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我是一名有着多年工作经历的老班主任,但在工作中还是经常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困惑。迷茫之中,我找到了《班主任之友》,她帮我解决了不少难题和困惑,并让我开拓了视野。暑期临近,闲暇中又翻开一本本《班主任之友》,回想起平时的班主任工作,我发现我的很多工作都受到刊物中文章的启发,在实践中又有了出人意料的新变化、新收获、新感悟。我觉得我有必要把这些内容加以总结,整理成文,完成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演进过程。
一、转化后进生的问题
1 文章题目:《我离优秀班主任还有多远?》(山东:钟延国)2009年第8期
2 文章观点:对后进生进行教育时,应该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创造自我教育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意识到我应该怎样做,而不是被动感受到是老师让我这样做。我们不能忽视集体舆论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要充分利用集体的凝聚力,让大家都有一种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让维护集体荣誉感成为大家的本能,使他们有一种要为集体争光的意识,从而加强自我约束。
3 指导实践
转化后进生是摆在每位班主任面前的一道难题。这不仅考验班主任的爱心与耐心,还考验你的工作能力、工作智慧,优秀班主任都是在与一个个后进生的“较量”中逐渐锻炼而成的。
邵康同学是二年级时转入我班的,到现在有两年了。两年来,他身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转入我班前已经读过两个一年级,一个二年级,据说他是三年级老师拒收才迫不得已被塞进我班。此时他的实际年龄要比适龄孩子大出三岁,瘦高个子的他也比一般孩子高出一个头,典型一个“大哥大”。来到我班后他的确是以“老大”自居:谁有好玩的玩具必须先给他玩,否则就要挨揍;谁有好吃的给他吃,他就替谁去欺负别的同学。恶作剧是他的拿手好戏,比如别人吃饭时他就对着别人的饭碗擤鼻涕。有时他还跟着高年级的一些孩子去游戏机室玩游戏。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老师们有拒收的想法我完全可以理解,而我却决定迎接挑战。通过观察我发现他对我很有好感,也许是我在没人要他的时候收留了他。于是,我找他单独交谈,告诉他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做法不对,并告诉他好孩子应该怎样做,我希望他能做一个让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很乐意地答应了我的要求,违纪的次数少了,也不像原来那样调皮了,似乎有意讨好我。他比一般孩子年龄大,力气也大,而且喜欢“老大”的感觉,我特意委任他担任班上的“清洁卫士”,由于得到老师的重用,他兴高采烈地走马上任,工作干得认认真真,班级的卫生状况大为改观。为班级做了贡献,我自然要抓住时机给他赞扬加奖励。因为得到老师珍贵的赞许(对于他来说也许从未有过)小家伙热情高涨,一门心思只想干好工作,而且学习成绩也不断进步(因为是留级,他学习起来并不费劲),似乎没兴趣干坏事了。我顺势又加给他一个特别任务,要他帮助老师“管教”另外一个小调皮,把他也改变成一个好孩子。当“大调皮”遇到“小调皮”,让人惊喜的情景出现了。上课时,小调皮自控能力差,难免开小差。只见邵康表情严肃地瞪着他,吓得小调皮立马坐好,认真听课。做清洁了,小调皮想开溜,邵康一把拽住他,警告说,逃跑一次罚做十次清洁。小调皮只好乖乖听话。有一次,小调皮把开水器里同学们喝的纯净水灌进瓶子里,在教室里到处乱洒,不仅浪费水,还把同学们的书本都弄脏了。当邵康拎着小调皮来到办公室,我当着他的面把小调皮好好批评教育了一顿,同时把邵康作为榜样捎带表扬一番,并责令小调皮把班上松动的门扣修一修,算是将功补过,邵康负责监督。后来,我亲眼目睹了整个修理过程,虽然笨手笨脚,但干得认认真真。他们从家里带来铁锤和铁钉,一阵敲打后没有什么效果,最后还是我亲自上阵才算完工。他们也似乎明白:作为班级成员不应该总是搞破坏,而应该为自己的班级做好事、做贡献,爱班级就要像爱自己的家。
