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墙大院”与“打开天空”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run46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两年前,在北京的一个展览研讨会上,有的批评家谈到这几年崭露头角的年青艺术家中,许多都是毕业于雕塑专业,像梁硕、卢征远、王思顺、厉槟源等。他们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实验精神,并非通常概念中的雕塑创作。从当代艺术所呈现的实验性、跨界和综合性来讲,从学科背景和学缘结构来讲,似乎应当出自实验艺术似乎更为合理,但事实好像并不是这样,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
  针对这个话题,我当时做了一个回应,雕塑专业有着完整而严谨的基础训练系统,5年的写实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相对于开放的实验艺术,看起来似乎显得保守而过于束缚学生的创造力。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理解,正是这样一个坚实而强大的体系,为学生今后的艺术道路的选择,竖起了一座高墙。也正是因为这道高墙的存在,所以才使得试图站上去或者超越它的努力,有了基础和对象,并且设定了高度和难度。
  艺术教育的基础除了技能、技巧的训练,更是在不知不觉中,在身体力行的学习中,为学生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艺术系统。和美术学系同学学习艺术史方式的不同在于,他们通过身体力行的塑造和实践,获得的经验的价值要远远大于对知识的了解。
  假设我们处在一马平川没有任何限制的旷野中,我们可以随意而轻易地决定我们的方向。此时可能因为没有任何要求甚至都无法决定自己到底可以去哪儿。但假如我们面前是一堵墙,那么无论是爬上去还是越过它,都会成为最真实的冲动。艺术的创造离不开阻挡在你面前的墙,这堵墙就是艺术教育的基础和艺术史的传统。假设你想站上这堵墙,你会因此获得从来没有的高度和视野。这时候,所有在基础学习中获得的技艺和知识,都会为艺术家所用。如果你想逃离这个传统,那么翻越这堵高墙的任何努力都会具有一种突破的力量。
  对限制的突破让艺术充满紧张和张力,所以,雕塑专业漫长庞杂甚至枯燥的基础训练体系,不管你最后是选择坚守还是离开,都会成为艺术创作最好的对手抑或垫脚石。
  我们的先生也曾告诉我们:没有好的基础很难搞好创作。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确实能看到很多基本功很好的同学在创作上也极为优秀,但这并不能解释仍然有一部分所谓基础并不出众的学生,后来却依然可以崭露头角。去年,川美油画系在苏州美术馆做了一个展览,邀请了一个前几年毕业的学生参加,这个学生现在已经是非常炙手可热的青年艺术家。但是在学校的时候他连一次年展也参加不了,他本人似乎对学校的邀请很有些揶揄。窃以为:油画系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把油画作为一个传统的对象进行学习的系统,这位同学不过是在这个系统中学习之后,从个人天性出发选择了离开这个系统。我完全有理由相信,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作为“对手”的系统的存在,他才有了自己的方向。我毫不怀疑他今天是一个很好的艺术家,但我不太相信,如果缺少了在川美的学习,即使是每次年展都落选的经历,他还可以如此出色?
