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院与御药房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kitty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帝王康健与王朝兴盛有着直接联系。帝王医疗鲜明体现了“家国一体”。历朝的中央医疗机构就是皇帝的私人医院,元朝正式定名太醫院。明朝在元朝皇宫基础上兴建了紫禁城,也继承了太医院的设置。
  和其他所有中央辅助性机构一样,太医院既是国家最高医政衙门,又是最优质的中央医院,还是国家医学院,职责繁多,主要是为紫禁城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太医院官员在法律上是朝廷命官,是庞大文官集团的一员,实质上却是昼夜供奉紫禁城的私人医生。
  明清两代,太医院有院使一人,负责医政管理和医疗服务。院使是正五品官,可证太医院大体是一个司局级建制。下面有左右院判各一名、御医十数人、吏目数人、医士数十人、医生数十人。他们都是官员兼医生,总人数维持在一百人上下。后人习惯上将他们都称为“御医”,但真正有御医头衔的是太医院的顶端人才。术业有专攻,明代将这百名医生分为11科: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正骨科、咽喉科、痘疫科,至清朝后期调整为大方脉、小方脉、外科、眼科、口齿科5科。此外,太医院还有药剂、文案人员,建有生药库收储各种药材。
  医生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帝王的寿命。紫禁城恨不得将天下名医掐尖而为己用。
  太医院建立了严格的医生选拔制度,挑选可资造就的年轻人才入院学习,然后沿着上述医生序列培养选拔。挑选范围起初聚焦在名医世家,后来扩大到普通子弟。这些青年在太医院边学边练,三年一试五年一考,至少要在太医院供职六年以上才有资格候选入宫看病。如果没有合适人选,太医院宁缺毋滥。特殊情况下,太医院也从各省官员举荐的名医中挑选人才。
  从明清实践来看,出名的御医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在民间自学成才然后入院的青年才俊,另一类则是中途弃文从医的读书人。明朝中期名医刘溥,早年致力儒业,专心仕途,景泰年间都御史将其荐于明廷,却没被任用,无奈习医入太医院为官。在传统观念中,医生与术士一样,都属于方伎之人,医官在官僚系统中属于“伎术官”,不为清流所纳,不为朝野所重,平台狭隘、仕进乏力。大学士丘濬就对刘溥为惋惜:“好端端的一个人才,怎么就去当医生了呢?”(负有用之才,徒以末艺终于一太医院吏目,天下惜之。)
  太医院在行政上隶属于礼部,位置也与礼部相邻,在皇城南端、大明门(大清门)东侧,约在如今国家博物馆西南角。太医院三座大门向西开,面朝天安门广场方向。
  太医院位于紫禁城之外,万一帝后有个头疼脑热,如何及时就医呢?御医们又怎么做到随叫随到呢?紫禁城从创建开始,就在宫内设置了御药房,与太医院“互为表里”。
  御药房职掌引见御医诊治、配熬宫廷药饵,明朝设于紫禁城外东路文华殿后的圣济殿。御药房设正副提督太监各1员,另有太监二三十员,是明朝庞大的宦官机构的组成之一。有新的小太监入宫,紫禁城从中挑选三五十人送给医官教习,待掌握中医基本理论后送御药房当差。太监之外,御药房有尚药奉御、直长、御医、药童、吏目等数十人。药从口入,关系帝王的生死,因此御药房“祖宗以来,无敢有闲人入药房者,防至密也”。御药房另有御药库,建于圣济殿(后重建为文渊阁)之后。严格来说,御药库不是仓库,而是宫廷用药的出纳场所。日常宫廷所需药品,主要从太医院生药库领取,御药库则负责烹熬配置,然后呈送御用。御药房的药品进出记录、库存清单,有着严格的造册清查制度,重要材料要送外朝留存备查。一旦出现医疗事故,追查责任,御药库首当其冲。
  清代御药房由宦官掌管改为内务府下属机构。御药房的长官变为了管理大臣,由皇帝委派,但不常设。日常工作由内务府的司官负责。
  与御膳食材同样,紫禁城所需药材也是量中华之物力、聚天下之精华。
  宫廷药材的主要来源是各地的义务供给。比如,西宁或凉州进贡大黄,杭州进贡白芷,浙江进贡白芍,吉林、抚松进贡人参、鹿茸,都是本地特产。御药房只选用药材主产地的精品,其他产地的不用。
  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药材市场的成熟,从京城药店采购就成了御药库更有针对性、更高效率的药材来源。越往后,紫禁城越依赖市场采购。清朝的北京城是人口数百万的大都市,药铺林立,自行开发了许多中成药。乾隆朝以后,御药房经常向药铺传药交进,定价购买。御药房采购的都是生药材,只有一家例外,那就是同仁堂。浙江宁波人乐梧罔乡试落第后,从医谋生,于康熙四十年(1701)在前门外大栅栏开设了同仁堂药店。雍正初年,乐梧罔一度供奉御药房。之后同仁堂成为御药房传药采购的固定店铺,不仅是生药材,丸散膏丹等成药也在传进范围内。清末,固定有同仁堂8名药生供奉御药房,由太医院开支簿薪。同仁堂定期与御药房结算,届时凭着内务府的行文向户部领银。
