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戏团之夜》和《宠儿》中相似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8327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宠儿》和英国当代小说家安吉拉-卡特获布莱克小说纪念奖的《马戏团之夜》都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本文着重分析两部作品中相似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多重叙述视角、交混、象征、预示和荒诞等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使用赋予两部作品神秘魔幻之感的同时,又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 《马戏团之夜》 《宠儿》
  一、魔幻现实主义及作家作品介绍
  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拉丁美洲兴起的文学流派,同社会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共称为拉丁美洲现实主义四大支柱,在世界文坛占有重要地位。魔幻现实主义植根于拉丁美洲神秘魔幻的文化土壤,在艺术方法上博采各文学流派之所长,将其有机融合,并创造性地加以发展,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表现手法。魔幻现实主义的特点是用超自然的现象和带有魔幻色彩的情节、人物来准确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经常运用交混、荒诞、夸张、象征、时空错置等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来表现作品的魔幻色彩。魔幻现实主义的出现对世界各国作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许多作家都创作出了带有本土色彩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宠儿》和英国当代小说家安吉拉·卡特获布莱克小说纪念奖的《马戏团之夜》都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宠儿》讲述了黑人女奴塞丝为了让初生的女儿不再受奴隶制压迫而杀死了她,而后女儿的灵魂一直纠缠着她的故事。《马戏团之夜》讲述了记者华尔斯为了揭露长着翅膀的马戏团表演者飞飞的谎言并戳穿其骗局,作为一名小丑跟随马戏团各地表演,在此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二、《马戏团之夜》和《宠儿》中相似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
  (一)多重叙述视角
  所谓叙述视角,就是叙述者观察和讲述文本中故事的角度。叙述视角的形态分为无限制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无限制视角就是叙述者对作品中的所有事情全知全觉。内视角包括人物叙述自己事情的主人公视角和人物叙述所见所闻的见证人视角两种。外视角包括对作品中所发生的事情知之甚少的第一人称外视角和第三人称外视角。叙述视角的情形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叙述和人称变换叙述。多重叙述视角即以不同视角对故事进行观察和讲述。《马戏团之夜》和《宠儿》两部作品都运用了多重叙述视角这种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马戏团之夜》开篇采用了内视角的叙述方式讲述了记者华尔斯对长着翅膀的马戏团表演者飞飞的采访。小说后文采用了无限制视角的叙述方式,讲述了蜜侬母亲被她父亲杀死的悲惨故事。小说也采用了内视角和无限制视角更迭的叙述方式,分别讲述了途经西伯利亚的火车爆炸后华尔斯和马戏团成员们各自的经历。《宠儿》中塞丝杀死宠儿事件就是以不同视角叙述的。奴隶主、黑人斯坦普·沛德和塞丝分别从自己的视角对杀婴事件进行了叙述。奴隶主的叙述反映出了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黑人斯坦普·沛德的叙述虽然接近事实,但并未表现出奴隶制对黑人的残害。塞丝的叙述才使整个杀婴事件趋于完整,反映出了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对黑人女性的双重压迫。
  (二)交混
  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常将社会现实与神话或宗教完美交混在一起,而交混这种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应用,自然增添了作品的魔幻色彩。《宠儿》和《马戏团之夜》两部作品都运用了交混这种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宠儿》完美地将奴隶制时期以及奴隶制刚刚废除时期的美国社会现实与基督教思想交混在一起。由于种族主义者“学校老师”经常对奴隶施虐,黑人女奴塞丝带着孩子逃离了“甜蜜之家”种植园。被“学校老师”找到后,塞丝不愿女儿也成为没有人权、没有自由、遭受虐待的奴隶,因而杀死了女儿宠儿。宠儿的名字来源于《罗马书》。塞丝杀婴的举动使得“学校老师”惊恐万分,因此没有带走塞丝其他几个孩子,使得这几个孩子获得了自由。塞丝杀死宠儿的爱和罪,宠儿的牺牲,因宠儿牺牲而得救的其他几个孩子,宠儿死后灵魂重回塞丝身边,这些情节都体现出了《圣经》中的爱、罪、牺牲、救赎和复活。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原型常是神话或宗教中的人物。《马戏团之夜》中小猪西比尔的原型是古希腊神话中拥有预知能力的女祭司西比尔。小猪西比尔的性别与其神话原型一致,“是一只纤瘦、灵敏、一脸好奇相的年轻母猪”。小猪西比尔可以用写在纸牌上的字母,拼出人的命数和运气。这也与其神话原型一致,具有预知能力。
