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段阅读的几点反思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q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语文考试制度改革的逐渐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标准化试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取而代之的是在试卷中大量采用语段阅读(其中有记叙类、科技说明类、议论类、故事类等)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甚至以语段数量的多少、语段字数的多少来检验其改革力度的大小。国人似乎终于找到了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好方法。但是,语段阅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又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和反思:
  
  一、答案有多大的可信度?
  
  语段阅读的答案的确不再像标准化试题,只能从ABCD中选择,有了一定的自由度,学生有了发挥的余地,但这个答案是有警戒线的。这里我们就必须考虑:核定标准答案的依据是什么?是该文章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呢,还是出试题的专家想通过该语段所要表达的意思呢?亦或两者兼而有之?如果选择了第一种——作者的意思,显然是不妥当的。因为读者与作者对已形成文字的内容有不同的理解,是相当自然的事,形象大于思维。读者的认识当然要得到认同。如果选择了第二种——出题者的意思,也有很大的问题。几位专家的理解与众多考生的理解出现差异是理所当然的,出题者理解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是若考生的答案超出了标准答案划定的范围,又是有一定的道理,此时该怎么办?曾记否,有这样两个真实的故事:邻居小姑娘把试卷上所列的问题拿去问文章作者,结果文章作者所说的答案被老师否定了;一位非常优秀的语文老师在做完高考试卷后,与标准答案核对,仅得了及格分。这是出题者的尴尬,还是做题者的尴尬,亦或是这种题型的尴尬呢?
  
  二、科技说明文,让人爱得好辛苦!
  
  为防止前面提及的对答案不同解读所造成的误差,出题者煞费苦心地想出了选用科技说明文这一招。相对来说,科技说明文所提出的问题的答案比较统一,可以发挥的余地较小,评改的误差也较小。因此,得到出题者的青睐。科技说明文大多选择当今科技关注的热点,诸如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纳米技术,或土地沙漠化、臭氧层被破坏等等。考场上学子们皱紧眉头、细心钻研自己根本不懂的内容,用长期练就的火眼金睛,想尽办法去给某个概念下定义,人们不禁要问:这是在考语文能力还是在考科技能力?还是什么都考不着,是在玩游戏、捉迷藏呢?
  
  三、学生从语段阅读中学到了什么?
  
  “能力诚可贵,创新价更高。若为分数故,一切皆可抛。阅读得高分,关键在技巧……”这是流行在毕业班同学中的顺口溜,反映了他们对待语段阅读的态度。首先是把握出题者的心理,他为什么要出这类题目、出题者想让你答什么,这类“出题心理学”在学生中广泛流行。这大概是出试题的老师、专家始料未及的。
  出题者为不让教师、学生猜着题目内容,到处找寻材料。有一个地区竟然选用了汪曾祺先生的《多年父子成兄弟》,同学们在看过题目后问我:“汪先生十几岁就抽烟、谈对象,你对我们的要求太严了吧?他后来还不是成了大作家?”弄得我哭笑不得。还有一个地区选用了顾颉刚先生《怀疑与学问》(苏教版初中教材第六册)的最后一段,提出的问题是:“上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标准答案中规定:答“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的只给一分,而答该句话后半句的则给三分。上面这句话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难以分割的,而出题者却在后半部分做文章。除非教师在课堂上反复讲解,否则学生是难以答出的。因为这本身就带有捉迷藏的性质。
  这类题目在试卷中的出现,对学生产生了什么样的引导作用呢?到书店转一转,就会发现,你考书本上的语段,就有“专家”“特级教师”们把书本上能提取的语段一一罗列出来,挖空心思地想出许多题目让你去做;你考课外的,又有“专家”“学者”们想方设法找来各类文章让你解读。各类语文刊物也在考试前登出大量解读语段的文章,都是些“名家”的经验之谈。他们的文章似乎成了一副包治百病的良药。为了能在语文考试中得到高分,学生们在放下ABCD的选择之后,又投入到语段阅读的题海中不能自拔。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考试内容变更,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呢?
  
  四、语段阅读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吗?
  
  语段阅读是不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应从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上来寻求答案。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学会阅读、写作、听话、说话。学会阅读与会做语段阅读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交叉关系,会阅读不一定会做语段阅读的题目,会做语段阅读题更不等于会阅读。会做语段阅读题可以说是掌握了一种技巧。如前所说,考生猜准了出题者的意图,也就找到了答案(国家考试中心的一位官员曾明确指出:语段阅读的答案在语段中)。而学会阅读的含义则广泛得多,新的教学大纲概括了十几条。
  对同一语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怎能用某一个标准答案来核定其他阅读者的认识是否正确呢?这样做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压抑了学生个性化的认识,也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语文教学,致使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如何使答案更“标准”上来。由此,可以说我们不是绝对地反对语段阅读这种形式,而是反对语段阅读用所谓的标准来限制学生丰富多彩的认识。这是一种新的不平等,新的僵化模式。
  考查学生语言能力的方式很多,出题者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设定具体情境,让学生想象在这一情境中,该说哪些话,该有哪些动作;给定一篇文章,让学生写出自己读后的感想、评论等;给定一段内容,让学生想象其开头或结尾,或当时人物的心理活动等;放一段录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内容复述出来……
  因此,语段阅读不是语文素质教育考试的必然选择。在使用这种考查形式时,必须充分考虑题目设置的开放性,在更广泛的程度上接纳考生的认识,使语文考试真正做到公平、公正。
  (张传富,江苏省海安县沿口中学)
其他文献
在语文教学中,若能使学生具有对言语作品的警醒的耳朵,从而产生对言语作品的敏锐感受力,即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就能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许多语文老师都把语文课上得严密周到: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一道道程序衔接自然,一个个问题设计精确,板书设计更是把教学意图和教学重点直观化、条理化,如果是公开课,老师地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时间化,以充分体现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像经过排练似的,学生的回答总是那样样配合老师,有时竟是那样的整齐一致,这种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流程呈现在学生面前可谓完美无缺。
发挥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功能,不仅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而且有助于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和理解的深化。而审美教育的心理过程,离不开想象的参与和调制。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培养审美性想象,寻找审美教育与想象力培养的交叉点,对于领略诗歌意境和艺术魅力,有着积极意义。    一、创设情境,配合想象,体会诗歌的形象美    古诗教学中的想象力培养,主要参与者是再造想象。要欣赏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形象,
针对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长期以来油水井内腐蚀严重问题,并根据陇东老区部分油水井内以CO2和硫酸盐还原茵腐蚀、靖东以H2S腐蚀为主的特点,评价、筛选出了抗CO
运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法,通过在缓冲溶液中添加多阳离子化合物改变电渗流方向的方法,快速分离了11种一取代、二取代和三取代硝基酚及4种在德国常用的除草剂Bromoxynil,DNOC,Dinot
语文新课标应运而生改变了过去人为地把语文课程的性质割裂成“工具性、科学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等几大块的做法,并作了深刻而准确的阐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要“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新课标提出的新的开放观念——“课堂开放”,为语文课堂走出极度功利,走向更多唯
由于种种原因,语文课堂教学的普遍现状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语文课堂是真正的"讲堂",教师是真正的"讲师".一上课,老师便拼命向学生"灌"知识,或娓娓而谈,或绘声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