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和成:维生素大王的过去式和将来时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m1982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本土医药企业中,新和成是一个颇有特色的企业:专注于维生素产品的产销,通过研发和产品创新来不断改变企业的命运。
  不久前,浙江新和成(002001)公布2008年业绩修正预告,预计2008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比2007年同期大幅增长,预计在13-14亿元之间,而公司此前曾预计2008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5~17亿元。
  新和成称,业绩修正原因是受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影响,2008年四季度公司主导产品销售数量同比明显下滑。即使如此,对比其2007年7000多万净利润的盈利水平,新和成2008年的业绩可谓是暴然膨胀,在2008年股市的熊气浓烈中仍是褶褶生辉。
  探究起来,在本土医药企业中,新和成是一个颇有特色的企业:专注于维生素产品的产销,老板胡柏藩有着浓厚的“老师”情结,通过研发和产品创新来不断改变企业的命运。
  
  研发造就成长
  
  说起新和成,就不能不说到它的缔造者兼掌门人一一胡柏藩。2007年就被排上“胡润百富榜(第269名)”的胡柏藩,在创业之初是位教育工作者。
  1988年,时为普通中学化学教师的胡柏藩放下教鞭,带领6位学生赴任学校自办的新昌合成化工厂(新和成的前身),开始创业。一个颇有故事性的情节是,胡柏藩当时最大的心愿不是办企业,而是想考研究生,然而却被校领导认为是最适合下海办企业的老师,于是命运轨迹从教育业转入了工商界。
  


  抱着实业兴教的梦想,靠着东拼西凑的几万块钱,胡柏藩开始了回收废旧酒精的业务。但是,由于废酒精回收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简单,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难以立足。这些刺激了有着化学知识的胡柏藩。意识到化工企业发展的关键点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超前,简单的酒精回收难以让企业做大,他决定从产品上来寻找企业的竞争力。当然,新的决定并不是在酒精上继续做文章,而是要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
  1990年,经过反复的市场调查,胡柏藩和他的伙伴们冒着风险筹集资金60万元,准备开发新产品“乙氧甲叉”,即抗生素原料药氟哌酸的中间体(“中间体”意思相当于半成品)。胡柏藩带领员工经过上百次化学实验,1991年,乙氧甲叉终于研制成功。新产品一炮打响,不仅填补了国家空白,还打人了国际市场,企业也从废酒精回收跨入了医药原料药生产企业,年产值从i00万元一举上升到1000万元,实现了质的飞跃。
  正是这一成功,让胡柏藩认识到了“新产品才最具竞争力”,从此坚定了他靠产品创新发展企业的思路,并在医药生产行业走下去。
  1992年,一个大商机又被发现了:当时国内外对VE(维生素E)的需求量日益上升,而生产VE所必需的医药中间体主环和异植物醇国内还一直依赖进口。于是,胡柏藩又开始了带队研发攻坚。苦战两年,胡柏藩就拿出了主环产品;三年时间,异植物醇也被成功开发出来——从此结束了我国化学合成VE所需主要原料长期依靠进口的历史,两个中间体也在市场大受欢迎,并很快形成生产规模。
  攻下了两个关键的中间体,开发维生素系列产品便水到渠成了。胡柏藩带领科研人员,逐步解决了其中的高技术难题,很快就获得了成功。VE产品在国内市场很轻松地达到了60%的占有率达,新和成的基业由此奠定。
  胡柏藩继续着研发创新的脚步。从1998年开发芳樟醇到1999年的香叶酯,从2001的b—紫罗兰酮项目到2002年的VA棕榈酸酯,短短十几年,这家小厂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三大维生素生产企业和全国最大的维生素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
  
