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意象言尽旨远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jasd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从小读唐诗宋词,对于“意象”不可谓不谙熟。见落花生发人生无常之慨叹,望明月而思乡园故土,抑或咏菊讴梅必叹雅人之深致,等等,可见古时文人已将“意象”运用得熟稔。落花、明月或菊梅,都是传统诗文中的“意象”,意象的参与,使文章显得典雅而含蓄。那么何谓意象呢?所谓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言之,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高中生如何运用“意象”这一传统手法,让自己的习作更加内涵丰足、风味隽永?笔者试以2014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朽叶的栀子》为例,谈如何妙用意象让文章生辉。
  朽叶的栀子花
  小城深处有条老巷。明晃晃黄醺醺的光漫延一路,点亮了一个城市的古老温情。
  相属的板车,彼伏的吆喝,一路的葱蒜,噼噼啪啪的煎油声,勾着所有途经的味蕾,而女人的店也在其中。
  女人是卖锅贴的。煎到外酥里嫩,香气四溢,搁到蓝印花的小碟中,浇一层香醋,撒一圈葱花,待到轻咬一口,却是意料之外的香甜之感,隐隐间又有些青春独有的青涩。
  在旁人眼里,女人不过是个有些瘦削的老太太,可我只想用“女人”这个含着少女的甜蜜和妇人的成熟的代称。女人爱美,每次见她,总是抹了脂粉搽了口红,似乎想留下青春的最后一点尾巴。女人爱笑,笑起来眼角会轻轻颤颤,不招不摇,温婉而妥帖。煎锅贴时,她总是打扮得一丝不苟,有点“盛装端热油”的味道,远远看去竞像是从《蒹葭》里走出的那位如水女子。
  我迷惑于女人身上青春娇美端方的气息,沉迷于女人手下青涩而有些甜蜜的锅贴。恰巧,女人是我同学的祖母,一经询问,方知锅贴里藏着栀子和苹果混合的酱料。而女人原是那个十里洋场的大户之女,几经辗转方暂栖于这个闭塞的小城,操持着祖业依然优雅地活着。
  一时间,我心中充溢着难以言说的震惊和恍然。震惊于加花酱的匠心,恍然于女人身上的不朽之气。一个会在锅贴里加花酱的女子,岂会敌不过时光的蹉跎?当岁月爬上她的鬓角,风霜侵蚀她的容颜,她依然爱着美,爱着生活,像年轻时一样雅致而细腻,如此,岂会老去?
  时常去女人的小摊,站在一边我不语,女人亦不言。我呆呆看她熟练地翻煎,温婉地浅笑,不卑地招呼,沉溺于女人那一汪如碧水般的不朽之气里。夕阳西下,女人美得如一幅古仕女图。
  我时常迷惑于青春与不朽。以为青春必是光洁明艳,不朽必是巍巍如高山之巅,仰不可攀。然而,看到女人身上混杂着与年龄不符的青春之气,我方有些体悟。有时候,心的柔软与细腻远胜过形貌。没有人活在保鲜膜中,没有人会永葆青春,但做一个心思细腻、热爱生活的人,时光永远会厚爱你几分;而如此,何尝不是另一种静水流深的不朽?
