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及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进展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do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结合近年来秸秆还田的研究结果,综合阐述秸秆还田对土壤容重及孔隙度、土壤结构、土壤水分、土壤有机碳、土壤酶活性、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揭示秸秆还田在土壤培肥和农田可持续利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肥力;作物生长
  中图分类号S1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1-089-03
  我国是农业大国,作物秸秆总量居世界之首,但利用率仅有32%[1]。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能源的供应方式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煤或天然气作为生活燃料,而弃用秸秆。作物收获后,许多农民选择直接弃置秸秆或就地焚烧秸秆。大量的秸秆焚烧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污染环境,影响交通,燃烧产生的灰尘危害人们身体健康,而且有机碳的投入大大减少,影响土壤的可耕性,破坏农田生态系统平衡。由于秸秆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秸秆的处理成为一大难题。将作物秸秆合理还田,不但可以使秸秆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可以解决秸秆随意弃置、大量就地焚烧等导致的环境污染等问题,通过改善土壤肥力状况促使土壤环境利于作物的生长,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秸秆还田方式
  秸秆还田是把作物的秸秆直接或堆沤后施入土壤中的一种方法,目前主要分为直接、间接两种还田方式。直接还田具有方便快捷、省工的特点,是当前秸秆资源利用的主要渠道,包括覆盖还田、翻压还田、留高茬还田。秸秆覆盖还田即在下茬作物播种前将秸秆以整秆或粉碎方式覆盖在土壤表面,是干旱少雨地区农田抗旱保墒作用的一项重要措施。翻压还田是指作物收获后用机械、翻转犁等将秸秆翻埋入土壤中,目前多采用粉碎翻压还田。粉碎促使秸秆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增大,利于秸秆的腐解。留高茬还田就是在收割作物时提高作物留茬高度,保留较长段秸秆,耕作时翻埋入土壤中,可防止土壤遭受风蚀、水蚀作用,保护土壤生态环境。秸秆间接还田包括过腹还田和堆沤还田。过腹还田是将秸秆饲喂牛、羊等牲畜后经牲畜的消化系统消化,以粪尿形式排出、施还入土壤中,不仅利于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畜牧业的发展,而且具有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产量的作用[2]。堆沤还田即通过高温发酵将秸秆制成堆肥、沤肥,充分腐熟后施入土壤。为缩短沤制时间,常向堆肥中施入微生物菌剂。由于沤制过程中将秸秆腐解产生的有毒物质分解,秸秆堆肥可以解决秸秆直接还田对作物的生化他感效应问题。
  2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2.1 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2.1.1
  土壤容重及孔隙度。容重和孔隙度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指标,影响着土壤中水、肥、气、热的变化与供应状况。一般认为,秸秆还田能降低土壤容重,促使土壤孔隙度增大,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与不秸秆还田对比,秸秆全量还田使0~10 cm耕层土壤容重降低0.17~0.25 g/cm3[3]。长期秸秆还田、单施化肥都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两者配施对土壤通气状况的改善作用更好;在施用相同量化肥时,土壤孔隙度和秸秆还田量表现为正相关关系[4]。刘爽等[5]认为,与常规耕作相比,秸秆翻耕还田对土壤容重的影响不大,而秸秆免耕覆盖显著增加0~10 cm表层土壤的容重。李明德等[6]研究表明,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容重的影响小。在秸秆还田条件下,翻耕深埋、翻耕覆盖、免耕覆盖均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其中翻耕深埋的影响效果最显著,翻耕覆盖次之。慕平等[7]通过全量秸秆不同还田年限试验(不还田、还田3年、6年、9年),发现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20~5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
  2.1.2
  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指土粒的大小、形状和排列方式,决定着作物根系的下扎深度、土壤的水分储量、土壤中水分的运转、气体的流动以及土壤动物的活动,在粮食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农田土壤可持续利用方面也处在至关重要的地位。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它的形成、变化过程及稳定性等是土壤结构的主要研究内容。
