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微美 移置沧桑

来源 :理论与创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uo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赵溅球本不相识,经朋友介绍,原来还是湖南老乡。湖南师大美术系毕业,作为人才引进浙江师大美术学院,从美术小省进到美术大省,看来还是要有两下子的。这些年看画多了,阅画家无数,慢慢地对不同美术院校的路数也积累了虽不能说清却能明确感知的感觉。比如说八大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不同于清华美院和各类艺术设计学院美术专业的学生,这两类学院的美术生又不同于师范院校的美术生,在中国,似乎按照历史的惯性,已然形成了三大美术教育体系,而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的学生,在以后的发展中,也明显会有自己的特点。赵溅球可能是较为典型的。
  赵溅球本是学油画的,还很积极地投入过1985美术新潮。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画中国画,这种专业畛域不很明确的搞法,或许正是师范美术教育的特点在学生身上的表现。赵溅球的中国画,以写生创作为主,走的是西画写生的路子,观物取象的方法以水平透视为主,着力于微观取质,画面的长宽比基本上也是遵循黄金律,这些显然是油画训练的结果,他将其带入了中国画创作之中。写生,水平透视,微观取质,黄金比例,这些都非常有利于景象的集中展现,并聚焦观众的视线,因而,赵溅球的作品主题异常突出,无论是画湘西的吊脚楼,亦或是画洞庭湖的苇花;无论是画陕北的黄土高坡,亦或是画泰山的崖壁,主体形象充塞画面,没有干扰视线或影响判断的东西参杂其中,更无故弄玄虚的模棱两可的玩艺儿。这使得他的绘画作品有一种一目了然的清爽劲儿,观众都知道他要说什么。他是那种惟恐别人看不清世界面目的画家,把自己化身为一部高倍的高清摄像机,恨不能纤毫毕露地呈现出大千世界的微观之美,因为这微观之美是如此迷人,又是如此容易被粗心的浮躁的走马观花的不求甚解的人们所忽视,所以,赵溅球认为,画家的责任就是既要表现自然的宏观之气,又要表现万物的微观之美。赵溅球沉心静气,以坐对忘我的格物精神,去描画湘西屋顶上小黑瓦一片一片既整齐有序又错落参差的排列秩序,去描画洞庭鱼棚上苇席编织纹理的纵横斜直,去描画泰山岩石的节理,去描画芦花的毛絮……果然,就像那句著名的西谚所说,魔鬼就藏在细节里。也正如微观物理学所揭示的,物质世界的显微结构有着惊艳的秩序之美!赵溅球为这种微观之美所震撼,他不仅没有被这些微观细节所淹没,反而在对微观细节的组织化过程中,获得像上帝造物那样的快感!繁繁密密,重重叠叠,看上去是简单的无穷重复,但就像原子排列那样,到了分子,到了大分子,结构出现了,组织出现了,秩序出现了,节奏出现了,和谐出现了,美也出现了。这使我想起欧美流行的极简主义音乐,几个音符组成一个乐句,不断重复,看上去主题毫无发展,然而,就在不知不觉间,某个和弦悄悄变了,接着主题跟着渐变,又不断重复向前推进,等到整部音乐的大结构呈现出来时,一种史诗般的庄严华美充塞天地。我认为,赵溅球的作品达到了这样一种单纯的大音希声之美。
  这种微观之美的发现与表达,在赵溅球的艺术观里,不仅是美学的需要,而且是求真的需要,是哲学的需要。赵溅球所追求的真,不只是视知觉上的真像,比如说这块船板的纹理真像老木头,这堵残壁的砖头真像旧砖头,而是一种生命哲学意义上的存在之真。本来,他对表现对象的微观之美的细研觅察,只是为了画得更深入,然而,有一天他碰到了一个修行的人,这个道上的朋友告诉他艺术中最重要的是哲学理念,一样是逼真地描写事物的微观细节,自然主义的描写与超现实主义的描写二者的区别,在于后者有哲学理念,故而最终能超然物表,高蹈于对存在的深刻反思。赵溅球由此悟到一个属于他个人的哲学概念“移置”。他认为天地之间的万物,也就是那些以个体方式独立于世的存在,是从不知何处的乌何有之乡被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移置”到现在这个时空位置的,在这个位置的存在时间很短暂,终究会消失殆尽,故不可执守,执守者迷而不慧。但因其仅被“移置”一回,故而珍罕,遭遇到了,当视其为天地逆旅难得的福缘,自当万倍珍惜,所以,当他行至昆仑山上,在月出东山,夕阳西垂之际不禁仰天长拜:“日月群峰,如此壮美,岂敢逸笔草草!”