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20年的春节会铭刻在每个国人的心中,这个春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全国上下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部署指挥下,担当尽责,扎实工作,统筹资源,形成合力,构筑起抵御疫情的严密防线,以必胜信心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
作为一名普通规划和建筑设计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事里无法成为“战士”,但籍此重庆市中医院传染病区初步方案设计之机,结合疫情防控做一些额外的思考和研究,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工程实施多角度提出思考,谋划将来,希望能为增强综合医院对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起到补益作用。
关键词:综合医院;突发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一、现有综合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期作用不大。
重庆现有传染病救治体系略显不足。重庆现有“四级”传染病防治体系基本保持在2003~2005年“SARS”后状态,规划布点市级仅有1处,区级均为各区人民医院兼任,从规划布点数量、单点建设床位规模等方面已经明显不足。本次疫情重庆并非“暴风之眼”,尚可应对。居安思危,以主城区对标武汉,确诊人数大于四万,重症人数大于一万,需医学观察者大于10万,则现有体系明显不足,甚至其中差距还甚于武汉。
现有综合医院资源丰富但因种种原因参与度很低。重庆全市现有公立医院约230家,民营医疗结构约610家,仅针对重庆主城区约62家综合医院而言,在本次疫情过程中仅有12家作为定点救治医院,其余均以封堵为措施,仅担当了记录者、统计者和报告者的角色,在救治方面参与度很低。
现有综合医院客观条件不具备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通过笔者对多家综合医院的了解,存在传染病区布局原因不能独立分区,传染病防治体系功能规模指标偏低,设备设施配套不满足突发事件运营需求,因布局和规模原因无法形成有效后勤保障和综合管理,导致多数综合医院在疫情期间有心无力。
因客观条件的补足现有多数综合医院应急预案缺失。现有主城区约60家公立综合医院多数把平日的医疗卫生工作作为了全部,而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均处于空白状态,一旦发生多数处于停摆状态,连原有的基本医疗功能都无法正常完成。
二、对综合医院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思考
对策一:适度增加规划布点,扩容建设规模;
重庆市是全国传染病高发地区之一,三峡库区蓄水运行后,生态环境变化很大,容易诱发传染病流行,居安思危提前建立完备的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
一是保持原有分级体系。自2003年SARS之后重庆形成分级防控的传染病救治体系,分为市、区(县)、街道(镇)、社区(村)四级,这一体系科学合理应对能力较强。
二是在原有体系基础上增加规划布点。2003~2005年至今已经过去了十五年,主城区传染病救治体系从规划布点应予以增加,建议在保留现有体系同时增加规划布点,具体为市级根据城市空间格局布局2-3处,包括现有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沙坪坝区),江北、渝北区域布点一处,南岸、办案区域布点一处。区级除现有区级人民医院兼职传染病救治功能外,建议各区根据现有综合医院的规划分布、用地条件,选择2-3所综合医院,进行传染病区的扩建,扩建规模100-200床;街道和社区级重点加强现有设施设备的升级改造,建立明确有效的应急预案。
三是在增加规划布点后保障适度的建设规模。建议市级布点宜为600~800床,区级布点以100~200床位宜,街道和社区以依然保持原规模作为传染病防治体系的医学观察、统计、报告部分。
对策二:突出平战转换能力,注重兼顾设计;
一是规划选址和布局兼顾相对独立和日常联系的便捷性。结合本次笔者正在进行的中医院传染病区的方案设计,现有综合医院选择周边临近的用地,用地应具有与周边外界保持20米以上的距离,与医院本部有便捷道路连接,以车行道路与本部分隔等特征,实现日常路左路右,特殊时期左右分隔的及便捷又能独立的规划布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期必须具备封闭管理、独立进出、功能完备的特征。
二是功能分区自成体系,动线分流,洁污分区。扩建传染病区时需要对车辆(救护车、医患车辆)、人群分别组织,日常在与本部便捷互通时,区域内养成分区、分流、动线清晰的医患行为习惯。笔者在中医院传染病区的设计中以此为总图布局和交通组织原则之一,人车完全分离:除急救车辆,全部地下停车,人车完全分离,不同标高两个车库出入口,可做单向管理,地下与本部车库保留连通可能;
三是建筑设计针对人群进行动线和行为专项设计。医护、患者、污物细化流线组织,洁污分区、流线分离,根据医护工作习惯必须设计半污染区(缓冲区),结合消防疏散的门禁系统,日常满足同行便捷,在公共卫生事件需要时能迅速形成分隔和封闭
四是建筑设计强调模块化设计。在重点考虑医疗卫生需求之后通过专業分类分区,作系统化的增建、扩建行为,建筑设计时采用模块化设计,如室内公共空间模块、竖向交通模块、病房模块、医护模块、缓冲模块和配套模块(卫生间、垃圾房、污物间等),同时在建筑立面造型上根据功能模块亦进行立面模块划分。这样利于在实施过程中对装配式建筑等环保、节能、绿色的新技术的应用。
五是设备设施等配套不打折扣。基于现有综合医院存在因投资等原因对于传染病区的配电、给水、排水、空调等体系未按照规范贯彻实施的情况。笔者强调在传染病区建设时必须保障设施设备的完全实施,如多回路、多套供配电、污水、空调体系,这与日常的医疗行为没有冲突,却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必要因素。
对策三:明确主办协办和实施主体保障高效落地实施。