  清朝开始,外国药品开始进入紫禁城。疟疾曾经是中国人健康的一大杀手,康熙三十二年(1684),康熙皇帝得了疟疾。传教士进献特效药金鸡纳(奎宁)。康熙皇帝服用几天后,疟疾就好了。此后,金鸡纳作为“圣药”供赏赐用,在中国传播开来,同时有更多的外国药物进入紫禁城。晚清时候,紫禁城赏赐主公大臣“西洋贡药”成为一景。武英殿在东梢间开辟了“露房”,专门收贮西洋药物。
  如果把医疗比作战争,那么最精良的弹药通过多种渠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紫禁城战场。
  如今翻看御药房遗留下来的实物,动物类药材有麝香、猴宝、狮子宝、狗宝、虾须、黄连蛇、虎骨、熊胆等;植物类药材有获荃、母丁香、金果榄、五加皮、槟榔、竹叶、藏红花、金佩兰等;矿物类有蟹化石、朱砂、紫牙石等;成药有六味地黄丸、人参固本丸、七厘散、金黄散、益寿膏、活血祛风膏、延龄愈风丹、御制回生第一仙丹等。它们构筑了紫禁城医疗最扎实的基础防线。
  御药房药材除了为皇帝延年益寿外,还保障皇帝家族的健康,更承担着整座宫城的医疗保健重任。在养尊处优的紫禁城,“过度”医疗是顺理成章的现象,因此御药房传药碾药、配药,活计是相当繁忙的。光绪五年(1879)十月至十二月,自两宫皇太后至嬤嬷宫女,并各处宫殿来文从御药房领取的药品就超过一百味,将近五百斤重。
  清代紫禁城常用中药熏殿除虫,宫中佛堂也经常使用中药。每逢年节大庆、重大法事、宫殿修缮时,宫中对中药的需求量大、时间要求紧。到时,应该是御药房的碾药苏拉最忙碌的时候。值得一提的是:紫禁城的重要宫殿、大门的建筑顶部正中脊筒内放置有宝匣。宝匣在古建筑室内的最高处,匣内呈放镇物,辟邪镇宅。紫禁城发现的宝匣,质地有铜、锡、木三种,长方形,所装的镇物基本相同,有五色丝线、五色丝绸、五色石、五个元宝、五种香木、五种药材、五谷、二十四枚金质压胜钱和经咒等。其中“五药”分别为5个纸包,并用墨字注明木香、地黄、沉香、人参、获荃各三钱。五药也由御药房提供。
  在太医院和御药房之外,明清宫廷医疗还有其他关联机构。明朝有东宫典药局,负责皇太子的医疗保健,建制规格等同于太医院;内安乐堂,位于养蜂夹道中,即现在北京图书馆(旧馆)西侧,安置生病的低级妃嫔和宫女之用。事实上,安置在此处的并非全是病人,还有后宫争斗的失败者。此处形同“冷宫”。成化早期,内安乐堂中出现了一个小男孩的身影,他就是日后的明孝宗朱祐樘。由于生母纪氏受到万贵妃迫害躲藏于此,朱祐樘一出生就是个“不存在的孩子”,全靠内安乐堂一群苦命女子的掩护抚养才长大成人。喝着内安乐堂的米汤艰难活下来的朱祐樘,长成了一位好皇帝、一个正常人;外安乐堂,安置没有私宅、没有家人的生病太监之所,在皇城内地安门附近。
  清朝没有典药局、安乐堂等,内务府包揽了一切。只是御药房的权力分散了。乾清宫东围房南端设置了内御药房,规模小,但直接服务皇帝本人;同治以后,紫禁城内太后、皇后、贵妃等人居所陆续设置了寿药房,定向服务。现在坤宁宫后端则门南屋、北五所的西二所都有寿药房留存。当然,这些都是衍生机构,紫禁城的健康主要还靠太医院和御药房。
  (摘自华文出版社《故宫传》)
其他文献
在办公室,可以选择简单、轻松、短时间能够达到很好的放松效果的小动作。这些小动作也能够帮你预防或减轻酸痛症状。  工作前做做操  1.仰头挺胸:双臂上举仰头,挺胸吸气;动作还原呼气,反复6次。  2.屈肘运动:双臂平举吸气,屈肘呼气,重复6次。  3.转体运动:双手叉腰,向左、向右转体,左右交叉重复4~6次。  此操宣通肺气,可活动肘关节,活跃周身气血,有效预防职业病。每天工作前抽5~10分钟时间做
期刊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抗击,全国性抗战由此开始。  白求恩通过报纸等了解到日本侵华战争的相关情况。在加拿大,白求恩阅读了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的《中国红军在前进》一书,了解到红军的英勇事迹,为中国共产党抵抗日本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雄心壮志所折服,认为自己或许可以在中国建立医疗队,因此毅然决定来中国。白求恩是最早来到中国的国际纵队的医生。  经过长
期刊
普利策获奖记者、《洛杉矶时报》西雅图分社社长、俄勒冈大学教授阿列克斯·提臧自我撕裂式地检视,作为亚裔试图融入美国社会时内心的复杂、耻辱和小胜利。  29岁那年,我为了缅怀一场战役去往菲律宾的宿务岛。  我仿佛来到一块新大陆,被新奇的事物湮没了。但我并不是第一次来这里,因为我就出生于群岛中的一座。我的血液中混合了些许马来人、西班牙人和中国人的血,它和路上这些行人的血同出一脉。在我4岁时,父母就带我去
