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巨幼细胞贫血与难治性贫血的骨髓细胞形态学。方法:选取68例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35例难治性贫血纳入1组,33例巨幼细胞贫血纳入2组,两组均采取血象、外周血图片、骨髓穿刺涂片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1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低于2组(P<0.05),而红细胞分布宽度显著高于2组(P<0.05),外周血涂片结果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骨髓细胞形态学显示1组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显著活跃率低于2组(P<0.05)。结论:针对难治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的诊断应结合血象、外周血、骨髓细胞来鉴别诊断,减少漏诊及误诊率,且及早给予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 难治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 骨髓细胞形态学
【中图分类号】 R5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10-0102-01
巨幼细胞贫血与难治性贫血有多处相似临床表现,且两种疾病的细胞形态学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尤为相似[1~2],提高了初诊难度,造成漏诊误诊率增高。因此,本文结合血象、外周血、骨髓细胞形态来鉴别诊断两类疾病,分析两类疾病的骨髓细胞形态学不同之处,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于我院的68例贫血患者,35例为难治性贫血,归为1组,33例为巨幼细胞贫血,归为2组。1组患者男21例,女14例,年龄26~62岁,平均年龄(42.8±3.6)岁。2组患者男20例,女13例,年龄27~63岁,平均年龄(43.2±3.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血象、外周血涂片、骨髓形态学观察。血象检查方面,对所有患者取静脉血2ml,放置于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管内,利用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记性呢血常规的五分类检测。外周血涂片方面于血常规检查后,结合人工涂片,以显微镜下分类计算100个白细胞,对细胞形态进行严密观察,并做详细记录。在骨髓形态学观察組方面选择于患者没有进行药物治疗前,对患者实施骨髓穿刺,然后取出骨髓细胞样本,并进行涂片检,以瑞氏-姬姆萨染色法实施有核细胞染色,显微镜下分类计算200个有核细胞,并对其进行增生观察组,各细胞形态观察。
1.3 统计学处理
组间数据对比采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 )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c2检验,检验标准α=0.05,以P<0.05为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见血象检查结果,1组MCHC、MC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RDW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b及RBC两项指标两组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
由表2可见,可见大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核内分叶≥5叶、幼红细胞及幼粒细胞等方面,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从骨髓形态学结果来看,1组患者显著活跃的骨髓有核细胞低于对照组(表3)(P<0.05)。1组内所有患者均以红系增生状况为主,从形态学改变表现来看,10例幼红细胞碎裂,7例奇数核幼红细胞,7例豪-乔小体,4例嗜碱性点彩红,3例核出芽,2例母子核。从1组患者的粒系形态学改变来看,可以发现胞质颗粒变少、或胞质颗粒缺如共有24例,胞质颗粒粗多且可见空包5例,环形杆状核粒细胞4例。从1组患者的巨核系形态学改变来看,患者中多圆巨核16例,小巨核10例,单圆巨核7例;大血小板6例,幼巨核产板2例。
从2组患者骨髓形态学结果来看,2组中红系增生显著活跃,经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巨幼变幼红细胞数目大于11%,其主要为巨中晚幼红细胞,还可以观察到各个阶段幼红细胞核浆的发育有不平衡现象存在。可以观察到核出芽22例、花瓣核15例、嗜多色性红细胞12例、脱核迟缓10例、嗜碱性点彩红2例,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体积差异明显的成熟红细胞,以巨大红细胞、大细胞清晰可见。从患者的粒系增生来看,有相对减少的情况存在,在中幼粒以下阶段,可观察到巨幼变30例,多数为杆状粒细胞巨幼变,或晚幼粒细胞巨幼变。
3 讨论
由本文研究结果表示,巨幼细胞贫血与难治性贫血患者的血象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MCH、MCHC。RDW三项指标两组之间存有显著差异,而此些差异并不具有特异性,可作为初筛的辅助检查。从外周血涂片检查结果来看,其细胞形态两组有差异存在,难治性贫血患者中可见淋巴细胞样小巨核、可见有原始细胞,但在巨幼细胞贫血患者中不可见,难治性贫血换种的幼红及幼粒细胞数目显著高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而巨幼红细胞患者组的大红细胞数目则显著多与难治性贫血患者组,为典型形态学特征[3~4]。
从两组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差异的原因来看,主要是因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各有差异[5],巨幼细胞贫血患者因缺乏维生素B2、缺乏叶酸,造成患者有营养性不良贫血,因此导致患者发育异常的细胞并不多,是以患者红细胞发育良为特点。若检查外周血结果,有提示异常的患者,那么可再实施骨髓形态学检查,以期做出鉴别。其次,在难治性贫血患者中,通常会发现红系巨幼样变,且巨幼样变明显,红细胞形态异常、血小板形态异常。而巨幼细胞贫血患者中,由显微镜可观察组到巨幼变的幼红细胞数目大于了11%,其主要为巨中晚幼红细胞,还可以观察到各个阶段幼红细胞核浆的发育有不平衡现象存在。从难治性贫血及巨幼细胞贫血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学来看,存在有显著性差异,故可谓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夏小梅,朱云波.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贫血细胞形态学差异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10):1652-1653
[2] 马自梅.巨幼细胞贫血与难治性贫血患者血清LDH检测结果分析[J].内科,2012,07(5):492-493
[3] 周格琛.巨幼细胞贫血与难治性贫血的细胞形态学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16):3311-3312
[4] 石磊,沈明辉.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在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22):2708-2709,2711
[5] 包淑贞,张如峰,吴文英等.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临床鉴别与诊断[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8):3810-3811.