笔者凭借多年的实际项目经验同时思考了如何保障建项目的立项、实施程序,能高效、切实的推进落实。
一是卫健委为主办,统筹规划布点和规模提出立项;
二是规资局为协办,论证立项维护医疗卫生专项规划;
三是所在地域卫健委或医院为主体组织实施;
三、对综合医院如何做好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额外思考
结合实际项目浅谈了一下增强综合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相关的设计选址、布局、建筑单体的思考,笔者以一名普通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设计者的角度,额外思考了现下如何做好医院设计的要素。
一是合理的项目定位。这是是医院远期良性发展的基础,是整个规划的指导原则,为医院远期发展提供战略性的依据,从而确定规模、等级、核心业务、发展思路等等。
二是前瞻的空间格局。医院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内外部空间预留为医院全方位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空间布局宜顺时应势。
三是持续的绿色医院。绿色医院是在保证舒适体验的前提下,耗能最少的医院。绿色医院集成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的新技术、新产品,这些技术的运用和落实,都顺应未来医院的发展趋势。
四是发展的智慧医院。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尤其以移动医疗、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让智慧医院体系逐渐成为现代医院建设的核心内容。
五是前沿的实施设备。对照明、电梯、空调、给水排水等系统可经通讯接口与其他系统联网,全面实现建筑的智能化。
结语
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往往突如其来,来势汹汹,我们应该未雨绸缪,把准备工作做在平静时期。疫情无情人有情,在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没有旁观者笔者不能作为一线的“逆行者”,但可以通过自身多年的设计经验,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工程实施多角度提出思考,谋划将来,本文属于个人结合项目实例的分析和思考,属于经验的总结分享,及对未来的期望。
参考文献:
[1]杨桃莲:突发的公共卫生危机传播存在的问题.《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09期
[2]季英凯:日本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及启示.《群众》2015年第03期
[3]陈纲琳:综合性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几点思考.《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第17期
[4]曹战英:医院感染管理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中国卫生产业》2017年第33期
作为一名普通规划和建筑设计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事里无法成为“战士”,但籍此重庆市中医院传染病区初步方案设计之机,结合疫情防控做一些额外的思考和研究,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工程实施多角度提出思考,谋划将来,希望能为增强综合医院对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起到补益作用。
关键词:综合医院;突发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一、现有综合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期作用不大。
重庆现有传染病救治体系略显不足。重庆现有“四级”传染病防治体系基本保持在2003~2005年“SARS”后状态,规划布点市级仅有1处,区级均为各区人民医院兼任,从规划布点数量、单点建设床位规模等方面已经明显不足。本次疫情重庆并非“暴风之眼”,尚可应对。居安思危,以主城区对标武汉,确诊人数大于四万,重症人数大于一万,需医学观察者大于10万,则现有体系明显不足,甚至其中差距还甚于武汉。
现有综合医院资源丰富但因种种原因参与度很低。重庆全市现有公立医院约230家,民营医疗结构约610家,仅针对重庆主城区约62家综合医院而言,在本次疫情过程中仅有12家作为定点救治医院,其余均以封堵为措施,仅担当了记录者、统计者和报告者的角色,在救治方面参与度很低。
现有综合医院客观条件不具备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通过笔者对多家综合医院的了解,存在传染病区布局原因不能独立分区,传染病防治体系功能规模指标偏低,设备设施配套不满足突发事件运营需求,因布局和规模原因无法形成有效后勤保障和综合管理,导致多数综合医院在疫情期间有心无力。
因客观条件的补足现有多数综合医院应急预案缺失。现有主城区约60家公立综合医院多数把平日的医疗卫生工作作为了全部,而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均处于空白状态,一旦发生多数处于停摆状态,连原有的基本医疗功能都无法正常完成。
二、对综合医院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思考
对策一:适度增加规划布点,扩容建设规模;
重庆市是全国传染病高发地区之一,三峡库区蓄水运行后,生态环境变化很大,容易诱发传染病流行,居安思危提前建立完备的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
一是保持原有分级体系。自2003年SARS之后重庆形成分级防控的传染病救治体系,分为市、区(县)、街道(镇)、社区(村)四级,这一体系科学合理应对能力较强。