期刊
在相关调查中,90%的读者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turboJason认为自律是一种延迟的满足,通过克制当下的欲望来获得明天的自由。剩下的10%的读者则认为自律不能带给人自由,@江江说自律会带给人成就感,但这种感觉不能称作自由。  我是奶奶带大的,一天幼儿园也没上过。奶奶不识字,但头脑清晰,有人生的大智慧。她的教育理念是学习是一辈子的事,6岁以前的小孩子就让她疯玩好了。于是一年级入学前,我一个字都不
期刊
危机最能说明全球棉花帝国的基础。美国内战就是这样的一场危机。  1861年4月,当萨姆特堡炮击发生时,棉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业的核心成分。根据英国棉花商约翰·本杰明·史密斯的说法,棉纱和棉布的生产已经发展成为“任何年代或任何国家曾经存在或可能存在的最大的产业”。从许多标准——包括雇佣人数、产出价值、盈利能力——来看,棉花帝国都是无与伦比的。1862年,全世界有2000万人(每65人中就有1人)参
期刊
在新近出版的《书情书》中,德国作家布克哈德·施皮南以其感性细腻的笔法,讲述了爱书之人对于纸质书的迷恋。他开篇明言,自己“不想挖空心思去搜罗各种新鲜的理由为纸质书辩护”,而事实上,在神经科学与心理学领域,业已存在大量研究证实了纸质书的种种优点,只是这些并不新鲜的科学结论并未充分面向大众传播。  有感于此,本文主要探讨阅读和记住一本书所涉及的各种神经科学与心理学机制,从中对纸质书与电子书的差异及优劣进
期刊
在日本,老年生活是以国民年金(养老金)、医疗保险、介护保险这“三道关”来全面实施保障的。因为日本的居家养老制度和政府的援助政策十分完备,日本90%以上的老年人都是选择居家养老。  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每4个人中,就有一位65岁以上的老人。所以,日本如何解决养老问题,对于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几年前,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就将“少子老龄化”问题称为“国难”。为什么
期刊
关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近年渐成争议题目,这是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思想观念开放进步的表现,应该欢迎。由此导致对原“四大发明”的重新审视,乃至提出新的“四大发明”候选项目,也有多方面的意义。  对于大家熟悉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有“挺”和“批”两派。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似乎是“批”的一派较占上风。主要是因为“挺”派义愤有余而思想武器不足,基本停留在几条陈旧的辩护理由上,到了今天还这样就不容易得到广
期刊
中国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北方地区相互接壤绵延万里,本是人为修筑的防御工事——长城,逐渐成为空间上农牧业生产的分界线和游牧者与耕田人分野、缠斗的分界线,进而演变为中原文明与北方边疆文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  长城是战争的产物,发轫于春秋战国时期。但最初的长城却不是用于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而是滥觞于逐鹿中原。  长城是历史上空前的人工巨构。历代长城,真正建在高峻山地上的段落为数不多。早期
期刊
玛利亚·蒙台梭利在她1948年出版的著作《发现儿童》中把儿童称作“未被理解的人”。她说得非常有道理。即便现在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精神病学和儿科学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依然看到这些学科还没有得到整合,也没有对人类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儿童,尤其在生命最初3年,还处在未被理解的状态,尽管我们很清楚这几年是他人格发育关键的阶段。期间他主要接受父母(或者家庭其他成人)的教育。当父母工作时,他被送到专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