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尴尬的小学语文教材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tombo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课程改革一轮接着一轮。每一轮的改革,老师们都要接受全面系统的培训,这样的培训,主要指向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很少涉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当然,不可否认,我们的教材也在变化,但细细研究一下,教材的变化好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正因为如此,好多有识之士都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行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如好多课文没有标注作者,被指为诚信缺失;更有部分课文用“谎言”来教育孩子要“诚实”;即使有些课文标注了作者,但也被编者改得面目全非。这样的教材,如何能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益?
  关于小学语文教材,其实一直争论不断。几年前,亲近母语课题组推出了一本《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几位作者对现行主要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评分,分别评出负一分、零分和一分的成绩;上海作家叶开也编写了《对抗语文》一书,直接炮轰“语文教材”,他的博客卷首语就是“语文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这次在山东,听韩兴娥老师介绍,她说她每学期用于教教材的时间不超过三个星期,每篇课文的学习一般不超过十分钟,其余的时间,就用来实施她的“海量阅读”。常州金坛的陈耀方校长也在他的报告中说,他有个愿景,那就是将教材当作课外读物,把经典的儿童文学当作学生语文学习的“主食”。这一切,其实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教材。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处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境地呢?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又如何带领孩子走出这一尴尬,让语文教学找到回家的路呢?
  对小学语文老师,现在批评最多的就是不读书。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这么一句评价我们基础教育的话:一群不爱学习的老师,强迫学生去学习;一群不爱读书的老师,逼着学生去读书。当然,不可否认,这样的评价有点偏激,但也道出了我们现在教师队伍中所存在的问题。韩兴娥老师在她的博客中说:“我最大的本事就是帮学生挑书。”对于我们语文老师,“挑书”确实是一项基本功。哪个年级的孩子适合读什么书,不同个性、不同境遇的孩子又适合读什么书,这需要老师有大量的阅读经历和丰富的阅读积累,才能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们的书。
  教师阅读量多了,对教材的把握也会更为透彻,自然也就知道课文的出处。哪些课文是编者自撰的,哪些课文是出自名家的,哪些课文是用的原文,哪些课文是经过编者修改的,老师做到心中有数,就知道上课时力往哪儿使,学生也才能学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
  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鞋匠的儿子》,这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叙事散文,可课文下方却写着“根据相关材料改写”,为什么不直接告知学生作者姓名呢?学生学了这篇课文,知道了林清玄,再引导学生去阅读林清玄的散文,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主题阅读。如果我们老师没有广泛的阅读基础,那就只能停留在教教材的层面,这样的语文课堂无非就是学生学几个生字,读几篇课文,教师问几个无聊的问题,学生的思维也就只能跟着老师瞎转悠。一节课下来,老师不知道教了什么,学生也不知道学到了什么。再看课文内容,与原文比较,改动最大的就是文章的结尾部分,原文的结尾是“批评、讪笑、诽谤的石头,有时正是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台阶”。也许林清玄是要通过《鞋匠的儿子》告诉我们:林肯面对出身名门望族的参议员羞辱时不卑不亢,昂起自尊自信的头颅是值得赞赏的。人要挺直自己的脊梁,在诽谤、嘲笑面前,不能退缩,我们普通的人就应该拥有这样一颗强大的心。可我们的教材却将原文的结尾改为:“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在他就任美国第16任总统不久,南方的一些州竟发动了分裂国家的战争。林肯坚决反对国家分裂,他曾经在一次演说中强调:‘一座裂开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不希望这座房子塌下去,我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正是这位出身卑微的美国总统,毫不犹豫地领导人民拿起武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课文的结尾将原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完全篡改了,一篇塑造强大内心的文章,被编者修改后,竟成了一篇爱国主义的教材。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很难获取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那么,对于这样的课文,我们又该怎样来实施我们的课堂教学呢?
