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体教学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实践

来源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uang123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就是一个知识体系、方法体系、思想体系的教学设计。本文选用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七章的一次方程(组)单元教学为例,通过方程的研究路径:概念——解法——应用,从整体视角对该两章内容进行建构,形成知识网络……
  关键词:单元教学;一次方程;研究路径
  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碎片化”和忽视研究经验的积累等问题,用系统论的方法对教材中具有某种内在关联性的内容进行分析、重组、整合,以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总之,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就是一个知识体系、方法体系、思想体系的教学设计。通过方程的研究路径:概念——解法——应用,从整体视角对该两章内容进行建构,形成知识网络。
  一、主题分析
  (一)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于初中阶段方程要求如下:
  1.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2.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能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3.理解配方法,能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4.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数根和两个实数根是否相等。
  5.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
  (二)教材分析
  方程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函数、几何,乃至物理、化学等学科。初中数学所学方程主要分为整式方程和分式方程两大类,其中,有理方程主要是一元一次方程、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铺垫了方程的研究路径一般为概念——解法——应用,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中奠定了建模的基础。
  2.一次方程组从数学模型上看和一元一次方程类似,但多个未知数的使用,更能体现思维和列式上的优势,将一次方程组通过消元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初步体验化归思想。
  3.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研究路径相同,一元一次方程是基础,在元上推广为一次方程组,在形式上推广为分式方程,在次数上推广为一元二次方程。但分式方程的学习还需要具备分式基本知识及运算基础,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需要具备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识基础,跨度较大。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能进行简单的数的四则运算,能够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基本的等量关系和方程的作用。
  2.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方法,但知识结构框架,数学建模思想,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转化化归方法的深入有待加强。因此,一次方程(组)单元学习需要首先建构基础。
  (四)重、难点分析
  结合课标、教材及学情分析,将本单元重难点制定如下:
  重点:一元一次方程、一次方程组的概念、解法及应用
  难点:能结合具体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合适的方程,树立数学建模意识
  二、单元目标
  1.目标1:根据简单的情境列出方程,理解方程的概念,類比区分一元一次方程和一次方程(组),理解一次方程(组)的解.
  2.目标2: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运用消元思想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1)达成评价1:能准确判断方程的类型,能运用概念求出方程中的参数,会检验一个值或一组值是否为方程(组)的解.
  (2)达成评价2:会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形式合理按照“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的步骤解方程,能根据一次方程组的形式合理采用代入消元、加减消元解一次方程组。
  三、课时规划
  (一)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课时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方程的解
  课时2、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及方程组的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课时4:一次方程(组)的综合应用
  (二)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课时1:等式的基本性质和方程的变形应用
  课时2、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去去移合1)
  课时4、5、6:代入消元和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课时7:消元法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三)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课时1—4: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几何、盈利、行程、工程问题
  课时5-6: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7:应用题综合练习
  通过对一次方程组的单元整体整合,进一步明确方程的研究路径,对后续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按照相同的研究路径探究,建构起知识间的桥梁,学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本单元整体建构让学生深入体会了转化的思想和消元的方法,承载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任务。
  参考文献:
  [1]吕世虎,杨婷,吴振英.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内涵、特征以及基本操作步骤[J].当代教育文化,2016,8(4):41-46.
其他文献
摘要:学科教育中,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师实现更有效教学,于学生学科学习、发展而言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科学、有效的教研活动,使教师反思自身教学、吸收他人优秀教育经验,教育立足于学生语文学习与发展的实际,积极转变教育方式,达到科学育人、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目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研活动;展开策略  语文教育中,教研活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许多优秀、先进
期刊
摘要:古人面对奇特的大自然,能够写下优美的山水诗篇,在今天的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下,我们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要通过营造情境,讓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借助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予以正确抒发,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初中的写作不同于小学阶段,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应该让学生能够借助情境的变化来时刻关注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通过言语将其进行全面化
期刊
摘要:在时代的推动下,新课改的出现为培养学生的策略提出了更为具体和全面的要求,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太适用于现在的新型教学,也不能够满足现在社会对学生人才的培养要求,尤其是化学学科,化学作为一种理科学科,需要有大量的实践性的实验和方法支撑,而互联网的发展就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本文将对运用信息网络进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新策略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在化学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时应注意
期刊
摘要:故事课程是幼儿教育中极为有效的教学课程,让幼儿课程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吸引幼儿的注意,让幼儿教育在故事课程的教育理念下更好地进行。“高瞻”理念与幼儿园课程故事的结合是对幼儿教育的再思考和新创新,可以是幼儿教育焕发新的生机。  关键词:故事;课程;高瞻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特点尤其突出,刚从婴儿期过渡出来,未免带有一些婴儿的特点与习惯,生理心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和世界抱有好奇的
期刊
摘要:魏书生教师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提出了“六步问题教学法”。该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方法,改变了以教师为核心的填鸭式教学,重新构建了教学中的教与学,有机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在当前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Excel成为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信息技术,该软件教学模式灵活多变,符合六步问题,教学法的教育要求。基于此本文将对“六步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讨,结合当前学生学习发展现状,提
期刊
摘要: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理念,与初中数学教育的内容不谋而合。教师可通过结合该阶段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而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应用水平多方面有质的飞跃和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  教师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痕迹,在课堂上融入生活情境,让课堂的教学丰富性再次提升,让学生得到更符合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从而提升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一
期刊
摘要:阅读教学一直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和重点,多数学生都或多或少对其感到疑惑。阅读需要的不仅是基本的阅读信息,还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为提升阅读成效,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势在必行。在教学过程中,多文本阅读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阅读一些相关的文章,并对一个或多个主题进行调查和讨论,最后由教师和学生达成协议的方法。因此,多文本阅读教学对学生而言无疑是非常合适的教育方式,不光是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阅读数据,还有利于学
期刊
摘要: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可以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成功给自己带来的喜悦。通过创意+课程体系下家校共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贯彻和落实德育教育方针,学校与家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加强学生的劳动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意识。通过创意+课程体系下家校共建劳动课程拓展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是劳动和教育相结合。总书记在2018年9月时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也明确提出要弘扬劳动精神就必须在学生的课
期刊
摘要:微课是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兴的教学方法,将其运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们理解抽象的教学内容,也能让学生们把复杂的数学知识点简单化理解。目前由于微课是较新型的教学方法,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由于信息素养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还不能有效在课堂上应用微课,所以微课的教学效果也无法呈现。本文以笔者应用微课的教学经验为例,浅谈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字:微课;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近年来,
期刊
摘要:在“计量单位”教学中,通过多元活动的设计来促进学生量感的发展,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可以令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全面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对计量单位教学中的多元活动设计作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元活动;计量单位  我们可以将量感看成一项能力,其指的是一个人在判断实物大小、长短过程中不借助测量工具,并以此推测出近似数值的能力,这项能力需要从小培养,并体现在相应教学活动当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