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专业核心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ba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课程思政新理念,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和精神融入到所有课程中,有助于润物细无声地实现全程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及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的背景下,以此课程为例,分析水产养殖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并从课程定位、培养目标、课程德育内涵及教学大纲、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水产养殖专业;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课程思政教育在水产养殖专业核心课程的融入研究——以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为例”;上海市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作者简介] 李松林(1989—),男,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教学与科研工作;陈乃松(通信作者)(1961—),男,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教学与科研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6-0072-03    [收稿日期] 2019-12-21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9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加强,必须从高等教育“育人”这一本质要求出发,抓住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课程建设要深入挖掘蕴含在课程中的德育教育资源,任课教师要注重在知识传授中加强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将德育教育融入課程教学过程。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2014年入选国家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2]。2017年9月,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3],水产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A+评级。在水产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校院领导及各教学团队坚持全程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本文以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为例,分析水产养殖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并从课程定位、培养目标、课程德育内涵、教学大纲及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开展了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一、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1994年初,王道尊教授(副主编)编写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通用教材《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学》,供淡水渔业和海水养殖专业使用。近五年来,课程的相关教学人员从学科发展的需要出发,不断积累科研成果,以科研反哺教学,并积极参与教材编写。2011年陈乃松教授参与了“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和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第二版)的编写工作。本课程的最终目标是阐明各类水产养殖动物的营养需求特性及如何用适宜的饲料满足水产动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解决水产动物的营养供给问题。饲料占水产养殖生产成本的50%~80%,是水产动物养殖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不断发展对现代水产养殖生产和饲料工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推动和技术储备作用。该课程历经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及上海市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日趋丰富,教学方式日益完善,教学效果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我校水产养殖专业的毕业生在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方向的深造和就业率远高于其他专业方向。
  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水产养殖动物的营养生理、营养需求、饲料营养成分及特性、各种饲料的营养特性、饲用价值及水产饲料的配方技术与加工工艺。同时具备分析和解决水产动物养殖生产实践中饲养问题的理论知识,具备营养成分分析、饲养实践、饲料加工的基本技能。在授课过程中,把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课程学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以求把学生培养成为“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时代水产科技创新和实践者,具有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德育内涵及融入途径
  教育部印发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指出:高校要把立德树人融入课堂教学建设的各个环节,深度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德育要素,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推进实施系列卓越计划,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4]。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政策鼓励以及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水产养殖迅猛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国际上首屈一指的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养殖的发展又不断地推动了水产动物营养研究与饲料工业的发展。我国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发展的历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要素,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内涵,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和思想政治资源,培养农林专业学生“知行合一,躬耕‘三农’”的耕作精神。
  课程导入是学生了解课程定位、课程要求及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在这一教学环节更要注意德育目标的介绍,做好全程育人、立德树人的第一步。比如,在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绪论部分讲授水产养殖发展历史时,向学生讲述我国水产养殖的悠久历史。早在春秋末年,范蠡就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养鱼专著《养鱼经》。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专业课核心内容不仅是课程学习的中心环节,同时也是课程思政教育的核心环节。在讲述该部分内容时,通过举例说明养殖专业教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如崔奕波、李爱杰、王道尊等),说明水产人的使命是将论文书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海上,同时启示科研需要一个人的全部生命,培养献身科学的大无畏精神。同时,让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同感。通过提高配合饲料品质以转换养殖模式,实现冰鲜杂鱼饲料在养殖生产中的完全替代,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渔业资源,降低疾病发生率,保护养殖环境,实现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三、教学内容设计及大纲撰写
  课程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而规定的课程内容、体系、范围和教学要求的基本纲要。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背景下,要综合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课程特点及其蕴含的德育内涵,结合以往授课的实际经验,有的放矢地修改课程大纲。思政教育并不是附加于教学过程的,而是与系统教育教学过程有机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將德育教育变为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需要在原有课程大纲的基础上,进一步设定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专业课程德育发展目标,使学生明确我国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发展对世界水产养殖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同时,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明确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研究方向,与时俱进地提高配合饲料品质,促进水产养殖的绿色发展。课程思政素材及对应章节见表1。
  四、教学团队建设
  在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中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系组建了由老中青6人组成的教学团队。本教学团队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要求”,选派教师参加网络课程学习或到海外进修,同时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和国内专业学术会议,不断提升其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采用以老中带新的组合方式联合授课,青年教师能从不同老中教师的教学中吸取经验,加强青年教师育人意识的培养,深化对本学科内在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的认识。组织教研室教师集体听课和相互听课,在批评和自我批评、相互取长补短中提升授课能力,自觉地将立德树人的根本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五、结语
  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必要条件。作为专业课教师,应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寻求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点,以此设计教学内容并编写教学大纲,将思政教育考核落实到培养目标中。通过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必然能实现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高校思政教育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中国教育,2016-12-09.