  想起女人,就想起一枝搁在蓝印花碟中的带露栀子。或许叶子些许腐朽,但花瓣仍是一如既往地柔软。
  《朽叶的栀子花》的故事很简单。市井深处一个卖锅贴的老太,有着与年纪不符的婉丽,是因为她的每一只锅贴中都有一份秘制的“花酱”。正是作者的巧思,于作文题目给出的材料中“找到”生活在角落中的这位老太太,以她作为“青春”与“不朽”的明证。若稍作推敲,即能发现这篇文章的动人之处就是因为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意象”,在栀子花——老太太之间找到了某种情感和哲理上的契合。
  “意象”在脑海中生成、斟酌及至最后落实于文章,都离不开作者平时对生活观察的训练和情感提炼。此文中“栀子花”意象的圆熟运用,给中学生记叙文写作三点启示:
  首先,善于在低微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意象。作者为何没有选清幽的兰花或绚烂的牡丹,而以栀子花去比“老太太”?正因栀子花与老太太都有一种“生活化”和“日常感”,消除了读者与“意象”之间的陌生感。读者看作者写的老太太即刻就能唤起平时看栀子花时的共鸣,这就是成功选择的意象予读者某种心理亲近。而以“朽叶”去形容“栀子花”,恰好又咬合到文题中的“青春”与“不朽”。这两者之间貌似一种悖论,可是还有人用力喊出“青春不朽”的宣言,是缘于这样的人对“青春”有一种深度思考。恰如《朽叶的栀子花》中的“青春”,在作者看来,并非只有沾露枝绿的栀子是“青春”,朽败的栀子也藏着“青春”的秘密。至而合贴到韶颜不再的老太太身上,却还抱有“青春心”,她兜售锅贴的每一天都会妆容整洁,面带微笑,会费心地熬制花酱以图让每个顾客吃到生活的“妙味”。这样的“青春”便是溶于老太一生中的“爱美爱生活”,是一种做人的精致精神,自然可被定义为“不朽”!老太的花酱,老太的锅贴或是老太的气质,都让作者觉得即便生活不易也要有美好生活的信念。
  其次,选择贴近人物气息的意象。翻开《红楼梦》,木芙蓉代晴雯,水芙蓉指黛玉,无论花颜还是花性都是颇贴人物的。木芙蓉是秋岁之花,盛开于湖畔;水芙蓉(荷花)乃炎夏之葩,绽放于水上,与晴雯跟黛玉之脾性几多仿佛!回到此篇《朽叶的栀子花》中,笔者认为最成功在意象之“贴”。栀子花的清白如玉正昭现了一个秀外慧中的老太太,虽然“朽叶”却依然沾着花性。此外,“栀子花”之家常也指代到老太的“市井气”,其实只要善于观察,文中的老太太也许就是家里一位巧手的婶娘或姑母。再看“朽叶”这一形容词限制,与女人的韶华远逝也颇贴切的,美人迟暮英雄衰老总是令人伤感的,可还有很多美人到老竞修成“优雅”,很多英雄晚年也是硬骨朗朗,确如文中的老太太,这样的人都永系着一颗“青春不老心”。
  再次,意象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心里或是印象河流中觅得了“意象”,又契合到所做作文的意旨核心,动笔时还得注意“意象”的落点。此文中第五自然段才有“方知锅贴里藏着栀子和苹果混合的酱料”,这是文中“意象”的正式露面,由微不足道却撩人味蕾的“花酱”自然又巧妙点出。既点出后,“花酱”才引出作者对一个普通老太的“巧心思”之惑,渐而揣摩到潜伏于老太一生让人叹服的“生活之道”。再看很有“豹尾”之力的文末,作者纵笔一跃,“意象”经提纯又升华为“一枝搁在蓝印花碟中的带露栀子”,很难说这一朵朽叶的栀子花是实际的,但是这样的如真如幻的“栀子花”实在有点睛之妙,既呼应到文题,又再度让一个深谙青春之道的老太与一朵朽叶的栀子花彼此难分了。纵观短短的全文,或许会发现“栀子花”或“花酱”出现次数并不多,但妙的是作者将“意象”埋入文字中,很多时候它隐而不出,却时时将文字的感情和气氛笼于其中。   诚然,《朽叶的栀子花》虽然在个别地方有涉轻微的矫饰而不够通达,却也是瑕不掩瑜。无论从语言或从情感上讲,文章都透着一份难得的恬静。同样,“栀子花”作为本文的意象,也帮助作者传达出平常又素静的风调,这在喧哗的当下,显得尤其难得,有着润物无声的力量。笔者认为,无数个读者穿过“栀子花”,都会感到“青春”确实会眷顾世间这样的老太太,也相信“青春”是“不朽”的、永恒的。
  下面请欣赏一篇学生的习作:
  双喜搪瓷杯
  陆新洁
  搪瓷杯终于远离我们了。
  一只搪瓷杯经历了焚炼、磨损、生锈,最后破败。在我家生活了近二十年,然后生命清零了。
  这种器皿盛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家家户户都有几只吃茶的搪瓷小杯子,有一只烫着双喜字的洗脸的搪瓷盆儿,还有几只小孩子吃饭打不烂的搪瓷碗,也一定有工厂里发的漱口的搪瓷缸儿。
