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乐坛风云》
赵南坊:
这是一个重组的时代,国外无数昔日大牌乐队分久必合了,国内的大爷级乐手们就别再矜持了。其实这种重组发片的行为基本上是话题性大于音乐性,温拿也不例外。像纵贯线一样,打造一两首新歌表作,其他就都靠“复古”与“怀旧”了。当然,温拿发行《乐坛风云》无疑是“温拿迷”们的福音,人家专辑封面上已经写得很清楚了:为歌迷服务。《乐坛风云》中加入了诸多时下流行的音乐元素,又很好地保留了温拿的经典老歌,正所谓: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就当是一次久别重逢的聚会吧,温拿五虎在度过了各自动荡的岁月后,再次集结的感动不是出于偶像的魅力,而是男人历尽沧桑后不变的信念。
鲸鱼先生:
对于温拿的音乐其实没什么好说的,你听或者不听,《乐坛风云》都在那里。而大家口中的“温拿五虎”却是各有传奇。谭校长与阿B钟镇涛自不必说,移民他国的叶志强和彭建新也自得其乐。而最值得一提的倒是温拿的鼓手陈友。说起陈友就不能不提张坚庭,80年代,两个人合组“二友”电影制片公司,互相在对方的影片中担任男一号。陈友的导演代表作是张曼玉主演的《不脱袜的人》,张曼玉凭借此片还勇夺香港金像奖影后。90年代中期,陈友定居北京,电影圈鲜有涉足。至于他在电影界的搭档张坚庭是何许人也?英皇老总杨受成的女婿是也。
《在哪里》
赵南坊:
魏如萱,标准的萝莉音,作为独立女声的代表之一,她一直充当着大众的疗伤剂,她的最大财富就是一副会煽情的嗓子。《在哪里》中她将嗓子运用到极致,完全靠声音带来震慑力,《If》牵引着你奔向高潮,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感受中。高潮是假装不出来的,那是最本真的反应,回归本真是《在哪里》的一大主题,专辑中几首歌曲完全是依靠她的本真嗓音支撑发情,据说发专辑前的一次香港音乐会,魏如萱回归素颜,并用她纯粹的嗓音,将全场观众带至高潮,这就是声音的力量。性感和感性不是一回事,感性过多会变成气压低点儿就头晕、风大点儿就害怕的小清新,唯有性感的才会带来最美妙的体会,魏如萱就是性感的。
鲸鱼先生:
自从“自然卷”解体之后,我们总喜欢拿老眼光来衡量魏如萱的新专辑,而《在哪里》让我们意识到在她寻找自我的过程中,我们也终于找到了真正的魏如萱。无论是重新编曲的《香格里拉》,还是亦真亦幻的《If》,魏如萱都用她极富可塑『生的声音把我们带进云里雾里。而《门》这首歌绝对算得上是这张EP中的强力一击,听完让人唏嘘不已。这么多年后,我依然会为“自然卷”的解散而惋陪,但试想一下,奇哥应该不会让魏如萱来出这样的EP吧。人生无常,歌者亦然,魏如萱是一位用灵魂唱歌的歌者,即使无常,她也会将真实的自我绽放。
《重译》
赵南坊:
虽然翻唱专辑还未能成为一种“类型片”,但眼睁越来越多的歌手将翻唱当成一件正经事来做。阔别歌坛六年之久,新加坡歌手陈洁仪选择用翻唱来继续自己的歌手生涯。陈奕迅、张国荣、许冠杰、林晓培、黄大炜、许美静,甚至Michael Buble的歌曲都悉数成为她的选择。翻唱其实是借歌抒情,将经典重新演绎,注人『青感,使其成为另一个模样。《重译》将大众耳熟能详的“口水歌”重新演绎,注入或是伤心或是温情的情感,如讲故事般娓娓道来,在一张专辑的时段内这些歌都只属于陈洁仪。经典歌曲不少,经典的翻唱也不少,听歌的人,肯定都希望歌者能代自己唱出心声,听完陈洁仪的《重译》就会明白,有一种煽情叫做共鸣。
鲸鱼先生:
恐怕大部分人对于陈洁仪的印象还停留在她与郭峰合唱的那首《心会跟爱一起走》上吧,就像大家以为戏剧表演出身的唐从圣只是在“津夜嘉年华”里插科打诨一样。80年代末期出道的新加坡歌手陈洁仪早已被誉为“新加坡国宝级歌手”,2004年8月以《东弯土星》收官,暂别歌坛。这次选择翻唱曲目重出江湖,给人以“试水”的印象,但只要你开始听第一首歌,就会粥塞个声音紧紧吸引。《兄妹》在我的播放器中循环了一整天,陈洁仪唱出与陈奕迅完全不同的味道,绝对不输给陈奕迅。平淡中唱出一股倔强的力量,大气又从容。让那些搞噱头的都隐退吧,我们需要的是陈洁仪这样的声音。
