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仅让学生“会学”,而且要让学生“爱学”,这是当前深化教学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教法研究较多,而对学法研究较少,相应地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和训练也落实不够,从而影响了整个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针对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小学数学学法指导方面有关的问题加以探讨,以引起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关注并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古语说的好“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建立其实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渗透学习方法,或对学习方法进行必要的指导,使学生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智慧学习的能力。下面就谈谈学习方法指导的几点尝试:
1 课前预习是学生感知新知识,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及教材特点恰当地提出要求,指导学生认真预习。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一下子放手让他们独立预习,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给学生提供知觉的范例或基本模式,通过一定量的训练,促进学生把教师所教的学习方法内化为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独立阅读能力较差。一般可利用新课的前几分钟,指导学生预习,让他们学会课前预习的方法。对中年级学生来说,一般可在新课前一天揭示内容,教师结合教学过程精心设计预习提纲提供给学生。指导预习的自习提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预习中寻找答案,发现问题。这样既使学生懂得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课的重点,又使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步骤和方法,并能根据提纲做好预习笔记。有了中年级的预习基础,对高年级的学生可进一步提高预习要求,离开预习提纲,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本进行独立预习。首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新课的内容,然后找出新课的重点及不理解之处,并尝试解题。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先给学生揭示新课的内容,要求他们仔细阅读新课的复习题、例题、注解语、尝试题,然后重读一遍,用直线标出新课的重点,用曲线标出不懂的地方以便在课堂上解决。为避免模仿解题,要求学生在尝试解题时在题目旁边注明简短的原理及思维过程。为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可利用新课的前几分钟进行生教师应根据实际让他们“吃的饱”又“吃的了”。
2 使学生形成质疑问难、敢于提问的好习惯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使学生敢于向老师提问,哪怕提出的问题不尽合理,甚至是异想天开的,教师也不要加以指责,而是要鼓励他们多思、多问,保护他们好问的积极性和热情。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大家讨论得到解决,会极大促进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
另外,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有问题可想,有问题可问。问题一般在这样几个环节寻找:一是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二是在知识的“怎么样”上找;三是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找;四是在知识的归纳或分类上找;五是在知识的作用方面找等等。在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处处都可能存在问题,只要广大小学生不断产生疑问,不断解决疑问,积极动脑思考,这样的学习才会是既生动活泼又积极主动的,这样的学习效果才能是最好的。教学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学困生的发问,要鼓励他们张开嘴巴,勇敢地发问。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有小学生的数学素质普遍提高。
3 课堂上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3.1 会听。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教师可以尝试如下去做: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来;教师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适当提问。
3.2 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
3.3 会用脑去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还要靠“促”,促使他们动脑子,使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人人都动脑去想。
3.4 会说。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4 要“学以致用”, 培养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知道如何运用数学的方法自觉的、有意识的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处理有关的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只学不用”,将导致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互脱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来认识周围事物,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又能使学生更智慧。在教学平行线时,当学生已经知道了平行线的概念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平行线的例子,如课桌的左右两边,黑板的上下两边、左右两边,笔直的马路两边等,这样不仅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了知识,而且架起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沟通的桥梁。在教学米、厘米的认识后,让学生亲自量自己铅笔盒的长和宽,量一量教室地面的长和宽,课本的长和宽。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后,让学生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事物就是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这个特点制作出来的。让学生想一想,凳子的四个脚扭动了怎么办。这样使学生亲自感受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
因此“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指导学法”上下一番功夫,将会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变学会为会学,使学生更有信心,更主动地学。
长期以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教法研究较多,而对学法研究较少,相应地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和训练也落实不够,从而影响了整个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针对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小学数学学法指导方面有关的问题加以探讨,以引起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关注并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古语说的好“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建立其实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渗透学习方法,或对学习方法进行必要的指导,使学生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智慧学习的能力。下面就谈谈学习方法指导的几点尝试:
1 课前预习是学生感知新知识,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及教材特点恰当地提出要求,指导学生认真预习。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一下子放手让他们独立预习,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给学生提供知觉的范例或基本模式,通过一定量的训练,促进学生把教师所教的学习方法内化为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独立阅读能力较差。一般可利用新课的前几分钟,指导学生预习,让他们学会课前预习的方法。对中年级学生来说,一般可在新课前一天揭示内容,教师结合教学过程精心设计预习提纲提供给学生。指导预习的自习提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预习中寻找答案,发现问题。这样既使学生懂得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课的重点,又使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步骤和方法,并能根据提纲做好预习笔记。有了中年级的预习基础,对高年级的学生可进一步提高预习要求,离开预习提纲,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本进行独立预习。首先让学生仔细阅读新课的内容,然后找出新课的重点及不理解之处,并尝试解题。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先给学生揭示新课的内容,要求他们仔细阅读新课的复习题、例题、注解语、尝试题,然后重读一遍,用直线标出新课的重点,用曲线标出不懂的地方以便在课堂上解决。为避免模仿解题,要求学生在尝试解题时在题目旁边注明简短的原理及思维过程。为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可利用新课的前几分钟进行生教师应根据实际让他们“吃的饱”又“吃的了”。
2 使学生形成质疑问难、敢于提问的好习惯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使学生敢于向老师提问,哪怕提出的问题不尽合理,甚至是异想天开的,教师也不要加以指责,而是要鼓励他们多思、多问,保护他们好问的积极性和热情。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大家讨论得到解决,会极大促进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
另外,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有问题可想,有问题可问。问题一般在这样几个环节寻找:一是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二是在知识的“怎么样”上找;三是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找;四是在知识的归纳或分类上找;五是在知识的作用方面找等等。在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处处都可能存在问题,只要广大小学生不断产生疑问,不断解决疑问,积极动脑思考,这样的学习才会是既生动活泼又积极主动的,这样的学习效果才能是最好的。教学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学困生的发问,要鼓励他们张开嘴巴,勇敢地发问。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有小学生的数学素质普遍提高。
3 课堂上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3.1 会听。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教师可以尝试如下去做: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来;教师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适当提问。
3.2 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
3.3 会用脑去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还要靠“促”,促使他们动脑子,使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人人都动脑去想。
3.4 会说。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4 要“学以致用”, 培养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知道如何运用数学的方法自觉的、有意识的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处理有关的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只学不用”,将导致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互脱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来认识周围事物,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又能使学生更智慧。在教学平行线时,当学生已经知道了平行线的概念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平行线的例子,如课桌的左右两边,黑板的上下两边、左右两边,笔直的马路两边等,这样不仅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了知识,而且架起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沟通的桥梁。在教学米、厘米的认识后,让学生亲自量自己铅笔盒的长和宽,量一量教室地面的长和宽,课本的长和宽。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后,让学生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事物就是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这个特点制作出来的。让学生想一想,凳子的四个脚扭动了怎么办。这样使学生亲自感受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
因此“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指导学法”上下一番功夫,将会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变学会为会学,使学生更有信心,更主动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