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考试说明在第三部分“考试内容及要求”的“甲、必考内容”三“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指出,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并解释说,“文学作品阅读鉴、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并进一步指出,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从多年的高考命题看,散文阅读仍是考得较多的一种形式,尽管2008年江苏卷选用了汪曾祺的小说《侯银匠》。从考查的点来看,主要涉及理解、鉴赏文中的形象、语言、结构和表达技巧。
散文阅读中,重点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几种意识:首先是整体意识,要尽可能地细读全文,充分感知全文,了解文本的内容和情感基调,把握文章主旨;其次是题干意识,要明确题目问的是什么,是怎么问的,也即命题指向哪里;第三是语境意识,要注意分析题中旬子或词语出现的具体语言环境,挖掘隐含的意思;第四是整合意识,要学会根据具体试题要求整理、归纳、概括、重组,进而形成比较全面的答案。
有人把散文阅读的基本步骤归纳为八句话:先读原文晓大意,再审题目作标记,文题对照定范围,抓住关键再提取,提取之后需整合,经过验证再确立,语言转换不可少,答案简洁又明晰。这八句话,基本上涵盖了散文阅读的主要方法,是比较实在的。
鉴于2008年江苏卷选用了小说这一文体,我们以2007年江苏卷为例。2007年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选取的是当代著名诗人雷抒雁的散文《麦天》(原载《文汇报}2006年7月10日)。初读原文。应把握本文的主旨。该文选取关中地区极富特色的乡村麦收景象,赞叹了人在自然中的劳作和享受生命的快乐。这是贯穿于全文的一条主线,必须时刻牢记。然后再审读具体的试题。明确试题指向,再回到原文中寻找相关的信息。
试题的第一题,“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这道试题检测的目标指向十分清楚,为“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级。第一问重点检测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试题的关键词是“如今”、“变化”。那么,首先要细读全文,明确哪些段落涉及到“如今”的“变化”。细读原文我们可以发现,文章的前三段主要涉及到了如今关中“麦天”的变化:第2小节重写临近端午节时路上走亲戚的女子,文中“如今”后面是归纳的重点;第3小节重写男人们的生活,文章又出现了一个“如今”,这又是答题的重点。这样,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进行归纳。答案就八九不离十了。第二问侧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的考查,涉及到对全文内容和情感基调的把握,就更离不开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了。通读全文,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乡村正在走向现代化。而这种观点态度就是在第一问的“变化”中体现出来的,在作者笔下是被称颂的。把握了这一点,这道试题就可迎刃而解了。
试题的第二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本题基本上属“鉴赏评价”范畴,重点要求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能力层级为D级。引述的话出现在原文第3小节的后面,试题的关键词是“表达特色”。要回答本题,首先要了解“表达特色”的内涵。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指出:“语言表达重在艺术性”,那么,“表达特色”也应该更多地从艺术性的角度思考。从整个句子来看,该句重点写了麦收时节的特有景物。描写了“鲜红”、“黄亮亮金灿灿”的色彩、“突突突”的声音、湿润的麦秸的香味,涉及到视觉、听觉和嗅觉,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一种自豪,一种欢快,与文章的主旨极为契合,语言表达也极富韵味。这样一分析,本题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试题的第三题,“男人虽然不再要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旱。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把握段落内部层次及段与段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仍属“分析综合”的范畴。试题的关键是“结构”和“作用”两个词。一般而言,涉及到“结构”和“作用”的试题,我们可以从铺垫、照应、承上启下等方面进行思考。引述的话出现在第4小节开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前文(第3小节)写到“今年麦子长得厚。吃苦的日子到了”,这里就直接出现了男人的“吃苦”和“累人”,这是承上的照应;因为男人的累,才有了女人的“心疼”和“另想法子”,这是启下的铺垫;因为一季的忙碌,才有了后面“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刺躺在炕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这同样是启下的呼应。而这样的分析,同样离不开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对主旨的思考和领悟。
试题的第四题:“文章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这道试题可以看作是2008年新增的探究能力考查的一次试验,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基本上要求学生“立足文本,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回答本题,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的主旨、情感等全面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正如题干要求的,要“联系全文”,说出“你”的理解。
