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上感悟,微观上实践以正确的姿态迎接高考综合改革

来源 :广东教学·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ennengqqqq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9月广东将拉开高考综合改革序幕。为此,2017年10月底至12月中旬,江门市新会区教育局先后分别组织了三批领导和教育骨干奔赴上海进行培训学习,笔者有幸参加了第一批培训。培训中,笔者既激动,又担忧。激动的是,本次的改革是一次系统性思维和整体性的变革,实现资源高效整合与最优配置,将迅速赶超世界先进国家。担忧的是, 从培训者的言论中感到他们欠缺对教育的正确认识,欠缺对高考综合改革顶层设计图意的正确理解,欠缺对高考综合改革方方面面的精准把握。他们尤如摸象的盲人,以偏盖全,其执行效果已可想而知。
  笔者认为:要让高考综合改革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首先,要从宏观上感悟、理解和把握新高考方案的精神,摒弃教育中一切“功利性”;其次,深入全面地向教師、学生和家长解读好新高考方案,让教师、家长、学生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实现全民对新高考认识的“一致性”;第三,严格按照新高考方案的指示精神,结合本校的校情、生情,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选科走班”实施方案,确保学生选科的“合理性”。
  一、全面学习新高考方案,实现全民认识“一致性”,为实施新高考方案扫除障碍
  思路决定出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取得胜利,其前提条件是民主革命的思想工作深入民心。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唤醒民众,再发动民众,最后组织民众,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反帝反封建力量。同样,高考综合改革的首要工作也是唤醒民众。通过总结和分析建国以来的教育成果及存在问题,来充分认识高考综合改革的目的和现实意义,实现全民认识的“一致性”,为高考综合改革扫除障碍。
  (一)从现代化角度看新中国以来我国教育的成就
  回顾60多年,新中国的教育确实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促进现代化建设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从文盲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中国教育事业创造奇迹。这句话语背后,是中国几代教育人的辛勤耕耘,是新中国为教育事业发展立下的不朽丰碑。新中国成立之初,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2009年初,教育部“扫盲教育处”从建制上被取消了。曾任扫盲教育处处长的王岱说,此举并非意味着国家不重视扫盲工作,而是我们的文盲快扫完了。历史不会忘记:2000年,中国宣布在全国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对新中国60年的教育发展成就,概括为:“两个跨越”——即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一个突破”——职业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取得重要突破;“一个重大步伐”——实现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一个确立”——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中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的目标,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第二,从奠基铺路到引领发展:教育科技事业期待新辉煌。与教育事业相辅相成、齐头并进的科技事业也实现了新的飞跃。2009年,民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接受了科技理念。2009年民众已经可以熟练地操作自己的多功能3G手机。专家预言:未来两三年,3G视频拜年将取代短信成为新民俗。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也成为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汶川地震中,卫星遥感、无人驾驶飞机、北斗导航定位、网络通信等一批先进技术手段,在灾区道路不通、气候恶劣的情况下,为及时了解灾情、果断决策、有效救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我国教育科技事业好比铺路石,为祖国实现历史跨越积累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教育科技事业将成为加速器,为祖国走向世界前沿提供了不竭的人才资源。
  (二)从可持续角度看新中国以来我国教育的不足
  新中国的教育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科技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从中国国民的道德素养、综合素质,甚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上看,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不少问题,而且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第一,从性质上看,现代教育只属物化教育。当前中国的教育和世界各国的教育一样,都是以功利为基础,无论哪一门学问被视为贩卖的商品,其最后的效应是满足个人或集团的物欲。然而物欲无穷,越不满足,越去追求,人的品格越低下,最终使人堕落为物质的奴隶,然后为物欲所驱,作奸犯科不以为耻。这种教育既不是文化教育,更谈不上是圣贤教育,只是一种物化教育。物化教育是好是坏,每天充斥于各大媒体的社会乱象就是最好的例证。当今世界,从宏观上看: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多、社会信息化,这些正在加速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调整和演变。从微观上看:经济层面:低增长、低通胀、低需求同高失业、高债务、高泡沫等风险交织一起。政治层面:恐怖袭击、网络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危机四伏。自然层面: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疾病变异。这些严重影响世界和平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类正面临的三大危机:第一,人与人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第二,人与自身间出现了心理危机。第三,人与自然间出现了生存危机。
