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2621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实话,对于咚咚锵锵地敲打、红红绿绿地晃荡古戏,至今我都没有正正经经地看过一回。虽然家乡就有这样的一支戏班,而且如今挑梁的都是我儿时的伙伴,自己也曾为进戏班哭过闹过挨打过,但是终究是没有如愿。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一天,正在疯耍的我们惊奇地发现大人们从房椽上,屋梁里,夹壁中拆下、抬出一根根、一箱箱黑漆漆挂着蛛丝烟尘的竹竿与木箱,打开来里面全是一丈多长的野鸡毛、花花绿绿的绫缎衣服、挂满珠宝的大帽子;更让我们惊奇的是那些鞋,底部的雪白且有二三寸高……从大人的谈笑中,我们得知这是家族戏班的行头,那个声音能飞过三个屋脊的九叔就是班主,我的一个伯伯也是戏班的演员。演员那是电影里才能见到的人物啊,顿时,这些与我们朝夕相处、貌不惊人的泥腿子叔伯们,形象异常地高大起来。
  不久戏班就招齐了学徒,我的伙伴中就有几个,每天去祠堂里拿扁担练空翻、用板凳压腿、随二胡吊嗓,羡慕得我们直流口水。
  过年时,第一场戏在老家的正堂前上演,借了四个屋场的大门搭的台。那场演出可谓盛况空前,人是水泄不通,台上咿咿呀呀地唱,台下口舌不齐地叫,我们则在人堆里没命地疯。从那时起,每到春节前后,老戏班就被东接西请,忙个不停。在那文化饥渴的年代里,看戏啰,成了我们童年生活里欢悦的大餐和心灵深处涂抹不去的印记。
  八十年代初,我上初中的时候,县里成立了剧团,却不会画脸谱,特地派人来请老戏班的师傅画脸谱。这事轰動了全乡,我和几个老家的伙伴则成了同学中的人物,每天课后在公社大门前晃来荡去,在同学们的恳求下神气地讲述着戏班的点滴。大了之后,渐渐知道,家乡称之为“太公戏”的老戏班,正名叫“凤舞班”,属汉剧剧种,演出地一般在湘鄂赣三省边界,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演员全是业余,农忙务工,农闲演出,技艺则口传身教。演资大多数由请的屋场家家户户相凑,吃住由地方分派,为了喜庆或了愿而一家独请的也有,但不多。戏班演出的剧目很多,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而且能随时代的发展编剧入戏,今事古唱。剧目分正本和插戏,印象中好像插戏更能调动观众的情绪,每每是喝彩声动、高潮迭起,而一到正剧则全场松弛,喝茶聊天,舒适闲逸,似乎等待着下一出插戏的到来。
  看全一本戏,于我只有一次。母亲生病,父亲请了一场戏,在祠堂演的,因为是自家请的,我坚持看完了。那晚人很多,气氛很好,场面也很热闹。名堂自然是看不出来的,只是至今还记得剧目叫《宝莲灯》,那也是散戏后班中演员、幼时伙伴在回家的路上告诉我的。因为他还说,最后沉香成功地救出了母亲,所以我印象特别深。
  现在想来,老戏在营造欢乐气氛、抒发喜庆情愫的同时,又能表达傩舞的内涵,帮助人们了却某个心愿、寄托某种希冀,这是否是民间艺术传承的必由之路,抑或老戏能在这块土地上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原由与根本呢?
  色 难
  父亲病了七年,瘫了四年。
  由于母亲谢世过早,我们姊妹有了痛失亲情的体验,因此侍奉父亲格外尽心、特别用意。但饶是如此,还是难免有在父亲面前怄气作色,使父亲不高兴的时候,心下甚是愧疚,每每念及,难以释怀。
  父亲想吃鸭,但他不对我讲。我的朋友来了,他问朋友:“能帮我买只鸭么?”