  由此看来,如果把基础训练看作一道墙,这堵墙越坚实,那么突破和穿越必须具备更足的力量;这堵墙越高,一旦能够站上去,境界必然不同。必须指出的是,艺术创作领域塔尖上的位置很小,艺术领域的创造需要更多的天赋和努力,一堵基础训练的高墙,正是真正有潜质的雕塑家们最重要的培养和训练。
  由此谈到雕塑系优秀人才培养体系的设置,恰恰是要把基础训练体系,做得更加完整、充分。对于一些暂时没有教师条件又缺乏学术资源的领域和课程,并不会急功近利地纳入教学大纲。对于传统的有价值的基础课程,即使有再大的困难也要坚持,其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相对完整而经典的学习对象和系统。
  有人说,创作就是打破固有的规则。是,这个说法没问题。但是如果连一个完整和既有的体系和规则都没有,何谈打破?如果这是一堵残破低矮的土墙,任何试图越过它或者站上去的企图都轻而易举,这样培养出来的优才的竞争力,是可以想见的。
  除了竖起一道高墙,还要告诉学生墙外的世界很精彩。相对于基础训练,艺术教育另外一个重点就是前沿训练,由此让学生获得广阔的视野和格局,并开始思考什么是这个专业最前沿的问题。优秀的人才,一定是关注前沿并在那里展开他的工作。 中国当代雕塑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已然发生了重要的改变。年轻艺术家通过他们敏锐的创作实践,以不断拓展的外延和模糊的边界,不断丰富着当代雕塑的指向,他们的作品是当代雕塑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从形式到语言,从与现场的关系到对媒材的重新阐释,雕塑的当代性体现在其语言方式对现实和文化语境做出的个人化的回应和判断上。并不是所有存在于当下的艺术都具有当代性,只有那些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且不断突破艺术与艺术、艺术与生活界限的创作,才能不断扩展艺术疆域,才能提示我们更加敏锐地感知当下世界。对既存知识体系、认识体系提出质疑,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性”并非对某种样式风尚的模仿,而是一种脚踏实地,扎根当下,全神贯注于此时此地的艺术态度。正是为了回应这样的变化、鼓励创新探索的状态,我们力图在现行的教学体系之外,建立更多的学习创作展示平台,以此为重要的引擎来推动雕塑创作人才的生长。
  从2014年设立的面向全国45岁以下的青年雕塑家的“明天当代雕塑奖”,就是希望建立中国当代雕塑创作最重要的现场,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下,获得格局和视野的提高。同时,“明天当代雕塑奖”之所以强调“45岁以下”作为唯一的资格要求,就是希望让真正有志于当代雕塑创作的青年艺术家,能在毕业之后继续获得某种形式的鼓励和支持,虽然这样的支持相对于青年雕塑家的付出和坚持来说是如此的微不足道。首先是平台,所以要推出新人新作;因为是展览,所以始终关注现场效果;既然是评奖,就必须面对公正。雕塑通过图片报名评选,参与者众多的局限使真正的好作品有时很难选,但以作品推荐的方式又可能受制于推荐人的视野从而很难保证公正,所以从第一届实质上的策展人 终评制,到第二届形成的初评 终评制,以怎样的方式和机制能够几者兼顾?虽然这始终是个难题,但始终在努力。从第一届以西南青年艺术家为主到今年面向全国,“明天当代雕塑奖”的报名参与人数超过三百人,作品上千件,迅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参与。这其中,雕塑界前辈们不遗余力的支持早已超越了前浪后浪的关系,而批评界理论界,对当代雕塑的关注和热情,同样让人充满信心。
  我们也积极与各大艺术机构联合策划展览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创作的同时,获得对艺术制度的感性认识。通过这些方式和举措,带动以研究生为主的自发的创作,进而形成群体意识。根据优秀人才的特点,进行点对点的项目支持和学术支持,主动为他们举行学术活动和个展,比如雕塑系毕业生张增增本科时期的展览“穿越视平线”,以及最近颇有影响力的与同济大学合作的项目“无形之形”,都是源于雕塑系的直接而具体的支持。
  如果把雕塑系的基础训练比喻成“高墙大院”,那么前沿训练就是“打开天空”,点对点的支持就是让优秀的学生在这样的训练营中,迅速成为越墙而过或伫立墙头的高手,为之茫然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并成为后学榜样,川美方可人才辈出。
其他文献
获悉国家建设部、文化部要对建国六十年来的城市雕塑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清点活动,对优秀的作品进行评选、颁奖,并已责成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承担此项重大工作的组织工作。为了解此项工作的背景和进展情况,本刊记者陈培一(以下简称“陈”)专访了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段喜臣先生(以下简称“段”)。  陈:段秘书长,您在垒国城雕委工作多年,对全国的城市雕塑建设或者说是公共艺术的发展情况应该比较了解。那
