋。三湾改编后,毛泽东派他秘密前往长沙,向中共湖南省委汇报秋收暴动的情况。接着,何长工又奉命前去寻觅南昌起义后的朱德部队,取得联系后,又风尘仆仆地来到江西遂川县城天主堂见毛泽东,领上新的任务后,马上前往王佐部队,担任党代表。王佐见到了何长工,知道他是毛泽东派来的党代表,所以表面上客客气气,暗地里却处处设防,生怕夺了他的位置。
  何长工经过细细访问后,得知王佐心上压着一块石头,那就是尹道一。原来,王佐在井冈山当“山大王”时,东南西北,有号称“四大屠夫”的4股地主武装跟他作对,为首的便是尹道一。此人是井冈山七县民团总指挥,王佐的宿敌。王佐跟尹道一打了多年,屡屡败北,连他的侄女也被尹道一杀害。何长工知道这事后,便想方设法,在王佐的协助下,消灭了尹道一。王佐大喜,从此跟何长工心贴心,表示愿意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入毛泽东的队伍。
  1928年2月上旬,袁文才和王佐的两支部队接受改编,成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正团长袁文才,副团长王佐,何长工为党代表。后来,王佐还主动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责编 李欣)
其他文献
老一辈领导人中,彭真和薄一波是山西籍人。他们对山西缺水的情况有切身的体会,因此也就特别关心引黄工程的进展。我们每次看望彭老和薄老,第一件事就是要详细汇报引黄的情况。薄老听了引水和修路的情况后,高兴地对别人说:“山西是在踏下心来干实事哩!”彭老在他93岁高龄时,欣然命笔,为引黄工程题词:“万家寨引黄工程是山西人民治水事业新的里程碑!”他说:“我如果能行,也要为山西引水修路搬—块砖。”彭老、薄老都是德
期刊
新芽绽绿是因为旧的叶子成了肥料,生命缘于代谢。所以有人说,4月是残酷的季节。责备我们只看到蓬勃的生,却忘了深沉的死。海南是4月的。它4月诞生,4月曾因宏观调控而失声;博鳌论坛在4月,中美“撞机”和“琼民源”破产也在4月。它是一种警示,警示我们别忘记过去,记得鲜艳背后沉重的负荷。它更是一种预报,预报曲折之后无可阻挡的新生。    民国时期  孙中山:首倡开发第一人    孙中山的理想:  开发海南在
期刊
2005年6月22日上午,新疆霍城县境内兵团农四师第六十四团的“草原之夜风情园”内,伴随着缓缓响起在风情园上空的《草原之夜》的歌声,原中国八一电影制片厂纪录片导演张加毅的长子张江舟手捧着骨灰盒深情地说:“爸爸,按照您的遗愿,我们把您托付给可克达拉人民,让您能够随时感觉得到、听得到、看得到可克达拉的巨大变化。生前您特别喜欢与人聊天,以后,从您面前走过的朋友都会与您说话的,相信您在可克达拉是不会感到寂
期刊
一、被傅作义收为义子,取名“雨中”    1928年,时任天津水旱码头稽查处处长的大祖父韩占彪,回山西太原出差,顺便回家乡探望我的爷爷。那年父亲16岁,已长成了大小伙子。大祖父见父亲聪明英俊,就把父亲带到了天津,在天津大沽口陆军指挥部第一警备兵舰报了名,成了一名军人。一年后父亲随部队返回太原,在阎锡山警备司令部执法队当队长。这个差事,令父亲感到做人的不易。跟大祖父商量后,父亲在一次执法中不辞而别,
期刊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一个甲子,是一个人的漫漫人生。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在这60年中对祖国、对人民做出有益贡献的人。在山西,尤其不应该忘记造福人民的引黄工程,和那些为引黄工程废寝忘食、不懈奋斗的人。  我直接参与并主持引黄工程事务长达16个年头。在共和国60华诞的盛典时刻,回望过去是很有意义的。不过,现在回顾这段历史,只能就这段历史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和重要文献作简要的整理,至于工程的
期刊
阿比西尼亚:随同法西斯装甲纵队向亚的斯亚贝巴进军的一名美国记者,公元1936年4月18日    通向阿拉基山口的陡坡让人惊叹不已,他们以惊人的工程技术和体力,在如此陡峭的大山上硬是凿开了一条可供骡马登攀的道路。我们一路爬坡,一副全景在我们背后渐渐展开,似乎有人往回翻着日记,展示我在这7个月的战斗中走过的全部路程。将近山顶,我站了起来,回首看了最后一眼。在东面,我可见高原向丹卡利地区低倾,阿加梅一带
期刊
“有钱不如有文化!”    80多年前,四川省芦山县一个久居大山的乡村土绅士外出经商,回家后,他叹了一口气,往太师椅上一躺,几天不说一句话。  3天后,他把大哥、三弟叫来商量,三弟兄关起门来讨论了一个下午,得出一个结果:“凡是能读书的儿女,都送出去读书。”他们还用“以近大同”4个字,为后辈定下排行。  这就是后来名闻天下的抗战英雄乐以琴的家。最近,记者走进了四川省芦山县城,追访71年前的空战英雄乐
期刊
在中央红军转战川滇黔时,红四方面军为了扩大苏区,并配合中央红军的作战行动,决定发起嘉陵江战役。1935年3月28日至4月21日,在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指挥下,红四方面军取得了嘉陵江战役的胜利,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至北川、南始梓潼、北抵川甘边界纵横100余公里的广大新区,为巩固川陕苏区和继续向甘肃省南部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川陕苏区的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只看到苏区的困难和国民党军将要进
期刊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之后,日军占领了上海,在上海大西路当寓公的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出于安全考虑,住进了位于开森路法租界的一幢花园式洋楼里。  1938年9月30日上午,三位声称是从广东中山县来的老乡扣开唐绍仪家的大门。三位客人进来,将肩扛手抱的带包装的礼物放在一楼客厅。一个身穿青灰色长衫、头戴礼帽的高个子笑着说:“带来几件玩物,请先生过目一下。”平日里既好收藏又做古董生意的唐绍仪不由眼
期刊
解放前,重庆奉节县有一个祈子的“胡瓜节”。  因为乡人对爱子的昵称“乖乖儿”听起来好象是“瓜瓜儿”,因此,每年中秋节的晚上,要由一群八九岁的顽童,特意给那些新婚夫妻、或多年未育的夫妇送去一个黄酥酥的老胡瓜。  每年金风送爽的时候,农家的瓜棚下、断墙上,竹篱前、茅舍后,坡坡坎坎,满山遍野都是金黄硕大的胡瓜。这时候,只要谁点醒一句:娃儿们偷胡瓜罗!立即就会引发童心的连锁爆炸,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娃娃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