《21》
赵南坊:
英国灵歌歌手Adele将专辑当做自己的成长日记,19岁发行处女作取名《19》,21岁发行第二张专辑取名《21》。从此也看出小姑娘做音乐态度非常自我,听众之于她不是顾客至上的上帝,而是来听她倾诉的听者。新专辑里她要讲述的仍旧是爱情故事,那些花有再开时、人无再少年的青春往事在她嘴里就是一片片入嘴即化的糖片,虽然囧事多多,但都是暖昧气味十足。《Rolling In The Deep》,专辑里唯一一首快节奏歌曲,听起来都那么甜蜜。Adele通过新专辑进一步巩固亲和力,无论多么自我她仍旧是人群中的一位,对自己体重的坦然,对感情故事的直白,豪爽性格加上可爱范儿,她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纯的胖姑娘。
鲸鱼先生:
拥有这样的嗓音,不得不让你说出:好听。拥有这样的性格,不得不让你说出:喜欢。相比《19》而言,很多人觉得《21》显得更加商业了,但我个人认为,《21》在各个方面显得更加流畅、更加完整,与专辑的名称十分符合,因为Adele长大了。如果你看过她现场演绎的《Someone like you》,就能够体会到这个姑娘是多么有魅力,从她的眼神与表情中传递给你的是邀游在音符中的酣畅淋漓。有时音乐是用耳朵来听,有时音乐是甩心去感应。下一张专辑不知道是不是依然以年龄命名,如果不再是了,那也一点儿不奇怪,因为这就是Adele。
《孩子Tears for Children》
赵南坊:
海地地震之后,英美两国就曾齐聚各路大牌来为受灾地进行义演募捐,灾难面前我们总能看到人类最美丽的一面。在国内我们崇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汶川大地震以及玉树地震之后,内地和港、澳、台的音乐人决定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关注灾后儿童的心理健康,《孩子TeatsfnrChildren》这张专辑的问世可以看作是音乐作为救世途径的d
鲸鱼先生:
周立波说慈善是一项可长期运作的事业,国内的慈善活动还很不正规。这次以“全概念心灵疗伤”为名的公益专辑算是乐坛的一次人文关怀吧。从歌手上来看,真可谓横跨老中青,纵贯港澳台。既有陈升这样的老嬉皮,又有彭青这样的内地新一代。无疑这是个好事情,音乐界本该就是充满爱与关怀的,但专辑中有一部分歌曲并非专门为此次合辑创作,我们不该质疑歌者的爱心,但依然希望看到大家拿出诚意,慈善与关爱是我们洞悉彼此的通道,而不是赚取眼球的噱头。我们期待音乐界伸出更加有力的援手。
《2011 GRAMMY Nominees》
赵南坊:
集权威非议于一身,集称赞骂声于一身,这就是让人恨让人爱的“格莱美”大奖。每一年,总有那么一天,全世界人的眼睛都会盯着美国,看看都有谁拿奖回家。和颁奖礼一样周期的是每年颁奖前发行的“格莱美”合辑,专辑歌曲完全取自当年的入选提名,因此,前一年流行乐坛的行情直接影响专辑水平,今年的这张,正如上一年的欧美流行乐坛,乏善可陈。流行乐不景气到何种程度?连Glee这样一队电视节目中出现的合唱团都可以提名入选“格莱美”,竞选“最佳流行组合”,对于“格莱美”和流行乐坛来说都是巨大讽刺。传统保守的“格莱美”就像位不安分的老妇人,总不合时宜地卖弄风骚。《2011 GRAMMY Nominees》虽几乎收录了过去一年所有热门歌曲,但却并没有豪门盛宴的大气惊人,倒更像是一桌兼价自助餐。
鲸鱼先生:
最近很多乐评人对“格莱美”颇有微词,甚至纷纷表示不再关注此奖项。其实“格莱美”发展到今天基本上成了音乐界的“春晚”了,权威性与精彩程度每况愈下,但依然占据着主流老大哥的位置。可反过来想想,也许普通大众对于“格莱美”的期待并不在于这一年这些歌有多带劲,就像你包饺子时没有朱军的贺词做背景音乐还真不习惯。流行音乐已经完全变成了一种速食文化,发挥着它尴尬的作用,引领全球听众走向一个欣赏水平更加低劣化的时代。选择哪个颁奖礼,选择哪种音乐,就像是选择奥斯卡,还是戛纳,这恐怕就是人类的现状,可供选择的多,可供尽兴的少。
