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传统文化进校园,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神,它是无数圣贤生命情感的积淀,它所承载的人文价值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血管里流淌的血液,象征着民族之魂。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有效传承,必将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带动国家软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现代文明也正是根植于这片沃土,才显得根深而叶茂。然而,在当今中国社会向现代化快速转型,各种外来文化广泛渗透于校园各个角落的过程中,我们拿什么来铸造国家未来的灵魂?这是这个时代抛给教育工作者最具使命感的问题。
学校深知,要想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更应遵循本国文化,承袭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是现代的根基,传统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因此祈福英语实验学校通过各类言行并举、行而后知、寓教于生活之中的活动形式,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和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变得知爱、懂礼、行孝、诚信、勤奋、敢于创新,勇于探索,从而创设出了人文化、书卷化的祈福英校文化生态。
二、“寻回精神”教育系列活动的实践
如今很多学校过多的追寻“教育之术”,而忽略了“教育之道”,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学生、教师失去了一样宝贵的东西——精神,这使得浮躁之气在师生中蔓延。学生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少,同时在生活态度上缺少刚健振作、积极有为的精气神。所以,学校决定将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希望用传统文化浸润、重塑师生的精神。
(一)构建校园环境,形成文化磁场
环境育人,细雨润物,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学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力求做到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说话”,让“学校的每一处角落育人”,从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师生在强大的文化磁场中受到熏陶。
如学校校徽是由以蓝白色为主色调,很具中国风。校徽的内圈是学校英文名缩写“CS”,两个字母设计成看似两个孩子,在“CS”中间是一本打开的书,寓意是中外孩子在共读一本书。校园里到处可见悠长的融和连廊,它们连接着学校的每一幢建筑,是吸取中国故宫长廊的设计理念,连廊两旁的中国历史名人画像和重大历史事件介绍,仿佛穿越时光隧道,走进人类历史海洋,感受中国历史的变迁。一幅画、一面墙、一件雕塑、一个书苑……点滴细节彰显历史文化,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有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子,优美、沉稳、宁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心灵得以滋润。
(二)品味国学经典,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是经典教育。这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论语》《孟子》《诗经》《礼记》等都是历史积淀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其巨大的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是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在中学语文科全体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学习《论语》《孟子》等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体悟到了先哲们的人生智慧、恢宏的胸怀及悲悯苍生的人文关怀,体会到了字里行间所蕴含的道德力量与人格追求,从而很好地形成“高尚的人格修养”、“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社会关爱情怀”的现代学生品格。
与此同时,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如古诗词知识大赛、书法大赛、课本剧表演、诗词吟诵大赛等,让每一个学生走上舞台,或朗朗诵读,或吟诗歌唱,或扶琴轻吟,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格律,感受不同时代、地域的文学艺术风格,提高古典诗文的修养和鉴赏能力。
(三)搭建文化平台,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认识程度有限,只有在活动过程中才能让优秀文化落到实处。而王国维说:“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艺术审美活动具有一种人文化、情怀化的功效。因此,围绕传统文化,中学部通过举办圣诞音乐会、元旦文艺晚会、运动会等各种社团活动,开设书法、国画、武术、剪纸、雕刻等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等,让学生在“志于道,据于德”的同时“游于艺”,提升修为,涵养品性。
(四)打造本土文化,彰显特色校园
本土文化指学校所处位置的地方文化,它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与知识。本土文化不仅是传统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而且是校园文化开发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之所在。中学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教育活动,例如老师让学生搜集整理本地区的名人轶事,带有浓郁民情民风的习俗礼仪。这样,那些尘封的历史,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学生的挖掘中就浮現出来,让学生能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地方传统文化,岭南特色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三、学校所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当然,做好传统文化教育,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最突出的当属西方文化的挑战。另一方面,一些急功近利的“幼儿读经热”“唐宋诗词热”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有的学校举办成人礼、毕业礼,上千学生在操场上三跪九叩;有的地方办了所谓“女德班”“国学班”,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在新奇的形式之下,有多少是作秀的成分?孩子们真正收获的是什么?不禁让人心中打下问号。
我想,这些现象共同说明了一个问题:教育一旦失去了主体意识,就只能沦为别的文明的附庸。“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所以,加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重建文化的主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今天重提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应该以重建现代人的精神信仰为核心,而不是简单恢复历史的形式和表象。传统文化进校园最终目的是树立文化自信。只有树立起这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传统文化才能深入人心。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在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中焕发光彩。
