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记者随中央新闻采访团来到了位于欧亚大陆桥头堡、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素有古“丝绸之路”重要通道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秋高气爽的季节,湛蓝的天空显示其独有的博大精深,飘逸的白云含情脉脉地在头顶盘旋,秀美的山川峻峭多姿,绮丽的湖泊风情万种,无边无际的戈壁沙漠令人望而生叹……从南疆到北疆,从喀什到吐鲁番,在喀纳斯湖瞭望,在布尔津小城徜徉,看民族歌舞表演,品特有瓜果美食,新疆到处莺歌燕舞,新疆真是个好地方。
戈壁明珠更璀璨
50年弹指一挥间,50年来,新疆的发展变化有目共睹。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援和帮助下,新疆人民发挥主人翁精神,众志成城,艰苦奋斗,新疆赢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翻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
新疆,过去是一个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穷乡僻壤,50年后,已经成为万人瞩目乃至世界瞩目的焦点。新疆的变化是巨大的,新疆的成就是辉煌的,新疆的改革是成功的。是什么让新疆如此多娇?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同志介绍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和中央关于新疆发展与稳步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给新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疆把握好这个大环境,改革下大手笔,坚定不移地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狠抓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2004年,新疆国内生产总值达2200亿元,是1955年的42倍。人均GDP达到11200元。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主要农产品大幅增加,农业总产值达到750亿元,比1955年增长17倍;粮食总产达到828万吨,比1955年增长5.6倍;棉花总产达到175万吨,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比1955年增长70倍,建成了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
听着王乐泉同志的介绍,我们的思绪纷飞。这里有喀纳斯湖水怪扑朔迷离的传说,这里还有关于楼兰古国的各种历史传说和自然之谜,这些都给新疆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新疆好似一位遮着神秘面纱的妙龄少女,翘首企盼,含情脉脉地屹立在西北边陲。它神秘深邃的西域文化,风味独特的特色美食,热情奔放的维吾尔族歌舞,奇异的异域风情,都让人们流连忘返。它总面积16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周边分别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八国接壤,边境线总长5600多公里,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四分之一,是我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交界邻国最多的省区。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已经初步形成了沿边、沿桥和沿交通干线向国际国内拓展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随着俄罗斯、中亚各国经济的复苏、欧亚大陆桥的全线贯通,新疆已成为我国开拓中亚、南亚、西亚和东欧市场的前沿阵地。再加上新疆独特的地理构造,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目前已发现矿产138种,探明储量的有117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达43种,有5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23种居西北地区首位。听着一串串惊心动魄的数字,怎能不叫人为之侧目、为之动容。
未到新疆之前,我们以为乌鲁木齐的街道和汽车就像刀郎的情歌一样,总是带着些许沧桑,些许忧伤。而当记者实实在在漫步在乌鲁木齐的街头才发现,街道两旁是树木葱翠,到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高楼林立,商贾云集,处处散发着现代化城市的商业气息。记者来到了新疆国际大巴扎,新疆语大巴扎就是集市的意思。大巴扎上的广场里的新疆小吃一条街,人山人海,我们一边品尝美味佳肴,一边观看广场舞台上的新疆民族歌舞,只见维吾尔族少女美丽的舞台动作,或旋转,或左右摇摆头部,那数不清的发辫和色彩绚丽的裙裾飞扬,维吾尔少女美丽的睫毛弯弯,顾盼多情的眼睛让人销魂,新疆的酒美人更美,置身其中,就有一种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大街上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纪念品,让人目不暇接。有人说,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之大,我们想说,不到乌鲁木齐,就难以体会新疆50年来的巨大变化。据有关资料显示,195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仅为2.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649万元。自治区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乌鲁木齐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0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4.3亿元,比1978年增长13.7倍,是1955年的76倍;人均生产总值达22820元;地方财政收入53.29亿元,比1978年增长41倍,是1955年的115倍。城市的繁荣,乡村的恬静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也终于明白乌鲁木齐为什么是西域著名的“耕凿弦育之乡,歌舞游冶之地”。在茫茫戈壁记者也曾一领喀什葛儿的胡杨的风采,它“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的丰韵令人称奇。乌鲁木齐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观和富有地域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给记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那久负盛名的达坂城、景色迷人的天池、令人神往的亚洲地理中心被誉为“冰川活化石”的一号冰川,以及风光秀丽的南山天然牧场、甘沟菊花台、白杨沟瀑布等,都是那么的令人陶醉和向往。