这整个转化邵康的过程中,有不少地方受了钟老师的启发。比如用情感来激发学生内心向善的意识,让他自己约束自己,自觉地完成改变自己的过程。让“大调皮”管教“小调皮”的做法,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邵康感受到作为榜样的自豪感、成就感。在小调皮眼里,他是正义的代表,是老师和全班同学集体力量的化身,自然要服从,实际上,是在用集体的力量和榜样的作用,带动小调皮自我约束,自觉向善。后来,在家长和老师的配合下,邵康也不再去游戏机室,变成了一个健康向上的阳光少年,小调皮也不再像以前那么调皮了。
二、改进工作方法的问题
1 文章题目:《老师,你能少点唠叨吗?》(江苏:朱国忠)2009年第9期
2 文章观点:“唠叨”指话特别多,哕里哕嗦,并经常不分场合,事无巨细地指责学生。这一做法易导致教育效果衰减、逆转和引发“童年恐慌”现象。解决途径有:秉持自然化哲学,“慢拍”自我心态;实施一次性操作,“单化”教育方式;凝固短平快机制,“闹铃”谈话时间;提倡原形化谈话,“平息”蝴蝶效应;运行交互式沟通,“发布”我向信息;施放适度压强,“疏化”教育密度。
3 指导实践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发现包括我自己在内的许多女老师,变得越来越爱唠叨,成了典型的“老母鸡”形象。读了朱老师的文章后,我有种醍醐灌顶之感。虽然那些爱唠叨的老师可能都是责任心强、工作认真的老师,但结果却是影响教学效果,阻碍学生身心发展,好心办了坏事。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努力地克制自己,不论上课还是与学生交谈,语言尽量简洁,做到言简意赅,能三个字表达决不用四个字,能一句话表达就不用第二句话,说一遍学生听懂了就不重复第二遍。对学生犯的错误就事论事,态度鲜明,措施明确,决不拖泥带水。当然,要做到不唠叨,心态很关键。面对问题要不急不躁,要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自信和足够的智慧。
比如,现在很多班级都有“网瘾少年”,我班也不例外。为了这些问题孩子,老师们操碎了心,急白了头,找学生谈话苦口婆心,找家长谈话磨破嘴皮,整天唠唠叨叨。而结果是孩子我行我素,甚至变本加厉,干脆泡在网吧里几天几夜不出来。等到强行从网吧拉出来的时候,孩子已是双眼浮肿,脸色苍白。鉴于这些老师的教训,我在对待我班的网瘾孩子胡洋时,就借鉴了朱老师的方法。首先,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有一天,中午的“快乐阅读”时间,胡洋迟到了,经了解知道他就是因为玩游戏而迟到,于是,我对他是劈头盖脸一顿狠批,明确告诉他痴迷游戏的恶果。认识到后果的严重,他不得不低头认错。然后,责令他写一份详尽的保证书,陈述玩游戏的种种坏处,再约法三章保证以后不犯,如果再犯会有什 么处罚。保证书写好后学生老师一人一份,学生的一份贴在家里的墙壁上,另一份由老师保管。接下来是与家长的合作,要求家长控制两点:孩子手里的钱数和在外玩耍的时间。建议家长给他买一些他喜欢又有益的玩具,如滑板、陀螺、溜溜球之类,转移他的兴趣。还建议家长给孩子买书,把兴趣转移到书籍之中,从书籍中获取知识,明白道理。有了这一连串的措施,加之孩子年龄尚小陷入不深,很快就从网瘾中摆脱出来了。
由此可见,很多问题不用唠叨也可以解决得很完美。唠叨的背后是急于求成的心态。的确,班主任都还担任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过多时间纠缠于问题当中,总是急于快刀斩乱麻,而实际却适得其反。与其费力不讨好,还不如像我一样换一种心态开始工作。总结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有几点比较成功,比如解决问题之前,我已经做好充分准备,所以成竹在胸,不急不躁;个别谈话时,针对学生对游戏的坏处认识模糊的问题,态度鲜明地摆事实、讲道理、定措施,完全不说一句废话;和家长的通力合作是成功的关键,没有家长的控制和物质上提供的保障,老师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
三、提高专业素养的问题
1 文章题目:《班主任专业化并非神话》(江苏:王红莲)2010年第1期
2 文章观点:教育与医学不同,但医学上的科学精神和分析思路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应用在教育中。比如医生从不责备病人:“你怎么得这个病啊?人家都不得就你得?”这说明医生首先是把疾病当作一个客观事实来接受,这是科学的态度和思维。在处理学生的品德、纪律问题时,应该引进处理认知、心理问题的方法。
3 指导实践
