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静如海》(引子)

来源 :中学生百科·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shiji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前,我和几个小伙伴将法国电影《沉静如海》改编成话剧搬上了戏剧舞台。由于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法国北部乡村,中国的观众很难一下子进入到情境之中,而话剧这一舞台艺术形式在时空转换方面又有着先天的局限性,如何自然地把观众带回到那段岁月之中,成为我们首先要攻破的难题。后来,我们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创作了一个电影中没有的小女孩的新形象,并用倒叙的手法,将老年Jeanne作为切入点,在小女孩的追问下,逐渐说起了当年那一段内心汹涌却又表面沉静的情感经历。在这里,我就将演出时呈现的“引子”部分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自己的戏剧改编或创作提供一个参考。
  第一幕
  1990年,在老妇人的家,中午
  (海浪声)
  (音乐声)
  小女孩:(讲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国,有一群音乐家们,他们积极投身于反战运动。这些人为了自由法国,加入了抵抗组织。地下组织在秘密进行工作的同时,要避免任何的风吹草动,为了掩盖会议声和机器工作的声音,这些音乐家们站了出来,他们用音乐在进行着抵抗。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老太太,在50年前,她就是那些音乐家中的一个……现在,她一个人独居着,从没有结婚,一个奇怪的老太太!至于她为什么选择一个人……(老妇人上场,坐下)她来了——
  (小女孩带着一束花从大门进入,偷偷坐到钢琴旁,弹起了钢琴)
  老妇人:你是谁!
  小女孩:您好!
  老妇人:你是怎么进来的?
  小女孩:对不起,我看见大门敞开着,我就直接进来了。
  老妇人:你要千什么?
  小女孩:您是Jeanne夫人!
  老妇人:你怎么知道?
  小女孩:我在报纸上见过您,上面说您曾在二战中投身地下抵抗运动,反抗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我这次特地来……
  老妇人:抵抗运动,又是关于抵抗运动的!你明白它的意义?你们来找我,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我还活着……
  小女孩:不,Jeanne夫人,我可不这么认为。
  老妇人:算了吧,你应该庆幸我还没得老年痴呆……
  小女孩:您何必这样说呢?
  老妇人:我没兴趣再跟你们聊这些……因为你们根本就不会明白。
  小女孩:也许您可以跟我说说,我会理解您的,我相信那个时候您的选择一定是很艰难的,毕竟要去面对很多危险。
  老妇人:有什么好说的,你不是看过报纸了吗?我只是为抵抗组织弹钢琴而已,没什么别的,我没参加过什么破坏行动,更没杀过德国人。现在的人对于一个老太太弹钢琴的事是不会感兴趣的。
  小女孩:您以前是一名钢琴家!
  老妇人:不,只是一个很普通的钢琴家教而已。(回头看见钢琴上有一束花)
  小女孩:Jeanne夫人,那您能跟我说说吗……(回头看见老夫人盯着花)噢,对了,这花是送给您的,不知道您会不会喜欢。
  老妇人:(沉默)谢谢你孩子,(指着壁炉上的花瓶)能帮我放到那个瓶子里吗,它空了好长时间了。(笑)
  (老妇人把眼镜戴上,走到书柜前翻出一本书)
  小女孩:Jeanne夫人,您在找什么?
  (书本里面夹着一片花瓣,这花和小女孩送的花一样)
  小女孩:一样的花!
  老妇人.是,很巧。你知道吗?孩子,五十年了……上一回有人送我这花,是五十年以前了。
  小女孩:五十年前……应该是1941年,那正是战争时期!
  老妇人:这花是我母亲生前最喜欢的.(走到壁炉前又拿起花)也是我最喜欢的。
  小女孩:Jeanne夫人,能跟我说说那个时候的事情吗?
  老妇人:你真的想听?
  (小女孩点点头)
  老妇人:好吧,我加入抵抗组织是后来的事情,一开始并没有。让我想想该从哪说起呢……(走到窗户边)那是1941年的冬天……
  小女孩:1941年?当时法国贝当政府已经向德国人投降了!
  老妇人:是的,德国人已经占领法国北部地区……
  小女孩:我知道,我知道,那时到处都是纳粹!
  老妇人:是听你说还是听我说?