难怪“乌鲁木齐”的准噶尔蒙古语,是“优美的牧场”的意思。只见那孤傲的雪峰、澄碧的湖泊、蜿蜒曲折的河流,在阳光的映射下闪闪发光,就像天上散落的珠宝,一派珠光宝气。乌鲁木齐是美丽的,它张扬着自然的壮丽,抒写着大自然瑰丽的情怀;乌鲁木齐也是富有的,它宽阔的胸襟包揽的资源异常丰富。它因特殊的地缘和区位优势,自古便有“开天辟地之门户”之称,是连接天山南北、沟通新疆与内地的交通枢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第二座欧亚大陆桥贯通后,乌鲁木齐再次成为“新丝绸之路”上的枢纽,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乌鲁木齐已成为我国扩大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它因地处准噶尔储煤带的中部,煤炭储量在100亿吨以上,故有“煤田上的城市”之称。加之北有准东油田,西有克拉玛依油田,南有塔里木油田,东有吐哈油田,又被称为“油海上的煤船”。新世纪新阶段,随着中国入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乌鲁木齐在全疆乃至西部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在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龙头带动作用、全疆及中亚地区的辐射作用明显加强,区域内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正加速形成,乌鲁木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自治区成立以来,乌鲁木齐伴随着新疆走过了50年的光辉历程。乌鲁木齐这座昔日丝绸之路上的古城焕发出勃勃生机,已发展成为一个颇具现代化规模的综合性工商业城市,并成为西部地区综合实力最强、最具发展潜力的中心城市之一。
“沙漠美人”更迷人
那首脍炙人口的《克拉玛依之歌》唱出了克拉玛依天翻地覆的变化,也道出了克拉玛依人欢天喜地的心情。
从北疆回到南疆,我们来到向往已久的克拉玛依市,来到这座被誉为中国西部“璀璨的宝石”、“戈壁明珠”和“沙漠美人”的城市。这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一座园林化的城市,这里没有落叶,没有纸屑,所到之处都是那么安静整洁,不愧是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克拉玛依市是伴随着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的勘探开发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化石油工业城市。它拥有石油、天然气、天然沥青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世界上较为稀缺的环烷基原油。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央和自治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克拉玛依市各族人民开拓进取,在“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亘古荒原上建成了中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大油田,建成独山子石化、克拉玛依石化两大国家级的石油石化基地,并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石油新城。克拉玛依市依托强大的石油工业产业,地方工业、大农业、第三产业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重要一环,在新疆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是一座年轻的城。比共和国还小一岁。它年轻,所以充满活力,像青年般朝气蓬勃。通过一系列改革,塑造了物质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它,就是戈壁明珠、美丽的边陲城市———石河子市。石河子市在新疆历史上有着特殊的一笔。它之所以特殊,主要是因为它是由军人选址、军人设计、军人建造,在历史大潮中重现了南泥湾的奇迹;它创造了“人进沙退”的世界奇迹,成为人类历史的又一美谈。它之所以特殊,还特殊在它的领导机制。兵团农八师和石河子市实行一个党委的领导,领导班子分设,部门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的体制。石河子市是新疆自治区的直辖市,是兵团农八师师部所在地,是石河子垦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石河子建设的50年,是艰苦奋斗的50年、是辉煌发展的50年,石河子今天的辉煌离不开兵团的艰苦创业,流血流汗。有人这么说,一个团有12个连,而新疆的兵团一个团有13个连,那个连就是牺牲的兵团战士,就是那一片蒿草青青的坟墓。当我们驱车路过那一座座独特的坟墓时,心情都异样的沉重。在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那一个个地窝子的照片与模型,一件件穿过的大衣,点过的煤油灯,用过的镢头,还有那些战士用血汗写过的早已发黄的日记。我们感慨万分,石河子的兵团战士就是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建起了这座现代化的城市,他们是不朽的。石河子已经成为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成功典范和窗口。它在农业、工业、商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石河子地区,在绿色生态上做文章,整个城市一派生机盎然,昔日的戈壁滩绿起来了。石河子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被联合国授予“人居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城市”奖。提到石河子,当然要提到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诞生于1992年12月。建区之初,这里一片荒凉,全区只有一条交通命脉,只有注册企业10家,这里人迹罕至,全区的GDP仅为1486万元,工业总产值仅为7491万元,税收仅为210万元。如今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纵横发达,注册企业447家,到2004年底,经济指标全线飘红,分别是建区之初的74倍、38倍和48倍。为了更好地招商引资,开发区管委会提出了“诚信做人,用心做事”的“开发区精神”,建立了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公民信用的机制。制定了“围绕一个中心,打造两张名片,建成四章产业组群”的经济发展思路。在石河子开发区,“官员就是服务员”、“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开发区形象”的横幅随处可见。开发区“亲商、惠商、富商”的服务理念已经化为招商的实际行动,逐渐把开发区做大做强。“高枝引来百鸟栖”,国内外著名的企业都在石河子技术开发区落户,美国普尔斯马特来了,日本三菱重工来了,“康师傅”来了,娃哈哈也来了。如今的石河子技术开发区,“春风得意马蹄疾”。