随着工作方法的不断改进,班主任越来越趋向专业化,班主任要具备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这也是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教育部2009年8月发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对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提出了更详尽的要求。从五个条款近400字的说明中可以看出:与一般的任课教师相比,班主任的工作职责要独特得多,工作任务要丰富得多。班主任工作的不可替代性必然使它成为主业。全国已经有一些地方在做这方面的探索,而广大班主任更是站在探索的最前沿。
王红莲老师在文章中提倡的科学思维方式就是很有益的尝试。她提醒班主任要用客观的、科学的眼光看待学生问题,并且运用行为认知学、心理学的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由此可见,班主任专业素养的提高,来源之一在于跨学科的学习与钻研,然后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创新。这一点我深有同感。比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认知规律,逐步地由浅入深形成认知,然后在不同的活动中实践认知,形成习惯,再通过体验成功、不断鼓励等方法进行强化。通过这一过程培养的良好习惯才是内化的、持久的、有效的。实践也很好地证明:专业素养较高的班主任,将催生出优秀的班集体。良好的班级氛围,大大有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与学习进步。所以那些处在是抓好教学,还是抓好班主任工作两难境地的老师们,如果能做到解放思想,双管齐下,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而言之,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从《班主任之友》中受到的启发点点滴滴,举不胜举。《班主任之友》给有志于把班主任工作当作事业追求的班主任们,创设了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借鉴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只要你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一定会有所作为,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编辑:冯婷
一、转化后进生的问题
1 文章题目:《我离优秀班主任还有多远?》(山东:钟延国)2009年第8期
2 文章观点:对后进生进行教育时,应该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创造自我教育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意识到我应该怎样做,而不是被动感受到是老师让我这样做。我们不能忽视集体舆论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要充分利用集体的凝聚力,让大家都有一种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让维护集体荣誉感成为大家的本能,使他们有一种要为集体争光的意识,从而加强自我约束。
3 指导实践
转化后进生是摆在每位班主任面前的一道难题。这不仅考验班主任的爱心与耐心,还考验你的工作能力、工作智慧,优秀班主任都是在与一个个后进生的“较量”中逐渐锻炼而成的。
邵康同学是二年级时转入我班的,到现在有两年了。两年来,他身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转入我班前已经读过两个一年级,一个二年级,据说他是三年级老师拒收才迫不得已被塞进我班。此时他的实际年龄要比适龄孩子大出三岁,瘦高个子的他也比一般孩子高出一个头,典型一个“大哥大”。来到我班后他的确是以“老大”自居:谁有好玩的玩具必须先给他玩,否则就要挨揍;谁有好吃的给他吃,他就替谁去欺负别的同学。恶作剧是他的拿手好戏,比如别人吃饭时他就对着别人的饭碗擤鼻涕。有时他还跟着高年级的一些孩子去游戏机室玩游戏。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老师们有拒收的想法我完全可以理解,而我却决定迎接挑战。通过观察我发现他对我很有好感,也许是我在没人要他的时候收留了他。