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少年犯不知在犯罪,约1/4家长根本不知《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zi_l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3少年犯不知在犯罪,约1/4家长根本不知《未成年人保护法》
  
  据一项对全国十个省市未成年人犯罪者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有34.9%的孩子实施犯罪行为时,“不知道这是违法犯罪,也不知道会受惩罚。”“很多未成年人犯是处在无知的状态以身试法。有的孩子说,我就想试一试刀子快不快就把人捅了。”
  调查表明,未成年人犯罪者中在学校上过法制教育课的占43.4%,普通中小学生约占73%。“这两个群体非常显著的差异是,普通中小学生对法制教育课的积极评价远远高于犯了罪的孩子。”关颖说,71.4%的普通中小学生认为“这种课程很有用,知法才能守法”,而未成年人犯只有17.7%这样认为。“法制教育缺失和效果欠佳,造成这些犯罪的未成年人不知道法究竟是什么,不清楚底线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去用法律保护自己。” 进行调查的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关颖说。
  此外,关颖介绍,在2008年进行的家庭法制教育抽样调查中,只有13.1%的受访家长学过《未成年人保护法》,六成以上的家长说“偶尔接触,知道这部法,但是具体内容不太清楚”,约四分之一的家长根本不知道有这部法律。
  
  国外关于体罚危害的研究及禁止体罚的措施
  
  在很多国家,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打孩子的现象时有发生。无疑,对孩子实施体罚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对此,国外研究表明,体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体罚对儿童的社会行为有长期不良影响;2.体罚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有长期不良影响;3.体罚对亲子关系有长期不良影响;4.体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长期不良影响;5.体罚对儿童的道德规范内化有长期不良影响。据此,国外趋向于禁止对孩子实施体罚。国外禁止体罚的措施主要是立法。
  世界各国都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保证儿童的权利受到保护。近几十年来,许多国家都废除了其刑法中为“合法的惩罚”或“正当的武力”辩护的条款,赋予儿童与成人平等的保护其免遭暴力的权利。例如,瑞典于1957年废除此类条款,芬兰(1969年)、挪威(1972年)、奥地利(1977年)也相继废除此类条款。越来越多的国家进一步通过立法禁止体罚。自1979年以来,至少有14个国家通过立法明确禁止父母和其他看护人对儿童的各种形式的体罚。这些国家依次是:瑞典(1979年)、芬兰(1983年)、挪威(1987年)、奥地利(1989年)、塞浦路斯(1994年)、丹麦(1997年)、拉脱维亚(1998年)、克罗地亚(1998年)、以色列(2000年)、德国(2000年)、保加利亚(2000年)、冰岛(2003年)、乌克兰(2004年)、罗马尼亚(2005年)。这些国家制定法律的目的,一是通过法律确认儿童的人格尊严权和人身完整权;二是为其父母和其他看护人设立明确的行为标准,使其转变教养方式和态度;三是为家庭教育提供帮助和支持;四是必要时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进行家庭干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挪威。挪威197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宣传和监督禁止体罚的运动。挪威对体罚的禁止没有造成更多的儿童被从家里带到儿童抚育机构接受保护和照顾,也没有造成儿童人身攻击诉讼的增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对儿童的人身攻击和虐待儿童的现象在挪威已经很少见。另外,有100多个国家通过立法禁止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体罚。人们渐渐意识到体罚不仅是一种无效的教育方式,而且会给儿童的身心造成伤害。即使在体罚仍是惩戒方式的国家和地区,往往对其合理的限度也进行了规定,对体罚权限、适用条件、体罚部位、次数等进行了严格限定。如有的国家要求对体罚事件详细记录备案,体罚前征得家长同意,体罚时应有第三者在场等等。
  摘自:周士英《国外关于体罚的研究和启示》,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0期
其他文献
