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久了的地方就是家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zd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第一次看见海是1996年在青岛的崂山。当时面对这水天一色的茫茫世界,我激动不已,感叹连连。脑子里忽然滋生出了到大海边生活的念想。觉得造化弄人,让自己投生在了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上,且已受熬煎三十多年了。后半辈子赶上了好时代,若能换个活法,过上它几十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日子该多好。这个念想大概是当时从脑海里涌起的一朵浪花儿,瞬间就被惊涛骇浪给淹没了。自己还身处军营,肩负着一家老小的生活,想去哪儿就能去哪儿?
  2003年我从部队转业时选择自己创业。打工在哪里都行,就不能去青岛吗?况且妻子也没固定工作。可一打听青岛房价上了万,脑海里的那只小浪花再次被淹没。这时有消息说,北海的房子卖成了白菜价。最初我以为是北京景山公园边上的那个北海,以为北京人嫌那儿吊死过皇帝嫌晦气。我穷当兵的出身,钱少胆大,屎壳郎过尿缸,都以为是漂洋过海,我去了瞅着那一湖水,就全当住在海边了。上网查询是广西北海。
  走,坐着火车去北海,海边做个幸福的人。
  回家里一讲,老婆的脑袋摇得比拨浪鼓快。军官混成了无业游民,一天三顿饭又没了保障,还做那白日梦。我说老婆咱不去买房,咱旅游一趟去,老婆说白花钱。我说部队最后一次发随军家属补助费,不旅游不报销(实际是发个人的),老婆无奈同意了,可就是不愿去没什么名气的北海。我说老婆啊,北海有个银滩,顺着滩走能遛达到十多个国家,省好几万块呢。老婆勉强同意了。
  一路火车,老婆都是满脸狐疑,好像我要卖她似的。天亮出南宁火车站,看到寒冬腊月里鲜花盛开,椰子树摇曳多姿,老婆才相信南国的土地实在是神奇。到北海我先带一家人去吃海鲜,哄老婆高兴一下。在三中路花五十元,蟹虾贝螺地吃了四菜一汤,老婆的脸上就多云转晴了。再看,房子每平千元左右。再游,风景的确如诗如画。我已经心花怒放了,老婆却死活不愿意买房,说以后卖不出,住不成,还背不走。如何说服妻儿老小,这成了大问题。三岁的儿子跟我去银滩玩,忽然看到海面上有海豚出没,很是有趣。我就告他说,在北海买了房,能骑着海豚去外国玩了,他就扯着他妈的衣服哭闹着要房子。女儿十三岁,好奇而胆小。去冠头岭路过出口加工区,看到有很长的铁丝网和隔网大片的荒草,就惊恐说那边一定是越南,一定会有人往这边打黑枪。我说这儿要建大工厂,越南鬼子不敢来的。就算来了,我这个老兵一定会跃过铁丝网擒住了他们。说着就攀墙示范,没翻过去,裤缝撕裂了一尺长。夜里我不厌其烦地给老婆说,现在流行炒房子,我们投资上一套,就算不住,过几年卖了保准赚一大笔。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套房子也就十来万,万一亏了,我后半辈子当牛做马给你挣回来能行吗?老婆顶不住了,我们就在云南南路银湾花园买了一套步梯三居室。
  回到兰州后,一时没合适的工作可干,我就想来北海创业。老婆说过几年不行吗,我說过几年去,女儿就被算作高考移民了。老婆说那就等女儿高考完再去,我说那时候我都四十五六岁了,当搬运工没了力量,给老板倒茶水都弯不下腰提水壶了。再说打工这事儿总得低三下四,在兰州认识的首长和战友多,拉不下面子,到了外地就算是丢了人现了眼,也没有人知道。老婆埋怨说我总是常有理,我就向她保证,六年后女儿上了大学,一定搬回北方过退休生活。
  2004年6月,我携一家四口,正式从大西北兰州搬来了北海。
  人常说树挪死人挪活,这话多半儿是一种鼓励。就算是一脚跨进了天堂,恐怕也有个适应的问题。儿子看别的小孩捉迷藏,自己也很乖巧地去藏了起来,可就是没人来捉他,气得他哭,弄得我对一群陌生的孩子大呼小叫,还被他们的家长报了警。女儿抱怨在学校里听不懂同学们聊天,觉得寂寞孤独,我只好劝她说,听不懂更好,不分散学习精力。老婆抱怨北海的蚊子能垂直升降,直角飞行,善于游击战,出入裤管袖管,如入无人之境。我就说你没见这里的苍蝇有多么的笨拙,你都伸手捏住了它的翅膀,它还立着发愣。我呢则老寻思着没亲没故的,万一被人打倒在街上找谁来救呢。后来做装修,卖保险,与当地文友接触,渐渐地走在街上才能遇着个打招呼的。后来战友们也来北海买房,我就帮他们装修和出租,还为此开办了家小公司,算是有了自己的事业。老首长老战友们来北海,也能解决个吃住行了。他们都很感慨,说现在反腐败,在台上的很谨慎,退下来的日子也紧巴,遇上外地友人来,不是捉襟见肘,就是悄悄装孙子了。
  转眼十二年了。女儿早已上完了大学,儿子在北海也已经朋友成群。老婆回了两次老家,回来后老喊叫说回去皮肤干燥难受,天气冷冻受不了。我说我们出来的时间太长了,该返回去了。老婆却说她不回去了,就在北海生活下去,原因是自己已经适应和喜欢上这儿了。再说现在有好多的北方老人都南迁北海养老,我们哪能逆潮流而动呢。
  “你不想回家了?”
  “哪里住久了,哪里就是家了。”
  “哎——老婆,来北海这么多年我发现你出息大了,我没成为作家,你倒先成为哲学家了!”