  充实企业竞争力
  
  维生素行业是个特殊的行业,产品看似简单但市场广阔,要规模化生产却工艺复杂。如VE、VA大部分用作饲料添加剂,为饲料中必需添加的成分,且无替代品,需求呈现刚性,全球需求量保持每年约4-5%的自然增长。这个市场看似容易淘金,其实VE、VA前期投入大,生产-难度较高,合成反应步骤长,涉及多个关键中间体的生产,进入壁垒较高,设备调试也需要较长时间,而且对环保的要求也非常高。
  从新和成的成长史来看,这是一个以产品为竞争导向的企业,知识分子出身的胡柏藩信仰。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把知识和研发看成企业的立足之根。一方面,新和成注重通过培训来提升员工的技能;另一方面,新和成也注重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新和成快速发展后,胡柏藩坚持15年不建办公大楼,在研发上却平均每年按销售额的3%~6%投入经费,吸引优秀开发人才,并配备优越的科研条件。
  新和成也十分重视环保,致力于发展绿色化工。在项目选择上,对于污染大、难处理的产品,无论利润多高都不上;在生产过程中,科技人员不断改进工艺,减少跑、冒、滴、漏,达到“无泄漏工厂”的标准。历年来公司投巨资建立较齐全的车间清洁生产预处理设施及三废末端治理设施,每年用于清洁生产及环保设施运行的投入占利润总额的15%左右。
  如果说产品研发是进入市场获取先机的关键,那么形成规模化生产,实施总成本领先战略则是新和成立足于国际市场的大道。
  维生素市场上,有瑞士罗氏公司、德国巴斯夫公司(BASF)等跨国巨头。1999年,跨国公司恶性杀价,维生素产品价格急速下滑,VE的价格从每吨30万一直跌到10万左右。持续三年的低谷导致行业洗牌,罗氏全线撤退,巴斯夫乘势扩张。面对市场的严峻挑战,新和成一方面加强内部挖潜,通过技术改造、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努力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市场竞争优势。同时,公司的维生素A、维生素H、维生素D3相继进入市场,新和成在国际市场上越战越强。
  这期间,新和成的销售额虽然在逐步增长,但利润增幅明显减慢。胡柏藩也为企业融资而四处奔波,新和成也走上了一个充满曲折的上市历程。
  需要注意的是,经过1994年和1998年的两次股份制改造,新昌县合成化工厂最终全部买断了学校股份;1999年4月,经过浙江省政府批准,新昌县合成化工厂发起设立了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2月新和成通过中科院、国家科技部的“双高”认证,确立了上市之路。 经过复杂而曲折的努力,2004年5月,新和成终于拿到中小企业板头块牌照“002001”,在深交所上市。上市融资为新和成的新产品研发、新规模扩张雪中送碳。
  经过长期的市场竞争,VE市场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基本都已淘汰出局,市场格局稳定,集中度较高。目前全球市场主要由荷兰帝斯曼(DSM)集团、德国巴斯夫公司和中国的新和成、浙江医药控制,新和成和浙江医药VE纯品产能都在10000吨以上(1单位纯品能加工成2单位 50%VE粉),两家合计约占全球40%份额,产品70%以上出口。VA市场集中度相对VE较低,目前新和成20%饲料级VA粉的年产量约为4000-5000吨,居全球第二位,约占近20%市场份额,国外厂商也主要为帝斯曼和巴斯夫。
  这样的市场基础,使新和成成为世界维生素领域举足轻重的生产企业,胡柏藩也成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界的风云人物。
  
  盈利如何持续?
  