  朋友目光狐疑但坚定,盯得我心头火苗乱蹿。父亲一生独立特行、鄙视世俗,这我清楚,但别人不可能都理解。可以想见,我的脸色一定不会赏心悦目的。
  在病的头两年,父亲对药的效果非常怀疑,逢人就说药不好。这我能理解,盼病好呗。但后来慨叹:好药吃不上。就很为我招来了许多异样的眼光和“心照不宣”式的规劝,但我都泰然处之:为父治病又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再者,我了解我父亲,他文学功底很深,对鲁迅很有研究,向来是说话带刺的,所以没当一回事。
  但父亲的脾气是既躁且犟的,不达目的轻易不罢休。他先是不吃药,甚至当着我的面把药摔在地上,继而不吃不喝以“绝食”威胁我。没办法,谁叫他是我父亲呢,每次我都耐心地说服、哄劝直到他把药吞下去。而且几次请来医生向他“郑重说明”,但效果都不大,往往过不了几天,又旧“病”复发。说实话,他服的药都是在住院时经医生反复观察、再三斟酌后定下,轻易不能更改的。我们都恨不得能替他生病,还会有舍不得让他吃的药?
  但父亲不理这一套,一招不成又出一招,他开始用电话向其他儿女们“投诉”了。顺带说一下,我姊妹众多,而且在父亲坚强的脊梁支撑下,一个个放飞得不远也不近。所以每次在他“投诉”之后,我都要在电话里解释大半天。久了,姊妹们将信将疑起来,开始责备我了。这也难怪,两地相隔者,向来是互相报喜不报忧的。父亲这么“有讳”世情,姊妹们自然很着急,自然疑心我打“埋伏”。一次两次三次,我都忍了,但次数多了,我也有心绪不佳的时候——何况这样腹背受敌,“六亲皆叛”本就不是个滋味——难免出现控制不住的情况。
  一次弟弟打电话来,我将话筒递给父亲,就去为他冲豆奶,待我端着豆奶回来时,但听“好药是有,可没人去买呀……”
  莫名地,一股怒气冲冠而起,我将豆奶重重地往桌上一顿,转身夺门而出……可我又能向谁诉说呢?我只有披风而立,仰望苍天无语、任凭星星讥笑。
  父亲爱叨唠,使性儿,甚至有时蛮不讲理,我都能理解,这是老人的通病。何况父亲还久病在身,瘫痪不能动呢,有气不使向儿女使向谁去?再说老人自有老人的道理,只是不设身处地不知晓罢了。所以每次脾气之后反省时我没有不后悔的,心底总想对父亲好点好点再好点,想不论什么情况都脸色愉悦、态度和善,让父亲高兴,但每每事到临头,心里一急,又功亏一篑,很难做到。
  《论语》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说得太好了,无论情况如何,在父母面前一直和颜悦色真得太难了!久病无孝子,指的就是色难吧!我想。
  这不,姐姐来看父亲,问想吃什么。
  “吃肉。”父亲冲口而出。
  许是生理的需要,我真惊诧老人能吃肉。父亲病后是不吃蔬菜的,包括水果,一日三餐除了饭就是肉,而且尽挑肥的。但父亲开始健忘了,他补充说:
  “好久没吃肉了哟。”
  说者一脸苦相,听的我一脸苦笑。
  乾隆皇帝用“色难”征联,纪晓岚随口应对“容易”,竟成绝对,细思之下,不觉哑然:
  色难,当真不容易!
  责任编辑|李 瑾
其他文献
芦苇  青衫束身,腰直、昂首  像山野的带刀侍卫  先是一个后是一群  整队肃立,断崖勒马  看护这旷野空寂和天下太平  秋风来了,尾随在后  怒目芦苇的一波波起伏和荡漾  而芦苇头上发簪  多像一把把射出去的匕首  碰到风吹后  纷纷掉了下来  化成飞扬的一场雪花  像为一个季节开追悼会  更像众人浩浩荡荡地奔赴  谁的家国或生死万人冢  灯芯  灯芯连着灯芯,不管  青霞还是紫霞,你连着我  
期刊
栅栏  老家的菜园子一直在等我回家  它伺立于岳临高速轰隆隆的车声里  这条路穿过我的祖屋,也顺便终结了  我关于出生地的所有记忆,进而终结  可能的来生  路旁,栅栏依然立着,守护着园子里  不甚丰茂的青菜和瓜果  水沟里的泥鳅没入黄土深处,它无法认出  早已离开故乡的我  我的目光也被栅栏阻隔  无法看清楚大白菜的脸上  是否有灿烂的笑容  梦里的乡下老屋  一个梦就可以改变空间  这是201