  “都怪你!”
  我没再接话茬儿就转身躲开了。怕她看到我的偷笑。
其他文献
帕蒂古丽 女,维吾尔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文学》《民族文学》《新华文摘》等刊发表作品近百万字。已出版《隐秘的故乡》《散失的母亲》《百年血脉》。曾获“北京市优秀长篇小说”“第三届向全国推荐百种优秀民族图书”“北京市优秀图书奖”,《被语言争夺的舌头》获得2014年度人民文学奖。  在新疆多民族聚居的村庄,有很多鲜有人知的人间秘境。不同民族的人们,世代和睦共聚在同一个村庄里,共同劳作生活,不同程
期刊
《千里江山圖》成为传世名作,王希孟少年成画坛大家,离不开他的老师宋徽宗的点拨和提携。众所周知,宋徽宗赵佶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昏君,同时也是艺术天分最高的帝王。皇帝和艺术家这两个需要不同思维、性格和心态的身份同时出现在赵佶身上,注定是一场悲剧。  宋徽宗赵佶,北宋第八位皇帝。他是神宗之子、哲宗之弟。哲宗逝后无子,向太后立赵佶为帝,历史的阴差阳错就此开始。徽宗即位之初还颇有些明君之气,但很快就受蔡京
期刊
据汉代的学者说,《诗经》中的“国风”这部分,是由专门的采诗官巡游各地,采集民间歌谣而成的,主要是用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这些采诗官一般是在孟春,大约就是跟今天差不多的一个三月里,摇着木铎到各处去采诗的,当然回来还要加工,“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献於天子”,“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政也”。到了现在,采诗官是没有了,多的是北京的雾霾,因此,想要知道一些伤时感世的事情,还是要去看一些带有“风”情
期刊
疾病与隐喻  霜降之后,台北再度笼在熟悉的水意中。方入秋时几乎每天都是空山新雨,每天都是一夜残风。秋不尽意,一直都是岛屿日常。从今往后,这将是数不尽的歧路局……又或者说,如此缠绵的冬季天候,人们只能等待着遥远的告终,而无法拉快哪怕一点点進度。  躺在床上时,我总是想起两周前见过的一个病人。与我要见的老人一起,她八十多岁,整天一直在病房里的铁柜前不知忙些什么。后来被隔壁床另一位癌症患者提醒,原来她是
期刊
从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进入市场经济的娱乐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丢掉了建国十七年红色电影和80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人文电影,“以娱乐至死”为特征的影片票房看涨。在沉默了一段时间后,陕北题材影视作品姗姗来迟,陆续在陕北拍摄或映出。这些题材的共同特点是,丢失了我们努力多少年的建构。如建国十七年电影的朴实真实,电影造型氛围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中国气派。淡化了改革开放以来,影片的深刻思想,主题人文内涵。
期刊
初读阿微木依萝的《在人间》,很难辨清这是一篇叙事散文,还是一篇小说——或许两者的边界原本就是模糊的。  阿微木依萝笔下的小镇容易让人联想到奈保尔的《米格尔街》。在《米格尔街》中,奈保尔通过书写一个又一个人物,绘制出米格尔街的地图,展现人们绝望而庸凡的生存状貌,折射时代对普通人的影响。与之相似,阿微木依萝在散文中书写了诸多平凡的小人物,并通过这些人的生存状态,来绘制出小镇的地图——也就是她的“人间”
期刊
若冰先生走了。一晃便是十年!  他走了,却将嘉言懿行、道德风范留给了中国文坛,将极富温度、洋溢着诗性光辉的大量诗文佳作,留给了从他作品中获得过美的洗礼的万千读者,留下的,自然还有家乡泾阳众多的父老乡亲,对一位声名卓著的作家、从未忘记故土的赤子,如潮似水般的感念与怀恋,乃至恒久的骄傲!  人人都说家乡美。作为泾阳人说家乡,除美之外,无论如何还得再加上神奇二字!  不是吗?  “侵镐及方,至于泾阳。”
期刊
遗憾啊!此乃无法弥补的遗憾,我既不是第一个,也不是第二个我们家族来陕西的人。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看了《露丝·伦德尔悬疑剧场》的《讲中文的人》后,我在德里菲尔德婶婶布伦达和叔叔阿尔伯特为了庆祝即将到来的退休生涯,决定随旅行团去中国。 (《露丝·伦德尔悬疑剧场》是英国独立电视台从1987年到2000年推出的系列侦探剧,剧本改编自畅销书作家露丝·伦德尔(1930-2015)的小说。露丝·伦德尔在欧美
期刊
我跟李若冰先生是1996年12月在北京开全国第六次文代会认识的,那以前,只是仰慕,远观,眺望,从无机会近距离接触。那次全国文艺家代表大会,我是陕西团最年轻的代表,而李先生时任陕西省文联主席,也是代表团负责人之一。很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先生是住在大楼最顶头的一个房间里,门永远轻轻掩着,谁都可以进去跟先生聊几句。我开始不敢去,想着先生是那么大的作家,又是主席,我一个小编剧,怎么敢随便去敲先生的
期刊
上 学  童年如梦。回忆童年,是一个人一生的快乐。童年往事,能让一个人津津有味翻来覆去絮语一辈子。一代代关于童年的絮语,叠加累积,便成为人类历史中一个个有情感、有温度的成长细胞,构成了人类记忆的独特风景。  大爹在周庄小学当先生。称呼“先生”,是村民对读书人自古就有的敬重。临近晌午,远远地看到大爹从学校回家,脖子上围着一条驼毛色围巾,一帮村里的学生前呼后拥,高高兴兴、有说有笑。午饭后,大爹再去学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