  第二,从课程上看,现在的教育偏重术轻道。我们纵观新中国以来的课程设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都属于文化技能,不是重术轻道,就是有术无道。我们虽然强调以德育为首,但德育的目标“高大全”,德育的主体错位,德育的内容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德育的方法简单、呆板,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说:“好的教育应是教给孩子价值体系……而现代教育没把学生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公民意识、生活、情感、交往、健康、悲悯等等人的基本属性,都被忽视……未来教育的本位要从知识、能力向价值体系转变,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职业教育和公民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好教育。”
  第三,从效果上看,现代的国民呈道德下降。在西方的殖民侵略、新文化运动的批判、十年文革的破坏和三十年改革开放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已断层百多年。物化教育下,教育日渐出现:教育商业化、师生金钱化、外语强制化、学习寒窗化、学校行政化、高考应试化、文凭腐败化等乱像。由于抛弃了圣贤教育,抛弃华夏价值观,孝道开始沦丧,国民的道德素养正在下滑,人心浮躁,功利性强,不但没有培养出杰出的大师,社会上异象横流。80、90后的离婚率一直在攀升。今日中国的支撑力量,是上世纪40、50、60、70年代的生人。少数中国人开始丧失了做人的脊梁骨和精气神,丧失民族自信心,这已成为中华民族复兴、主导世界的最大障碍。   (三)要明确新高考方案实施的目的与现实意义
  过去,我们的教育没有真正系统地、符合国际公认教育规律、符合国情、符合人性、符合传统文化、符合国家现行宪法和信仰地进行科学和长远规划。而高考综合改革是由顶层设计、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统筹谋划、积极稳妥推进传统价值体系的形成和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一次教育改革。
  第一,变物化教育为圣贤教育。什么是人?孔子曰:人无信不立!“信”就是道德素养,包括:信仰、信心、信任(即诚信)。有道德素养的才是人,否则就是动物。因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其本质在于人有道德人性,思维、处事能从道德、人性的角度出发。应该说,道德素养是人的核心素养。悠久的中华文化,创造了独特的价值体系,形成了独物的文化品格和精神傳统。一个合格的中国人,应是一个符合传统价值观的君子。古代教育以《六经》《六艺》为教材,以人伦为基础,一般读书人如能博读《六经》,当然最好。否则,只要研读任何一经,受其化育,气质就与众不同。例如,受过书经教化的人,便能疏通知远;受过乐经教化的人,便能广博易良。用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人,虽然贤能的程度不上相等,但都表现出优美的中国文化,影响到一般的国民,会表现出中国人的特质,这就是圣贤教育。高考综合改革下,突出传统文化在语文高考中的作用,实质上是变物化教育为圣贤教育,让每个中国人的灵魂浸润着华夏价值观,把脊梁骨挺直,成人成才。
  第二,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高考综合改革后,高考指挥棒将完全指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主要表现在:①明显降低考试难度而增加考试宽度。②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不公平,改变“只招分,不招人”的现象,这样必然会推动了课程建设、学校管理和评价机制的变革。一方面,以全国最优质的高中教育为杠杆撬动九年义务教育的均衡,引导教育模式的改变;另一方面,各校将从学校定位、师资实际和生源特点出发,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加强课程顶层设计,构建层次清晰、递进有序、开放有致的学校课程体系。以课程创新推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转化与落地。③分类考试、综合评价、程序透明的高校招生制度模式,更体现考查学生多年的积累和综合素养,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改变“高分低能”的现象。
  第三,变大众教育为精英教育。新高考招生制度让教育体制正在向培养拔尖人才方面改变。它改革改变了“千校一面”的教学安排,选科走班包含了课程改革所有元素,充分体现了选择性教育理念,是对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充分尊重,也在考验学校校长与教师的理念与智慧,是校长办学理念的积淀与深化,是教师理念的碰撞与激荡。同时,它还进一步落实“因材施教”理念,由相同科目的竞争转变为特长科目的竞争,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可以选其所好,学其所长,考其所长,变大众教育为精英教育。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在20世纪70年代已预言: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在中国走向全球领袖大国的时代,圣贤教育 素质教育 精英教育,才能把中国人培养成“四有之人”:有大爱的地球人、有道德的中国人、有孝心的家庭人、有技能的社会人。
  二、自觉维护新高考方案,彻底摒弃一切“功利性”,端正不良的教育思想和行为
