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落在小妹的新衣上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skyk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是个裁缝,被人请去做上门功夫(把匠人请到家里)已有一个多月了。
   那一天,母亲回得比平常晚些,我们兄妹四人坐在隔家不远的那座石拱桥上,眼睛朝着去肖家湾那条路的拐角尽头守望着,直等到身上有些凉意,视线也渐渐模糊起来,才在拐角处显出一个挑担的人来,后面跟着母亲,小妹眼尖,拍着巴掌跳起来,用手指着那个方向:“妈妈回来喽,妈妈回来喽……”那年我12岁,最小的妹妹才6岁。
   挑担人将母亲的缝纫机担子放下后就走了,父亲说:“怎么这时才回来?”有些责怪。母亲说:“你不晓得明天要过年了呀,散工后,我又到一些人家家里去讨工钱了,这不就耽误了个把时辰么。”母亲一边说一边架着缝纫机,支起了裁布料的案板,将剪刀、尺子、划粉、熨衣服的熨斗等摆放得整整齐齐,又从她的房间里抱出一捆黑色的布料来,显然又要做衣服了……
   第二天就是大年三十,村里人家家户户都在搞卫生,有的在杀年猪,有杀鸡、杀鱼的,做着各种过年的准备,唯独我们家没什么动静,只有母亲的缝纫机还在响着,她要在一个晚上将我们四兄妹过年的新衣服做好,明天还有好多事等着她呢。父亲也是裁缝出身,他15岁就开始学艺,资格比母亲还老,只听他和母亲说:“我来下料,你来缝,四套细伢子衣服一个晚上做出来应该没问题……”
   我听了父母亲的对话,把要给我们做新衣服的消息告诉了弟弟妹妹们,大家虽然没现出那种欢声雷动,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笑着的。此时,我虽还年幼,可作为长子突然觉得父母是那么辛苦,特别是母亲常年在外做上门裁缝,晚上回家还得料理家务。那年月没有洗衣机,洗衣服全靠捣衣棰和搓板。如果是一个有月光的夜晚,从家门前那条小河的埠头传来富有节奏的捣衣声,那就是母亲在为我们洗衣服。孩子总是恋娘的,有时我们兄妹四人也跟着母亲去小河边的埠头,母亲挑着一担衣服走在后面,脸上总是笑着,还不时要我照顾弟妹们别摔跤了,有些大件的衣物,母亲一个人拧不动,我就帮着母亲一人拧一头,弟妹们以为好玩也来凑热闹,母亲呵斥他们:“走开些,别掉到河里去了呀……”不知不觉,月光开始西移,我们又跟着母亲挑着洗好的衣服在她喜爱哼唱的花鼓小调声中回到家里,我们没有一点睡意……
   弟弟妹妹听着有新衣服穿的消息后,那个夜晚一直兴奋着,我们虽然躺在床上,却总是侧着耳朵听母亲踩缝纫机的声音,我们还小声地议论着新衣服有几个口袋,二弟说:“妈妈要是能帮我做一个插钢笔的口袋就好了。”三弟却说:“我要一边做一个口袋就好喽,一边放陀螺,一边放把戏(玩具)。”四妹还小,她却只说要做一件上面有蝴蝶的衣服。
   孩子终究是孩子,还是没心没肺地睡着了。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细细的雨声敲打在被旧报纸糊着的窗户上,二弟醒得最早,他挨个儿地推着我们:“起来,起来,我们看新衣服去喽……”四兄妹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小妹袜子也来不及穿就踩着鞋跟着来到母亲做衣服的房子里,我心里一怔:只见四套新衣服整齐地按大小挂在靠墙的竹竿上,我不由自主地抚摸着自己那套新衣服,上面还留有余湿,显然是母亲刚烫熨不久的。弟妹们见新衣服做好了,一拥而上将各自的衣服拿了下来,目光像聚焦一般定格在衣服上,又像是在寻找什么,只听三弟跳起来说:“嘿嘿,我有袋子(衣服口袋)喽!”