70年代,我国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在陪外宾游天山时即兴赋词:“战友高绵远道来,天山山麓盛筵开,东风牧舍巧安排”。如今,新疆又经过30年的发展,今天的新疆更加迷人,今天的天山,更加壮丽!天山南北处处盛筵开。
戈壁明珠更璀璨
50年弹指一挥间,50年来,新疆的发展变化有目共睹。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援和帮助下,新疆人民发挥主人翁精神,众志成城,艰苦奋斗,新疆赢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翻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
新疆,过去是一个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穷乡僻壤,50年后,已经成为万人瞩目乃至世界瞩目的焦点。新疆的变化是巨大的,新疆的成就是辉煌的,新疆的改革是成功的。是什么让新疆如此多娇?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同志介绍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和中央关于新疆发展与稳步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给新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疆把握好这个大环境,改革下大手笔,坚定不移地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狠抓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2004年,新疆国内生产总值达2200亿元,是1955年的42倍。人均GDP达到11200元。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主要农产品大幅增加,农业总产值达到750亿元,比1955年增长17倍;粮食总产达到828万吨,比1955年增长5.6倍;棉花总产达到175万吨,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比1955年增长70倍,建成了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
听着王乐泉同志的介绍,我们的思绪纷飞。这里有喀纳斯湖水怪扑朔迷离的传说,这里还有关于楼兰古国的各种历史传说和自然之谜,这些都给新疆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新疆好似一位遮着神秘面纱的妙龄少女,翘首企盼,含情脉脉地屹立在西北边陲。它神秘深邃的西域文化,风味独特的特色美食,热情奔放的维吾尔族歌舞,奇异的异域风情,都让人们流连忘返。它总面积16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周边分别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八国接壤,边境线总长5600多公里,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四分之一,是我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交界邻国最多的省区。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已经初步形成了沿边、沿桥和沿交通干线向国际国内拓展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随着俄罗斯、中亚各国经济的复苏、欧亚大陆桥的全线贯通,新疆已成为我国开拓中亚、南亚、西亚和东欧市场的前沿阵地。再加上新疆独特的地理构造,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目前已发现矿产138种,探明储量的有117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达43种,有5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23种居西北地区首位。听着一串串惊心动魄的数字,怎能不叫人为之侧目、为之动容。
未到新疆之前,我们以为乌鲁木齐的街道和汽车就像刀郎的情歌一样,总是带着些许沧桑,些许忧伤。而当记者实实在在漫步在乌鲁木齐的街头才发现,街道两旁是树木葱翠,到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高楼林立,商贾云集,处处散发着现代化城市的商业气息。记者来到了新疆国际大巴扎,新疆语大巴扎就是集市的意思。大巴扎上的广场里的新疆小吃一条街,人山人海,我们一边品尝美味佳肴,一边观看广场舞台上的新疆民族歌舞,只见维吾尔族少女美丽的舞台动作,或旋转,或左右摇摆头部,那数不清的发辫和色彩绚丽的裙裾飞扬,维吾尔少女美丽的睫毛弯弯,顾盼多情的眼睛让人销魂,新疆的酒美人更美,置身其中,就有一种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大街上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纪念品,让人目不暇接。有人说,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之大,我们想说,不到乌鲁木齐,就难以体会新疆50年来的巨大变化。据有关资料显示,195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仅为2.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649万元。自治区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乌鲁木齐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0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4.3亿元,比1978年增长13.7倍,是1955年的76倍;人均生产总值达22820元;地方财政收入53.29亿元,比1978年增长41倍,是1955年的115倍。城市的繁荣,乡村的恬静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也终于明白乌鲁木齐为什么是西域著名的“耕凿弦育之乡,歌舞游冶之地”。在茫茫戈壁记者也曾一领喀什葛儿的胡杨的风采,它“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的丰韵令人称奇。乌鲁木齐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观和富有地域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给记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那久负盛名的达坂城、景色迷人的天池、令人神往的亚洲地理中心被誉为“冰川活化石”的一号冰川,以及风光秀丽的南山天然牧场、甘沟菊花台、白杨沟瀑布等,都是那么的令人陶醉和向往。难怪“乌鲁木齐”的准噶尔蒙古语,是“优美的牧场”的意思。只见那孤傲的雪峰、澄碧的湖泊、蜿蜒曲折的河流,在阳光的映射下闪闪发光,就像天上散落的珠宝,一派珠光宝气。乌鲁木齐是美丽的,它张扬着自然的壮丽,抒写着大自然瑰丽的情怀;乌鲁木齐也是富有的,它宽阔的胸襟包揽的资源异常丰富。