【关键词】 难治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 骨髓细胞形态学
【中图分类号】 R5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10-0102-01
巨幼细胞贫血与难治性贫血有多处相似临床表现,且两种疾病的细胞形态学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尤为相似[1~2],提高了初诊难度,造成漏诊误诊率增高。因此,本文结合血象、外周血、骨髓细胞形态来鉴别诊断两类疾病,分析两类疾病的骨髓细胞形态学不同之处,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于我院的68例贫血患者,35例为难治性贫血,归为1组,33例为巨幼细胞贫血,归为2组。1组患者男21例,女14例,年龄26~62岁,平均年龄(42.8±3.6)岁。2组患者男20例,女13例,年龄27~63岁,平均年龄(43.2±3.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血象、外周血涂片、骨髓形态学观察。血象检查方面,对所有患者取静脉血2ml,放置于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管内,利用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记性呢血常规的五分类检测。外周血涂片方面于血常规检查后,结合人工涂片,以显微镜下分类计算100个白细胞,对细胞形态进行严密观察,并做详细记录。在骨髓形态学观察組方面选择于患者没有进行药物治疗前,对患者实施骨髓穿刺,然后取出骨髓细胞样本,并进行涂片检,以瑞氏-姬姆萨染色法实施有核细胞染色,显微镜下分类计算200个有核细胞,并对其进行增生观察组,各细胞形态观察。
1.3 统计学处理
组间数据对比采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 )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c2检验,检验标准α=0.05,以P<0.05为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见血象检查结果,1组MCHC、MC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RDW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b及RBC两项指标两组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
由表2可见,可见大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核内分叶≥5叶、幼红细胞及幼粒细胞等方面,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从骨髓形态学结果来看,1组患者显著活跃的骨髓有核细胞低于对照组(表3)(P<0.05)。1组内所有患者均以红系增生状况为主,从形态学改变表现来看,10例幼红细胞碎裂,7例奇数核幼红细胞,7例豪-乔小体,4例嗜碱性点彩红,3例核出芽,2例母子核。从1组患者的粒系形态学改变来看,可以发现胞质颗粒变少、或胞质颗粒缺如共有24例,胞质颗粒粗多且可见空包5例,环形杆状核粒细胞4例。从1组患者的巨核系形态学改变来看,患者中多圆巨核16例,小巨核10例,单圆巨核7例;大血小板6例,幼巨核产板2例。
从2组患者骨髓形态学结果来看,2组中红系增生显著活跃,经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巨幼变幼红细胞数目大于11%,其主要为巨中晚幼红细胞,还可以观察到各个阶段幼红细胞核浆的发育有不平衡现象存在。可以观察到核出芽22例、花瓣核15例、嗜多色性红细胞12例、脱核迟缓10例、嗜碱性点彩红2例,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体积差异明显的成熟红细胞,以巨大红细胞、大细胞清晰可见。从患者的粒系增生来看,有相对减少的情况存在,在中幼粒以下阶段,可观察到巨幼变30例,多数为杆状粒细胞巨幼变,或晚幼粒细胞巨幼变。
3 讨论
由本文研究结果表示,巨幼细胞贫血与难治性贫血患者的血象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MCH、MCHC。RDW三项指标两组之间存有显著差异,而此些差异并不具有特异性,可作为初筛的辅助检查。从外周血涂片检查结果来看,其细胞形态两组有差异存在,难治性贫血患者中可见淋巴细胞样小巨核、可见有原始细胞,但在巨幼细胞贫血患者中不可见,难治性贫血换种的幼红及幼粒细胞数目显著高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而巨幼红细胞患者组的大红细胞数目则显著多与难治性贫血患者组,为典型形态学特征[3~4]。
从两组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差异的原因来看,主要是因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各有差异[5],巨幼细胞贫血患者因缺乏维生素B2、缺乏叶酸,造成患者有营养性不良贫血,因此导致患者发育异常的细胞并不多,是以患者红细胞发育良为特点。若检查外周血结果,有提示异常的患者,那么可再实施骨髓形态学检查,以期做出鉴别。其次,在难治性贫血患者中,通常会发现红系巨幼样变,且巨幼样变明显,红细胞形态异常、血小板形态异常。而巨幼细胞贫血患者中,由显微镜可观察组到巨幼变的幼红细胞数目大于了11%,其主要为巨中晚幼红细胞,还可以观察到各个阶段幼红细胞核浆的发育有不平衡现象存在。从难治性贫血及巨幼细胞贫血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学来看,存在有显著性差异,故可谓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夏小梅,朱云波.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贫血细胞形态学差异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10):1652-1653
[2] 马自梅.巨幼细胞贫血与难治性贫血患者血清LDH检测结果分析[J].内科,2012,07(5):492-493
[3] 周格琛.巨幼细胞贫血与难治性贫血的细胞形态学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16):3311-3312
[4] 石磊,沈明辉.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在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22):2708-2709,2711
[5] 包淑贞,张如峰,吴文英等.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临床鉴别与诊断[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8):3810-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