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试图通过基因改造蚊子来遏制疟疾

来源 :中国科学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F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外媒报道,4月13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通过改变蚊子的肠道基因,使它们将抗疟基因传播给其物种的下一代,或许可作为一种遏制疟疾的颇具前景的方法。该研究是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蚊子基因进行改造,从而降低其传播疟疾的能力的一系列步骤中的最新一步。如果进一步的研究支持这种方法,它可以为减少疟疾引起的疾病和死亡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蚊子对杀虫剂的抗药性以及疟疾寄生虫对抗疟药的抗药性日益增强,这就迫切需要新的方法来对抗这种疾病。基因驱动作为一种新方法正在接受测试。它们的工作原理是制造经过基因改造的蚊子,当它们被释放到环境中时,会传播基因,减少蚊子的数量或使昆虫不易传播疟疾寄生虫。但科学家必须在将转基因蚊子释放到野外之前,证明这种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基因驱动是控制疟疾的有前景的工具,”该研究第一作者、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助理Astrid Hoermann说,“但我们希望有一个明确的途径,在疾病最常发生的国家安全测试这种工具。”
  在这项研究中,Hoermann及其同事对传播疟疾的冈比亚按蚊进行了基因改造。他们利用CRISPR-Cas9技术在蚊子吃血食后开启的基因中插入一个编码抗疟蛋白的基因。该团队这样做的方式,让整段DNA也能作为基因驱动,可以传递给大部分蚊子的后代。他们最初将该基因与荧光标记一起插入DNA中的三个不同位置,以帮助他们追踪该基因,后来又将标记去除,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基因修饰。
  接下来,该团队培育了这些蚊子,看看它们是否能够成功繁殖并保持健康。他们还测试了疟疾寄生虫在蚊子内脏中的发育情况。他们的实验提供了初步证据,证明这种基因改造的方法可以创造成功的基因驱动力。
  “这些基因修饰是被动的,可以在现场进行测试,并经过严格的监管程序,以确保它们安全有效地阻断寄生虫,而不会引起人们对环境中意外传播的担忧,”研究资深作者、伦敦帝国学院生命科学系高级讲师Nikolai Windbichler解释说。,“然而,一旦我们将它们与其他具有活性基因驱动的蚊子結合起来,它们本身就会变成基因驱动,而不需要任何进一步的变化。因此,我们的方法使基因驱动力离作为一种消除疟疾的策略在现场测试更近了一步。”
其他文献
全球市场分析机构IDC与某电子公司于2020年12月15日联合发布的《2020—2021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市场规模将达到39.3亿美元,同比增长26.8%。  “我们预测,今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整体规模约为63亿美元,2024年将达到172亿美元。”IDC企业研究助理副总裁周震刚说,目前,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规模占整体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市场的87%以上。
期刊
英国维康桑格研究所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名为纳米测序的新方法,能以迄今最高的准确率研究人类组织中的基因变化是如何发生的。这项成果代表着癌症和衰老研究的重大进展。  人体内的组织由分裂细胞和非分裂细胞组成。干细胞在人的一生中不断更新,负责提供未分裂的细胞来维持身体运转。人体中的绝大多数细胞是不分裂的,或者很少分裂,例如血液中的粒细胞,每天可产生数十亿个,寿命非常短;还有大脑中的神经元,寿命更长。  随着
期刊
据国外媒体报道,物种灭绝是指某个物种完全灭绝或者死亡,物种灭绝将影响食物链、食物网和植物授粉等。  6600万年前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鸟儿叽叽喳喳,小型啮齿动物在丛林中互相追逐,全球各地遍布着各种类型的恐龙物种,它们是当时地球上的统治者,但这些生物全然不知自己的生活将发生彻底改变……  突然一颗直径11千米的巨型小行星以每小时大约72400千米的速度撞向地球,它的撞击力非常巨大,以至于形成一个直径
期刊
科学家研究发现,细菌确实能够启动并加速岩石风化成为泥土的过程。  我们脚下的土地面积庞大,似乎一直不变。但泥土究竟是怎么诞生的,却一直是一个谜。科学界用地质学和气象学知识在时间的维度上,解释了这个神秘的问题。岩石通过风化反应形成泥土,但是对于人类来说,这个过程很难观测。  长期以来,人们都相信,有生物参与了这个过程(在地球上,生命活动几乎无处不在),科学家们也从理论上证实了这个可能性。然而,从没有
期刊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正掀起一场以“机器换人”为主要抓手的自动化升级浪潮。无疑,以“机器换人”为特征的升级转型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制造业企业多年来“招工难”“用工贵”的人力资源困境,也助力许多企业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在全球价值链中不断向上攀升,成为兼具品质与价格优势的“中国制造”标杆。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到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所引发的社会效应,例如“机器换人”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及造成的潜在失业风险、技术
期刊
据国外媒体报道,你知道地球上遗传多样性最高的物种是什么吗?有20种颜色的蝴蝶?还是每20分钟就分裂一次、不停发生基因突变的细菌?  事实证明,目前的记录保持者可能是一种生长在朽木上的菌类。与之相对的是猞猁,它们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低。这对猞猁来说可不是个好消息,因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意味着生物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因此对生物是有利的。  遗传多样性究竟是什么?物种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遗传多样性呢?  从本质
期刊
4月9日,备受关注的"人脸识别第一案"迎来了终审判决——杭州市民郭兵诉杭州野生动物世界一案中,法院判决杭州野生动物世界赔删除郭兵办理指纹年卡时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内的面部特征信息和指纹识别信息。"第一案"的落槌,再度激起对人脸识别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安全话题的讨论。如何让人脸识别既便捷、又安全,成为社会各方的关注焦点。
期刊
德雷克塞尔大学的工程师们开发出了一种叫做MXene的涂层和相关新型织物。新的MXene涂层是一种二维材料,具有导电性,已被证明在阻挡电磁波方面非常有效,并可能阻挡有害辐射,还可以编织到服装和其他配件中。  随着制造商将传感和通信技术融入智能织物中,对能够阻挡电磁波的织物需求正在增加。研究人员认为,涂有MXene的织物,可以屏蔽设备追踪和黑客攻击,同时保护人们免受强烈的微波辐射。  可穿戴设备也可能
期刊
目前在很多领域,智能机器人已经可以帮人类完成高危、高难的工作。如今的机器人已不再只是“钢铁战士”,生命基本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赋予纳米机器人“血肉之軀”。  这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DNA机器人,能在纳米尺度上执行任务,因此它可以在人体细胞内发挥作用,这也让很多科研人员看到了其在医疗领域的广阔前景。在2020年10月30日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讲堂上,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化
期刊
科学家知道平菇以蛔虫为食已有数十年历史,现在他们终于知道了平菇毒素的工作机制。  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平菇是肉食植物。很自然地,他们猜测在人类所有的素食食物中,平菇是唯一一个肉食者。  这里的肉是真的肉。线虫也被称为蛔虫,它们拥有肠道、神经、肌肉以及原始的欲望和梦想。平菇能够在与线虫接触时给它下毒,并在几分钟内使其瘫痪。接着,平菇会将自己的纤维注射到线虫身体中,以溶解其中物质,并进一步消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