  我家的双喜搪瓷杯子,便是我的父母结婚时的老东西了。敦厚的身材,宽广的肚膛,叉腰的把手,俨然一个人的形象。那个搪瓷杯子,是用来泡茶、喝汤药的。
  只记得,那时我极厌恶这大杯子,每至感冒,母亲总会烧上一壶的红糖姜茶。红褐的热茶倒进大搪瓷杯中,少说也够我喝九、十大口。有时故意喝上一半,推翻杯子。这样,搪瓷杯上少不了几处掉了瓷。过上几天,搪瓷杯上那些碰掉瓷的地方开始发黑,再生锈。
  那时,我只想着远离了那吃药的大缸子。
  搪瓷杯子磕破了瓷也不必怕,因为隔上几个星期,总有一个老头骑着脚踏车,在巷子里吆喝着:“补瓷嘞——”每每这时母亲总会捧着家里的缸啊盆啊出门招呼那老头。
  母亲倒是很亲近这些搪瓷的制品,尤其爱那烫着双喜字的搪瓷杯。后来,人们都用轻便的塑料杯、塑料盆时,母亲依然捧着那只双喜字的大茶杯子。
  总是记得,母亲在大寒天洗完衣服后,捧上一杯盛着热水的搪瓷杯,坐在窗台前喝茶。搪瓷杯依旧是母亲手中的杯子。不管杯子里装的是沸水还是冰水,杯身摸起来,总是温凉适宜。
  今年春天,母亲失手碰倒了那只双喜搪瓷杯,破了一块瓷。之后,那块掉瓷的地方开始逐渐变黑,然后锈蚀。
  这样,最后锈蚀成一个手指大的洞。这次,再也没有修补成。因为补瓷的老大爷早已不见了多年。
  它终于远离我了。
  但我却如母亲一般,为此宛然叹息。
  欧阳修在《秋声赋》中说:“物老而悲伤也。”
  果真,我的搪瓷杯老了,远离我了。
  只是遗憾,在我们距离很近时,我想逃离。
  此文是我校高三作文训练中出现的一篇佳作。现在的学生鲜有对搪瓷杯的记忆,但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搪瓷杯、盆却是生活的必需品。作者巧妙地选择“搪瓷杯”意象,将读者引入昔日的生活,重温父辈生活中的质朴和深情。文章题为“双喜搪瓷杯”,点出意象,时代感强,能有唤起有相关记忆的读者的共鸣,“双喜”二字鲜红夺目,在白色的搪瓷上跳舞,连接着父母的青春。开篇简洁有力,强化意象,“终于”凸显出搪瓷杯远离的无奈,再难现往日生活情致的惆怅和伤感。三、四两段铺展意象,极力表现搪瓷杯承载的母爱。第六段延展意象,勾连起昔日的生活,悠扬的“补瓷嘞——”回荡在耳边的是对昔日生活的深情呼唤。结尾写搪瓷缸破瓷、蚀洞、无人修补而废弃,显出对过去生活无法触摸的怅惘。以“双喜”搪瓷杯开篇,以搪瓷杯锈蚀收尾,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明线;以母亲喂我喝药的深情,补搪瓷杯中蕴含的生活情致,最终搪瓷杯废弃的无奈形成文章情感的暗线。搪瓷杯意象巧妙的运用,使文章显得张弛有力且婉曲多姿。
其他文献
在文言文中,“所”经常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称代。如“所学”即“学习的内容”,“所存”即“存在的地方”,“所启”即“赞助的人”,“所有”即“拥有的东西”,“所如”即“去的地方”,这类所字结构之前经常还加一“之”字,如“之所学”“之所存”“之所启”“之所有”“之所如”。其实,加了一个“之”字,并没有改变这些句子或短语的结构和意义,所以这些句子里的“之”都是结构助词,仅仅是凑足一个音节,起一
期刊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18分)  明星畸高片酬谁之过  詹庆生  ①近段时间,影视明星高片酬的话题引发了舆论热议。其实,明星超高片酬对影视行业健康发展的危害早已被广泛论及:占投资成本过半甚至更高比例的演员片酬,挤占了制作其他环节的成本投入,严重影响了影视作品的艺术质量;对明星片酬的无节制哄抬,对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威胁;随之而来的影视演员一夜暴富、拜金炫富等现象所传达的价值观偏差,
期刊
虽然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都把文言文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文言文教学应使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但不少同学却对文言文“畏而远之”,更别说是文言中意义和用法比较空灵和不确定的虚词了,再加上一