  自2007年以来,国际维生素市场风云突变,受欧盟推出“REACH”法规(《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与限制》简称,2008年6月1日正式实施,旨在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保持和提高欧盟化学工业的竞争力,以及研发无毒无害化合物的创新能力等),以及法国安迪苏集团宣布退出VE市场等一系列涉及化学品生产环境保护事项的影响,维生素系列产品价格持续上涨,而且市场供应格局重点进一步向中国倾斜。
  国内以新和成和浙江医药为龙头的两大维生素供应商也接连宣布产品提价。事实上,统计起来,从2007年6月14日至2008年6月10日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新和成的产品提价达到了惊人的七次,每次涨幅从5%—80%不等,累计起来产品价格翻番。虽然提价有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动因,但连连提价早已抵消了原材料上升给企业带来的经营压力,实质上是国际市场供应格局变化导致的。
  提价给新和成带来的业绩增长,可用“突飞猛进”四字来形容。新和成2008年一季度业绩公告显示,预计报告期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约为2.3-2.8亿元。2007年初,新和成还处在盈亏边缘,相较07年同期7万多元的蝇头小利,只用了一年时间,新和成08年同期业绩增长3000多倍。提价之功效由此尽见一斑,新和成也尽享产品提价的“甜蜜之旅”。
  但2008年第四季度,屡次提价的新和成还是明显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影响。不久之前新和成公告2008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在13-14亿元之间,但新和成已披露的三季业绩报告中就显示已有净利润12.75亿元,由此估算,其四季度的收益至多是1.25亿元,相起比2季度、3季度的每季度5亿元净利润的增长速度,四季度公司的整体业绩出现了大幅的下降。
  在业内分析人士看来,原料药规模化生产固定资产投入较大、环保及节能减排等因素提高了行业的资本及技术进入壁垒,因此行业格局相对稳定。这个原因也导致新和成能坐享提价之利,但市场需求萎缩之时,也会使之业绩大受影响。对主业一枝独大、一枝独秀的企业来说,这是无可避免的经营风险。
  尤其是当前,维生素市场多次提价,产品价格达到一个历巅峰,但金融危机的影响短期难消除,世界经济处于衰退之势,随着市场需求的下滑,维生素产品高位运行的价格还能持续多久?2008年第四季度业绩大降已是警钟敲响,新和成如何度过难关?
  在1999年伊始的连续三年行业低谷中,新和成也是一方面内部挖潜降耗,一方面也是推出新品、扩大市场份额来度过难关。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乃至以后的发展中,内部挖潜和新品开发仍会被新和成重视。
  新和成2008年的半年业绩报告中提到了它的一些做法。比如通过技术改造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加强管理控制费用支出。还有一点是“审慎投资决策,保持良好的现金流”。但这些做法只是属于挖潜降耗、控制风险的范畴,对于一个从产品研发起家的企业来说,它最大的成长动力仍然难免是产品研发。
  在新和成2008年的半年业绩报告中,已经明确强调了产品开发这一点,即“加大市场前景广阔、毛利率较高的新产品开发,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除了维生素产品外,还会“加强香精香料和原料药领域的项目投资和市场拓展”。
  显然,只要市场前景好,只要是在企业擅长的产品开发领域,新和成也以其研发能力为核心向更广大的化工产品市场迈进。
其他文献
中国经济的发展,其实一直都是“三匹马”在牵引。一匹马是出口经济,即通过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参与世界分工,也就是郎咸平“6+1”理论中的那个“1”;第二匹马就是内需,这些年有所发展,但是跑得并不快;第三匹马就是投资,这匹马,狂奔不已。投资又分两方面,即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  这“三匹马”30年来一直在跑,近年来速度相对最快的是出口,这其中原因很多,包括美国的货币泡沫、人民币贬值,以及中国的民营企
期刊
在经历20余年的快速发展后,我国电信业收入占GDP比重已经高于很多发达国家。根据在网客户计算,实际移动电话普及率已到达71%左右,远远超过全球53.1%的平均水平。按照当前的普及率发展趋势预计,2009年中国市场的实际移动电话普及率将到达80%左右,市场渐趋饱和,增量空间缩小。  根据2009年电信、联通对移动业务的发展目标计算,在移动市场收入增量中,两家要抢占近40%份额;在客户增量中,两家力图
期刊
编者按  从2008年至今,中国奶业注定是个风波不断的行业。对蒙牛而言,三聚氰胺的阴霾尚未散去,特伦苏OMP事件却在愈演愈烈,蒙牛可谓雪上加霜。    事件梳理    综合摘编自:《每日经济新闻》、《广州日报》等  “特仑苏”一词源自蒙语,是“金牌牛奶”之意,和普通牛奶相比,特仑苏OMP的定位是高端市场,它的最大卖点是添加了OMP。它的包装上印有“中国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委托国家有关权威专业机构对特
期刊
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居住的小户型公寓,到这个客户成家之后的三居室,再到客户事业有成时能负担的独立别墅,甚至最后到客户退休养老人迁的老年住宅,万科都会做,这就是万科的终身锁定战略。  “我的理解是我们会有一个产品序列,这个产品序列并不是某一家公司研究出来,而是万科规划了一些不同产品的类型,适用了一些业务人群,比如以五类人群为定位:经济务实、青年之家、健康养老还有小太阳(三口之家)和富贵。我们
期刊
通过增加对所有渠道内最有利可图客户的战略性投资,你就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多渠道优势。  虽然曾经只有少数企业选择这种方案,但现在多渠道零售已成为零售商争相尽快实施的重要行动。这也不足为怪。从2002年到2007年,美国零售市场年销售额增长率徘徊在5%左右,而多渠道零售商每年增长8%。在同一时期内,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年平均股东回报率为8%,而多渠道零售商却创下了15%的佳绩。  能够在多渠道购物方面满
期刊
西方社会的秩序是建立在专业化协作的“契约关系”上的,西方社会传承古希腊文明,继承了“天人分离”的文化DNA,和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文化基因不同。中国人总希望把自己及其情感寄托在别人或亲朋好友心中,注重人文关怀和人际间的情感联系,注重亲情关系,所谓“孝悌”;而西方人并不相信人,他们相信制度,相信上帝,相信白纸黑字的契约文书。中国人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彼此之间的心灵感受和默契,所谓“心理契约”,相信基
期刊
危机是大家的,在何永富看来,在危机面前,好的企业一定会度过难关并得到更好的发展。  2008年注定是令人难忘的,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让很多企业偏离了原有的轨道。但何永富最近的心情很不错!2008年12月11日,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新财富之夜大型电视专题晚会上,何永富创立的杭州之江有机硅化工有限公司,荣获了“2008中国中小企业十大成长之星”的称号。  虽然2008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也深深影响了何永
期刊
最近想明白一个道理,学者跟企业家最大的差别是,学者以写一篇文章,讲一句妙语作为人生的目的,而企业家是以实际的东西作为他的目的。能够做成大事的人都是目的感很强的人,他非常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这句话看上去是一句常识,但是这一条没有处理好的人,基本是做不成事的。  我一直在思考柳传志先生为什么能够做大,那就是求实进取。他一直没有解释清楚进取是什么,我后来发现进取就是一个人坚定的梦想,只有有梦想,做事才有
期刊
经济危机下的反思与应对    美国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对中国市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日深。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成为2009年经济学界的核心话题。中国企业如何有效应对两个基本前提:其—是对中国经济以及中国企业成长的历程,动力以及局限性进行审慎而深刻的反思,否则种种应对之举容易变成短期行为而不能深层次解决中国企业内在的根本问题,甚至为未来的成长埋下更大的“祸因”;其二是对危机的影响进行深
期刊
作为CRT延长生命周期的一种产品,超薄CRT被上游彩管企业寄予厚望。2006年上半年,中国超薄CRT市场销售量在81.4万台,完成快速市场导入,但定价偏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赛诺市场研究公司认为,降价成为决定发展的关键问题,而对于不同尺寸应该区别对待。(见图1)    21寸,降价是快速上量的关键  21寸超薄CRT目前市场表现最好,与普通21纯平CRT电视150-200元的价差已经为部分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