在绿树红花眼影的美丽校园中,祈福英校处处洋溢着优秀传统文化的馥郁清香。在这里,学生充分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永恒生命力。在文化的熏陶下,学生精神内核中的优秀文化基因得以茁壮成长。在未来的教育征程中,祈福学人将不断开创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境界、新局面,为生命打上厚重的文化底色,继续做教育的守望者——守望美好的教育理想,守望优秀的中华文化,以执着的信念、以坚守的情怀,耕耘一方文化的茵茵绿洲,挖掘一泓育人的汩汩清泉,打造一片教育的朗朗晴空!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神,它是无数圣贤生命情感的积淀,它所承载的人文价值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血管里流淌的血液,象征着民族之魂。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有效传承,必将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带动国家软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现代文明也正是根植于这片沃土,才显得根深而叶茂。然而,在当今中国社会向现代化快速转型,各种外来文化广泛渗透于校园各个角落的过程中,我们拿什么来铸造国家未来的灵魂?这是这个时代抛给教育工作者最具使命感的问题。
学校深知,要想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更应遵循本国文化,承袭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是现代的根基,传统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因此祈福英语实验学校通过各类言行并举、行而后知、寓教于生活之中的活动形式,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和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变得知爱、懂礼、行孝、诚信、勤奋、敢于创新,勇于探索,从而创设出了人文化、书卷化的祈福英校文化生态。
二、“寻回精神”教育系列活动的实践
如今很多学校过多的追寻“教育之术”,而忽略了“教育之道”,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学生、教师失去了一样宝贵的东西——精神,这使得浮躁之气在师生中蔓延。学生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少,同时在生活态度上缺少刚健振作、积极有为的精气神。所以,学校决定将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希望用传统文化浸润、重塑师生的精神。
(一)构建校园环境,形成文化磁场
环境育人,细雨润物,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学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力求做到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说话”,让“学校的每一处角落育人”,从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师生在强大的文化磁场中受到熏陶。
如学校校徽是由以蓝白色为主色调,很具中国风。校徽的内圈是学校英文名缩写“CS”,两个字母设计成看似两个孩子,在“CS”中间是一本打开的书,寓意是中外孩子在共读一本书。校园里到处可见悠长的融和连廊,它们连接着学校的每一幢建筑,是吸取中国故宫长廊的设计理念,连廊两旁的中国历史名人画像和重大历史事件介绍,仿佛穿越时光隧道,走进人类历史海洋,感受中国历史的变迁。一幅画、一面墙、一件雕塑、一个书苑……点滴细节彰显历史文化,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有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子,优美、沉稳、宁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心灵得以滋润。
(二)品味国学经典,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是经典教育。这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论语》《孟子》《诗经》《礼记》等都是历史积淀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其巨大的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是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在中学语文科全体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学习《论语》《孟子》等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体悟到了先哲们的人生智慧、恢宏的胸怀及悲悯苍生的人文关怀,体会到了字里行间所蕴含的道德力量与人格追求,从而很好地形成“高尚的人格修养”、“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社会关爱情怀”的现代学生品格。
与此同时,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如古诗词知识大赛、书法大赛、课本剧表演、诗词吟诵大赛等,让每一个学生走上舞台,或朗朗诵读,或吟诗歌唱,或扶琴轻吟,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格律,感受不同时代、地域的文学艺术风格,提高古典诗文的修养和鉴赏能力。
(三)搭建文化平台,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认识程度有限,只有在活动过程中才能让优秀文化落到实处。而王国维说:“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艺术审美活动具有一种人文化、情怀化的功效。因此,围绕传统文化,中学部通过举办圣诞音乐会、元旦文艺晚会、运动会等各种社团活动,开设书法、国画、武术、剪纸、雕刻等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等,让学生在“志于道,据于德”的同时“游于艺”,提升修为,涵养品性。
(四)打造本土文化,彰显特色校园
本土文化指学校所处位置的地方文化,它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与知识。本土文化不仅是传统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而且是校园文化开发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之所在。中学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教育活动,例如老师让学生搜集整理本地区的名人轶事,带有浓郁民情民风的习俗礼仪。这样,那些尘封的历史,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学生的挖掘中就浮現出来,让学生能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地方传统文化,岭南特色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三、学校所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当然,做好传统文化教育,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最突出的当属西方文化的挑战。另一方面,一些急功近利的“幼儿读经热”“唐宋诗词热”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有的学校举办成人礼、毕业礼,上千学生在操场上三跪九叩;有的地方办了所谓“女德班”“国学班”,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在新奇的形式之下,有多少是作秀的成分?孩子们真正收获的是什么?不禁让人心中打下问号。
我想,这些现象共同说明了一个问题:教育一旦失去了主体意识,就只能沦为别的文明的附庸。“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所以,加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重建文化的主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今天重提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应该以重建现代人的精神信仰为核心,而不是简单恢复历史的形式和表象。传统文化进校园最终目的是树立文化自信。只有树立起这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传统文化才能深入人心。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在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中焕发光彩。
在绿树红花眼影的美丽校园中,祈福英校处处洋溢着优秀传统文化的馥郁清香。在这里,学生充分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永恒生命力。在文化的熏陶下,学生精神内核中的优秀文化基因得以茁壮成长。在未来的教育征程中,祈福学人将不断开创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境界、新局面,为生命打上厚重的文化底色,继续做教育的守望者——守望美好的教育理想,守望优秀的中华文化,以执着的信念、以坚守的情怀,耕耘一方文化的茵茵绿洲,挖掘一泓育人的汩汩清泉,打造一片教育的朗朗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