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壮阔气势雄浑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xiaomei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杜甫诗集中著名的七言律师,此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作者时在州。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历史上有登高的习俗,此诗便是诗人重阳登高之作。写此诗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互相争夺地盘,社会混乱。在这种形势下,晚年的杜甫只得“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着。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重阳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深远、空旷、寂寞、萧索的秋景,抒发了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离他乡的凄凉身世之感。前四句写景,紧扣秋天景色;后四句抒情,感时伤怀,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首联,以“风急”领起,所描写的是局部的景色,登上高处倍感秋风猎猎,扑面而来,仰望苍穹,秋天的天空深邃而辽阔,这时又有猿鸣回响空中“哀转久绝”。悲凉的秋景勾起诗人内心无尽的凄苦。接着,作者转移视线,由空中到水面,低头见到,在荒凉的白色沙丘上,群鸟在秋风中徘徊着,不肯停栖下来。这“猿啸哀”、“鸟飞回”两个细节,融合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折射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凄凉。他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但诗人的思绪并没有停留在这上面,接下来颔联,又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极其壮阔的图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整体的远景描写,又是对首联景色的进一步描写。“无边”、“不尽”使画面的意境更加深远。“落木”更显画面的空旷。试想,在凄凉、萧杀的秋天里,诗人触目的是枯黄的落叶,满耳听到的是落叶的“萧萧”之声,再加上滚滚而来的长江,真是气势非凡,气象万千。此时作者的内心定是无限的感慨,又是一个叶落时节,时光如流水,不可阻挡。已进入暮年的杜甫,深感自己的漂泊生涯何时是尽头啊!而面对着滚滚而来的长江水,作者想到,“长江不尽”,亘古如斯,而人世在这如江水般流逝的光阴中却历经沧桑。作者此时甚至超越时空的限制,想到历史上和自己一样有着不幸遭遇的优秀人物,不禁感慨万端,复杂的情感里包含着时光易逝的感慨、老之已至的无奈、颠沛流离的苦痛及壮志未酬的忧愤。这两联,确实写出了诗人的“艰难苦恨”。用词之精当,形象之鲜明,气象之宏伟,境界之壮阔,在所有登高诗篇中可谓绝唱。
  写颈联,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称此联为“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此联将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其中“万里”与上联“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这就从时空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的既深且广了。由于战乱,作者常年流离他乡,在这荒凉的秋天,诗人的思乡之情更显得悲苦。此时的诗人穷困潦倒,年老多病,而自己的好友李白、高适等先后离世,这使沦落他乡的诗人倍感孤独,真所谓“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孤病独爱登台的情感融入诗句中,品读此诗,使人深深感到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博,感情更见深沉,诗意更见深远。
  世事多舛的艰难,漂泊他乡的凄苦,壮志未酬的忧愤,使得诗人满鬓如霜,他也曾借酒浇愁,但因身体病痛,不得不停止喝酒。悲愁何以排谴?在九月初九重阳的日子里,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远望,却又惹恨添愁,诗人的矛盾心情显而易见。最后二句,以衰病愁苦的个人形象作为全诗的收束。
  杜甫的一生,饱经忧患,他经历了唐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歌真实、深刻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意识,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使杜甫诗歌境界雄浑壮阔,意蕴丰富深广。他的《登高》被后人誉为“旷世之作”,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美国心理学家申克提出自主学习有四个层次:观察水平、模仿水平、自我控制水平、自主水平。运用这一理论,我在写作教学中用流行歌曲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一些经验,本文对这一实验进行—个总结。  [关键词]流行歌曲 写作 自主性学习  当前有一种说法,很能引起中学师生的共鸣: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说明作文教学由于应试的压力,已经使写作这
期刊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考场作文在逐渐推陈出新。以前的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都不同程度地遏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伴随着话题作文的大面积铺开,还是给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据有关统计,材料作文在2003年中考作文中已占到了近三分之一。这种形式的变革无疑给考生大胆张扬个性,展示文采提供了广阔的游弋空间。  显然,出材料作文题的目的是让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是在考场上,如何写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化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令许多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摸不着头绪。面对新课程的改革,我们学校正开展作文教学研究,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作文教学方面的几点想法。    树立作文素质教育的思想    作文素质在学生的素质结构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意义将远远超过写作的本身。现在,素质教育思想正在深入人心,作文素质教学不同于应试的作文教学,以为班上出几个作文尖子生便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全部,以能应付考试算是
期刊
作文批改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指出得失,提出修改意见,鼓励学生继续写作的重要环节。它是作文教学的延伸,而不是终结点。现在教师抱怨批语写的多多,实际作用了了。我觉得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全能式批语:在这种批语中教师扮演“圣者”,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学生费劲心思写的几百字,教师三眼两眼即已看完,随意写上几句格式化的批语,就给学生分出三六九等。学生连申辩的机会都没有,何谈效果?实际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哈
期刊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写作,学生总说没的写,没论据。其实,课本就是一个巨大的写作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挖教材,积累素材,充分利用课本,发挥课本的重要作用。    一、挖掘课文,提炼写作素材    (一)认真分析课文  1、搜集整理课文的典型语言。例如《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2、收集整理课文的典型人物及事件。例如:《地坛》下肢瘫痪,不能行走,一
期刊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标准》中明确指出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让学生掌握它的工具性,就不该忽视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训练。听说训练要求学生按照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用连贯严密的话语表述自己的思想,养成缜密的思维习惯。它是学生情感的再体验。  在平时讲课当中,听说训练基本都穿插进行了,我
期刊
高考作文犹如带着镣铐跳舞,考生写作要在一定限制下发挥,因此准确审题成了佳作产生的前提。近几年高考话题作文所采用的主要结构形式是“材料+提示+话题+要求”,那么,如何突破话题作文的审题呢?    一、审材料    话题作文所给出的材料,是命题人精心挑选、启发引导考生思维的媒介,所以材料中往往隐含着命题者的某种意图和思想倾向,例如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等等。因此,在审题时,首先要把隐含
期刊
话题作文的出现,为我们解除了作文教学中诸多条条框框的束缚,融合了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话题作文以其开阔的胸襟和恢弘的气度,留给了我们更多的创作空间。这是作文命题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教育的一次理性超越,另人拍手称快。欣喜之余,认真看看中考考场作文,精品佳作竟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语文教师责任重大。有不少老师对如何指导话题作文也是知之甚少,认为无章法可依,无头绪可理,无东西可抓,干脆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诗
期刊
对于作文,一些中学生没有兴趣,甚至成为了一种负担。没有了兴趣自然就有了一些不正确的应付方式,抄袭作文、俗套作文、模板作文在一些学生中屡见不鲜。学生没有兴趣,自然写不出好文章,所以培养作文兴趣成为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关键因素。写出好文章需要有综合的写作能力,作文兴趣也需要全面培养。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作文兴趣进行了探索,从写作前、写作中到写作后进行全程的兴趣激励和培养,取得了理想的
期刊
关于“中国修辞学会阅读鉴赏研究会”筹建情况和“首届全国阅读鉴赏学术研讨会”筹备情况的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主办单位——河北省出版总社报刊中心、《阅读与鉴赏》杂志编辑部和中国修辞学会阅读鉴赏研究会筹备小组,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下面,我受中国修辞学会阅读鉴赏研究会筹委会的委托,向大会作“中国修辞学会阅读鉴赏研究会”筹建情况和“首届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