它因特殊的地缘和区位优势,自古便有“开天辟地之门户”之称,是连接天山南北、沟通新疆与内地的交通枢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第二座欧亚大陆桥贯通后,乌鲁木齐再次成为“新丝绸之路”上的枢纽,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乌鲁木齐已成为我国扩大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它因地处准噶尔储煤带的中部,煤炭储量在100亿吨以上,故有“煤田上的城市”之称。加之北有准东油田,西有克拉玛依油田,南有塔里木油田,东有吐哈油田,又被称为“油海上的煤船”。新世纪新阶段,随着中国入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乌鲁木齐在全疆乃至西部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在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龙头带动作用、全疆及中亚地区的辐射作用明显加强,区域内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正加速形成,乌鲁木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自治区成立以来,乌鲁木齐伴随着新疆走过了50年的光辉历程。乌鲁木齐这座昔日丝绸之路上的古城焕发出勃勃生机,已发展成为一个颇具现代化规模的综合性工商业城市,并成为西部地区综合实力最强、最具发展潜力的中心城市之一。
“沙漠美人”更迷人
那首脍炙人口的《克拉玛依之歌》唱出了克拉玛依天翻地覆的变化,也道出了克拉玛依人欢天喜地的心情。
从北疆回到南疆,我们来到向往已久的克拉玛依市,来到这座被誉为中国西部“璀璨的宝石”、“戈壁明珠”和“沙漠美人”的城市。这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一座园林化的城市,这里没有落叶,没有纸屑,所到之处都是那么安静整洁,不愧是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克拉玛依市是伴随着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的勘探开发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化石油工业城市。它拥有石油、天然气、天然沥青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世界上较为稀缺的环烷基原油。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央和自治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克拉玛依市各族人民开拓进取,在“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亘古荒原上建成了中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大油田,建成独山子石化、克拉玛依石化两大国家级的石油石化基地,并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石油新城。克拉玛依市依托强大的石油工业产业,地方工业、大农业、第三产业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重要一环,在新疆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是一座年轻的城。比共和国还小一岁。它年轻,所以充满活力,像青年般朝气蓬勃。通过一系列改革,塑造了物质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它,就是戈壁明珠、美丽的边陲城市———石河子市。石河子市在新疆历史上有着特殊的一笔。它之所以特殊,主要是因为它是由军人选址、军人设计、军人建造,在历史大潮中重现了南泥湾的奇迹;它创造了“人进沙退”的世界奇迹,成为人类历史的又一美谈。它之所以特殊,还特殊在它的领导机制。兵团农八师和石河子市实行一个党委的领导,领导班子分设,部门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的体制。石河子市是新疆自治区的直辖市,是兵团农八师师部所在地,是石河子垦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石河子建设的50年,是艰苦奋斗的50年、是辉煌发展的50年,石河子今天的辉煌离不开兵团的艰苦创业,流血流汗。有人这么说,一个团有12个连,而新疆的兵团一个团有13个连,那个连就是牺牲的兵团战士,就是那一片蒿草青青的坟墓。当我们驱车路过那一座座独特的坟墓时,心情都异样的沉重。在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那一个个地窝子的照片与模型,一件件穿过的大衣,点过的煤油灯,用过的镢头,还有那些战士用血汗写过的早已发黄的日记。我们感慨万分,石河子的兵团战士就是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建起了这座现代化的城市,他们是不朽的。石河子已经成为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成功典范和窗口。它在农业、工业、商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石河子地区,在绿色生态上做文章,整个城市一派生机盎然,昔日的戈壁滩绿起来了。石河子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被联合国授予“人居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城市”奖。提到石河子,当然要提到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诞生于1992年12月。建区之初,这里一片荒凉,全区只有一条交通命脉,只有注册企业10家,这里人迹罕至,全区的GDP仅为1486万元,工业总产值仅为7491万元,税收仅为210万元。如今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纵横发达,注册企业447家,到2004年底,经济指标全线飘红,分别是建区之初的74倍、38倍和48倍。为了更好地招商引资,开发区管委会提出了“诚信做人,用心做事”的“开发区精神”,建立了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公民信用的机制。制定了“围绕一个中心,打造两张名片,建成四章产业组群”的经济发展思路。在石河子开发区,“官员就是服务员”、“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开发区形象”的横幅随处可见。开发区“亲商、惠商、富商”的服务理念已经化为招商的实际行动,逐渐把开发区做大做强。“高枝引来百鸟栖”,国内外著名的企业都在石河子技术开发区落户,美国普尔斯马特来了,日本三菱重工来了,“康师傅”来了,娃哈哈也来了。如今的石河子技术开发区,“春风得意马蹄疾”。
70年代,我国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在陪外宾游天山时即兴赋词:“战友高绵远道来,天山山麓盛筵开,东风牧舍巧安排”。如今,新疆又经过30年的发展,今天的新疆更加迷人,今天的天山,更加壮丽!天山南北处处盛筵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