  我们可以把握好几个关键点。一是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课文的前半部分,引导学生感悟林肯的内心世界,并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在交流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向原文的结尾,然后出示原文结尾,再次让学生交流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二是告知学生本文的作者,并对作者及作品《林清玄散文自选集——少年版》进行简单介绍,目的是为学生的课后阅读做好铺垫。三是对课文结尾的处理。课文的结尾,简单介绍了林肯的生平和他的主要贡献,这一内容如果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仅靠老师的三言两语根本无法讲清楚。可以让学生课后以学习小组的形式,用“林肯生平”“林肯遇刺”“主要成就”“纪念林肯”等主题,分别去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再以“走近林肯”为题,上一节主题阅读汇报交流课。这样的语文课堂,巧妙地处理了教材的“尴尬”。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宽度,有深度,收获也就可想而知了。
  总之,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以学生语言、精神的成长为目的,以老师的高度引领为依托,以一篇或一组课文的学习为基础,以海量的课内或课后阅读为补充。这样的课堂,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也没有形式上的条条框框,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晨诵、午读、暮思中求真、至善、尚美。这是我校一直倡导“读好书,做好人”的用意所在,也是我对“语文主题学习”的一点思考和理解。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基于语文课程的这一特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语言特色、写作方法、能力训练,也就是说,在语文阅读教
期刊
什么是“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小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亲身体验为主要活动方式,但由于年龄、经验的限制,肯定要有个从扶到放的过程。六七岁的小学生正处在智力开发的最佳期,求知欲强,既具有丰富的情感,又善于形象思维,正是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无论从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看,还是从语文教育本身所承载的任务看,语文教学在注重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期刊
杜甫有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素养的提高必须靠大量的语言积累,必须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我校于2009年选派优秀的语文学科班主任去山东潍坊了解、学习“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回来后,他们在自己的班级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验。经过一年的实验,学生的阅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课堂上教师们主要采用“精讲重读,积累拓展”的教学方式,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在老
期刊
一、比较感悟:突出词语教学的准确性  重点词语:紧急、焦急  师:仔细读读课文第二小节,找出这节中带有“急”字的两个词语。  生:“紧急”“焦急”。  师:这两个词语有什么不同呢?紧是什么意思?谁能用它再组个词?  生:紧张、抓紧、赶紧……  师:课文中什么事情很“紧急”,需要赶紧,抓紧?为什么这么“紧急”?  生:因为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  师:北方经常发生战争,想想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期刊
“语文主题学习”犹如和煦的东风,吹拂着山东潍坊大地,催生着教育百花园中的蓓蕾们竞相怒放。怒放的花蕾中,不仅有孩子,还有教师、家长,他们一起在大量阅读、亲子阅读中成长着,蜕变着……  塑造一个全新的我(角色:教师)  2011年9月,“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在我县已开展得如火如荼。那时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我每天要求学生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的一个单元,在第二天的课前一分钟演讲
期刊
课堂是师生对话互动的地方,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课堂是师生生命激扬的地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互动场,课堂有了进退;小学语文教学有了互动场,课堂有了生机;小学语文教学有了互动场,课堂有了活力。小学语文名师善于精心创设互动场,一虚一实、一入一出、一开一阖、一快一慢,达到空灵的境界,一痕山影淡若无,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品位随之提升。  一、一虚一实——互动场的精髓  虚实相生,非虚则无以成实,非实则无以
期刊
几十年的阅读教学我践行着少提问、精提问、巧提问,问在恰当处、问在关键处,以问促听,促说,促读,促思,促学生发展,粗语感提高的道路。  回顾自己的课堂实践,我觉得阅读课堂教学的提问有很多方面值得探讨,提问的角度、程度、价值、技巧等都有研究的意义。从实践的结果看,有些做法对帮助教学、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十分有效。  一、由浅入深提问。顺应学生认知规律  阅读者阅读初始通常习惯于感知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伊始
期刊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到有趣味。然而,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有趣味呢?克罗齐认为,艺术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藏在意象中的佳妙之处,这不是人人都能体味出来的。朱光潜解释说,所谓趣味,是指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这个解释既指出了趣味存在于对象之中,又指出了趣味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佳妙”一词也揭示了艺术趣味在于引人入胜之处。语文的本质是语言,语言的典范是文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从
期刊
课改的浪潮席卷着中华大地,一个个课改实验校、示范校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实验教师和改革领导者,他们如弄潮儿般引领着课改前进的方向。河北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六小学的全体教师,在改革的热潮中也不甘落后,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课改之路。当学校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蹒跚前行时,机缘巧合,结识了李希贵老师新学校研究行动中的重点实验项目——“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