  土壤结构受秸秆还田方式和秸秆还田量的影响。不同秸秆还田方式条件下的土壤结构稳定性存在很大差异。秸秆覆盖改善了田间土壤结构;立秆还田使土壤微团聚体的稳定性提高;粉碎还田增加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8]。无论通过整株翻压还是机械粉碎方式,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均促进1.00~0.25 mm大团粒的形成[3]。与秸秆覆盖相比,秸秆均匀施入土壤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改善效果更好[9],而且粉碎秸秆的效果优于长秸秆[10]。王珍等[11]卻发现,长秸秆、粉碎秸秆施入土壤后均使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增加,长秸秆处理在干、湿筛条件下>0.25 mm团聚体含量均比无秸秆处理少,且其团聚体分形维数比无秸秆处理大,总体降低了土壤结构稳定度;与无秸秆处理相比,粉碎秸秆还田土壤>0.25 mm团聚体的含量增加,>5.00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提高120.5倍,有效改善土壤的团聚结构。Steven等[12]试验发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随秸秆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薄国栋等[13]试验表明,在0~7 500 kg/hm2秸秆用量范围内,在高量秸秆还田(7 500 kg/hm2)条件下,土壤的干筛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最高,分形维数也最小,对烟田土壤结构的改良效果最好。
  2.1.3
  土壤水分。秸秆还田使土壤对水分的保蓄能力得到提高,土壤含水量增加1.04%~2.11%[14],土壤田间持水量增加,冬小麦凋萎含水量降低,土壤水分状况得到改善,土壤最大有效库容比不还田处理显著增加,小麦可利用的有效水分提升[15]。张淑香等[16]研究表明,在玉米的各生育期,与未秸秆还田相比,秸秆还田使0~20 cm深土壤含水量提高1.37个百分点,20~40 cm深土壤含水量提高1.47个百分点,0~40 cm深土壤含水量显著提高。国外研究表明,秸秆覆盖还田有利于水分的保持,可提高农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17-19]。马永良等[3]试验表明,秸秆在分解前期需水量大,使秸秆全量还田的土壤含水量低于清茬处理,而在分解后期秸秆的不断腐解使秸秆所吸收的水分逐渐被释放到土壤中,同时由于未腐解秸秆的保墒作用,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清茬处理。王珍等[20]发现,长秸秆(2 cm长)还田显著降低土壤的入渗能力,秸秆经粉碎氨化处理后还田,较无秸秆还田、粉碎秸秆还田显著增加土壤的稳定入渗率和累积入渗量。   2.2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秸秆中含碳量多。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物料的输入量,使得秸秆腐解形成的有机碳储存在土壤中,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少研究也证明了这点[21-23]。在秸秆还田后,耕层、20~4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增加,但耕层增加幅度明显小于20~40 cm土壤[24]。在水旱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旋耕比秸秆还田免耕更利于有机碳含量的提高[25]。秸秆深还比不还田利于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腐殖质各组分有机碳的积累,而对亚表层(20~40 cm)土壤水溶性物质有机碳含量影响不大,降低亚表层土壤胡敏酸和胡敏素的含碳量[26]。路文涛等[27]发现,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低顺序为无秸秆<低量秸秆<中、高量秸秆,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陈鲜妮等[28]研究表明,在施化肥的条件下,秸秆直接或间接还田比单施化肥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秸秆直接还田和施用厩肥均降低了土壤有机碳的氧化稳定性,促使胡敏酸的能态升高且保持相对稳定;秸秆直接或间接还田在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同时,对土壤有机碳的活性和质量也起明显的改善作用。
  2.3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土壤酶主要来源于植物、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土壤酶参与土壤中各种生物化学过程,是表征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有研究表明,与不添加秸秆处理相比,添加秸秆处理的平均脲酶活性低28.1%,平均蔗糖酶活性高19.8%,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明显变化[29]。在豆麦轮作条件下,秸秆覆盖还田可以提高土壤酶活性,深松秸秆覆盖使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得到显著提高[30]。徐国伟等[31]试验表明,麦秸还田使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强;在水稻生育期,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而碱性磷酸酶活性呈双峰曲线变化规律。赵凤艳等[32]发现,在秸秆腐解过程中,与不覆膜、不喷灌相比,覆膜+喷灌、喷灌、覆膜均提高土壤转化酶活性、土壤磷酸酶活性,两种酶的活性分别提高2.3%~43.5%、1.9%~46.6%,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高金虎等[33]研究表明,在秸秆配施氮肥的条件下,耕层土壤中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随玉米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提高。而刘芳等[34]试验表明,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碱性磷酸酶活性呈逐渐增加趋势,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不同量秸秆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但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大。
  3 秸秆还田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3.1 作物根系生长发育