忽而他又来看我们的衣服,见我们的衣服都与他的一样,他又笑嘻嘻地坐在小凳上说:“原来我们都有呀!”我们都在翻着比画着各自的新衣服,突然小妹“哇哇”地大哭起来:“我不要,我不要,没有花蝴蝶……”只见她坐在一条小竹椅上,双手不停地抹着眼泪,那套红色的衣服也掉在了地上,我拾起衣服问小妹为什么哭,她说:“妈妈答应给我做有花蝴蝶衣服的,这上面没有花蝴蝶……”边说边不停地哭,我便哄着小妹,拿着她的新衣服并牵着她穿过一条小巷来到灶屋(厨房)找妈妈,此时小妹哭得更厉害,更伤心,见到妈妈,一头扎到母亲的怀里:“妈妈,我要花蝴蝶的衣服,我要花蝴蝶衣服……”
   母亲系着一条蓝色的围裙在洗锅碗瓢盆,灶膛的火苗蹿出灶口红红地烧着,整个灶屋一片热气腾腾,从窗户射进来一束光照在母亲的脸上,我看见母亲的眼睛里红红的,布满了血丝,又是一夜没有合眼……母亲爱抚地拍着小妹的肩膀,抱着小妹在灶膛口小凳上坐下,我便把小妹的衣服递给母亲,母亲一边往灶膛里添柴一边哄着:“小妹乖哈,明年妈妈一定做一套有花蝴蝶的衣服给你穿哈!”渐渐地,小妹的哭声小了,可能是得到母亲的抚慰和承诺……小妹开始有了笑容,母亲趁机将那件红色的新衣给小妹穿上,“小妹,将新衣服试一下给妈妈看看好不好?”母亲刚好给小妹穿上,突然灶膛“砰”的一声响,原来灶膛里正烧着一根楠竹,竹节炸了,并喷出一团火星来,其中一粒火星落在了小妹的左胸上,母亲虽然很快将火星拂去了,却在小妹的新衣上留下了一個黄豆大的小洞,小妹一见便哭得更凶,她直接滚到了地上……
   那时候,乡下过年时,新衣服总是留到大年初一穿,预示着新的气象。中午吃过年饭后,母亲又坐在了缝纫机旁,拿着小妹的新衣反复地端详着那个小洞,突然母亲起身到一个房间里拿出一只旧了的绣花枕套来,其他地方虽然烂了,可枕套上那只绣花蝴蝶仍然栩栩如生,母亲灵机一动,嘴角带着微笑将那只蝴蝶小心地剪了下来,然后放到小妹新衣服的那个小洞上一比,大小正合适,只见母亲笑出声来:“哈哈,小妹有花蝴蝶衣服穿喽……”接着母亲的缝纫机又欢快地响了起来……
   第二天是大年初一,我们都穿上新衣服准备出去给左邻右舍拜年,母亲拿出那件红色的衣服给小妹穿上,小妹突然看到自己的胸前有一只漂亮的花蝴蝶在上面,一下子高兴得跳起来,“我有花蝴蝶衣服喽,我有花蝴蝶衣服喽!”一边笑一边扑向母亲的怀里问着:“妈妈,你不是说明年才有花蝴蝶衣服穿么?”“是呀,我是去年说的嘛,今天不就是明年了吗?”说完母亲也开心地笑了,全家人也笑了……
  责任编辑:李梅
其他文献
在五姐妹中我排行为二,母亲说,我出生三天后才睁开眼睛。在那几天中,母亲忐忑不安,害怕我是个瞎子。当我睁开眼哇哇大哭时,母亲悬了几天的心才落地。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巷子里的流言蜚语是我婆和母亲之间的导火索,四岁那年冬天,脾气倔强的我成了她们婆媳战争的牺牲品。那晚,我撕心裂肺地哭了大半宿,第二天右眼就斜视了。   记忆中,第一次被人耻笑哭着跑回家,面对我的质问,正在纳鞋底的母亲怔住了,扯了半截线绳
期刊
观汉江云海,我来到漩涡镇,顺便到滩上老街去看了看。   滩上的老街,繁忙了千多年,如今只剩几户人家,有青石板明朗朗地匍匐在街面上,述说着岁月的沧桑。滩上的河边,已看不见码头的影子。码头上的石坎梯子,隐蔽在杂草丛中,唯有凸出的几个石条依稀可见。   在此处,碧波荡漾的汉江,与凤凰山溪流汇聚而下的冷水河相遇,冲击出一个大水湾,形成一个滩。滩上的江流,在这里平缓地迂回,旋转着一个大场面,人们叫它漩涡
期刊
我见过父亲在傍晚收工的时候,他大喊了一声:“我们家感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啊。”   那是一个中秋节的傍晚,太阳火红地在西天沉降下去,就像是忙碌了一天逐渐疲惫的父亲。新稻堆在了场上,一个季节的收获已经一目了然。父亲的感谢也是由衷的,他是这堆谷子绝对的主宰,但他们与土地的关系依旧顽固地恶化,入不敷出的日子依旧捉襟见肘。与共和国同龄的父亲,他属牛,乳名也叫“小牛”,在生产队也是“用牛”的。他痛恨这个名