1.世界上最长寿的动物   世界上最长寿的动物是灯塔水母。灯塔水母是一种小型水母,身体呈钟型,直径约4~5毫米,身体透明,能够看见红色的消化系统,状如灯塔,因而得名。灯塔水母的胃巨大且呈现出鲜艳的红色,横断面为十字型,多生活在热带海域,以浮游生物,小的甲壳类、多毛类甚至小的鱼类为食。灯塔水母可以从水螅体无性繁殖,是唯一已知的能够从性成熟阶段恢复到幼虫阶段的生物。在20℃的水温中达到性成熟阶段需要
近年来,各地美术院校应届毕业生的创作不同已往地越来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而连续三年来由《雕塑》杂志社牵头组织实施的“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我们稍加留心这一现象,就能意识到其中所涉及的多层面的现实问题和意义。  作为职业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了解这些未出校门的在校学生,也熟悉雕塑专业教学的历史沿革和现状,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的教学实践来看,它基本代表着中国当代各地美术学院的雕
江苏的大湖石、安徽的灵壁石、福建的几龙擘、广东的英石被称为中国的四大观赏奇石。
再回来看中国当代艺术。现如今的中国艺术家常常被分为搞当代的和非当代的。我们这里的“当代艺术”不单指通常说谓的“搞当代的”艺术家所创作的当代艺术,而是指中国艺术的当代状况,它甚至可以包括广告、设计等一切与视觉艺术有关的东西,因此这里的“当代艺术”更多的是当代文化的一面。  中国当代文化极端一点可以说是以西方现代化为起点的,中国当代艺术则与西方当代艺术一样是以西方艺术的现代化为起的。西方艺术的现代化是
赵萌:迄今举办了四届的中国高校雕塑作品展已经形成一个良好的品牌。今天,七个外国院校的参加为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活动也逐步迈向国际化。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艺术教育的责任与方向。按照议程安排:今天上午有三位主讲:美国的Katherine Luise Ross女士、加拿大的Ruth beer女士、德国的Else Gabriel女士。下午有四位主讲:土耳其的Yildiz Gunner女士,澳大利亚的
图/Susan Wilson1986年4月,乌克兰,航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的第4发电机组的建筑  1986年4月26日凌晨,震惊世界的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这也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之一。这次灾难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期爆炸于广岛的原子弹的400倍以上,造成2600平方公里的隔离区,几十万人流离失所,人员损失可能近十万人。如今,34年过去,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始终是乌克兰最深的
7月23日,“生命冲力——2015年第二届平昌双年展”在韩国江原道平昌阿尔卑斯开幕。本次双年展总策展人为李在彦,赵慧玎、Matsunaga Ko、申银淑等人共同参与策划。《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应邀出席了本次活动,并与韩国女雕塑家协会会长申银淑等人作进行友好交流。中国有王小蕙、吴俊勇、缪晓春、李大方4位艺术家参展,具有中国元素的作品既丰富了展览多元化的呈现,也促进了中韩当代艺术之间的交流和碰撞。 
2010年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已在北京拉开了帷幕。这是国内举办的第五届高校毕业生雕塑展,也是第一次邀请国外高校毕业生同台献艺的雕塑展。在宽敞明亮的展厅,在一件件作品前驻足,蓦然跳入我脑海的话题是材料:材料的多样化,同学们对材料的执着出新乃至出奇的追求是引人注意的问题。  这是一个时代性课题,是一个极具现代性,也极具后现代性思潮的话题。  早在20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的现代主义艺术理论家罗杰·
据《论语·公冶长》记载,一次,孔子的学生宰予“昼寝”,孔子知道后,生气地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粉刷)也。”只是睡个午觉的事,老先生至于发这么大的火吗?   这不得不从古人的饮食习惯说起。古人一日吃两餐,早餐约在上午9时,称朝食或饔;晚餐在下午4时左右,称晡食或飧。而饔飧便指一天的饮食了。如《孟子·滕文公上》:“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饮食不能保证,则称“饔飧不继”。这种一日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