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文学作品应当重视“精神养育”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ele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何谓体验?在心理学中,体验作为重要概念,通常表示人们在经验获得及行为变化过程中的心理感受、认知顿悟、反省内化等心理活动。阅读体验,是在阅读的瞬间在心灵上引起的各种快感,它往往发生在读者阅读作品的第一时间。体验理论认为,“阅读就是体验”,阅读一部艺术作品,就是体验作家体验过的世界、生活。
  体验什么?我想,就初中生而言,体验的对象主要以主题、情感、形象、情节、结构、情境、细节、语言、虚构等为主,有可能涉及艺术真实、叙述者、作品的真善美等。
  怎样引导学生体验?一言以蔽之:让其体验。这是最根本、最需要的、最有效的。在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如何让其从没有体验到有所体验,从有所体验到深入体验呢?教师在让学生去体验的同时,还应提供给学生一些体验的策略方法。
  一、悬想结局。一般而言,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会不断地产生阅读的期待,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时,你在预测,也在等待。你预测句子的末尾,预测下一个句子,预测下一页书。你等待他们来证明你的预测是否正确。”这种阅读的期待就是一种最直接、自然的体验,有阅读期待就有了阅读体验,因此,要让学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去预测、去等待。其二,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阅读期待与文本现实之间的差异,在对这种差异的把握比较中,使其体验到位、深刻。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抓住这样几点:你在阅读过程中有哪些地方出乎你的意料?你的预期是什么?怎样出乎你的意料?出乎你意料的地方你觉得出彩吗?作者为什么要让你出乎意料?《甜甜的泥土》的奶糖为什么一夜之间会化作甜甜的泥土?《父母的心》里一家人以后生活会幸福吗?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人间挚爱亲情,获得美好情感体验。
  二、转换角色。教学文学作品,最终还是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唤醒自己的生活经验。怎样让学生摆脱原有的感知定式,获得新颖的阅读感受呢?置换体验是一种常用的可行的教学策略。如:假如你就在《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身边,你会跟他说些什么?生活中你有《最后一课》小弗朗士那样天翻地覆地变化吗?是处于一种什么境地?如此置换体验的设问,就能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去体验奥楚蔑洛夫“变”的精神心理,体验小弗朗士在特定的背景环境下巨变的可能和真实。让作品中人物交换环境也能更深入思考,当范进与孔乙己交换环境后,范进看了中举报帖,一时惊喜得疯了,如果孔乙己看到自己的中举报帖,他的表现会如何?分析他们的命运遭际,会让学生认清悲剧的根源。
  三、反思体验。反思体验,就是让学生在体验之后进行反思,其实质就是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认识自己,最终达到提升自己、更新自己的目的。可以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你被小说打动了吗?如果是,是什么打动了你?为什么能打动你?等等;如果否,你为什么没有感动?你没有阅读期待了吗?如果你就是小说的某某,你会怎样做?《窗》中两个病人的做法错在哪里?让学生透过心灵之窗,看到我们人性的美好和弱点,本质差距在于是否能为他人着想。
  四、抓住细节。体验离不开细节,我们在引导学生体验小说的情感世界的过程中,不能放过细微之处,而要从细节入手。如《故乡》中的“他立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欢喜”和“凄凉”不矛盾吗?两个词调换行不行?抓住人物神态的细微之处,体会文学作品语言表达的张力的同时,由人物言行的表层的“不自然”、“矛盾”、“紧张”去体验追寻小说深层的内涵、小说“陌生化”表达背后的艺术价值。
  五、体悟生活。《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通过儿童的视角展开故事情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通过一个酒店小伙计的视角来观察社会,来展开故事情节。作者把故事情节安排在一个儿童的眼睛里、耳朵里来表现是有深刻的含义的。毕竟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不一样,成人、儿童为人处事也不一样。我们如何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感悟生活、体验人生?