赵南坊:
这是一个重组的时代,国外无数昔日大牌乐队分久必合了,国内的大爷级乐手们就别再矜持了。其实这种重组发片的行为基本上是话题性大于音乐性,温拿也不例外。像纵贯线一样,打造一两首新歌表作,其他就都靠“复古”与“怀旧”了。当然,温拿发行《乐坛风云》无疑是“温拿迷”们的福音,人家专辑封面上已经写得很清楚了:为歌迷服务。《乐坛风云》中加入了诸多时下流行的音乐元素,又很好地保留了温拿的经典老歌,正所谓: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就当是一次久别重逢的聚会吧,温拿五虎在度过了各自动荡的岁月后,再次集结的感动不是出于偶像的魅力,而是男人历尽沧桑后不变的信念。
鲸鱼先生:
对于温拿的音乐其实没什么好说的,你听或者不听,《乐坛风云》都在那里。而大家口中的“温拿五虎”却是各有传奇。谭校长与阿B钟镇涛自不必说,移民他国的叶志强和彭建新也自得其乐。而最值得一提的倒是温拿的鼓手陈友。说起陈友就不能不提张坚庭,80年代,两个人合组“二友”电影制片公司,互相在对方的影片中担任男一号。陈友的导演代表作是张曼玉主演的《不脱袜的人》,张曼玉凭借此片还勇夺香港金像奖影后。90年代中期,陈友定居北京,电影圈鲜有涉足。至于他在电影界的搭档张坚庭是何许人也?英皇老总杨受成的女婿是也。
《在哪里》
赵南坊:
魏如萱,标准的萝莉音,作为独立女声的代表之一,她一直充当着大众的疗伤剂,她的最大财富就是一副会煽情的嗓子。《在哪里》中她将嗓子运用到极致,完全靠声音带来震慑力,《If》牵引着你奔向高潮,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感受中。高潮是假装不出来的,那是最本真的反应,回归本真是《在哪里》的一大主题,专辑中几首歌曲完全是依靠她的本真嗓音支撑发情,据说发专辑前的一次香港音乐会,魏如萱回归素颜,并用她纯粹的嗓音,将全场观众带至高潮,这就是声音的力量。性感和感性不是一回事,感性过多会变成气压低点儿就头晕、风大点儿就害怕的小清新,唯有性感的才会带来最美妙的体会,魏如萱就是性感的。
鲸鱼先生:
自从“自然卷”解体之后,我们总喜欢拿老眼光来衡量魏如萱的新专辑,而《在哪里》让我们意识到在她寻找自我的过程中,我们也终于找到了真正的魏如萱。无论是重新编曲的《香格里拉》,还是亦真亦幻的《If》,魏如萱都用她极富可塑『生的声音把我们带进云里雾里。而《门》这首歌绝对算得上是这张EP中的强力一击,听完让人唏嘘不已。这么多年后,我依然会为“自然卷”的解散而惋陪,但试想一下,奇哥应该不会让魏如萱来出这样的EP吧。人生无常,歌者亦然,魏如萱是一位用灵魂唱歌的歌者,即使无常,她也会将真实的自我绽放。
《重译》
赵南坊:
虽然翻唱专辑还未能成为一种“类型片”,但眼睁越来越多的歌手将翻唱当成一件正经事来做。阔别歌坛六年之久,新加坡歌手陈洁仪选择用翻唱来继续自己的歌手生涯。陈奕迅、张国荣、许冠杰、林晓培、黄大炜、许美静,甚至Michael Buble的歌曲都悉数成为她的选择。翻唱其实是借歌抒情,将经典重新演绎,注人『青感,使其成为另一个模样。《重译》将大众耳熟能详的“口水歌”重新演绎,注入或是伤心或是温情的情感,如讲故事般娓娓道来,在一张专辑的时段内这些歌都只属于陈洁仪。经典歌曲不少,经典的翻唱也不少,听歌的人,肯定都希望歌者能代自己唱出心声,听完陈洁仪的《重译》就会明白,有一种煽情叫做共鸣。
鲸鱼先生:
恐怕大部分人对于陈洁仪的印象还停留在她与郭峰合唱的那首《心会跟爱一起走》上吧,就像大家以为戏剧表演出身的唐从圣只是在“津夜嘉年华”里插科打诨一样。80年代末期出道的新加坡歌手陈洁仪早已被誉为“新加坡国宝级歌手”,2004年8月以《东弯土星》收官,暂别歌坛。这次选择翻唱曲目重出江湖,给人以“试水”的印象,但只要你开始听第一首歌,就会粥塞个声音紧紧吸引。《兄妹》在我的播放器中循环了一整天,陈洁仪唱出与陈奕迅完全不同的味道,绝对不输给陈奕迅。平淡中唱出一股倔强的力量,大气又从容。让那些搞噱头的都隐退吧,我们需要的是陈洁仪这样的声音。
《21》
赵南坊:
英国灵歌歌手Adele将专辑当做自己的成长日记,19岁发行处女作取名《19》,21岁发行第二张专辑取名《21》。从此也看出小姑娘做音乐态度非常自我,听众之于她不是顾客至上的上帝,而是来听她倾诉的听者。新专辑里她要讲述的仍旧是爱情故事,那些花有再开时、人无再少年的青春往事在她嘴里就是一片片入嘴即化的糖片,虽然囧事多多,但都是暖昧气味十足。《Rolling In The Deep》,专辑里唯一一首快节奏歌曲,听起来都那么甜蜜。Adele通过新专辑进一步巩固亲和力,无论多么自我她仍旧是人群中的一位,对自己体重的坦然,对感情故事的直白,豪爽性格加上可爱范儿,她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纯的胖姑娘。
鲸鱼先生:
拥有这样的嗓音,不得不让你说出:好听。拥有这样的性格,不得不让你说出:喜欢。相比《19》而言,很多人觉得《21》显得更加商业了,但我个人认为,《21》在各个方面显得更加流畅、更加完整,与专辑的名称十分符合,因为Adele长大了。如果你看过她现场演绎的《Someone like you》,就能够体会到这个姑娘是多么有魅力,从她的眼神与表情中传递给你的是邀游在音符中的酣畅淋漓。有时音乐是用耳朵来听,有时音乐是甩心去感应。下一张专辑不知道是不是依然以年龄命名,如果不再是了,那也一点儿不奇怪,因为这就是Adele。
《孩子Tears for Children》
赵南坊:
海地地震之后,英美两国就曾齐聚各路大牌来为受灾地进行义演募捐,灾难面前我们总能看到人类最美丽的一面。在国内我们崇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汶川大地震以及玉树地震之后,内地和港、澳、台的音乐人决定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关注灾后儿童的心理健康,《孩子TeatsfnrChildren》这张专辑的问世可以看作是音乐作为救世途径的d
鲸鱼先生:
周立波说慈善是一项可长期运作的事业,国内的慈善活动还很不正规。这次以“全概念心灵疗伤”为名的公益专辑算是乐坛的一次人文关怀吧。从歌手上来看,真可谓横跨老中青,纵贯港澳台。既有陈升这样的老嬉皮,又有彭青这样的内地新一代。无疑这是个好事情,音乐界本该就是充满爱与关怀的,但专辑中有一部分歌曲并非专门为此次合辑创作,我们不该质疑歌者的爱心,但依然希望看到大家拿出诚意,慈善与关爱是我们洞悉彼此的通道,而不是赚取眼球的噱头。我们期待音乐界伸出更加有力的援手。
《2011 GRAMMY Nominees》
赵南坊:
集权威非议于一身,集称赞骂声于一身,这就是让人恨让人爱的“格莱美”大奖。每一年,总有那么一天,全世界人的眼睛都会盯着美国,看看都有谁拿奖回家。和颁奖礼一样周期的是每年颁奖前发行的“格莱美”合辑,专辑歌曲完全取自当年的入选提名,因此,前一年流行乐坛的行情直接影响专辑水平,今年的这张,正如上一年的欧美流行乐坛,乏善可陈。流行乐不景气到何种程度?连Glee这样一队电视节目中出现的合唱团都可以提名入选“格莱美”,竞选“最佳流行组合”,对于“格莱美”和流行乐坛来说都是巨大讽刺。传统保守的“格莱美”就像位不安分的老妇人,总不合时宜地卖弄风骚。《2011 GRAMMY Nominees》虽几乎收录了过去一年所有热门歌曲,但却并没有豪门盛宴的大气惊人,倒更像是一桌兼价自助餐。
鲸鱼先生:
最近很多乐评人对“格莱美”颇有微词,甚至纷纷表示不再关注此奖项。其实“格莱美”发展到今天基本上成了音乐界的“春晚”了,权威性与精彩程度每况愈下,但依然占据着主流老大哥的位置。可反过来想想,也许普通大众对于“格莱美”的期待并不在于这一年这些歌有多带劲,就像你包饺子时没有朱军的贺词做背景音乐还真不习惯。流行音乐已经完全变成了一种速食文化,发挥着它尴尬的作用,引领全球听众走向一个欣赏水平更加低劣化的时代。选择哪个颁奖礼,选择哪种音乐,就像是选择奥斯卡,还是戛纳,这恐怕就是人类的现状,可供选择的多,可供尽兴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