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荡嘉修 摇漾芳礼”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rbeyo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国政
  温国政,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师从张志民、梁文博等,获学士学位。现为山东艺术学院导师、山东美协中国画人物艺术委员会委员、现为红场1952文化创意产业园艺术总监。
  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外书画大展奖项,2015年于济南红场1952美术馆举办“道心之尘”个展,作品《青夏》参加2015“面貌·山东”山东美协中国画人物艺术委员会邀请展,作品《传承》参加2015山东青年双年展,2015年作品《仙洞石门论道图》被中国金都金塔永久收藏。
  初识国政于1995年,想来已二十余载,那时他还在山东艺术学院念大一,于众多高谈阔论的朋友间显得少言寡语,总是静静地在一旁倾听,但还是难掩其儒雅的气质,颇有闹中取静、蓄势待发之感。当时的艺术还没有市场化,凡是进入艺术院校求学的均是些酷爱绘画、功底深厚的学子。国政与他同时代的艺术家一样均经过严格的造型训练,拥有扎实笔墨功力与理论基础,借由从小大量对生活景物写生历练以及阅读大量的古典诗词文学经典,确立了其温和、敦厚、饱满的国画旨趣。而在这一成熟的范畴基础上,他自动变换语言,逐渐吸纳当代水墨象征性、表现性、抽象性的语言,追求笔墨的灵动、色彩的浑厚以及丰富斑驳的肌理效果。由于着眼于心性的感悟和表意,在其笔下,以往被传统风云统驭的客观物象,无一不被画家视为表现主观情感的手段,形与神、虚与实、有与无交织在画面,洋溢着原始情感的吐露与语言的发生,给传统水墨奉献出一种融合了新鲜的时代感与永恒的自然之美的人文风景。
  温国政的绘画艺术包罗了广泛的表现方法和形态结构,充满了从具象写实到意象审美的冥思。一方面,它是一种使用原创性、带有浓厚个性色彩的图像语言之独立作品;另一方面,它又属于反映传统艺术风格以及图像理论形式的作品。就前者而言,画家有意识地回避了再现性的题材和主题,意识到种种模仿自然的感知、知性无法企及的源头。他对于水墨意象和传统写实的汲取与融合,产生了一种绘画性与书写性的愕然相遇的效果,尤其新近的水墨人物系列作品,犹如哲学思考的还原方式,逆向还原,直到还原到事物本身的发生上,大有“满纸烟云”“人书俱老”之谓尔。
  一个有担当的艺术家,总是着力揭示自然、天地万物与人性的象征性、复杂性关系,既形成了存在的张力,也蕴含着质朴而含蓄的诗性灵韵。这是因为画家始终恪守艺术审美语言的纯粹性和独立性,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中国画本体的纯度。尽管画家摈弃了空间的透视,但又和简单的平涂保持相对距离,转而以富于层次感的肌理以及飘逸的线条来营造充满诗意的空间,使浑然清透的笔墨意向绵延向画框之外。
  这一切都源于画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拥有独特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例如南齐谢赫六法中强调的骨法用笔,即是以书写性的线韵,来保障实现“气韵生动”。气韵之为水墨画道,不在于发于笔或发于墨,而在于意与无意。实际上是由气韵本体论向气韵风格论的理论演变,意味着水墨艺术审美范畴的自我完善过程。所谓静气,主要是指静穆、天真、平淡的作品风格,如王维、董源、巨然、倪云林、齐白石者是。笔墨含蓄,情景皆静,乃文人画的审美旨趣。而纵横气,主要指浑厚、刚健、雄强纵肆的作品风格,如马远、夏圭、戴进、青藤、石涛、吴昌硕、潘天寿诸大家。由此而论,温国政的气韵形式按照后结构主义的语言来说,不是人说语言而是语言说人,他实践水墨,已经是一种精神气质的体现,而气感、气韵作为形式,无疑是为了纯然的沉思。
  综上,从温国政的水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既是一个传统水墨坚守者,也是一个具有时代审美的纯粹论者,画家用移情的手法,把自己的情感、意志、心智全部投射到寄予着天道的绘画作品中,完成了自身的一次精神苦旅。流行的国画作品的问题是注重符号的“和谐”效果,徒有视觉愉悦而少反省的启悟。现在,我们有幸看到了如同温国政和一些有修为的艺术家所为,他们注重主体性美学与生活美学完美结合,强调人与自人与万物、人与他者的交互融汇,这也正是温国政其水墨艺术的价值所在,也是其精神意境的核心所在。作者系山东兰竹画院院长
  约稿、责编:金前文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条流动的河。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看待传统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角度的不同,也会使传统表现出不一样的味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统在每个时代都具有“当代性”特质。在当今时代,我们也在以不同以往的角度解读着传统,从而使传统在当代表现出新的高度。本文以陈忠康的书法实践为例来阐述书法的传统和当代性的问题,指出当代性与传统性并不相悖,从本质上说是一致的。  关键词:书法;传统
期刊