从对上述四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散文阅读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抓住阅读的关键,把握住文章的主旨,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提高成绩还是比较容易的,在这过程中,细读文本,整体感知和领悟文本,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又是最为重要的。
散文阅读中,重点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几种意识:首先是整体意识,要尽可能地细读全文,充分感知全文,了解文本的内容和情感基调,把握文章主旨;其次是题干意识,要明确题目问的是什么,是怎么问的,也即命题指向哪里;第三是语境意识,要注意分析题中旬子或词语出现的具体语言环境,挖掘隐含的意思;第四是整合意识,要学会根据具体试题要求整理、归纳、概括、重组,进而形成比较全面的答案。
有人把散文阅读的基本步骤归纳为八句话:先读原文晓大意,再审题目作标记,文题对照定范围,抓住关键再提取,提取之后需整合,经过验证再确立,语言转换不可少,答案简洁又明晰。这八句话,基本上涵盖了散文阅读的主要方法,是比较实在的。
鉴于2008年江苏卷选用了小说这一文体,我们以2007年江苏卷为例。2007年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选取的是当代著名诗人雷抒雁的散文《麦天》(原载《文汇报}2006年7月10日)。初读原文。应把握本文的主旨。该文选取关中地区极富特色的乡村麦收景象,赞叹了人在自然中的劳作和享受生命的快乐。这是贯穿于全文的一条主线,必须时刻牢记。然后再审读具体的试题。明确试题指向,再回到原文中寻找相关的信息。
试题的第一题,“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这道试题检测的目标指向十分清楚,为“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级。第一问重点检测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试题的关键词是“如今”、“变化”。那么,首先要细读全文,明确哪些段落涉及到“如今”的“变化”。细读原文我们可以发现,文章的前三段主要涉及到了如今关中“麦天”的变化:第2小节重写临近端午节时路上走亲戚的女子,文中“如今”后面是归纳的重点;第3小节重写男人们的生活,文章又出现了一个“如今”,这又是答题的重点。这样,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进行归纳。答案就八九不离十了。第二问侧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的考查,涉及到对全文内容和情感基调的把握,就更离不开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了。通读全文,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乡村正在走向现代化。而这种观点态度就是在第一问的“变化”中体现出来的,在作者笔下是被称颂的。把握了这一点,这道试题就可迎刃而解了。
试题的第二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本题基本上属“鉴赏评价”范畴,重点要求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能力层级为D级。引述的话出现在原文第3小节的后面,试题的关键词是“表达特色”。要回答本题,首先要了解“表达特色”的内涵。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指出:“语言表达重在艺术性”,那么,“表达特色”也应该更多地从艺术性的角度思考。从整个句子来看,该句重点写了麦收时节的特有景物。描写了“鲜红”、“黄亮亮金灿灿”的色彩、“突突突”的声音、湿润的麦秸的香味,涉及到视觉、听觉和嗅觉,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一种自豪,一种欢快,与文章的主旨极为契合,语言表达也极富韵味。这样一分析,本题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试题的第三题,“男人虽然不再要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旱。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把握段落内部层次及段与段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仍属“分析综合”的范畴。试题的关键是“结构”和“作用”两个词。一般而言,涉及到“结构”和“作用”的试题,我们可以从铺垫、照应、承上启下等方面进行思考。引述的话出现在第4小节开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前文(第3小节)写到“今年麦子长得厚。吃苦的日子到了”,这里就直接出现了男人的“吃苦”和“累人”,这是承上的照应;因为男人的累,才有了女人的“心疼”和“另想法子”,这是启下的铺垫;因为一季的忙碌,才有了后面“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刺躺在炕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这同样是启下的呼应。而这样的分析,同样离不开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对主旨的思考和领悟。
试题的第四题:“文章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这道试题可以看作是2008年新增的探究能力考查的一次试验,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基本上要求学生“立足文本,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回答本题,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的主旨、情感等全面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正如题干要求的,要“联系全文”,说出“你”的理解。
从对上述四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散文阅读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抓住阅读的关键,把握住文章的主旨,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提高成绩还是比较容易的,在这过程中,细读文本,整体感知和领悟文本,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又是最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