期刊
那时候,学校会让我们做一些与读书无关的事,比如,过一段时间要搞一些大规模的“操练”。有一天,老师在放学的时候布置任务:明天我们要进行军事操练,大家要带红缨枪来。  红缨枪是用一根与我们身高相等的木棍或者竹棍做成杆子,在杆头安上一只约五寸的木质枪头,再在枪杆与枪头的连接处,用红布条或红毛线做一圈儿流苏样的红缨子,就是红缨枪了。有些负责任的家长将红缨枪做得十分漂亮,不仅枪杆、枪头、红缨做得很规范,还会
期刊
1  其实,太阳并没有落下去  坠入黑暗之渊  只是我们目光短浅  看不见它在那边  依旧辉煌的万丈光芒  2  高原又高又遠  我们怀揣着  孩提时代  激荡的悟空之梦  腾云驾雾  向着秋天  高耸磅礴的星辰飞行  3  飞机  自然之外  昼夜翱翔的第二只飞鸟  轻逸,迅速,精确  转眼穿过繁复的万里河山  遗留下清晰的现代诗行  是模仿还是创造  观点还是真理  4  从一个点到  另一个
期刊
1  天很低  云还要很低  好在我的个头不高  可以随意走动  2  几缕阳光  从云缝里插下来  吸管似的  吸吮明亮的溪水  3  绿的是草原  白的是雪山  牦牛,一片一片的黑  但不妨碍蓝天的蓝  水洗过的一样明净  4  哦,一片儿孤云  一片儿舒心的荫凉--  阳光把一枚奖章  戴在草原的胸膛  5  青海很大  但青海的青  却不裸一座山头  似乎一波一波的草浪  都是为绿的激情活
期刊
我是三月的清洁工     玉兰放梦,说"千千万蕊,不叶而花"  而我始终觉得,玉兰  怒放闹季是失宠的  如我今日在一片松林边  偶遇的这株白兰  闻其淡香与风雨之间  一朵玉兰落地,靠足而卧  高贵的花朵总是睡得如此安然  从开放至滴落坦坦荡荡  看来,玉兰不妥协  也拒悄无声息  她选择爱恨直白  玉兰花一直年轻气盛  落地铿锵  枝条时时展劲,伸过阳光  玉兰花被定性为"感恩"之意  延至奉
期刊
旋黄旋割鸟,在半个月前就叫了。  六月,强悍的骄阳,给大地使了个眼神,麦子就黄了。  麦子一黄,粮农的心,就跟着黄了。麦子黄的时节,最怕下雨了。因为过多的雨水,会迫使麦苗提前“流产”。  可偏巧,今年天公不作美。隔三岔五阴雨绵绵的天气,搅黄了农事,搅黄了粮农的心。他们出不了远门,田里的活又不能干,只能在家里闲待着。可是闲又闲不住,眼看着辛苦了一年的庄稼马上就要收割了,却又被雨水搅了。此刻,他们焦急
期刊
北风吹落了深红的残叶,有几片阔叶确实是残损得不成样子了,除了茎边些许锯子形状的痕迹,俨然是一副残骨的样子。空气干燥得很,不小心大吸一口气鼻子都觉得发酸。林大奶奶想着是该走远点去街头的小药房买包棉口罩了。  转入街角,往里走去,眼前是一片断壁残垣的景象。她被吓了一跳,这几天下雨她一直没出小区门,这一转眼的工夫,最后一栋画着圆圈写着“拆”的楼也倒了,被打碎的白墙砖上还印着几条“办证”的电话号码。棉口罩
期刊
众生相  陌生又熟悉的人,像雾里的树  推理剧,悬疑剧磨亮了叶子  我不是令你好奇的,不过是剧中弄丢自己   的小人物。  “本来,你的死活与我何干?”  这句子,和半夜的闪电一样干脆  窗外有棵树,落叶埋在根部,  雨水把它洗了又洗,埋了又埋  我脸上,众生相  你说,叫你如何将它洗了又洗  城堡  门框拿掉吧  卑微的虫子早已爬不出四月  精致的个人主义正在狂欢  泡过的酒,喝醉月亮  月亮见
期刊
故乡  春风按照季节  把去年的河水涨到今年的位置  洗衣的女子打着赤脚  汗湿的衣襟卷到肚脐以上  阳光掀开柔软的秘密  她们互相打趣,但不揭短  一只只蜜蜂飞过来  因为抑制不住内心的蜜汁  它们呻吟成一千台雷达  柴垛撑起干净的衣衫  枇杷树下,母亲摘掉多余的青果  云朵排起长队走了  頭顶上的天空豁然开朗  天空  已经不知道如何去写这蓝了  在春天高低不一的韵脚里  词语失去翕动的唇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