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游子“两头家”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chin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闽南地区,有一首传统方言歌谣:
  君你在番邦,害阮(自己)看无人,日夜守空房,相思病很重。
  劝你姊妹千万不可嫁给南洋尪(wang ,丈夫)。
  这是旧时福建广大侨妇心灵的写照。讲起过去福建侨区姑娘出嫁华侨,真是一宗难言的哀怨史。过去,福建广大农村土地贫瘠。穷苦人受尽贪官污吏压迫、地主剥削,衣食无着,生活贫困,难找生计,加上逃兵役,千方百计逃出虎口,离乡背井,漂洋过海去南洋各地谋生,他们混过几年,年纪渐大,締结的婚姻就出现许多特殊的婚配习俗。
  已婚男人抛下妻儿,只身外出,寻找活路,他们中有的固守本分,不被海外花花世界所感染,始终如一地不忘结发妻子,每年或数年回家探亲一次,每次数天或几个月,与家人团聚。他们的妻室安分守己,当个贤妻侨属,在家当地户主,维护传统的家风,教养子女。要是已婚男人,出国后身边无人照料,便在海外娶妾,称“两头家”。当妾的,有华人的女子(又称侨生);有的是当地民族的女子,称之为“番婆”。这时,家乡的原配,一般理解丈夫娶妾的愿望,同情丈夫只身在外,自己无法侍候左右,又可避免丈夫在海外嫖娼染上恶疾,默认这种“两头家”的家庭框架。她们在家乡赡养老人,勤俭持家,当个“大娘”身份,只要丈夫不会忘记结发恩情,又能时而寄钱回来,三年五载回乡一趟,便相对满足了。至于海外的妾,称为“二婶”,一般跟丈夫传承中国的礼俗,笃信宗法观念。“二婶”极少到丈夫的家乡与“大娘”见面。一旦丈夫去世,“二婶”便继承海外的财产。有的能认同中国的家,不时从经济上接济“大娘”,并能与“大娘”建立姊妹感情。如果“大娘”亦去世,“二婶”便回到中国的丈夫家,承担起家主的职责,抚养所有的子女。当然,有的“二婶”一旦丈夫去世,便与中国的家不再联系,再经两代、三代的后裔,更淡化了“中国的祖先”的观念。有的已婚男人,妻子留在家乡,他本人不愿意或不便娶妾,为了事业上交际需要,在海外寻找一位女子,作为“名誉夫妻”。这种名誉夫妻不举行任何婚礼仪式,也不同居,只是在需要双方一齐露面时才出现,过后又像平常一样来往。这些女子,有的是男子公司的雇员,有的是为增加一点收入情愿充当这种角色。
  未婚青年只身渡洋,抛下年老的父母,他们在海外经海外亲友介绍,娶海外同乡的女子为多。这样,语言相通,生活方式相同,乡土情谊较浓,利于结合,要是经济富裕者,更举行两次结婚仪式,即在海外举行婚礼,又双双回乡再度举行仪式,拜祖先,宴请乡亲,满足两地亲友的心愿。
  海外侨胞的后裔寻找当地民族的女子结婚已屡见不鲜。他们保持中国的风俗,烧香拜祖先,拜“大伯公”(土地公)。有的“汉人娶本地土番妇者,必入其教,礼天主堂,用油水画十字于印堂。”(陈伦《东南洋记》)。当地民族的女子嫁给华人,一般是因目睹华人勤俭耐劳,为人诚实。有的是因她们没有固定职业,嫁给华人,侍候丈夫,生活有依靠,即便当妾也心甘情愿。要是娘家经济条件优越,本人又能做生意,愿招华人入赘女家。华人被当地民族入赘为婿,宋末周密《齐东野语》卷十八已有记载:“安南王陈者……本福州长乐邑人,姓名为谢升卿。”谢升卿在广西边界贸易市上,被越南的陈孝招赘为婿,改名为陈承。他是后来越南陈朝太宗皇帝的父亲,后被封为陈朝太祖。
  许多华侨的青年,由家乡的亲属为他们物色对象,让他们回国结婚,再只身重返海外,留下新妇。要是家乡亲人物色好女子,海外青年又不能回乡举行婚礼,新娘便与小叔拜天地,无小叔则用公鸡代替,婚礼后设法让新妇出国找丈夫,有甚者是指腹为婚,或招童养妇等待来日办婚事称“待夫媳妇”。
  华人青年中的文化人或商人,近年较多的是自己寻找对象,以两性互爱为原则。文化人中有交笔友,结良缘。他们在报刊“征友”栏里,选择与自己年龄相当、志趣相同的对象互相通信,增进友情;进而交换照片,相约会面而生爱情。有的青年的文章,引起对方的好感,通过报刊编辑寻找知友,达到以文会友,终于喜结良缘。
  家乡的女子许配海外侨胞,心情复杂。闽南有句俗话:“白银买人心。”姑娘羡慕富裕,寄望结婚后自己是侨属,又争得出国机会。娘家又水涨船高,生活富裕,还希望海外的女婿能牵引亲人出洋。要是富户或名门的女子,不愿与农民攀亲。则望嫁给华侨,以利较优,俗谓“绅士结交番客”,但她们也担心将来丈夫在海外另有娶妾,扔下自己,守一生活寡。文章开头的歌谣便是广大侨妇心情的流露。因为丈夫在外,夫妻离别久,感情逐渐疏淡,加上汇款少,书信少,苦闷之心难以言传。要是丈夫在海外遇上不幸,书信断绝,妻子在家乡有坐守空房之虑。这些都是历史留下的遗恨。
其他文献
[摘 要]如何评价小戏、小品的“品”?有“品”的小戏小品不一定是那些获得政府大奖的作品,但必须是内涵丰富、主题超越、充满戏剧性的作品,它洋溢着戏剧的美,巧妙、凝练、隽永,或是诙谐、讽刺、辛辣,感染着观众,让人们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有“品”的小戏小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作品的魅力所在,除了给你愉悦的审美体验外,还会让心灵得到陶冶净化。反之,那些故事平淡、人物概念化、情感虚假、缺乏生活的小戏小品,则为
期刊
[摘 要]广州市文化馆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适应新形势对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要求,努力打造文化惠民公共服务平台。笔者结合在《百姓学堂》七年多来的工作实践,对开展公益培训活动做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整合资源;展示成果;提升素质  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迈向新的时代高度和新的历史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广大群众在精神生活文化娱乐需求方面呈多样化趋势。广州