二是在原有体系基础上增加规划布点。2003~2005年至今已经过去了十五年,主城区传染病救治体系从规划布点应予以增加,建议在保留现有体系同时增加规划布点,具体为市级根据城市空间格局布局2-3处,包括现有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沙坪坝区),江北、渝北区域布点一处,南岸、办案区域布点一处。区级除现有区级人民医院兼职传染病救治功能外,建议各区根据现有综合医院的规划分布、用地条件,选择2-3所综合医院,进行传染病区的扩建,扩建规模100-200床;街道和社区级重点加强现有设施设备的升级改造,建立明确有效的应急预案。
三是在增加规划布点后保障适度的建设规模。建议市级布点宜为600~800床,区级布点以100~200床位宜,街道和社区以依然保持原规模作为传染病防治体系的医学观察、统计、报告部分。
对策二:突出平战转换能力,注重兼顾设计;
一是规划选址和布局兼顾相对独立和日常联系的便捷性。结合本次笔者正在进行的中医院传染病区的方案设计,现有综合医院选择周边临近的用地,用地应具有与周边外界保持20米以上的距离,与医院本部有便捷道路连接,以车行道路与本部分隔等特征,实现日常路左路右,特殊时期左右分隔的及便捷又能独立的规划布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期必须具备封闭管理、独立进出、功能完备的特征。
二是功能分区自成体系,动线分流,洁污分区。扩建传染病区时需要对车辆(救护车、医患车辆)、人群分别组织,日常在与本部便捷互通时,区域内养成分区、分流、动线清晰的医患行为习惯。笔者在中医院传染病区的设计中以此为总图布局和交通组织原则之一,人车完全分离:除急救车辆,全部地下停车,人车完全分离,不同标高两个车库出入口,可做单向管理,地下与本部车库保留连通可能;
三是建筑设计针对人群进行动线和行为专项设计。医护、患者、污物细化流线组织,洁污分区、流线分离,根据医护工作习惯必须设计半污染区(缓冲区),结合消防疏散的门禁系统,日常满足同行便捷,在公共卫生事件需要时能迅速形成分隔和封闭
四是建筑设计强调模块化设计。在重点考虑医疗卫生需求之后通过专業分类分区,作系统化的增建、扩建行为,建筑设计时采用模块化设计,如室内公共空间模块、竖向交通模块、病房模块、医护模块、缓冲模块和配套模块(卫生间、垃圾房、污物间等),同时在建筑立面造型上根据功能模块亦进行立面模块划分。这样利于在实施过程中对装配式建筑等环保、节能、绿色的新技术的应用。
五是设备设施等配套不打折扣。基于现有综合医院存在因投资等原因对于传染病区的配电、给水、排水、空调等体系未按照规范贯彻实施的情况。笔者强调在传染病区建设时必须保障设施设备的完全实施,如多回路、多套供配电、污水、空调体系,这与日常的医疗行为没有冲突,却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必要因素。
对策三:明确主办协办和实施主体保障高效落地实施。
笔者凭借多年的实际项目经验同时思考了如何保障建项目的立项、实施程序,能高效、切实的推进落实。
一是卫健委为主办,统筹规划布点和规模提出立项;
二是规资局为协办,论证立项维护医疗卫生专项规划;
三是所在地域卫健委或医院为主体组织实施;
三、对综合医院如何做好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额外思考
结合实际项目浅谈了一下增强综合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相关的设计选址、布局、建筑单体的思考,笔者以一名普通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设计者的角度,额外思考了现下如何做好医院设计的要素。
一是合理的项目定位。这是是医院远期良性发展的基础,是整个规划的指导原则,为医院远期发展提供战略性的依据,从而确定规模、等级、核心业务、发展思路等等。
二是前瞻的空间格局。医院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内外部空间预留为医院全方位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空间布局宜顺时应势。
三是持续的绿色医院。绿色医院是在保证舒适体验的前提下,耗能最少的医院。绿色医院集成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的新技术、新产品,这些技术的运用和落实,都顺应未来医院的发展趋势。
四是发展的智慧医院。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尤其以移动医疗、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让智慧医院体系逐渐成为现代医院建设的核心内容。
五是前沿的实施设备。对照明、电梯、空调、给水排水等系统可经通讯接口与其他系统联网,全面实现建筑的智能化。
结语
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往往突如其来,来势汹汹,我们应该未雨绸缪,把准备工作做在平静时期。疫情无情人有情,在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没有旁观者笔者不能作为一线的“逆行者”,但可以通过自身多年的设计经验,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工程实施多角度提出思考,谋划将来,本文属于个人结合项目实例的分析和思考,属于经验的总结分享,及对未来的期望。
参考文献:
[1]杨桃莲:突发的公共卫生危机传播存在的问题.《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09期
[2]季英凯:日本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及启示.《群众》2015年第03期
[3]陈纲琳:综合性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几点思考.《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第17期
[4]曹战英:医院感染管理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中国卫生产业》2017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