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摩擦演示实验的研究

来源 :当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mz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试验装置应用动态平衡中“二力平衡”原理设计主要考虑学生在理解上的顺畅。该装置的动力系统通过轮轴实现,这样(一)是拉动滑块可缓慢平稳向前移动,(二)是利用轮轴摩擦的自锁功能实现了边演示边讲解的目的。该装置克服了教材以及同行在该项研究中的诸多弊端。该仪器制作简单,操作方便。
  关键字:静摩擦力方向 滑动摩擦力 实验装置
  学过高中物理的学生都知道,高中物理学的基础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的方向判断.教师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溶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在探究实验中我们充分利用初中学习过的二力平衡条件的知识,通过观察物体从不动到滑动过程静摩擦力随动力逐渐增大而增大的情况,在探究中去理解静摩擦力.对于动摩擦因数(如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接触面的压力有关)教学中要适当考虑,不是要通过教师的说明,而是要通过具体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充分感受后得出有关摩擦力的知识。
  一、教材提供的摩擦力演示实验存在的问题
  现使用的人教版初中教材和高中教材中均对摩擦力的教学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针对这些要求我们对演示实验进行了研究和改进。以下是我们探究的过程和归纳的成果。
  《初中的要求》:
  1、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2、怎样利用有益的摩擦?
  3、怎样减小有害的摩擦?
  《高中的要求》:
  1、掌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μFN)和方向
  2、了解静摩擦的概念及静摩擦力的大小(0  对中学生来讲,理解摩擦力很复杂,其表现出“若有若无,方向不定”,“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故本人专门在讲解摩擦力的问题上做了实验研究,想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到摩擦力。
  实验探究过程:通常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演示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其操作为:手握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在木块上加砝码;在长木板上铺棉布、毛巾等方法来得出最后的结论。这一操作看起来容易,但存在三个问题:
  1、即使滑块与木板都非常平整,也很难保证滑块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原因是手拉提供的拉力很难做到均匀。
  2、读取弹簧秤示数难,因演示测力计刻度值较大,以及指针在变动读数。
  3、准确做到弹簧测力计拉动滑块时方向始终保持水平有难度。
  其它参考书中该试验的装置如图(2)所示,
  原理是开始调节木板呈水平状态,再往桶里加沙子,直到用手轻推一下滑块,滑块能在木板上做匀速运动为止,此时摩擦力的大小等小桶加沙子的重力。
  但这种设计,最大的问题是能否让滑块做匀速直线运动,且其调节操作过程比较烦琐,准确性也较差。
  二、同行对该实验设计的优选。
  图(1),图(2)的实验是基于“二力平衡”的原理来设计,是发生在运动中的“动态平衡”。而动态平衡的实现如果仅凭实验者的眼和手,这很难做到。于是我们从两个角度对实验设置进行了改进:
  其一:放弃单凭眼和手,选用电机来提供拉力,滑块实现水平匀速运动。由于电机的转速比较稳定,在拉力不大的情况下,短时间滑块的运动可视为匀速直线运动。
  例如:
  图(3)装置把电机安装在木块内,电池和开关在外。
  图(4)装置把电机固定在底板一侧。
  图(3),图(4)装置虽然克服了手动的弊端,但都存在测力计悬空下坠对实验带来系统误差。
  其二:放弃“动态平衡”,选择“静态平衡”;动态平衡不宜获得,我们能否在静态平衡上做文章打开这个难点呢?
