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补统供”政策在安徽省小麦良种推广中效应探析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ren8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2003年起,安徽省逐步形成小麦良种补贴统一供种机制,为小麦持续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形势的变化,许多新的问题逐步显现,亟待完善机制,加快调整。该文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对完善全省小麦良种补贴统一供种提出了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小麦良种补贴;种子质量;管理部门;市场监管;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6-02-03
  2003年起,安徽省适时抓住国家实施小麦良种补贴统一供种(下称良补统供)政策之机,利用小麦良种补贴资金,逐步建立起一套小麦良种补贴统一供种机制,为我省小麦产量“十连增”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小麦良补统供推行前,我省小麦良种应用状况令人堪忧:
  1 良补统供前小麦良种应用状况
  1.1 农民换种率低 小麦作为常规种子,农民留种习惯由来已久,平均每年换种比率不到1/3,生产上的种子实际上是“以粮代种”,质量普遍较差。在收获时节,田间“三层楼”现象到处可见。
  1.2 种子浪费严重 由于自留种子状况普遍,种粮不分,种子在农民眼里也就是粮食,因此,节约意识不强,加之自留种子质量本身就较差,因此,各地的播种量都较大,一般每667m2用种都在15kg左右。由此测算,全省每年浪费小麦就达1亿kg以上。
  1.3 经营单位“散、乱、多”,品种“多、乱、杂” 由于小麦种子易生产,经营门槛低,各地都有大量的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经营小麦种子,市场散乱,监管困难。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前后,全省市场上每年经营的小麦各类品种(老品种、新品种、未认定的品种、未审先推的“品种”、起个名号的“品种”等)多达百余个,这些品种良莠不齐,鱼目混珠,但在市场销售上却都占有一席之地,极大地削弱了小麦品种的总体水平,使良种增产效应难以发挥。
  2 良补统供为小麦产量的“十连增”做出了重大贡献
  国家实施良种补贴政策,给小麦良种推广带来了机遇,政府部门审时度势,抓住天时地利,及时总结经验,筹划运行方案,找到了一条加快小麦良种推广的新路子,即小麦良种补贴统一供种。小麦良补统供政策实施以来,我省小麦良种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实现了小麦主产区良种全覆盖目标 良补项目从2003年开始试点,逐年扩大项目实施区域范围,不断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迅速在主产区推行。自2006年起,由省组织统一招标,实行规范严格的项目管理,至2008年,实现了全省小麦主产区良种全覆盖目标(表1)。
  在推广品种的选择上,我省制定了“审定合法、市场认可、农民接受”的基本原则,各县(区)在具体落实上,采用种植展示、基层上报、专家评选等多种方式,优选最适合本地区的品种。通过几年来的规范实施,从根本上扭转了品种“多、乱、杂”局面,使小麦品种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一批表现突出的优良品种成为全省或区域性的主导品种。同时,在优质专用小麦优势区,通过品种的选择和集中供种,优化了品种结构,促进了品质提升,实现了产业化经营,使农民增产增收。
  2.2 种子质量普遍提高,节本增收明显 良补统供项目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以粮代种”的留种习惯,告别了常规种子自留种时代,使小麦种子做到年年换种。与农民自留种子相比,良补统供种子质量在各项指标上都显著优于自留种子,促使全省种子质量得到普遍提升。
  基于供种质量的改变,随之促进了农民生产习惯的改变。在小麦留种比率高的时期,由于对自留种子发芽率和成苗情况没有精确标准,农民长期习惯于大播种量,以此来保障基本苗,这不仅违背了科学生产,更直接导致了种子浪费。良补统供使供种质量标准化,让农民能够精量播种。近几年,在正常年景下,一般播种量10kg/667m2,单这一项,每667m2节约种子至少5kg,全省每年就可节约小麦种子1亿kg以上。
  此外,供种招标使政府与企业建立了价格协商机制,这几年的供种限价,使农民直接受惠,农民能以同量的商品小麦价格获得所需种子。
  综上可见良补统供的综合效应:统供提高了种子质量,促使播种量减少,降低了生产成本,良补使农民以优惠的价格获得优良的种子,保障了增产增收,形成了增产和节本综合效应的良性循环。
  2.3 遏制了种子市场的无序竞争,提高了种子企业产供能力 良补政策实施以来,特别是主产区良补统供全覆盖之后,全省小麦种子市场无序竞争得到了有效遏制。在供种企业的选择上,一些经营资质不具备、设施条件不完备、繁种基地不健全、技术力量比较弱的企业就难以入列供种企业,特别是在小麦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愈加严格的情况下,没有品种经营权的企业将自然被淘汰。由于建立了这样一套筛选机制,几年来,推动着种子企业向前迈进:有的企业倾力设施投资,强化了仓储加工,有的企业狠抓繁种基地,提高了供种质量,有的企业力抓科研育种,聚合品种,增强了核心竞争力,由此打造了一批初具规模、管理规范、实力较强的种子企业,为全省供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 小麦良补统供存在的主要问题