  玉米连作方式下玉米秸秆全量还田,随着还田年限的增加,在主要生育期玉米根重密度、总根长及根系活力水平等指标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秸秆还田延迟了成熟期玉米根系的衰退,利于后期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产量的形成[7]。秸秆深还可增加玉米植株的扎根深度,明显提高次生根数目,使得玉米扎根性能增强,根系分布空间得到扩展[35]。
  3.2作物产量
  大部分研究认为,秸秆还田可以提高作物产量[6,14,35-36]。张国合等[37]经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发现秸秆不还田产量降低,连续深耕加秸秆比常规耕作加秸秆增产4.48%~6.45%。孙伟红等[38]研究表明,小麦玉米在连续秸秆还田情况下能够增加作物产量,当秸秆与适量化肥配施时增产效果最好。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秸秆还田各处理百粒重逐渐增加,玉米产量也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7]。高飞等[39]研究表明,当秸秆翻埋至25 cm 左右深度的土层还田,低秸量、中秸量、高秸量还田的玉米籽粒产量较不还田分别提高了5.4%、36.7% 、58.3%,玉米产量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王宁等[40]以风沙性碳酸盐草甸土为对象,研究常量化肥结合不同秸秆还田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发现在常量施肥条件下,与未秸秆还田相比,半量秸秆还田处理增产显著,全量秸秆还田处理并未造成减产。
  4展望
  虽然秸秆还田技术已推广多年,秸秆还田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果,但现阶段我国作物秸秆用于还田的量还是很少,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由于秸稈还田的短期增产效应不太明显,农民未能认识到长期秸秆还田所具有的培肥土壤、增加产量的作用;因为秸秆还田配套机械化设施不齐全,秸秆还田费工费时,增加作物生产成本,相对减少作物经济收益;秸秆还田配套技术体系还不完善,缺乏正确的技术指导。今后,应加大宣传秸秆还田优势,增强农民秸秆还田意识。目前,对秸秆还田时间、粉碎程度、秸秆还田量、配施化肥量、秸秆还田适宜耕作方式等都有研究,但研究结果各不相同,还田过程中有机肥和化肥施用量等量化问题还不够明确,所以应结合所处地域条件筛选出适宜的秸秆还田技术,建立区域秸秆还田技术体系,以指导农民合理地进行秸秆还田。另外,需要注重秸秆还田技术配套机具的研发,加快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的发展,使秸秆还田向省时、省工、节约成本的方向发展,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李录久,杨哲峰,李文高,等.秸秆直接还田对当季作物产量效应[J].安徽农业科学,2000,28(4):450-457.
  [2] 周怀平,解文艳,关春林,等.长期秸秆还田对旱地玉米产量、效益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19(2):321-330.
  [3] 马永良,师宏奎,张书奎,等.玉米秸秆整株全量还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及其对后茬小麦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8(S1):42-46.
  [4] 周波,刘登民,劳秀荣,等.长期秸秆还田及休闲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6):16015-16019.
  [5] 刘爽,何文清,严昌荣,等.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28(2):65-70.   [6] 李明德,刘琼峰,吴海勇,等.不同耕作方式对红壤旱地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4):1522-1526.
  [7] 慕平,张恩和,王汉宁,等.不同年限全量玉米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3):291-296.
  [8] 赵红,吕贻忠.保护性耕作对潮土结构特性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5):1956-1960.
  [9] SPACCINI R,PICCOLO A,HABERHAUER G,et al.Decomposition of maize straw in three European soils as revealed by DRIFT spectra of soil particle fractions[J].Geoderma,2001,99(3/4):245-260.
  [10] TARAFDAR J C,MEENA S C,KATHJU S.Influence of straw size on activity and biomass of soil microorganisms during decomposi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2001,37(3):157-160.
  [11] 王珍,冯浩.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结构及土壤蒸发特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9,23(2):224-228,251.
  [12] STEVEN D G,JOHAN S,CYNTHIA B,et al.A quantification of shortterm macroaggregate dynamics:Influences of wheat residue input and texture[J].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2005,37:55-66.
  [13] 薄国栋,张继光,申国明,等.秸秆还田对植烟土壤有机质及团聚体特征的影响[J].中国烟草科学,2014,35(3):12-16.
  [14] 李红,周连第,张有山,等.桔秆还田对土壤蓄水保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2(2):36-37.
  [15] 金友前,杜保见,郜红建,等.玉米秸秆还田对砂姜黑土水分动态及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3,33(1):89-95.
