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郁达夫写得好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ni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曾出现过一段群星璀璨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过诸多散文大家,还出现过名家同题作文的有趣现象。俞平伯与朱自清,就同时各写过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描摹六朝古都金陵胜景。同时代的两位大家,因为性情、志趣各异,同样的题目,同样的对象与环境,竟然写出意境完全不同的两篇大作,一时间传为美谈。
  原以为时过境迁、风光不再。不料,半年前在《焦点》又看到几乎同样的美景。2011年第12期《焦点》,同时发表了郁达夫的《西溪的晴雨》和达舒的《西溪往事》。这两篇散文的标题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毫无疑问都是描述杭州的风景胜地西溪。我猜想,编辑大概仰慕郁达夫的文名,特意找来达夫的旧作重新发表,以期给刊物增光溢彩。我翻看那期《焦点》的目录,初始也认定两篇描写西溪的文章,当然是达夫的好。未曾想,看过这两篇标题相似的散文之后,竟然颠覆了我自己原来的观点,断定达舒比郁达夫写得好!
  我未及考证郁达夫写作《西溪的晴雨》是在什么时候,当时的达夫又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境遇之中?不过,就文章本身而言,实在了无生气、没精打采。郁达夫是浙江富阳人,他家乡的富春江秀色可餐,美不胜收。是故达夫对杭州的西溪没有什么兴趣,自然也谈不上有什么感情。他前后两次陪同友人去西溪,也不过是逢场作戏而已。第一次“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相隔数日,再去西溪,依然是“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那时候的郁达夫,似乎无所事事,优哉游哉。除了文化人的故作呻吟,我实在看不出他的《西溪的晴雨》,还有什么其他的意义?诚然,名家也有走神的时候,其作品也未必统统都是精品。
  达舒的《西溪往事》全然不同,达舒自幼生长在西溪河畔,西溪河边的一草一花一木,西溪沿河两岸的历史演进变化,都牵动着作者的心灵,都与作者休戚与共、息息相关。作者的爱与恨,作者的情与志,尽在西溪胜景之中。读者可以看到“画面里的孩子是上小学二年级时的我,前面学校的上课铃在响着,身在大台风里的我,虽已被风雨吹得七倒八歪似醉酒般,双脚无法踩到地面。但无形中,我仿佛与身边的河流心灵相连,被同一种信念的力量支撑着,为了迈向目的地,硬是顶着台风顽强地往小木桥前的学校走去。”绝妙的是,文中此处还配了一幅小学童过桥的图像,虽然不见昔日小木桥的踪影,但这幅照片仍然会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此外,还可以听到作者的心声:“那天和西溪河一起,经历了暴风雨的生死考验,在危难面前,自己本能地蓄发出顽强的生存勇气,……江河的这种精神力量,在我人生‘不舍昼夜’的漫长岁月里,在我遇到困境时,竟会自然涌来,给我极强的自信。”聪明的读者在震撼之余,一定同我一样,情不自禁并且会很自然地想起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海明威热情地赞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并因为《老人与海》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荣获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如果说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那么,《西溪往事》里学童勇抗台风的光辉形象,同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因为心里有话要说,达舒的《西溪往事》,比郁达夫《西溪的晴雨》内容见长,也充实得多。因为有真情实感,所以能打动读者、感染读者;因为有理想与追求,所以内涵丰富、旨趣高远。西溪河“溪流终日梦想着与西湖、大海相见”,当年的达舒“学童理想着走进知识,走遍世界”。从散文写作的角度来看,“学童”正是全篇的“文眼”。因为设置了这个“文眼”,便陡然提升了整篇散文的格调与品位,这也正是达舒写作本篇散文的高明之处。《西溪往事》通篇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字里行间充溢着难以割舍的故园情和家国梦。纵然无可奈何花落去,但是岁月无情人有情;纵然有回首往事的沧桑,但是更有与时俱进、奋勇前行的气势。这样的文章,难道不比达夫的好?
