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真正把企业做好,你不必关心所谓的退出策略,那只是水到渠成的事。
在1990年代,每一家有VC支持的公司都梦想着能公开上市。特别是在后几年,完成IPO简直就像是登上成功的最高峰。一旦某家公司成功上市,它就变得特别而有价值,创业者也像个摇滚明星一样。
那段时间,我遇到的所有创业者都把公司上市这个目标当成了自己的退出策略。每家来找我投资的公司在做演示时都会有一张主题为“退出策略”的幻灯片,然后下面一行大标题是“公开上市”,后备计划是“被收购”。
在当时,公开上市看起来真的很美好,但在2002年,又一下子变成了无比痛苦的折磨。那一年,我在四家上市公司的董事会里担任职务。一时间,每家公司的股价都跌至1美元以下,随时有被摘牌的危险,他们却浪费大量的精力来研究这点可怜的股价,不知如何是好。
而在很多案例中,创业者和投资人还没有走到那个可以运用退出策略的神奇时刻就遇到了麻烦。手里握着大把几乎一文不值的股票,想卖都卖不掉。除了要应对企业经营的难题外,他们的肩膀上还压着与上市相关的压力、规则和义务。
同一时期,我也在参与许多被收购的企业。虽然通常在随处可见的“退出策略”幻灯片中充当后备计划,不过企业收购的程序远比IPO过程简单得多。更重要的是可以立刻获得流动资产,因为许多买家会支付现金。万一买方支付的是上市公司的股票,也可以就股票的种类进行谈判,通常结果都对卖方有利。
随着时间流逝,我开始在VC圈内听到一种新的谬论:“IPO不是退出策略,而是一种融资策略。”听起来很聪明,但很难持续,因为公开交易市场不是投机型高增长企业获取长期稳定资本的好渠道。公开交易市场的投资者追求的是短期利润,在这一过程中随时都会转移目标。只要看看现在一潭死水的新技术企业IPO板块就知道了,多月以来,仅仅在今年1月份有两份IPO备案(OpenTable公司和Medidata Solutions公司)。
我曾参与过一些最后非常成功的IPO,但也有很多案子结果并不理想。与之相反的是,我参与的大部分收购案最后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么说吧,我并不喜欢把IPO或收购当成退出策略。不过,如果对投入某家企业的资金很重视,我就会和创业者一起努力把企业做好,最后就会发现,到了适当的时候退出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
(译 金笙)
在1990年代,每一家有VC支持的公司都梦想着能公开上市。特别是在后几年,完成IPO简直就像是登上成功的最高峰。一旦某家公司成功上市,它就变得特别而有价值,创业者也像个摇滚明星一样。
那段时间,我遇到的所有创业者都把公司上市这个目标当成了自己的退出策略。每家来找我投资的公司在做演示时都会有一张主题为“退出策略”的幻灯片,然后下面一行大标题是“公开上市”,后备计划是“被收购”。
在当时,公开上市看起来真的很美好,但在2002年,又一下子变成了无比痛苦的折磨。那一年,我在四家上市公司的董事会里担任职务。一时间,每家公司的股价都跌至1美元以下,随时有被摘牌的危险,他们却浪费大量的精力来研究这点可怜的股价,不知如何是好。
而在很多案例中,创业者和投资人还没有走到那个可以运用退出策略的神奇时刻就遇到了麻烦。手里握着大把几乎一文不值的股票,想卖都卖不掉。除了要应对企业经营的难题外,他们的肩膀上还压着与上市相关的压力、规则和义务。
同一时期,我也在参与许多被收购的企业。虽然通常在随处可见的“退出策略”幻灯片中充当后备计划,不过企业收购的程序远比IPO过程简单得多。更重要的是可以立刻获得流动资产,因为许多买家会支付现金。万一买方支付的是上市公司的股票,也可以就股票的种类进行谈判,通常结果都对卖方有利。
随着时间流逝,我开始在VC圈内听到一种新的谬论:“IPO不是退出策略,而是一种融资策略。”听起来很聪明,但很难持续,因为公开交易市场不是投机型高增长企业获取长期稳定资本的好渠道。公开交易市场的投资者追求的是短期利润,在这一过程中随时都会转移目标。只要看看现在一潭死水的新技术企业IPO板块就知道了,多月以来,仅仅在今年1月份有两份IPO备案(OpenTable公司和Medidata Solutions公司)。
我曾参与过一些最后非常成功的IPO,但也有很多案子结果并不理想。与之相反的是,我参与的大部分收购案最后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么说吧,我并不喜欢把IPO或收购当成退出策略。不过,如果对投入某家企业的资金很重视,我就会和创业者一起努力把企业做好,最后就会发现,到了适当的时候退出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
(译 金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