  [16] 张淑香,吕庭宏,杨建林,等.旱塬农区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土壤肥料,1999(4):15-17.
  [17] BUNNA S,SINATH P,MAKARA O,et al.Effects of straw mulch on mungbean yield in rice fields with strongly compacted soils[J].Field Crops Research,2011(7):1-7.
  [18] FUCHS M,HADAS A.Mulch resistance to water vapor transport[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11,98(6):990-998.
  [19] RAM H,DADHWAL V,VASHIST K K,et al.Grain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in relation to irrigation levels and rice straw mulching in North West India[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13,128:92-101.
  [20] 王珍,馮浩.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入渗特性及持水能力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4):75-80.
  [21] 邓祥征,韩健智,王小彬,等.免耕与秸秆还田对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变化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0(6):22-28.
  [22] CHOUDHURY S G,SRIVASTAVA S,SING R,et al.Tillage and residue management effects on soil aggregation,organic carbon dynamics and yield attribute in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 under reclaimed sodic soil[J].Soil & Tillage Research,2014,136:76-83.
  [23] MAZZONCINI M,SAPKOTA T B,BARBERI P, et al.Longterm effect of tillage, nitrogen fertilization and cover crop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content[J].Soil & Tillage Research,2011,114:165-174.
  [24] 万晓晓,石元亮,依艳丽.长期秸秆还田对白浆土有机碳含量及腐殖质组成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2(3):7-11.
  [25] 陈尚洪,朱钟麟,刘定辉,等.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养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14(4):806-809.   [26] 崔婷婷,窦森,杨轶囡,等.秸秆深还对土壤腐殖质组成和胡敏酸结构特征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4,51(4):718-725.
  [27] 路文涛,贾志宽,张鹏,等.秸秆还田对宁南旱作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30(3):522-528.
  [28] 陈鲜妮,岳西杰,葛玺祖,等.长期秸秆还田对塿土耕层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1):25-32.
  [29] 闫超,刁晓林,葛慧玲,等.水稻秸秆还田对土壤溶液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2,43(5):1232-1236.
  [30] 呂瑞珍,黄明,熊瑛,等.豆麦轮作下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酶活性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100-103.
  [31] 徐国伟,段骅,王志琴,等.麦秸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3):934-942.
  [32] 赵凤艳,胡振帮,高照亮,等.覆膜喷灌对玉米秸秆腐解率和土壤酶活性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0,29(5):103-105.
  [33] 高金虎,孙占祥,冯良山,等.秸秆与氮肥配施对辽西旱区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2,21(4):677-681.
  [34] 刘芳,王明娣,刘世亮.玉米秸秆腐解对石灰性褐土酶活性和有机质质量分数动态变化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2,21(4):149-153.
  [35] 黄毅,毕素艳,邹洪涛,等.秸秆深层还田对玉米根系及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3,21(5):109-112.
  [36] CHOUDHURY S G,SRIVASTAVA S.Tillage and residue management effects on soil aggregation,organic carbon dynamics and yield attribute in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under reclaimed sodic soil[J].Soil & Tillage Research,2014,136:76-83.
  [37] 张国合,常建智,李彦昌,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11):14-16.
  [38] 孙伟红,劳秀荣,董玉良,等.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秸秆还田对产量及土壤钾素肥力的影响[J].作物杂志,2004(4):14-16.
  [39] 高飞,贾志宽,路文涛,等.秸秆不同还田量对宁南旱区土壤水分、玉米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1,31(3):777-783.
