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之于刘占坤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r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姓名:刘占坤
  年龄:41岁
  效力队伍:《中国青年报》《青年体育》
  参与最大足球赛事:1991年、1995年、1999年女足世界杯。
  中国队冲击世界杯:成都(1993年)、大连金州(1997年)、
  沈阳五里河(2001年) 1994年-2002年甲A赛事。
  1990年北京亚运会,1998年曼谷亚运会。
  主要装备:
  机身:佳能EOS-1D数码相机2台
  镜头:佳能EF400mm1∶2.8、佳能70-200mm1∶2.8、28-70mm1∶2.8、佳能17-35mm1∶2.8、佳能1.4X和2X增倍镜。
  附件:Dell笔记本电脑。8兆MO存储器及硬盘
  
  单凭刘占坤那头及肩且带着自然卷的长发,就会让人往伊吉塔或戈麦斯或卡尼吉亚身上想,总之,常年在球场作战的他,多少有些球星的气质。
  在所有的拍摄对象中,刘占坤醉心的是拍摄足球。用他的话说,提起拍足球就特来情绪。在足球赛场边“架炮”的人群中,刘占坤不是最年轻的一列,但却是最具有激情和活力。他说,能在足球赛场上游刃有余地拍摄,对其他日常新闻的摄影就没有任何问题。拍足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手、眼、脑的协调工作,是新闻摄影最好的一种锻炼。
  在刘占坤的眼中,足球摄影的魅力就如同足球运动本身的魅力一样在吸引着他。足球比赛中的进球,有运气成分,同样,足球摄影中运气成分也很大,有的好照片是可遇不可求的。可以说,足球赛是最没有把握的拍摄项目,上足球赛场,谁都不敢夸海口说能拍到本场比赛最精彩的瞬间。一场球下来,“颗粒无收”的情况倒是经常有。
  在此之前,他虽然连续拍摄过三次女足的世界杯赛,但男足的世界杯还是第一次。刘占坤已经做好赛前的一切准备。比如,坚持游泳,学点韩文,因为这次世界杯比赛转场频率特高,中国队的三场比赛,要在三个城市举行,没有体力是不行的。在设备方面,也在努力,将数码相机继续升级,换成佳能1D“长枪短炮”一个都不能少。
  谈到拍摄的经验,刘占坤自然少不了。他说,拍足球是一种功夫,几天不练就手生,转镜头的时候,眼睛跟不上了,或手慢了,自己感觉最明显。在足球赛场上拍摄时,所有的动作都象是事先设计好的一套程序,如果到场上再去构图,早就来不及了,而这种程序来自平日的训练中。一张好照片的拍摄需要有很多的因素,比如器材、比如对参赛队的了解,比如当时自己所在的位置,哪个考虑不好,都会有遗憾。对于每个参赛队,赛前都要有尽可能详尽的了解,查阅大量的资料。比如某个球星他的习惯动作是什么,他射门用左脚还是右脚?只有把这些都做到心中有底,才能临阵不慌。
  绿茵场上,有刘占坤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就是捕捉精彩、更精彩的瞬间。
  



  人墙
  
  



  于根伟(白衣者)一脚怒射,
中国队以1∶0战胜阿曼内队,
获得进军世界杯的入场券。
其他文献
在我国西藏自治区的北部,有片辽阔的地域,藏语称羌塘,意为“北方的平原”。由于这里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气候恶劣、空气稀薄,是人类的生命禁区,因而人们称这地方为无人区。1999年我曾两次进入藏北无人区,去感受和寻找生命的力量。  5月是我第一次踏进这离天最近的地方。内地已是春风送暖,鲜花盛开,而此时的藏北大地依旧是北风呼啸,一片凄凉。为了此行,我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帐篷、睡袋、羽绒服2手电筒及食
期刊
期刊
对摄影有一定的基础之后,有些人往往会在器材方面逐步升级,而有些人逐渐会觉得135相机画幅太小了,不过瘾,便又倾向于中画幅或者大画幅相机。不同画幅的相机,并不单纯是画幅面积比例的大小不同,从观察方法,画面构成,拍摄视点,包括拍摄的心态都有明显的区别。在选择不同画幅相机时,到底应该注意哪些特点呢?不妨在下面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摄影创作有一个很大的特性,就是它包含着技术和艺术两方面的内容。有一部性能优
期刊
冬曲   刘克军/摄   新绿   龚文豹/摄   渔村印象  高锦强/摄   开心小姐妹  张力可/摄   家园   章庆煌/摄   今日孙大圣  薛伟宏/摄   妆   孙 力/摄   岁月如歌  程铁良/摄   乐陶陶  南秋洋/摄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第二十届国展开始征稿了,此次分类与以前颇有不同。  关于摄影的分类,圈内曾已讨论了许久,艺术摄影和摄影艺术的划分,新闻摄影也是摄影艺术的理论,近年纪实摄影的讨论更是沸沸扬扬。总之,以中国的国情,在摄影这一大概念之下,作为动词包罗了所有使用照相机的人,作为名词则包罗了所有照相机拍出的作品。这种观念不仅存在于全国影展,也广泛存在于大大小小的影展影赛。于是一幅美丽的风光照片和内容沉重的纪实组照争夺头奖,
期刊
我最初喜欢摄影还是缘于绘画。当时拍照片的唯一目的是为绘画收集素材,做参考。  那还是文革时期,学生不上课“闹革命”。因为我是“黑五类”,初中毕业后没有分配工作,呆在家里开始打篮球、拜师学画、吹竹笛、拍照片。  我的启蒙美术老师赵崇甲当时正在创作巨型毛主席雕像,足有五六层楼高。我经常给他当下手,同时用父母为我买的海鸥4B120双镜头相机拍摄雕像过程。用我的海鸥牌放大机放大照片。  1975年,我随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