  我们要准确把握文学作品中生命意识的存在形态:抒写对生命的敬畏关爱之情,展示丰富的人生形式,抨击各种戕害生命的思想、制度、行为。学生与生俱来带着好奇与追索的精神,思维活跃,创造力丰富。只要抓住能激起思想火花的精彩内容,深入挖掘其内涵和深刻意义,树立正确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就会提升鉴赏品味能力,让人文精神大放异彩。
其他文献
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区别的一个标志就是书声琅琅。朗读,既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解读文本的重要手段。新课标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课堂上难闻读书声的现象有所改变,教师逐渐关注朗读,朗读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这是一个可喜现象。但是,我们发现,许多语文课上,朗读仅仅是一种形式,许多时候往往是为朗读而朗读,没有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期刊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实践中一块很大的空间,对学生总体语文能力的培养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从教师的课堂引导、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来看,这是一项繁重的工程。巧设主问题为最大可能的利用这一空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而那些辐射性开放性主问题的设计更是让阅读教学大异彩。  所谓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繁杂提问而言的,也可以称为“上位问题”。它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
期刊
翻开学生的作文,我们感受到的往往是假、大、空,“情感伪化”:要么是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要么是“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全然不见少年的纯真和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还学生以真诚,还作文以真实,是作文教学的迫切任务。  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写出真挚感情呢?  一、捕捉
期刊
这学期,我有幸读了冯恩洪教授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感慨良多。书中提到升学率不是靠时间去堆出来的,而是缩短上课时间,阻止老师印试卷,禁止题海战术,这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建平中学采用的是“合格+特长”的模式,上午上必修课,下午搞第二、三课堂,可见正课时间只有上午,然而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升学率,高考成绩依然显赫。看来提高成绩并不是因为教师和学生打长时间的疲劳战术。那么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建平中
期刊
一、“Catch-22”——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局  “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但你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了你是一个正常人。”  “如果你能证明自己发疯,那就说明你没疯”。 《第二十二条军规》所描写的困局,用在我们的初中作文教学上,很是合适。  何解?  ——我们语文老师都在教学生写模式化的考场作文。  ——因为中考阅卷时间太紧,老师来不及品味。你得用华丽的标题、开头、结尾以及
期刊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优孟的人,在朝延上模仿楚国死去的贤相孙叔敖。他穿上孙叔敖的衣服,戴上孙叔敖的帽子,学着孙叔敖的语言、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楚王一看,十分惊讶,以为是孙叔敖死而复生了。这件事提醒了楚王,使他感到不该忘掉贤相的后代,于是加封了孙叔敖的子孙。优孟模仿孙叔敖的故事,被后人认为是中国古代剧的雏形。这个事例说明,戏剧是从模仿开始的。  其实,不光是戏剧,我们学习写作的过程,应当说也是始于模
期刊
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现在,农村中学学生在写作文时就像记流水账,句子不通顺;内容不真实;主题不新颖。究其原因:首先,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对新事物的接触和了解很少,对身边人事物缺乏认真的观察和思考。其次,农村的孩子课外阅读太少,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少,导致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不高,出现了没有写作素材根本无从下手或者有素材也无话可说的现象。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期刊
“课堂目标教学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课题究竟有何意义和价值,此课题是否有必要“非进行到底”不可?又能否得出具体详实的实验结果?这是我们课题组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目标教学”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它在素质教育中完全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因而具有其相应的地位和价值,这是不用实验就可以确定的。就如其他许多好的教学方法一样,相互交融,共同发挥促进教育教学的作用。一般来说,好的方法都具有
期刊
鲁迅曾说过:“写完至少看两遍,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修改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修改标题  中学语文课本上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均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追怀往事而写下的十篇“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这些散文曾在《莽原》半月刊上陆续发表,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编订成书时定名为《朝花夕拾》。这样一改使标
期刊
随着新课程实践向纵深发展,“教书”这一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的“教”已不再是单纯传授、讲析,而是引导、组织、参与、讨论等的综合;“书”也不再是单纯的教科书,而是所有的书,包括电视、电影、网络、报纸杂志,特别是生活这部大书。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也必然发生巨变,如何在新的背景下创新备课方式,深化课程改革,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下面我就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创新备课方式,发表一下粗浅的看法。  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