  当前,我们正处在深化教育改革的攻坚阶段,遇到很多困难与阻力,表现在民众对教育改革缺乏深刻的认识,教育思想与行为体现较强的功利性。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领会高考综合改革精神,以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行为推动改革:
  1.把学生的品德放在第一位,坚持立德树人。决定人的高低是什么?笔者认为,是品德。什么是优秀的人,华中师范大学吴鹏飞教授是这样定位:优秀的人,其实就是那些更懂得人际关系的社会规则、道德规范和与人为善的人。他还说,学习和做事,都需要和处于上位和下位的两种人相处,对上精忠,对下精诚,是做好一切学问和事情的充分必要条件。没有良好的品德,尽管技能娴熟、知识渊博,最终都可能成为人中的渣滓。作为一个具有良好社会性的人,应该具备中华传统价值观的德行。因为中华传统价值蕴含着人类相处、个人修为的众多智慧、方法和成果,是地球上一切时空、一切文明、一切社会中的最佳通行政。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道尽了中国未来命运之关键,永远在于少年的教育。少年教育的关键,又在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而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系工程: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学校教育必须将0到16岁少年的中华价值观教育、国家主导信仰教育放在所有教育的首要位置,来通盘考虑和督导、落实。
  2.把学生的志趣作为突破口,加强课程建设。什么是教育?是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高考生吗?在市民大讲堂,夏建国导师为我们纠正了对教育的理解。Education这个单词是苏格拉底发明出来的,是3个词根的拼写,前面那个“E”是向外的意思,“duce”是引导,“tion”是名词,引导出来。所谓的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成自己的样子。教育最初的本质是为了leading out,让孩子心里那个最好的自己走出来,即发现孩子的潜能和发展方向,来唤醒他、引导他,帮助他成为他自己,找到他想要的幸福。所以,育人的切入点应放在培养和挖掘孩子的志趣上。高考综合改革,一方面,通过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优化自我和完善自我,唤醒学生的生涯意识,协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轨迹,让他们能够真正实现“择我所爱,爱我所择”。另一方面,要结合学校和地方资源,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为学生搭建发现志趣和挖掘潜能的平台。
  3.把学生的能力作为生长点,做到知行合一。高考综合改革要求更加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和必备品格的培养,强调学生知识的宽度和各种能力要求。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人的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核心素养体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维度6大素养18个要点。把核心素养定义为六大素养是不正确的,因为核心的概念只有一个,不可能出现六种,否则就不是核心,而是多心。人的核心素养是什么?老祖宗很早、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人的核心素养只有一个,那就是道德素养。“人”是由“一撇”和“一捺”组成的,“一撇”代表人的躯体,“一捺”是代表人的道德精神。如果一个人没有德行、精神作支撑,这个人就站不起来。六大素养应是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第二,要弄清楚什么是关键能力?《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关键能力包括:培养认知能力、培养合作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职业能力。第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把学生的学习力培养作为学生认知能力的核心,通过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学习获取新知识、选择信息(搜集参考资料和倾听别人意见)、团结协作等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要求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以实现知识迁移和能力的转换,使之成为学生发展的生长点。   4.把人民的愿望作为归宿点,让全社会满意。没有质量的改革走不远!如何评价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不再是以前的唯分数论或高考上线论。而是看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道德素养、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看社会、家长、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台湾有一所享誉30年以道德教育为本的忠信高级工商学校,没有工人,没有保卫,没有大师傅,一切必要工作都由学生自己去做。它实行学长制,三年级学生带一年级学生。全校集合只需3分钟,学生见到老师七米外要敬礼。学生没有寒暑假作业,没有一个考不上大学的。在台湾各大报纸招聘广告上,经常出现“只招忠信毕业生”字样。校长高震东先生曾这样说:以后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看看中国年青一代就知道。如果他们很爱国,很有礼貌,很有道德,那么三十年后的中国是了不起的中国。如果看到的学生是怠惰、自私、傲慢、无礼、没有道德的,三十年后的中国就堪忧了。在改革中,我们要把人民(下转第32版) (上接第31版)的愿望作为归宿点,在队伍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改革、学校管理和评价机制五方面,狠下功夫,革故鼎新。
  三、科学实施新高考方案,努力确保选科“全理性”,让新高考改革方案落实到位