他不敢逸笔草草,是怕草率了“移置”的唯一性,所以他对微观之美的发现与表达,就具有了某种佛教所言的“无缘之慈”和“同体之悲”的菩萨心肠,也具有了儒家所言的“民胞物与“仁者之心,还隐约可见道家“以物观物”“以天下观天下”的达观智慧。这样,他对微观之美的近乎自然主义们表现,也就有了一种超然物表的哲学观照,在这看似冷峻的哲学观照中,又不动声色的深潜着温情脉脉的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结合这种微观之美的表现,赵溅球从油画技法中摸索出一整套新的笔法。从中国画的形态来看,赵溅球的画比工笔画要“写”,比写意画要“工”。线条虽然纤细,但方正如刀刻,骨力遒劲,无论是点是线,绝不飘浮,尤其是皴擦,全从写生观察物理而来,不肯蹈袭前人皴法,以平锋运笔,就像用油画刀在布质材料上刮出肯定有力的痕迹,他总结出一套术语:斜砍、竖劈、横刮、乱剁、提挑、拖扫、敲打、锤顿。听上去就像屠夫和铁匠,全然没有中国笔法温柔敦厚的味儿,但我想提醒观众联想一下元四家的倪瓒,人们激赏他的笔法如刮铁。还有扬州八怪的金冬心,论家说他的笔法是“聚鬼国铁”。显然,这都是赞赏他们用笔如用刀,以至于笔墨在纸上表现出金属刮削的痕迹。我要说的是,如果赵溅球在如此细腻地表现物象的微观之美时,假如没有从绘画语言技法上摸索出一套现有的笔法,那么,他在深入那些木材、土壤、岩石的微观肌理时,就会朦胧一片,迷糊一片,含混一片,浑沌一片,那就成了泼墨大写意,舍形而悦影了。而赵溅球的于微观之美中求真的艺术诉求则非但不能舍形,还要取质,所以,必然的,他一定会有这套自给自足的笔法体系,来服务于他的艺术创作。
  用心如镜,对自然万物洞察秋毫,并出之以纤毫毕现的表现,湖湘画家同江浙画家还是不一样的,对骨力的崇尚,以及对极端和极至效果的追求,湖湘画家不论身在何境,那种霸蛮的意志力是总要表现出来的。赵溅球的画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责任编辑 谢然子
其他文献
编者按:  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桩盛事。它带给我们的除了振奋之外,更多的是思考。莫言小说特质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有哪些?面对“诺贝尔文学”时代的到来,当代中国文学如何才能更稳健地迈向世界?针对这些问题,文艺报社、中国作家网于2012年10月22日邀请部分文学评论家座谈莫言小说特质及中国文学发展的可能性,分析莫言获奖的原因和意义,深度解析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质,展望中国文学
期刊
70年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自贺敬之等的歌剧《白毛女》、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以降,大批作者纷纷“改造自己和自己作品的面貌”,“许多为人民大众所热烈欢迎的优秀的作品”相继问世,时至今日,仍不断有作者直言自己的作品是在《讲话》的影响下诞生的。这当然说明了《讲话》对创作的巨大指导作用。实际上,除此之外,《讲话》的另一理论价值也不应被忽视,这就是《讲话》还极大完善了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期刊
沃林格尔认为,造型艺术的出发点乃是线型之抽象。回顾早期东西方绘画,绘画都是从运用线条勾勒形象开始的。就欧洲而言,早期希腊绘画中的“线条”给我们留下至深的印象。爱琴文明时代的克里特“迷宫”壁画,其线条运用得精美绝伦,令人惊叹不已!希腊瓶画也以线造型。在中国,线条一直是国画表现语言之基础,线条之重要性于国画可谓弥足珍贵。而且,经过“笔墨”传统的洗礼,线条于中国绘画已独领风骚,自具美学风范。若将其与西方
期刊
从1962年直到今天,雷锋这个名字已经在历史的风尘里逐渐风化,成为一个抽象化的象征性精神符号。雷锋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普通人的生命历程成为一个谜团,只在充满怀疑精神的人们的眼中,累积其一串串不解的问号:雷锋真的那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吗?他为什么会那么做?雷锋平时身穿皮夹克、皮鞋的穿着打扮,完全又是个赶时髦的青年形象,与朴素的军人形象反差很大。另外,雷锋到底有没有谈过恋爱?难道他真的没有爱情方面的需求?