期刊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  顾成传  顾成,字景韶。祖父操舟江淮间,居江都,为诸大贾纪纲。诸顾率负气好事,号“拳棒顾”。成于诸顾主尤健武,每为人持不平,遇强项必挫辱之乃已。自文其身,欲入水以御龙罔象。有盗入其舟,同舟震去,成独持短兵斗盗,盗披靡走。  事张士诚不乐,来归,常持伞盖,待上出入。从攻镇江,与勇士十人奋斗入城,众不继,为其所缚。成绝缚,身亦投乱流中,得间归。青军扬州
期刊
高考文学类现代文阅读特别重视对文学作品意蕴的探讨与发掘,无论是散文阅读还是小说阅读,都会设置涉及作品意蕴的探究题。文学作品的意蕴虽然涉及的层面宽广,内容丰富,但只要我们掌握了探讨意蕴的方法,明确了发掘意蕴的思路,此类题就容易解答了。现结合往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真题,探讨如何探究文学作品的意蕴。  一、明确探究意蕴的角度,把握探究的方向  文学类现代文阅读中的探究题,有时候会指明探究对象,但多数情况下
期刊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20分)  素姑  师陀  当阳光从屋背上照进这个寂静的老宅,素姑,一个像春天般温柔,看见人和说话时总是宛然笑着的,走路时像空气在流似的无声的女子,很早很早她就低着头开始绣花了。孟林太太这时候照例在床上睡她的午觉。  院子里有个开始凋零的丝瓜棚,自早晨就没有人来过,就在这种静止气氛中,素姑正是坐在院子里绣花。  素姑十二岁就学会各种女红。她给自己缝绣,也给亲友们
期刊
很多人一看到“设计”结构就会想到“为文造作”等诸多贬义词,认为“设计”会束缚作文的思路,僵化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不能畅所欲言,影响行文的表达。其实“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定出公式和框子是不对的,但是要求初学者熟悉并掌握作文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还是需要的”。更何况高考作文有其特殊性,那就是有特定的时间和字数的要求,这就更需要在深刻立意之外,在结构上还要刻意为之。一般说来,议论文
期刊
[作文题]吉林省松原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第二次考试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理查德·瓦格纳说:“快乐不在于事情,而在于我们自己。”  布雷默说:“真正的快乐是内在的,它只有在人类的心灵里才能发现。”  罗兰说:“一个人如能不管境遇如何都保持快乐的心境,那真比有百万家产还更有神气。”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以“心境与快乐”为话题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拟定标
期刊
一、生活之“真”不等于写作之“真”  有人说,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还有人说,真实,是文章的第一生命。自然,这些观点的强调对于克服与矫正当下一些学生作文的“虚假”之风、“套用”之习是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但是,是不是说,能够把有关的生活情景原原本本地、实实在在地再现出来,就是“真实”的文章,就是好文章了呢?——那也不尽然。比如,以下的一些所谓的“真实”,便不符合写作“真实”的要求。  (一)事无巨
期刊
“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是近两年刚刚出现的新题型,相比客观选择题,这一道主观题的难度略有增加。但是解题的思路仍然可以梳理出几个步骤。  一、了解主观概括题的命题角度  1.概括主要内容,提炼作者观点  对于议论类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内容或阐发观点。因而能否分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命题者检验考生阅读能力的一种途径。  [高考题例](2015年上海卷第25题)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