本刊讯2016年1月2日下午2:30,“笔墨有声——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暨张六弢书法讲座《王铎书法之借鉴》在位于阳澄湖东畔的江苏玉山草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顾工主持。江苏省收藏家协会、昆山市书法家协会主办,江苏玉山草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  出席本次展览的嘉宾有著名表演艺术家侯耀华,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李鸿良,昆山市委原副书记沈仲玉,昆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
期刊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leld)在他所著的《农民社会与文化》(1956年出版)一书中提出了一种二元分析的框架概念,由此提出了人类学语境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语词,在罗伯特的意指中,“大传统”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上层人士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而“小传统”是指在农村中多数农民所代表的文化,罗氏对于大小传统的相互看法是认为两者是对立的关系,他认为小传统处于被动
期刊
邵作舟的玄孙邵晓晖同志送我一封他高祖写给胡适父亲胡铁华的信的复印件,要我对其书法作点品评。  我先该简介一下胡铁华和邵作舟两位先贤。  胡铁华(1841-1895)又名传,字守三,号钝夫。光绪十八年(1892)任台湾营务总巡。后任台东直隶州知州,兼统镇海后军。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战争爆发,他拒受清廷撤退内渡的诏令,愤然写下“青山白骨有余荣”的诗句,遣妻儿归返家乡,自与总兵刘永福私约,留台坚
期刊
本刊讯2016年1月26日,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师生书法比赛获奖作品展暨中国书法名城苏州书法教育“千百工程”学员优秀作品展在苏州美术馆隆重开幕。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书法发展纲要》和《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的贯彻落实,检验和展示全国中小学校书法教育最新成果,广泛深入地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开展“从小写好中国字,长大做好中国人”的活动,扩大中国书法名城的示范效应,中国书法
期刊
由文化学者、书法家洪亮先生主编的《历代名家小楷系列》16本出版,2015年10月,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已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小楷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枝奇葩,深受国人之喜爱。这套《历代名法小楷系列》是北京艺美联艺术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彦伟先生策划,从历代数干种碑帖中精选出来的小楷经典中之经典。所选每种小楷经典皆同页配上释文。  这套《历代名家小楷系列》共16本,以年代先后为序。目录如下: 
期刊
初识岱双,还是在七、八年前一次和朋友的聚会上,那时的岱双,身着一件中式对襟马褂,周正宽阔的脸上一直挂着憨厚的微笑,面对朋友们对其书法水平的褒奖,总是报以淡定、从容和谦和,这让我对岱双无形中多了些好感。及至看到其书法作品,这种好感逐渐转变为一声赞叹:真正的字如其人!  当时让我赞叹的并非因岱双是欧阳中石先生的博士,高校专职书法教授,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书法展览以及被钓鱼台国宾馆、李光耀等机构和名人收藏
期刊
言恭达作为当代书法大家,他高度重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文化思想和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弘扬。在书学的价值观上,重视中国精神与书家人格的统一;在书法的创作实践中,重视草书的时代特性与书家的写意精神的统一;在书法的复兴发展上,坚持弘道取质,融入扩大书法在全球的影响;表现了他崇高的道德情怀与精神追求,以及勇于担当的使命。他的身上具有道德、艺术和化人的力量,也具有中国精神的力量,在这个标榜“巨匠”“大师”的时代,
期刊
水墨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经唐宋完善写实技法,到元代产生质变转向写意性,一脉相承下来,至明清画家们承袭元人,将摹古的创作方式推向极致,早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达程式。虽然在这种陈陈相因的沿袭过程中,水墨画保存了自己的超逸品格,笔墨也日趋成熟,但却无关人生的痛痒,也越来越失去现实的附着力。所以,近世以来的改良派和革命者,在求新求变的时代浪潮中纷纷指向了闭门造车的水墨画,认为
期刊
内容提要:家族式的传承是中国绘画流派传承模式之一,有着较为独特的发展形态,同时也成为传承传统、推动中国绘画发展的动力之一。本文选取了米芾、米友仁父子作为考察对象,以此分析子代对前辈在艺术风格、技法表现等方面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家族传承;艺术模式;米芾;米友仁  在中国绘画的流派传承中,家族式传承的教育模式表现为,由父辈或祖辈开创出一种新的绘画表现手法,并亲自教授晚辈,使其得以流传并发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