  高考综合改革,不仅带来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安排的变化,还带来学校管理、评价机制、教师结构等一系列的变化。各校必须加强培训、引领和督导,才能确保改革有序、高效地进行和取得预期的效果。
  1.因地制宜设计方案,让客观与主观相协调。“走班制”是改革发展的趋势。“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对某一学科的兴趣愿望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班级上课。有些学校实行“分层走班制”,有些学校实行“选科走班制”。“走班制”对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对学校的硬件条件和师资、学校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要完全满足学生对学科的20种选择组合,在管理上更需要充分考虑教学的空间资源、师资结构、教学内容的重组、学生常规管理、教师评价、课时安排等诸多问题。我校是一所普通镇属中学,课室数量和功能室配置都不充足。适逢二胎冲击,师资力量也十分吃紧。因此,为了稳妥推进改革,我校实施“行政 选科走班制”相结合的模式,让客观条件与高考改革的主观要求所产生的矛盾得到缓解。
  2.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让学生学会选择职业。等级考科目怎么选?如果还是功利性而不是理性地选科,会不利于各领域人才的培养,高考改革也毫无意义。如何指导学生选科?应引导学生立足自己的志趣,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负责地做出正确和科学的选择。开展职业生涯教育,邀请部分家长来校详细介绍每个行业的特征,让学生充分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情况,从个人的自我发展、家庭的期待与沟通、生涯的选择与决定、生涯的愿景与规划、生涯的准备与行动等各个角度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科学地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职业。
  3.指导学习高校专业,让学生学会选择科目。职业定位后,接着就是选科。理性的选科是建立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每个学生在充分认识自我、正确分析学业现状、职业理想的基础上,要分析高校不同专业的报考要求,明确不同学科与未来职业的关系。建平中学校长杨振峰说,这些工作的落实需要学校建设系统的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和职业体验。学校通过上级或家长的力量,与新会大企业和大公司(如李锦记、中车等)联系,为学生提供职业体验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更准确定位和选科。
  4.引领教师深化课改,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新高考方案下,不是降低原来的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相反,从“改变一考定终身,增加考试宽度,倒迫诚信体系的建立”这些变化来看,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学生的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发展是在课程修习中养成。这样,不仅对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要求教师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具有娴熟地驾驭课堂的能力,以适应课程体系建设及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高考改革强调与课程改革有机结合,未来将以课程标准取代高考考试大纲作为命题的依据,全面体现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要求。这样,学校必须强化课程意识,全面落实三个转变: 第一,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扩展。第二,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优化知识结构。第三,注重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还有,各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生的学科核心价值、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上。教师必须围绕“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关注学生学科文化素养,实现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的全覆盖。
  5.实行双轨管理制度,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选科走班的全面实施,必然要求变革教学组织形式,重建教学管理制度,建立行政班与教学班共存的运行机制。建立行政班与教学班共存的教育新常态,行政班三年不变,不按选考科目编班分班。同時重新定位行政班和教学班功能,让行政班成为具有强大凝聚力、团结协作的学生精神家园,让教学班成为学生个性发展、有共同的学业追求的学习乐园。行政班和教学班共同存在,相互补充,协同推进教育教学。目前,浙江省有许多学校采取的是“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双轨育人班级方式。我们在加强学习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传统文化专题序列教育,提升整体管理智慧,让学生拥有“上善若水”之德行、“为道日损”之习惯、“无为而治”之自律和“蔽而新成”之能力,让学生真正实现自主管理,自主发展。
  如何让高考综合改革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顶层设计、中层管理到下层执行,都必须从宏观上感悟,形成共识,深刻领会,精心设计,再从微观上实践,突显个性,形成特色,整体发展。教育,既决定一国人民的智愚,还决定一国实力之强弱,更决定一国民族之兴衰,不容许学校顶层、教师再以“以其昏昏使人昏昏”的局面出现,对吗?