其他文献
为了寻觅绵亘千余年的石窟造像艺术,我们开始了图记石窟造像之旅。作为中国石窟艺术变革“里程碑”的洛阳龙门石窟便成了我们的第一站。  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风格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魏孝文帝以前的石窟造像面相丰盈,神态温和宁静,突出了佛的伟岸和庄严。北魏造像多为削瘦的“秀骨清像”,宽袍大袖,衣裙层层垂悬,形成疏密间杂、通体流畅的衣饰线条,传承了印度马图拉艺术风格的特征,这个时期的造像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
期刊
一代画坛泰斗、艺术大师潘天寿与我同是浙江宁海人,是我从小就尊敬的乡贤。  他1897年出生于宁海冠庄,离城不到10里路。1910年春,入县城正学小学读书,接受西式学校教育,课余喜爱书法、绘画、刻印。他在县城纸铺购得《芥子园画谱》及数本名人法帖,成为他自学中国画和书法的启蒙教材,从此他立志毕生从事中国画。  潘天寿家乡村子旁,有一座不高的山叫雷婆头山(峰)。因此潘天寿就以“雷婆头峰”作为自己的名号。
期刊
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建德市岭后村洋田山自然村,有一间小屋。小屋在海拔约200米的一块向阳的小坡上,这在杭嘉湖平原上也算是有些高度了。相对而言,这要比火炉之夏的杭州凉爽了许多。千岛湖,新安江的精灵让我的小屋成了白云歇脚的地方,尤其是山雨霏霏的前前后后。眼见云气由山谷间慢慢向上升腾,在黛青色的山峦上亲昵地缠绵,风情万种,我曾拍摄到一张龙首接龙尾的吉祥白云。这里是白云的生处,这里是白云的家,我的小屋
期刊
俄罗斯,这个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国家,饱受沧桑,却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俄罗斯的博物馆就是这个民族千年的历史缩影,今天它共有1700多个博物馆,年参观人数超过7500万。博物馆里美轮美奂的壁画,精美别致的瓷器,完美高超的雕像所散发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气息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世界的目光也都聚焦在这里的各个博物馆。  到圣彼得堡,不能不去圣彼得堡的埃尔米塔日博物馆,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
期刊
西安古城墙,是这片土地上的灵魂。作为都城,西安容纳了中国历史的哭与笑,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兴与衰。西安的表情,几乎就是中华文明的原始图谱,有三千年文字记录的文明史,几乎一半年代都围绕着西安。当地球上大多数城市还处于蛮荒之时,西安已经是一个熙熙攘攘的繁茂都市,腥风血雨,培植了西安无与伦比的顽强与执著。在中国历代许多城墙遇到人为拆毁,唯有这西安古城墙屡经劫难,历经战事沧桑,一任风雨的剥蚀,却安然无恙
期刊
西安半坡博物馆是1958年在半坡遗址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中国建馆最早的史前遗址博物馆。该馆位于西安市东郊灞桥区境内,它西靠风光秀丽的浐河,东依著名的白鹿原,占地面积约有4万多平方米。是西安市十大景点之一,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从雕刻着巨型人面鱼纹图案的古色古香的大门走进去,扑入眼帘的是古朴的建筑物、参天的松柏和碧绿整洁的草坪。  绿草坪上一丛丛迎春花开的金黄金黄的,就像
期刊
两千余年前的赫赫军容,历历在目。这许许多多“擐甲执戈,顿蹄开辔”的从葬兵马俑,重现着秦始皇陵的守陵部队。真是“陈列六千兵马俑,伍整行严神奕”。无数生动形象,反映了远古的秦代的艺术匠师,是有多么深邃的生活知识和高超的艺术修养!这些兵马俑现已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精品,也给世界艺术史增补了光辉的一页。    世界古代有所谓七大奇迹,这是公元前二世纪时胖尼基一个名叫昂蒂帕特的人为之命名的。当然,这个生活在公
期刊
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及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  你只要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这里的展览便能给予你民族的自信和骄傲,告诉你这片黄土地的神奇和灿烂,给予你华夏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滋养。  (1)  早就听说“看百年历史到上海,看五百年历史到北京,看千年历史到西安”
期刊
总想去看看西安美院,却说不清是为什么。  是因为冥冥中,生发在那里的华夏民族血脉之根,在召唤着我?是因为我学美术专业的本能驱使?还是去那里能沾上这个聚集了13个王朝养分,带来丰富的艺术灵气?  尽管这次的行程很紧张,我还是硬挤凑了点时间,一个人专程打的士赶去。当的士拐入正对着美院的那条雁塔路大街,这里虽然离学院还很远,但望着沿途街道两旁充满民族风格的雕塑群,每尊造型各具创新的特色,它们不仅将整条大
期刊
水牛的眼睛  有一次,我和一位农人与他的水牛一起下田,我看到那头水牛的巨眼是红色的,像烧炙过的铜铃,我问起那位农人,他说:“所有耕田的水牛都是红眼的,因为它们被穿了鼻环。”  据说很久以前,当水牛没有穿鼻环,没有下田的时候,它们的眼睛是黑白分明的,在耕田以后,它们没有流泪,却红了眼睛。  我想到,如果没有真正的自由,任何动物都是有感应的,水牛如此,你看过真正快乐的猪吗?  乞丐的钵子  我把钱放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