期刊
周末,我坐客车回巴镇探亲,巧遇今年的第一场雪。星星点点的雪花在寒风里飘摇,有的飞向远方,有的落在略显萧索的街上,使人沉闷而压抑。   当我下车站在一家商店的屋檐下等哥哥的车时,一个穿黑色皮夹克,二十多岁光景的男人走了过来,带几分怀疑的神色说出我的名字。我仔细观察他,黑脸,小眼睛,长嘴,与20年前那个叫莫日根的男孩如出一辙。   他确定我的身份后,张口向我要了20元,说自己出门忘带钱,烟瘾犯了,
期刊
又到中秋,月儿又圆,我又想娘了。   中秋之夜,我回到流沙河老家,坐在屋后山上为娘建的“娘月亭”上,明媚柔美的月光尽情地挥洒在四周的山林。娘在对面竹山里永远地睡着了。远山近黛、层层叠叠、树影婆娑,朦胧中好似娘正微笑着向我走来。我与娘、亭与月、故乡与边塞……   娘15岁嫁入何家,那时家中仅有两间破旧的茅草房,真是徒有四壁,一贫如洗,烂木板床上的补丁蚊帐都是娘用稻草搓成的绳子撑在4根竹竿上。为了
期刊
后院的广成姥爷家有一眼井,谁也不记得到底有多少年份了。据村里年龄最长的老人回忆,他的曾祖父说过,打记事起就一直吃这个井里的水。   这眼老井很深,大约有十五六米的样子,水面距地面约五六米。井台四周略高于地面,用四块南山石板铺就。井口外方内圆,石头砌的井沿长年累月被井绳勒出了好多深浅不一的印痕。井壁上长满了墨绿色的苔藓和不知名的小草,常年湿淋淋的,早已看不清井壁砖石的模样。   老井是慷慨的,一
期刊
他说,第一眼看到我的那瞬间,心里说,这小娘以后福气蛮好(我们这儿人把女孩子叫小娘)。潜台词是,嫁了他,我会成为一个有福气的女人。   这话说的是20年前。20年,是什么婚呢?瓷婚。我们两人那天在一个饭馆里吃完饭,算是一个庆祝的仪式。   说说烧菜买菜那些事吧。结婚前,我们俩都不会。他买菜我烧饭,我知道我的手艺不怎么样,不过他不挑剔,总会说“会做就好”。我不明白,为什么在他印象中我不是个会干家务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在母亲的张罗下,卖掉祖上老房子,在城区盖了一栋两间的小楼,有了一方十几平方米的院子。母亲喜欢在院子里种花,我则想着栽树,折中一下,栽了三棵开白花的广玉兰——院墙外一棵,院墙内两棵。广玉兰很给面子,一栽就活,且三五年就枝繁叶茂。春夏之际,玉瓶般的白花,霓裳片片,在阳光的照耀下,跳跃在茂密的绿叶之中。望着那天仙般的花朵,母亲点头微笑,我也为栽对了树而得意扬扬。   逝者如斯夫,白驹过
期刊
秋天,柿子树上的柿子正开得花碰碰的,斑斓的叶子比蝴蝶的翅膀还好看。我妈坐在柿子树下使针线,正说话的当儿,她的电话响了。她眯着老花眼看了看,就找一个平日里通话效果稍好的地方,与她的儿子说体己话去了。我们都懒得挤着耳朵去偷听,不外是说她的儿子都快30岁了,要赶紧找个对象,让她快些抱上孙子的老话。这些话,连风和空气都听得熟悉了。   她接完电话,眉头上一阵喜色掠过,又一阵忧愁袭来,再一声叹气,又低头使
期刊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南太行东麓的农村,家乡是典型的丘陵地形,土薄石厚,干旱少雨,地少产量低,我们姊妹六个,仅靠父母在生产队挣工分维持生活,因而生活十分艰难,缺衣少食,常常忍饥挨饿。当时是大集体时代,以粮为纲,一切服从上級命令。由于干旱少雨,所种粮食品种很少,且多年不变,夏粮小麦,秋粮谷子红薯。   因为穷,吃不饱,这可难坏了以做饭为第一要务的娘!但也没难倒娘,娘是做野菜的高手。家乡山高沟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