于是,我找他单独交谈,告诉他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做法不对,并告诉他好孩子应该怎样做,我希望他能做一个让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很乐意地答应了我的要求,违纪的次数少了,也不像原来那样调皮了,似乎有意讨好我。他比一般孩子年龄大,力气也大,而且喜欢“老大”的感觉,我特意委任他担任班上的“清洁卫士”,由于得到老师的重用,他兴高采烈地走马上任,工作干得认认真真,班级的卫生状况大为改观。为班级做了贡献,我自然要抓住时机给他赞扬加奖励。因为得到老师珍贵的赞许(对于他来说也许从未有过)小家伙热情高涨,一门心思只想干好工作,而且学习成绩也不断进步(因为是留级,他学习起来并不费劲),似乎没兴趣干坏事了。我顺势又加给他一个特别任务,要他帮助老师“管教”另外一个小调皮,把他也改变成一个好孩子。当“大调皮”遇到“小调皮”,让人惊喜的情景出现了。上课时,小调皮自控能力差,难免开小差。只见邵康表情严肃地瞪着他,吓得小调皮立马坐好,认真听课。做清洁了,小调皮想开溜,邵康一把拽住他,警告说,逃跑一次罚做十次清洁。小调皮只好乖乖听话。有一次,小调皮把开水器里同学们喝的纯净水灌进瓶子里,在教室里到处乱洒,不仅浪费水,还把同学们的书本都弄脏了。当邵康拎着小调皮来到办公室,我当着他的面把小调皮好好批评教育了一顿,同时把邵康作为榜样捎带表扬一番,并责令小调皮把班上松动的门扣修一修,算是将功补过,邵康负责监督。后来,我亲眼目睹了整个修理过程,虽然笨手笨脚,但干得认认真真。他们从家里带来铁锤和铁钉,一阵敲打后没有什么效果,最后还是我亲自上阵才算完工。他们也似乎明白:作为班级成员不应该总是搞破坏,而应该为自己的班级做好事、做贡献,爱班级就要像爱自己的家。
这整个转化邵康的过程中,有不少地方受了钟老师的启发。比如用情感来激发学生内心向善的意识,让他自己约束自己,自觉地完成改变自己的过程。让“大调皮”管教“小调皮”的做法,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邵康感受到作为榜样的自豪感、成就感。在小调皮眼里,他是正义的代表,是老师和全班同学集体力量的化身,自然要服从,实际上,是在用集体的力量和榜样的作用,带动小调皮自我约束,自觉向善。后来,在家长和老师的配合下,邵康也不再去游戏机室,变成了一个健康向上的阳光少年,小调皮也不再像以前那么调皮了。
二、改进工作方法的问题
1 文章题目:《老师,你能少点唠叨吗?》(江苏:朱国忠)2009年第9期
2 文章观点:“唠叨”指话特别多,哕里哕嗦,并经常不分场合,事无巨细地指责学生。这一做法易导致教育效果衰减、逆转和引发“童年恐慌”现象。解决途径有:秉持自然化哲学,“慢拍”自我心态;实施一次性操作,“单化”教育方式;凝固短平快机制,“闹铃”谈话时间;提倡原形化谈话,“平息”蝴蝶效应;运行交互式沟通,“发布”我向信息;施放适度压强,“疏化”教育密度。
3 指导实践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发现包括我自己在内的许多女老师,变得越来越爱唠叨,成了典型的“老母鸡”形象。读了朱老师的文章后,我有种醍醐灌顶之感。虽然那些爱唠叨的老师可能都是责任心强、工作认真的老师,但结果却是影响教学效果,阻碍学生身心发展,好心办了坏事。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努力地克制自己,不论上课还是与学生交谈,语言尽量简洁,做到言简意赅,能三个字表达决不用四个字,能一句话表达就不用第二句话,说一遍学生听懂了就不重复第二遍。对学生犯的错误就事论事,态度鲜明,措施明确,决不拖泥带水。当然,要做到不唠叨,心态很关键。面对问题要不急不躁,要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自信和足够的智慧。
比如,现在很多班级都有“网瘾少年”,我班也不例外。为了这些问题孩子,老师们操碎了心,急白了头,找学生谈话苦口婆心,找家长谈话磨破嘴皮,整天唠唠叨叨。而结果是孩子我行我素,甚至变本加厉,干脆泡在网吧里几天几夜不出来。等到强行从网吧拉出来的时候,孩子已是双眼浮肿,脸色苍白。鉴于这些老师的教训,我在对待我班的网瘾孩子胡洋时,就借鉴了朱老师的方法。首先,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有一天,中午的“快乐阅读”时间,胡洋迟到了,经了解知道他就是因为玩游戏而迟到,于是,我对他是劈头盖脸一顿狠批,明确告诉他痴迷游戏的恶果。认识到后果的严重,他不得不低头认错。然后,责令他写一份详尽的保证书,陈述玩游戏的种种坏处,再约法三章保证以后不犯,如果再犯会有什 么处罚。保证书写好后学生老师一人一份,学生的一份贴在家里的墙壁上,另一份由老师保管。接下来是与家长的合作,要求家长控制两点:孩子手里的钱数和在外玩耍的时间。建议家长给他买一些他喜欢又有益的玩具,如滑板、陀螺、溜溜球之类,转移他的兴趣。还建议家长给孩子买书,把兴趣转移到书籍之中,从书籍中获取知识,明白道理。有了这一连串的措施,加之孩子年龄尚小陷入不深,很快就从网瘾中摆脱出来了。