  [40] 王宁,闫洪奎,王君,等.不同量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J].玉米科学,2007,15(5):100-103.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筛选槟榔椰子坚蚜高效安全的防治药剂。[方法]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研究5种药剂对椰子坚蚜的防治效果。[结果]5种药剂中,10%顺式氯氰菊酯、22%氟啶虫胺腈和10%吡虫啉对椰子坚蚜的室内毒力较高,LC50分别为15.28、30.00和3023 mg/L;10%顺式氯氰菊酯、22%氟啶虫胺腈和10%吡虫啉各浓度施药后10 d防治效果均达到90%以上,22%氟啶虫胺腈施药后5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胡桃楸嫁接核桃技术。[方法]以插皮舌接方法嫁接4个品种核桃当年生枝条接穗,研究不同品种核桃的嫁接成活率和电导率。[结果] 辽核1号和麻核桃的成活率均高于香玲核桃和礼品1号,4个品种核桃嫁接成活率依次为麻核桃嫁接成活率>辽核1号嫁接成活率>香玲核桃嫁接成活率>礼品1号嫁接成活率。[结论]该研究为胡桃楸嫁接薄皮核桃提供技术理论支持。  关键词胡桃楸;核桃;嫁接;插皮舌接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目的] 建立马罗匹坦注射液中磺丁倍他环糊精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分子排阻色谱法,以0.1 mol/L硝酸钾溶液-甲醇(65∶35)为流动相,采用分子排阻色谱法检测马罗匹注射液中磺丁倍他环糊精钠的含量。[结果] 磺丁倍他环糊精钠与相邻峰的分离度均大于3.0;在6~180 μg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n=8);在80%、100%、120% 3种添加水平下
期刊
摘要分析了玉屏县气候条件对油茶生长发育及油茶病虫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玉屏县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油茶生产生长,但也适宜油茶病菌生长,如遇天气气候异常,可诱发病虫害发生发展,加上暴雨洪涝、大风冰雹、低温阴雨、干旱等灾害性天气时常发生,气象服务工作人员必须加强油茶生长生育期内各时段直通式气象服务,为油茶生产种植提供农事指导建议和灾害性天气防御技术及措施。  关键词玉屏;油茶;气候条件;影响;防御措施  
期刊
摘要  于2010~2013年研究低空捕虫网在稻飞虱监测预警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低空捕虫网对灰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3种稻田飞虱都有捕获效果,对迁入飞虱种群的捕集效果较差,对本地羽化的飞虱捕集效果较好,特别是对灰飞虱,低空网捕集量大,峰次多,虫峰较诱虫灯明显,且不受风雨、电源等因素影响,虫情信息可靠,虫种比较单纯,容易分种计数,网捕灰飞虱成虫峰与田间虫峰有明显相关,验证了灰飞虱从小麦田向秧田扩
期刊
摘要[目的] 对土壤侵蚀的强度做合理的评价和预测,有利于实现区域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方法] 以咸安区为例,运用RUSLE模型,通过土壤侵蚀力因子、降水因子、坡度因子、坡长因子、植被覆盖因子、水保持因子等6个因子算法,利用GIS构建土壤侵蚀模型,综合评定出咸宁市咸安区土壤侵蚀强度等级。  [结果] 咸安区总体以微度侵蚀为主;强度侵蚀及其以上侵蚀程度土地共计16.833 1 km2,占总
期刊
摘要[目的]提高广西夏大豆生产水平,建立华夏6号大豆新品种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方法]2014年在广西桂林开展了密度及播期试验,从6月5日至8月25日,分9个播种期种植,在7月3日播种期设置了4个种植密度试验,以期明确华夏6号在桂北的最佳播种期和合理群体密度。[结果]不同播期对大豆的农艺性状和产量都有明显的影响,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播种,大豆产量表现较好,为3 000 kg/hm2左右;7月上旬的种
期刊
摘要  [目的]测定了欧洲荚蒾果实主要营养成分和含量。[方法]对新疆2种不同来源野生种和栽培种的欧洲荚蒾果实的成分和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欧洲荚蒾果实主要含有糖、有机酸、维生素C、15种氨基酸、蛋白质、原花青素和黄酮等营养物质。相比较,野生种的黄酮含量高于栽培种,栽培种的可溶性糖含量高于野生种,其他含量差异均不明显。[结论]欧州荚蒾果实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  关键词欧洲荚蒾;果实;营养成分;测定
期刊
摘要从系统理论出发,设计出一套适合DL林业局的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研究结果,分析了造成DL林业局森林现状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促进DL林业局森林健康经营及可持续发展的建議。  关键词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AHP法;DL林业局  中图分类号S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1-178-03  森林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随着全球气
期刊
摘要[目的]为了提高牦牛的肉用性能和加快牦牛选育进程,对牦牛的肉用特性进行了研究,为牦牛选育与肉品开发提供基础数据与技术参考。[方法]以牦牛为研究对象,对牦牛的产肉性能、肉品质、肉脂肪酸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从产肉性能来看,18月龄补饲牦牛宰前活重为137.54 kg,胴体重为66.14 kg,净肉重为52.16 kg,屠宰率为48.09%,净肉率为37.92%,眼肌面积为31.53 cm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