  良补统供政策在全省实施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由于形势的发展和各种新情况的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显现,这就需要我们清醒地认识,客观地面对。
  3.1 管理层面的困惑
  (1)计划色彩比较浓厚。在良补统供操作上,从品种选择、企业确定、价格招标、统供面积、生产服务,直至农民的收获产量,管理部门似有包办之累。
  (2)管理部门角色处风口浪尖。不是经营主体,但在操作上却难免“被融入”经营环节,这就增大了风险,老百姓总以为种子是政府供的,一旦遇到质量问题和生产风险(如:2013年春季沿淮淮北的低温冷害),农民总想傍上政府,首先找政府说事。
  (3)运行成本越来越高。除省里制定运行规则和组织招标外,县、乡(镇)、村连成了庞大的运作系统,甚至“替代”了企业的一些功能,本来应是企业主体承担供种工作,却过度地动用了政府资源,甚至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4)运行结果偏离本意。政府的本意是要选择优秀的企业供应优良的品种,但实际上,现在的绝大多数品种经营权是企业专有的,选定了品种同时就是选定了企业,但供种企业未必一定是优秀企业,即使是好品种,也未必能供出好质量的种子。同时,政府要求企业保质保量供种,但企业难以及时掌握市场需求计划,无法确定良种繁殖面积,在招标确定品种和良补面积后,许多企业没有足够中标小麦品种种子数量,只得拼凑种源,甚至以次充好,既不能保量,也难以保质,埋下了质量隐患,结果与政府的本意发生了偏离。
  3.2 企业层面遇到的问题
  (1)企业的市场能动性未能发挥。企业是独立的法人主体,它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制定生产经营计划,做好产品供应,对产品质量负责。在现行机制下,企业为获得更多的良补面积,不是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去“研产品、抓质量、做服务”,而是花大力气在“品种入围”、“良补面积”上做文章。在供种过程中,企业被动跟随,消极应对,一些企业不是想以高标准去提高竞争力,而是愿以低标准去完成供种任务。企业处于脱离市场的状态,企业的市场竞争主体地位被弱化。
  (2)难以培育出有综合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如前所述,良补统供的选择机制只是囿于品种选择,而品种的确定基本上采取乡镇推荐,县(区)确定的模式。拥有品种经营权的企业为了在多个区域进入良补范围,往往把品种经营再划分给各个地方企业去操作,目的是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去做好地方工作,实现供种目的,而这些地方企业因自身条件和管理能力参差不齐,限制了供种质量水平的提高。基于围绕良补的划区经营,简单化操作,企业没有压力去系统建设高水准的繁种基地,也没有动力去投资建设专业化的种子加工中心,使得产业链运行系统处于低水准状态,长期以往,将扼杀优秀种子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与国家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的要求不相适应。
  (3)企业不能长久发展,也就不利于小麦种子产业健康发展。政府基于良补统供的惠农宗旨和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实行了限价供种措施,这样限价供种更多的是考虑了农民的承受力,但对于企业来说,没有积累就难以发展,企业不能发展,同样不能为农民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供种价格不仅受到限制,连较低的供种利润还要切割分配,企业被挤到了最小的利润空间,大多数企业只能维持生存,难有更多的积累发展再生产。由此,涉及品种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这样的长远发展策略,企业就很难办到,长期下去,就会影响小麦种子产业的健康发展。
  3.3 市场化与农民需求不匹配
  (1)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受到限制。品种类型多种多样,市场需求也千姿百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一些新类型的品种可能会引领着新的市场消费。因此,在治理了品种“多、乱、杂”之后,也要防止失去了市场的多样化。
  (2)农民需求的个性化不能实现。现在以种子为载体的附属性需求比较多,如:有的农民需求包衣种子,有的农民希望种“原种”等更高品质的种子,有的农民还希望试种杂交小麦等,农民这些个性化的需求是市场的客观存在,我们也要重视。
  4 完善小麦良种补贴统一供种的措施和建议
  综上所述,小麦良补统供近10a来,为我省(下转42页)(上接3页)小麦连年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使我省小麦生产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但是,任何好的生产方式都只有它阶段的合理性,有的做法在初始阶段是引领和创新的举措,但在新的条件下,就会影响发展。因此,小麦良补统供也应当顺应形势发展,面对新的矛盾,适时作出改革和调整,完善机制,以适应发展的新要求。
  4.1 完善小麦良种补贴统一供种的措施 改革完善良补统供机制,应从以下两方面着眼改革,一是从管理层面着眼改革,努力探索建立一套新机制,真正按市场规律办事,使管理部门更好地当好裁判,做好指导和服务;二是从企业层面着眼改革,努力创造一个好环境,更好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使良种供求的市场化机制更好地得到体现,让企业当好市场的主角,在公平竞争中成长壮大。