  (三)象征
  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用物、数字、色彩等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思想、概念和情感的一种写作手法。《宠儿》和《马戏团之夜》两部作品都运用了象征这种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宠儿》中的红色多次出现,且象征意义不同。如通往小镇狂欢节道路旁的红色玫瑰象征着塞丝、丹芙和保罗·D共同生活的新开端;对保罗·D来说,公鸡的红色鸡冠象征着男子气概。对帮助过塞丝的善良、有爱心,又有点理想化的契约女佣爱弥·丹芙来说,红色的天鹅绒象征着充满希望的美好未来。《宠儿》中的树象征着宁静、自由、美丽和顽强。如对于喜欢待在黄杨灌木围成的空地的塞丝小女儿丹芙来说,树象征着宁静。对于塞丝和保罗·D来说,树象征着自由,如塞丝为了获得自由,逃跑时需要穿过一片树林,而保罗·D去北方寻觅自由时,一路经过开花的树。塞丝背上的疤像野樱桃树,树在这里象征着美丽和顽强。《马戏团之夜》的小猪西比尔象征着大自然和智慧、干练、有处事原则的新女性形象。马戏团在伦敦生意兴隆时,马戏团成员对小猪西比尔多有依赖。而在途经西伯利亚的火车爆炸后,马戏团成员饥饿难耐,却想吃掉小猪西比尔。正如人类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落后时,对自然很是依赖和敬畏,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利益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人与自然也成了对立的关系。与专心做贤妻良母、经济依赖丈夫的旧女性不同,小猪西比尔象征着智慧、干练、有处事原则的新女性。原文中描述小猪西比尔时说:“这项本领还不及她所有才华的二分之一呢!”这项本领指的是小猪西比尔的预知能力。如此不同凡响、神秘的预知能力还不及她所有才华的二分之一,可见小猪西比尔确实是有才华的。小猪西比尔在马戏团中的角色是助理、谋士、人事安排者。正因有她,马戏团才能正常运转且生意兴隆。当上校不想付给飞飞应得的报酬时,小猪西比尔没有因为飞飞同意吃掉她就借机报复,而是以德报怨,为飞飞仗义执言。她有自己的处事原则和是非观。
  (四)预示
  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经常出现有预知能力的人物和有预示作用的情节。《宠儿》和《马戏团之夜》两部作品都运用了预示这种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性和魔幻色彩。《宠儿》中塞丝住在124号,三个数字相加等于七。数字七在宗教当中的含义往往与罪恶相关。撒旦是地狱的魔王,七名堕落天使都可以被称为撒旦,每位撒旦代表一种罪,分别是傲慢、贪婪、色欲、暴怒、饕餮、妒忌、懒惰,也就是所谓的七宗罪。因此,在124号发生的故事与罪恶相关。《马戏团之夜》中的小猪西比尔可以用写在纸牌上的字母,拼出人的命数和运气。因有预知能力,小猪西比尔在马戏团颇具权威,拥有安排马戏团工作人员角色的权利。美国记者华尔斯在马戏团的小丑角色,就是小猪西比尔利用预知能力所定。此外,小说女主角飞飞是孤儿,被莉琪带回妓院并抚养长大。在此期间,妓院老板纳尔逊并没有利用飞飞及其翅膀赚钱。其他人也都对飞飞照顾有加,每天在妓院开门之前就会将她带到阁楼上。而纳尔逊死后,妓女们烧毁了妓院。这预示着飞飞告别稳定生活,即将迎来她的新生活。
  (五)荒诞
  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往往通过荒诞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将魔幻与现实融为一体,创造出充滿魔幻色彩的虚幻世界。《宠儿》和《马戏团之夜》两部作品都运用了荒诞这种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莫里森通过荒诞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创造出了人鬼交融的世界,给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如《宠儿》中死而复生和人鬼同住的情节。塞丝在房门口的台阶旁遇到一位自称宠儿的少女,在同住过程中,塞丝发现宠儿疤痕的位置与她杀死女儿的下刀位置相同,而且宠儿知道她们同住前就存在的耳环,甚至会唱塞丝自编的催眠曲。最后大家都相信被塞丝杀死的女儿的冤魂附在了宠儿身上,然后回到124号与塞丝、丹芙和保罗·D同住。卡特在《马戏团之夜》中创造了很多荒诞的人物形象,如长有翅膀的女主角飞飞、每天只醒来一会儿的睡美人、可以被装在榛果壳里的威榭郡奇观、脸上长有蛛丝的蛛丝女、长着四只眼睛的芬妮、雌雄同体的亚伯特、没有嘴的图桑等,极具荒诞性。
其他文献
摘 要:宋词所涉“风”意象因作者主观情感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同时,词作中的“风”意象也随着两宋时局动荡产生了新的情感偏向与意义。横向而言,“东风”“西风”“香风”等意象群都有各具特色的情感内涵,如离愁、别怨。  关键词:宋词 风 意象  “风”是人直观可以感受但是无法看到的物象,它又常常带来降水与天气的变化,同时风又预示着季节的变换,是无处不在而又带着极大神秘感的自然物象。这种存在感与神秘感引
期刊
摘 要: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一个朝代,宋徽宗赵佶设立“画学”并将其纳入科举考试之中,于是越来越多的学者走上了绘画的道路,使宋朝的绘画不断成熟,其中最为成功的当属工笔花鸟画。南宋画家林椿的《枇杷山鸟图》精微细致,生动传神,本文特意从线条和构图两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此画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宋代花鸟 线条 构图 审美特征  一、线条  在工笔花鸟画中,线是构成其画面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