期刊
表妹那事与雷子的多嘴有关。  那天傍晚,雷子在舅舅餐馆里吃过晚饭,沿着坡道慢慢地走了下来。在坡道与公路交叉处,在那棵一团墨绿的樟树前,他看见一个人踱着方步,边走边冲手机说话,日理万机的样子像个镇长。待那人侧过脸,雷子才发现,他就是镇长,周镇长。雷子后来想,如果此时他别过脸,或者躲到树后不跟镇长照面,就不会多那句嘴,他不多嘴,后来的事可能就不会发生。但事实是他不仅跟镇长照了面,还不经意地冲镇长笑了一
期刊
写了十几年的散文,出了几本散文集子,得了一些个奖项,2010年的8月获得了第四届冰心散文奖,这是散文作品所获的最高的一个奖,给了我很大的激励。在今年的新年来到的时候,我在散文创作上有一些想法,盼望着在新年的几天长假里,要静下来写几篇东西,可不想,我在这整块的大段的时间里,却没有写下一个字。  这是因为在年底盘点展望的时候,发生了几件事情。一是在勾画来年要做什么的会上,人们提出,要整出大东西,如搞长
期刊
《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①),是当代著名朦胧派诗人顾城的一首名诗,也是当代朦胧诗中的经典之作。朦胧诗,因为其意象本身的不透明性及意象组合时的片段性、跳跃性,而产生了许多未定点和空白性,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能让人常读常新。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以部分暗示整体,以尽可能少的片段唤起读者尽可能丰富的意象感受和情趣发现,这就是“以少总多”,
期刊
从上午开始到晚上十点半,我把自己献给了对彭学明的长篇散文《娘》(《黄河文学》2011年第10期)的阅读,献给了我们共同的娘。其实我一直有些拒绝对写实文学作品的阅读,因为,现实里很多以雷同化的生活为标本的写实作品,大都沦落为平庸之作。我是在和彭学明的一次直接接触中,因了他的讲述让我产生了一丝阅读的冲动。应该说,《娘》没有令我失望。《娘》给予我的内心震动是我在阅读之前怎么也无法预设的。我也因此再次感到
期刊
中国当代美术的队列正大踏步前行,这里头各色人等应有尽有。有的人想抢点风头,哪里有时髦他就往哪里作点小秀;有的人记性不好,总忘却自己姓什名谁,不知该往东街还是该往西巷;还有的确实古板,一面心依恋遥远的过去,见干草他就开胃却不对新鲜的菜蔬儿张口,撬开那死脑筋也进不得油盐,小心眼里边容不得几个儿子、丑、寅、卯。  我还是乐意去行进中队伍的“主流”,找那位身材敦实、浓眉大眼、腰板儿挺得老直、嘴巴皮儿老厚的
期刊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着强烈忧患意识与悲悯情怀的人。假如这样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恰好他骨子里还是一个诗人,那么,这样的忧患意识与悲悯情怀就一定会凸现或者隐藏在他诗歌的字里行间,让读者在读过他的诗歌之后,产生强烈的共鸣。  读姚茂椿的诗歌,正好给我这样的感觉。  老实说,之前,我并不熟悉姚茂椿,也没有读过他的诗歌。但是,当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他的作品之后,我无法不追根溯源,了解一些关于这些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