  小女孩:(不好意思地笑了)您说,您说……
  老妇人:当时城里到处都是纳粹……整个法兰西都陷入了恐慌的氛围之中,纳粹掠夺了大量的物资,人们食物紧缺,一切都很匮乏,很多家庭连用来取暖的木头都没有。而我和爷爷,当时我们就住在这儿……
  (广播声起……老妇人和小女孩下场,爷爷从房间里出来,年轻的Jeanne拿着一束鲜花候场)
其他文献
小的时候不喜欢看字书,喜欢看图,家里有一套四大名著的少儿版,就是一页几张图,配上些许文字,将故事讲个大概。这类连环画,且称为“小人书”罢,好看且易看,我便囫囵全读了,张口也能说个“三英战吕布”、“三打祝家庄”的故事给学校的同学们听。谢冰心听她舅父给她讲《三国演义》故事,便自己拿起书来读,我也差不多,知晓了故事的大概,也惦记着那名著的原文,不觉,也就把四本书一知半解地读下来了。  那时候读书,也就是
期刊
对我而言,《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毫无疑问是部惊喜之作,尽管它的核心故事其实相当简单,一个剽悍倔强的德州老牛仔为了遵守对好友生前的承诺,绑走开枪误杀好友的犯人,带着两匹马,驮着好友的尸体,翻山越岭寻找好友故土希梅内斯以安葬之。  电影以马奎斯的尸体被发现为时间点。分别引出两条线,一条线是作为广大德州牛仔代表的老牛仔皮特,负责从这一点进行事件的正叙,同时又从这条线里拉出一条暗线,通过皮特的回忆,进行补
期刊
天才的数学家纳什有过近三十年的精神失常,走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园中时总有路人对他指点议论,然而不论世人如何非议他“发疯的三十年”,他始终坚守着对数学的痴迷,提出著名的“纳什平衡”理论。并在晚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北大著名学者季羡林在“文革”时期遭受批斗。红卫兵抓住他当街游行示众、跪着接受批斗,后来又下放去当大楼门卫。然而不论“文革”时人们对他的口诛笔伐有多激烈,他始终保持对学术的热爱,在受批斗的
期刊
(十一)  我和K第一次的见面有一个平淡无奇的结束。  我说:我得去上学了。  K抬眼望着我,但没有给我任何表情。半晌,他开口道:“你请假比旷课要好。你应该不介意说一个身体突然不太舒服的谎吧?”  我愣了愣,然后点点头。  “今天是星期几?”K突然发问。  “啊?呃……星期三吧。”我有些怀疑自己的答案。  那你星期五放了学到这里来吧。  说完这句话。K就走了。我抑制自己不去看他的背影。默念他最后的
期刊
唐代诗歌以形象生动、情韵丰盈取胜,不少诗人交朋结友,对人对己,严格要求,真诚相待,肝胆相照;他们的诗歌抒写人生命运,洞察人间世态,袒露内心真诚,歌赞美好情意,传递正能量,鼓舞慈悲心。细细吟咏,大有裨益。  先看大诗人李白。李白一生豪放乐观,喜交朋友,他的朋友除了权豪政要、王公大人、文坛名流、江湖名士等大人物之外,也有不少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如果把那些声名显赫、地位尊贵者称为大朋友的话,那
期刊
这首诗不是题献给你。  你可能会在字词间轻掠而过,  但没有任何人会发现,没有。  在诗句转向之前,你已经面目全非,  了无踪迹。  即使你坐在那儿,外力不能移,  也会开始渐渐消隐。这无所谓。  即使没有你,这首诗也可以继续前行。  基于错误的前提,  这看起来很像某种缺憾带来的美丽。  这并不令人悲伤,真的,它只是空洞而已。  可能它曾经令人悲伤,但没有人知其所以。  它不希望给你的记忆留下一
期刊
譬如林海音《城南旧事》里爸爸的花儿,朱天文《黄金盟誓之书》里的“婴孩日记”,萧丽红《千江有水千江月》里仁爱的大家庭;台湾这屿海上江南,润养出了诸多婉秀的笔锋,来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以小家见大国的故事。李黎《昨日之河》中的故里童年,山河岁月,洽从一九四九年大陆易帜讲起。父母随国民党政府东渡台湾时,她一岁。  这本书从一个小女孩的视角,细腻生动地记录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一个普通人家从南京辗转杭州、上海、
期刊
我们终于看到了那座更雄伟的宫殿,好像是从山岩上长出来的,门前有一片辽阔的空地,万分萧索。我坐下,身体中充盈着来自远古的安宁,无一丝瑕疵扰动。  四周的山景带着洪荒的韵调,有一种不真实的杏黄色彩和空洞氛围,在渐渐西沉的落日映照下,每一刻都在变幻着风景。极目远眺,峰峦起伏,万物寥寂,更觉出自身的渺小单薄。西边天际线临近约旦和巴勒斯坦的疆界,东南面是何珥山,山顶上的白色标示,是亚伦的墓。远处还有摩西泉。
期刊
原文  戆子记①  梅庄主人在翰林。佣仆三:一黠、一朴、一戆。  一日,同馆诸官小集,酒酣。主人曰:“吾辈兴阑矣,安得歌者侑一觞乎?②”黠者应声曰:“有。”既又虑戆者有言,乃白主人,以他故遣之出,令朴者司阍,③而自往召之。召未至,戆者已归,见二人抱琵琶到门,诧曰:“胡为来哉?”黠者曰:“奉主命。”戆者厉声曰:“吾自在门下十余年。未尝见此辈出入,必醉命也!”挥拳逐去。客哄而散,主人愧之。  一夕,然
期刊
当过去熟悉的一切逐渐变得模糊,熟悉的工作,熟悉的家人,包括熟悉的自己都渐渐变得陌生,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电影《依然爱丽丝>就在讲述着因患有阿尔兹海默病,而经历着这样的一切的患者所面对的世界。  朱丽安·摩尔所饰演的爱丽丝在一开始展现了她稳定的工作,幸福的家庭,看似完满的一切却因她发现自己记忆力逐渐减退,在熟悉的线路中迷路而发生了偏移,她被告知患有了阿尔兹海默病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老年痴呆。慢慢地,记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