期刊
摘 要:数量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是非常丰富的,是指能表示数量或者程度的形容词。而一定数量词的运用,能使句子大放异彩,让文章熠熠生辉,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穆旦在《赞美》一诗中运用了许多数量词,极大化的语言下包含着强烈的思想感情,实中寓虚、有限寓无限,超时空、超历史下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使这首诗的语言充满了独特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数量词 穆旦 《赞美》  南唐词人李煜在《一剪梅》中曰:“问君能有
期刊
摘 要: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是人们较为熟知的作品之一,又被称为《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代表,这首奏鸣曲正是在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产生的。本文主要从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的研究背景出发,深入分析贝多芬的人物形象和《月光奏鸣曲》的创作背景,在此基础上总结《月光奏鸣曲》的艺术特征,最后深化对其的艺术赏析。  关键词:贝多芬 《月光奏鸣曲》 艺术赏析  一、有关《月光奏鸣曲
期刊
摘 要:诗歌教学一直困扰着高中语文教学,但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微课教学打破了传统教育的限制,在诗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借助微课营造诗歌意境、借助微课探析诗歌意象以及借助微课提高答题技巧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微课教学对诗歌赏析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微课 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信息化技术的时代背景下,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胡铁生学者认为微课又叫微型课程,依据所学的
期刊
摘 要:中国乡土文学自20世纪20年代产生以来,在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与特征。孙惠芬在小说《后上塘书》中,立足于上塘村这一小镇,通过一场死亡案件引发的一系列的反思与救赎,向读者展示了当下现代化背景下乡村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的掠影。  关键词:乡土小说 城乡矛盾 身份焦虑 人性异变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农业大国著称,根深蒂厚的农业文明使乡土小说在中国的文坛乃至整个文化生活中一直占有举足轻
期刊
摘 要:魏晋时期,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儒学衰微,玄学兴盛。儒家经世致用之传统在遭遇玄学之风的浸染之后,面临着消解的历史危机。傅玄继承和发扬了先秦两汉儒家经世致用之传统,结合魏晋时期的社会实际提出了分民定业、贵农贱商、平赋役、息欲和明制的治国思想。这些治国思想是基于魏晋时期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法,体现了他对社会民生问题的积极关怀和思考。  关键词:傅玄 治国 《傅子》  傅玄(217—278),字
期刊
摘 要:以布尔加科夫短篇小说《吗啡》为基础巴拉巴诺夫执导了电影《吗啡》,电影糅合了记录布氏早期行医经历的自传体短篇小说集《一个年轻医生的手记》。电影既有布尔加科夫原文学文本的许多元素,又有巴拉巴诺夫现代式的解读。将文学文本与电影改编结合起来研究,分析对比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等艺术手段表达的异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原著和改编的电影,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研究这两位文艺大师。  关键词:布尔加科夫 巴拉巴诺
期刊
摘 要:作为小说《红楼梦》里的重要情节,贾宝玉的“出家”寓含了双重人文意蕴:一方面,这里的“出家”指的是世俗意义中的遁入空门,属于形式层面;另一方面,所谓的“出家”还意味着与传统意义的“家”的决裂、与社会二元论的背离,属于意义层面。因而,贾宝玉的出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关照价值。  关键词:贾宝玉 出家 选择  小说《红楼梦》里贾宝玉最终出家,相当准确地描述了在一个以正统儒家伦理思想为主要导向的社
期刊
摘 要:润州作为唐代江河交汇的枢纽之所,是文人南游北上的重要关口,因而润州众多楼台景观也成为文人的创作空间与歌咏对象。唐代润州地理与历史上的区域特征,使得润州楼台拥有政治军事、游观交际、历史纪念等方面的社会功能;同时唐代登楼诗的文学传统与楼台本身的审美引导,也使得润州楼台承担起文人情感的生成空间的文学功能。  关键词:唐代 润州 楼台文化  唐代润州地区(即今镇江市),下辖丹徒、丹阳、延陵、金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