其他文献
【摘要】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工具。随着英语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文本文字信息处理的表层上,应挖掘文本的内涵意义,从而实现文化建构的生成。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unit4 Earthquake的课后阅读“The story of an eyewitness”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如何采用文本三层解读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意识,以
【摘要】德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德育过程指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教育者根据国家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形成情况,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从而加强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学校具体的德育目标下,德育活动和德育评价是相辅相成的,并且能够促进学生德育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小学班主任要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渗透德育,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
【摘要】当前,器乐教学是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薄弱之处。因此,学校要加强对乐器教学的重视,设法教授学生学习各种乐器。其中,竖笛就是一种不错的可以用来教学的乐器。在竖笛教学过程中,与竖笛相关的学习内容更加强调音乐的实践,鼓励音乐的创造力,并且更加面向全体学生,这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關键词】竖笛;初中音乐;课堂运用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当下,许多初中学生喜欢上音乐课,只是喜欢音乐课无拘无束
【摘要】短跑运动是一项近于身体极限的运动项目,它受人体的生理、心理、运动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使不同的人在跑动时出现相似的运动规律。因此,在短跑运动项目速度训练中应掌握合理正确的技术动作、专项的力量练习和速度练习。  【关键词】短跑;速度;训练方法  速度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周期性的位移速度,是运动神经中枢兴奋、抑制迅速转换的过程。短跑运动项目是一项周期性和极限程度的运动项目,主要影响因素是速度能
【摘要】小学语文舒展课堂应该是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语文课堂中得以充分尊重。小学语文舒展课堂的基本流程是“六有五步”。“六有”即:有声、有色、有张、有驰、有滋、有味;“五步”即:解读目标、前置作业、合作探究、分层展示、激励超越。  【关键词】小学语文;舒展课堂;“六有五步”  教育的底线,是让受教育的对象像青藤一样,拥有舒展的生命。只有生命得到舒展,才能与社会和谐相融。小学语文
【摘要】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和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历史课程教学任务与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这给早已习惯传统模式的老师带来新的困难。为推动课改的进行,我校创造性地提出“四环两效”初中课堂教学模式。那么,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怎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么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将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四环两效  我校“四环两效”课堂教学模式指的是,“两效”是课堂教学的立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那么,在语文教育中如何落实这一核心素养呢?还是得找到一个抓手。近几年,我以“以自媒体为媒介,开展专题读写活动教学”为研究课题展开实践研究,结果发现:要实现让学生自由、自主地感受语之趣、文之味并取得较好成效,就要以审美素养的培养为抓手,以自媒体为媒介,开展专题读写活动教学。本文围绕活动教学作一点阐述。  一、活动教学的内涵  “
【摘要】本文以统编本教材识字教学为例,就笔者在统编教材识字教学中,从如何激发学生识字原动力谈起,在识字过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让儿童拥有童心,让童心回归传统,让传统滋养童年,唤醒孩子们内心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弥补传统识字教学的不足。  【关键词】智识;传统文化;识字教学  经数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泱泱大国独有的气度和底蕴,展现了我国独有的文化魅力和文化自信。我们处在当下节奏飞快的“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推进,教育工作者们逐渐意识到在提升小学生们的阅读水平的实践教学中,分级阅读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对小学生进行分级阅读是很有必要的,这样能够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还促进我国的教育事业走向一个新的阶段。本文主要讲述了基于互联网 分级阅读的活动设计以及相关的应用探究,以此盡力为我国教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互联网 ” 分级阅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学习者以小组的方式围绕着共同目标而构建知识的过程。笔者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小组日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疏导情绪,还可以促进班级凝聚,改善班级氛围,增进师生情感交流。笔者将通过具体的事例,对小组日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小组日记;小组合作学习;疏导情绪  一、概念界定  1.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习者以小组的方式围绕着共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