由此可见,很多问题不用唠叨也可以解决得很完美。唠叨的背后是急于求成的心态。的确,班主任都还担任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过多时间纠缠于问题当中,总是急于快刀斩乱麻,而实际却适得其反。与其费力不讨好,还不如像我一样换一种心态开始工作。总结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有几点比较成功,比如解决问题之前,我已经做好充分准备,所以成竹在胸,不急不躁;个别谈话时,针对学生对游戏的坏处认识模糊的问题,态度鲜明地摆事实、讲道理、定措施,完全不说一句废话;和家长的通力合作是成功的关键,没有家长的控制和物质上提供的保障,老师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
三、提高专业素养的问题
1 文章题目:《班主任专业化并非神话》(江苏:王红莲)2010年第1期
2 文章观点:教育与医学不同,但医学上的科学精神和分析思路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应用在教育中。比如医生从不责备病人:“你怎么得这个病啊?人家都不得就你得?”这说明医生首先是把疾病当作一个客观事实来接受,这是科学的态度和思维。在处理学生的品德、纪律问题时,应该引进处理认知、心理问题的方法。
3 指导实践
随着工作方法的不断改进,班主任越来越趋向专业化,班主任要具备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这也是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教育部2009年8月发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对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提出了更详尽的要求。从五个条款近400字的说明中可以看出:与一般的任课教师相比,班主任的工作职责要独特得多,工作任务要丰富得多。班主任工作的不可替代性必然使它成为主业。全国已经有一些地方在做这方面的探索,而广大班主任更是站在探索的最前沿。
王红莲老师在文章中提倡的科学思维方式就是很有益的尝试。她提醒班主任要用客观的、科学的眼光看待学生问题,并且运用行为认知学、心理学的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由此可见,班主任专业素养的提高,来源之一在于跨学科的学习与钻研,然后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创新。这一点我深有同感。比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认知规律,逐步地由浅入深形成认知,然后在不同的活动中实践认知,形成习惯,再通过体验成功、不断鼓励等方法进行强化。通过这一过程培养的良好习惯才是内化的、持久的、有效的。实践也很好地证明:专业素养较高的班主任,将催生出优秀的班集体。良好的班级氛围,大大有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与学习进步。所以那些处在是抓好教学,还是抓好班主任工作两难境地的老师们,如果能做到解放思想,双管齐下,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而言之,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从《班主任之友》中受到的启发点点滴滴,举不胜举。《班主任之友》给有志于把班主任工作当作事业追求的班主任们,创设了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借鉴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只要你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一定会有所作为,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编辑: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