  [2]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的通知[Z].教高函[2014]7号.
  [3]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Z].教研函[2017]2号.
  [4]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Z].教党[2017]51号.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一些特色鲜明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难免会有专业不对口、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的青年教师。利用所建设的教学科研基地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加快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科研基地良性发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教学科研基地;特色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基金项目] 2017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2018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
期刊
[摘 要] 以小微企业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需求为导向,结合“全科型”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作内容,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验、实训和课外实践三个模块的综合培养与训练,加强学生对专业实操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为小微企业和区域经济培养和输送“全科型”管理人才,同时对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现人才精准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小微企业;“全科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期刊
[摘 要] 开展学校和专业(群)高水平建设,关键是要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深化校企合作“七个共同”是目前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值得借鉴的思路和做法。  [关键词]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专业群;七个共同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企协同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水利类专业群‘七个共同’建设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9B096)  [作者简介] 廖明菊(1979—),女,湖北随州
期刊
[摘 要] 为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方针,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实践中需要以产教融合为背景,以课程为载体,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文章以现代金融基础为例,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课程实践三大板块入手,探索符合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关键词] 课程思政;产教融合;金融基础  [基金项目] 2019年度高等学校国内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FG2019094);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19
期刊
[摘 要] 高等教育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以红河学院英语专业文化与翻译课程为例,研究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英语专业课教学的路径和方法,以期为高校外语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课程思政;英语教学;翻译课程  [基金项目] 红河学院“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示范课:文化与翻译(SZKC191018)  [作者简介] 毕赟慧(1983—),女,云南蒙自人,文学硕士,红河学院外
期刊
[摘 要] 上海音乐学院设立“周小燕教书育人奖”,作为师德表彰方面的最高荣誉。通过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梳理出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增强教师荣誉意识、责任意识,通过宣传弘扬育人名师先进事迹等举措,使学院教师工作制度规范日臻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风向标”旗帜鲜明,学院育人传统得到进一步传承。  [关键词] 师德师风;典型选树;主题教育  [作者简介] 顾 晟(1989—),女,上海人,历史学硕
期刊
[摘 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中学德育工作的核心、主渠道和主课程,以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健全心理和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目标。然而从现状看,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功能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文章着重从课程设置、教育体制、外部环境、教师因素等方面展开剖析。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功能;制约因素  [基金项目] 青海师范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思
期刊
[摘 要] 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的全面覆盖,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在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利用英语课程的教学特点和优势,把与课文主題和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贯穿到课程教学活动中,初步探索出了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充分发挥了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和协同效应。  [关键词]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课题“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YY2019
期刊
[摘 要] 通过对泰山学院本科生进行古代文学大德育实施调查发现,学生已经意识到古代文学大德育在纵向与横向上的联系,认同古代文学作品对德育发展的积极意义,但是也存在资源有限、方法老套、媒体陈旧等局限。可以从明确高校古代文学大德育目标,梳理古代文学德育资源,探索古代文学大德育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等方面加强建设,以期获得更佳的德育效果。  [关键词] 本科;古代文学;大德育;调查分析  [基金项目] 2
期刊
[摘 要] 目前高校思政课是教学改革的热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研究高校思政微课教学设计改革,可以促进教师自我塑造博古通今的素养,激发学生自发产生学习兴趣,汲取智慧。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大学生正确逆境观的树立”微课教学设计中,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改革,对高校思政课的内涵建设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微课;教改  [基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