  (1)探索良补统供的“升级版”模式。对良补统供操作的关键事项进行探索调整,寻求“升级版”模式。一是对良补品种的选择方式进行探索调整,探索建立一套由“中介机构”操作的方式。这个“中介机构”的设立和构成要体现权威性和代表性,然后制定一套科学公正的操作方式。建议可以先行试点摸索;二是对招标方式进行探索调整,可以委托专业化的招标代理机构进行招标;三是对供种的价格体系进行探索,既要考虑可操作性和农民利益,也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发展利益。
  (2)对小麦良种补贴招标时间适当调整。以有利于企业及时把握生产经营计划,真正做到保质保量供种为目的。可以借鉴外省的经验并结合我省的实际,探讨在小麦收获前或在上一年度播种前进行招标。对在招标之后可能发生的重大变化因素进行设定,保留在特定条件下调整中标的权利。这样做,可以解决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问题,会改变现在供种中的许多不良状况。建议进行试点探索。
  (3)组建高效的供种组织和服务实体。各县(区)可以联合乡村设立一个服务性的企业法人实体组织,以这个法人组织与农民对接,集中农民选种意愿,接受农民委托选种购种,以这个法人组织与各个供种企业形成供求关系,这样就能理顺经营供求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
  4.2 完善小麦良种补贴统一供种的建议 实现我省小麦良种推广工作更好地发展,不仅要对良补统供操作机制进行改革调整,还需要从政府层面强化政策支持。
  (1)增加小麦良补资金数额.现在的补贴供种数量每667m2只有8㎏,数量不足,农民还需购种补种,会造成种子混杂,影响统供效应。建议财政按每667m210㎏增加补贴。
  (2)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小麦优势繁种基地建设。我省的小麦良种体系建设,种子繁殖基地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目前,农垦农场有待挖潜,地方农场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管理比较薄弱,规模也不大,乡、村繁种基地更缺少基础设施和规范管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较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对全省的小麦良种繁殖基地应进行规划布局和大力建设,省级财政应设立“小麦良种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资金给予推动,优选项目,分期分批给予投入,争取2~3a建成一批初具规模的专业化繁种基地,全省如建成4.7~5.3万hm2比较稳定的基地,供种质量和保障能力就能得到根本改变。近年,繁种基地发展的重点:一是要挖潜农垦农场的产能,这一块基础条件较好,容易上规模上水平,二是要把扶持的重点放在小麦主产区具有一定规模的市、县(区)农场和农林系统的农场,三是应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在小麦主产区建立规范的乡、村繁种基地,投资基础设施,探索管理方式,逐步将其建成专业化的繁种基地。
  (3)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企业。各级政府应支持和促进种子企业进行联合发展,形成集团化优势,提升综合实力,要把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大型企业作为小麦良种工作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支撑。
  我省小麦种子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多数小麦种子企业的实力仍较弱。近年来,一些大型企业虽涉足小麦种子产业,但也是投资不足,发展不快,与“育繁推一体化”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基于我省的现实状况,要打造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小麦种子龙头企业,就应走联合发展的路子。
  目前,我省有不少企业和单位在单方面有一定优势,如:有的农场有良好的繁种条件,但没品种没营销,有的企业在本地区有较强的营销和服务能力,但产品是其短板,还有的单位有一定的科研育种实力,但缺乏开发能力,等等,如果把这些优势资源有效地聚合起来,就能形成综合实力和发展能力。
  因此,各级政府应把支持的重点放到企业的联合发展上,解放思想,打破地区局限和体制障碍,促成企业联合,实现共同发展。 (责编:徐焕斗)
其他文献
摘 要: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08年共3期昆明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分析昆明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昆明市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其次为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1990-2008年,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逐渐减少,而建设用地、水域和林地逐渐增加,其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建设用地和耕地,盘龙区、五华区和官渡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最快,草地→林地,耕地→建设用地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
期刊