  图(5)装置利用重力拉动滑块下的木板,滑块和测力计相对静止,根据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此时测力计的示数就是滑块受到的摩擦力。这种设计实现了由动态平衡变为静态平衡,读数比较方便。但同样存在图(4)的问题:测力计悬空,细绳下坠,实验会带来系统误差……
  借于以上的原因同行将测力计由水平状态改为竖直悬挂,使其对实验系统误差的影响进一步减小,如图(6)所示。
  为了使实验现象明显,性能稳定,便于操作,易于观察,在实验器材的选用及其搭配组装的优化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有人认为图(6)的实验设计达到较佳,我认为图(6)的装置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其中有两点不足:
  ① 利用重力做动力在操作多有不便。
  ② 现有的弹簧测力计做演示观察,学生很难读数。
  图(7)的实验装置比图(6)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电动机带动皮带轮逆时针匀速旋转,滑块达到动态平衡,可以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不足点是控制电机转速较难,因而不易观察静摩擦的发展过程,以及获取最大静摩擦力的值。
  我的最新设计是图(8)所示,
  该装置应用“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原理而制成。测力计用1N的弹簧根据“胡克定律”而制成,因刻度间距拉大,容易观察到力的变化。动力系统改为用轮轴来提供,实验操作中用力平稳缓慢,滑块运动比较理想,因轮轴间有一定的摩擦力故可起自锁功能,并且可以做到边演示边讲解(讲解演示,中间可停顿)。在滑块下部粘上不同的材料或是在木板上铺上其他粗糙材料,可比较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使用时,先转动轮轴,滑块没有运动,但是弹簧却有实数,充分说明了静摩擦力的存在和其大小、方向,学生还可以观察到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
  我的实验装置实物图如下
  以上是我对整个摩擦力实验教具的研究过程,在研究的过程中,每个装置都有具体的实物模型,在应用和实验中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现在所形成的最后实验教具在讲解摩擦力时可能仍然有一定的弊端,但相比之前的教具已有很大的改革创新。
  其特点是:
  1、 该试验装置应用动态平衡中“二力平衡”原理设计主要考虑学生在理解上的顺畅。
  2、 该装置的动力系统通过轮轴实现,这样(一)是拉动滑块可缓慢平稳向前移动,(二)是利用轮轴摩擦的自锁功能实现了边演示边讲解的目的。
  3、 该装置克服了教材以及同行在该项研究中的诸多弊端。该仪器制作简单,操作方便。
  这个教具在演示方面还有不完美的地方,请广大读者以及同行给予批评指正。
其他文献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肯定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所表现的出来的能力,为每位学生制造机会,给于表扬肯定,关注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闪光之处。凭着一颗真诚挚热的心,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开启学生那幼小的心灵,现就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评价艺术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心中多把 “尺”。“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世界
期刊
面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人们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普遍提高,来自家长,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高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青年教师,管理一个班集体,确有很大的难度。年轻的班主任刚踏出校门不久,朝气蓬勃,满怀大志。但经验不足,使他们难于驾驭班级中的各种繁锁事务,管理中出现的种种失误,往往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上进心,成为前进中的障碍。乌申斯基指出
期刊
摘 要: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结合平时对班级的管理经验和对平时所用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总结,阅读文献,查找资料来完成探讨过程。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成长,能让学生得到赞美、认识、合作、成就等并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分类指导 因材施教  多元智能评价,
期刊
摘 要:适时:适合时宜的意思,不太早也不太晚,否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张爱玲说:“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流行音乐以其通俗时尚,贴近生活,与社会紧密相连而受到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喜爱,当然中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中很多人可以不知道宋祖英,但是绝不会不知道周杰伦!很多音乐老师为了投其所好,将流行歌曲引入课堂教学,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引入成功,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期刊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更好的实施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我们的观念和做法。  一 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第一,从单一化走向综合化。传统的 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模式,老师讲,学生听。而在知识爆炸的 时代,那种“仓储式”的人才已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此,课堂教学要不断扩展自身的功能,努力使知识到传播、信息的辐射跟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第
期刊
笔者认为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新课程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面向全体学习,鼓励探究式学习。面对这样的教学理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  一:注重课堂教学环节的“趣、新、妙、”  1、“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强大内驱力。课堂教学的趣是指精彩的导语设计。斯多惠在《
期刊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课堂上,单纯依靠教师的语言描述,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思维创作,他们也感到很困难或无从下笔,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往往怕作文,把作文当作苦差事。那么,如何在习作指导中,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开拓学生写作思路,为学生习作开辟自由、想象的空间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创设观察情境 培养观察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
期刊
摘 要: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强学习能力都是大有帮助。  关键词:概念教学、做法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期刊
我在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发现了两种现象:一是课堂上教得呆板,内容枯燥,无生机,学生不感兴趣;二是老师讲得生动,学生也很有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但教学内容比较空泛而不易落实,教学的重难点也不易把握,课后学生无收获。表面上看,虽然后者优于前者,但实际效果两者相差无几。为此,我一直在探索怎样才能把中学语文课教得既实且活,既能加强训练,提高能力,又能让学生得生动活泼,即实而不死,活而不空。因此,我认为要做
期刊
新课程理念强调,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将来从事专业数学工作的可能不会很多,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是以培养少数精英为目的,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积极落实新课程理念,树立新教学观  传统的数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