期刊
[摘 要]针对传统地方戏曲在深圳的传承发展,深圳市文化馆首创成人粤剧培训班。短短三年多进行了大胆实践和创新,粤剧培训工作创出了一片天,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文化馆;粤剧培训;培训方法  粤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其表现形式丰富,美称为“南国红豆”,是岭南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起源于民间,不但深受广东人喜爱,而且深受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华人的喜爱,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
期刊
[摘 要]珠海自然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海域广阔,极富海滨花园情调和现代气息。本文通过分析珠海城市群众美术特征,找出群众美术创作组织工作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在这一海滨城市开展群众美术创作的工作方法,阐述组织创作工作的一些做法和经验,达到改进完善珠海群众文化工作的目的。  [关键词]美术;创作;组织工作  二十一世纪新时代新要求,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群众对于美术创作的热情愈趋高涨,作为有培养
期刊
[摘 要]推进数字文化馆建设,是当下文化馆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顺应“互联网+文化”的发展趋势,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文化馆;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  文化馆面向社会免费提供文化艺术辅导培训、组织开展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培训基层文化队伍和业余文艺骨干、举办公益性展览展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展示、宣传活动
期刊
貔貅(píxiū),是中国古书记载和民间神话传说的一种凶猛的瑞兽,曾为古代两种氏族的图腾。《史记·五帝本纪》上说:“(轩辕)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因助战有功,貔貅被赐封为“天禄兽”,专为帝王守护财宝,也是皇室象征,称为“帝宝”。又因其专食猛兽邪灵,故又称“辟邪”。中国古代风水学者认为貔貅是转祸为祥的吉瑞之兽,据说它是龙王的第九个儿子却胜父千倍,有二十六种造型,七七四十九个化身;龙
期刊
端午龙舟通常都在江河湖泊等水道中疾驰,但您看见过在一个大池塘里赛龙舟吗?  江西省龙南县杨村镇是赣南客家人聚居区,  这里就有在大池塘里进行龙舟比赛的传统习俗,别有一番情趣。  这一独居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  自明代弘治年间创办以来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至今久盛不衰。  并已经是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地更有端午举行千人宴的传统,尽显客家菜的精华所在。  杨村镇是龙南最偏远的一个乡镇,位于巍
期刊
[摘 要]小戏小品的创作来源于群众的实践,能迅速便捷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群众的感情和愿望,是活跃城乡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内容体现。推动小戏小品的发展,培养一批生活在基层、扎根在基层的群众创作骨干,不仅是群众文化事业的基础,也是提高小戏小品创作力量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近年东莞市厚街镇成立戏剧曲艺创作基地四个有效途径,在队伍建设、培训辅导、组织活动、保护权益等四个方面下功夫,为推动基层群众文艺创作的繁荣
期刊
喊山接山抬参  在放山的过程中,如果有人发现了人参,立即大喊一声:“棒槌!”这叫“喊山”,按照山规,把头和伙计们就大声问:“什么货?”发现人参者就回答:“四品叶!”或者“五品叶!”、“六品叶!”把头便说“取货!”众人说:“快当!快当!”于是,都把自己的索宝棍插到原来的位置上,来到发现人参的地方。后边问语和祝賀语叫“接山”。喊山和接山的用意,一则为了先把人参“镇住”,二则含有报喜、祝贺的意思。在发现
期刊
陕北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唢呐是个红火盆,走到哪里哪里红”、“听不见唢呐吹,愁事一圪堆;听不见锣鼓响,心口口憋得慌。”陕北人如此喜欢唢呐的深层奥秘究竟在哪里?我以为是由于唢呐表现了陕北人喜怒哀乐的无限心事,表现了陕北人的生存哲学和性格气质。  陕北唢呐经过千百年来的吹奏发展,逐渐形成了属于这块土地的独特风格:浑亮、厚重、豪放、粗犷、激昂、悠扬、辽阔、幽深。这些风格与陕北人朴素、率真、厚道、慷慨、达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