摘 要:植物重金属抗性内生菌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尽管研究的历史不长,但有关重金属抗性内生细菌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综述了国内外植物重金属抗性内生细菌的种属、来源、直接或间接抗性机制以及分子作用机制等研究成果与现状,并展望了本领域的发展前景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内生细菌;重金属抗性;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Q9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31-
期刊
摘 要:木薯,别名树薯,是一种用途广、易栽培、经济价值高的作物。该文从吉安市现状出发,列举了华南5号、华南205、南植199、GR891和华南8号等木薯优良品种,并结合吉安市生态区域特点,介绍了木薯高产栽培技术,以供种植参考。  關键词:木薯;优良品种;高产栽培;吉安市  中图分类号 S5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2-62-02  木薯,别名树薯,是大戟科木薯
期刊
摘 要:红肉蜜柚高产绿色栽培产量较高、肉质较好、深受群众欢迎。该项技术在蕉岭东山、文福、徐溪等地进行了试验、示范与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该文详细介绍了红肉蜜柚高产绿色栽培技术及推广与应用情况,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红肉蜜柚;高产绿色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  中图分类号 S66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6-63-03  红肉蜜柚在3月中下旬盛花,
期刊
摘 要:按照烟草行业标准方法,湖南省湘中地区6个县市的12个X2F等级的烟叶样品的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等4种拟除虫菊酯类农残进行检测,并利用CORESTA农残限量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烟叶中主要是检测出氯氰菊酯(0.147~0.758mg/kg) 和氰戊菊酯(0.264~0.930mg/kg) 的残留,氟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均未检出,符合CORESTA农残限量标准。  关
期刊
摘 要: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在稻飞虱孵化高峰期用15%阿维·噻嗪酮WP(擒飞)60g/667m2喷雾防治1次,药后3d、7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6.11%和89.48%,均与对照药剂25%吡蚜酮SC 20mL/667m2的防治效果相当,且对水稻安全。  关键词:15%阿维·噻嗪酮WP;稻飞虱;药效试验  中图分类号 S4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6-94-02
期刊
摘 要: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农业工程师培养计划设计进行了探讨;给出了培养模式和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设计;提出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农业工程师人才培养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还对卓越农业工程师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卓越农业工程师;培养计划;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S6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
期刊
摘 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通过对青岛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结合社会相关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改革;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2-123-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
期刊
摘 要:介绍了厦门植物园的基本情况和现有水体的状况,以及引种的水生植物资源情况,提出了水生观赏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见解。  关键词:水生植物资源;园林绿化;厦门植物园  中图分类号 S68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6-123-02  生长在水中的植物统称水生植物,本文中所提及的水生植物是指生活于水中或只能在有水的环境中生活的一类植物,依其生活类型可分为浮
期刊
摘 要:对在吉林省发生的亚洲飞蝗的基本组成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亚洲飞蝗的水分、灰分、粗白质、粗脂肪的含量分别为4.29%、2.40%、69.75%、5.5%;氨基酸总含量为52.98g/100g,必需氨基酸总含量为21.58g/100g,含有8种人体的必需氨基酸,EAA/TAA为40.7%,EAA/NEAA为68.72%,苏氨酸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含量最高,为67.7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