“我不是卖灵丹妙药的。我只是在探索:遇到问题可以怎样去思考,才有解决的希望。我不兜售教育秘方,我在学习教育智慧。”  ——摘自《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邂逅  王晓春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原本是该与我擦肩而过的。那是学校2011年寒假里的新年礼物。那段时间,业务类的书籍看得有点倦怠了,所以假期未开始,几本文学类的书就被我從书店里搬回,打算换换口味,好好享用一番。至于这本,只有暂作收藏了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儿童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品德教学要回归儿童的生活。鲁洁教授在《行走在意义世界中——小学德育课堂巡视》(《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10期)一文中指出:儿童生活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结构,既是由儿童生活的事实构成,又是由儿童生活的意义构成,品德教学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生活事实和生活意义相联结的世界。而作为教学活动主要凭借的品德新教材,尽管尽力设置生活化的学习主题,但儿
2010年10月16日-17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第19届年会于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台湾铭传大学等25所大学的德育专家,来自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教育期刊代表,近60人参加了本次年会,会议征集论文40多篇。教育学分会理事长吕达亲临年会指导。与会代表们围绕主题“德育研究:理论与现实的对话”,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一、德育理论的变革 
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建校伊始,就以 “文化立校,打造特色”为宗旨,鼓励班级创意文化建设,“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墙”成为学校全体学生最为自豪的口头禅。承载着个性迥异、反映着班级风貌的班级“墙”文化创意建设成为学校的德育品牌,教室墙面成为彰显学校精神文化内涵的“活页”;成为孩子们认识社会、探索自然的一个窗口;成为实证式的、流动的学生成长记录地带;成为孩子们展示个性、成就自我的欢乐平台;成为班级和谐交
人物速描  芮火才,江苏省溧阳市教育局副局长,溧阳市外国语学校校长,江苏省首批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特级教师。    从曾经的一个瘦弱羞涩的农村青年教师到今天蜚声国内的教育思想大家,芮火才走过了一条简单而朴实的教育人生之路。1981年,19岁的他从江苏省丹阳师范毕业分配到溧阳县前马乡最穷的完小——潘家小学,开始了教师生涯;1986年调入溧阳市实验小学工作,2007年至今任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从2004年开始使用新的思想品德教材以来,南京市栖霞区以华电中学等8所学校为试验校,进行了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范式化研究。在6年来的实践中,各试验单位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强调情境创设的实效性,强调教与
“旷代陶夫子,高风世所钦。弦歌村舍起,桃李满园荫。  不带半根草,捧来一颗心。于兹四十载,犹绕哲人音。”  这是周毅、向明著《陶行知传》序言中的一首诗。陶先生是集政治家、教育家、诗人于一身的全面发展的哲人。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地位卑微,居无定所,不如老妈子,多次被通缉,但他被誉为“教育之光”“民主之魂”,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晶莹丰碑。毛泽东称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之为“万世师表”,周
为解决当前班主任带头人重选拔、轻使用的现状,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区域班主任带头人的发展,遵循班主任带头人成长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提升班主任带头人的师德修养、专业素养为重点,积极探索班主任带头人作用发挥机制,强有力地促进了班主任专业发展长效机制的形成。    一、注重目标引领,实现区域统筹管理     班主任带头人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教育引领能力的研究型优秀班主任,这不仅是一种荣誉,
诸葛亮在《将苑》中指出:“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有时,面对“强悍”的学生,班主任示“弱”,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一跤跌得值”    豪是我曾经教过的六年级的一名学生。他又高又胖,脾气暴躁,心胸狭窄,总觉得别人在嘲笑他;一旦和同学发生矛盾,就会疯狂地又踢又踹,孩子们都很怕他。这样的孩子,表面上非常强悍,实际上内心非常敏感,也很脆弱,禁不起任何人有意或
【摘要】短篇小说《秋千》以一位母亲的梦为中心,从女性写作的角度,通过对母亲心理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女性对失去身份的隐虑。作者以梦境和幻灭为主题,表达了她对人们在追寻“美国梦”的过程中失去纯真的思考。  【关键词】幻灭;身份丧失危机;美国梦悖论  【作者简介】王晓华(1978-),北方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国文化。  【基金项目】本论文受北方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