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使用成为普遍的现象。但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却有利有弊。在具体分析了其利弊的基础上,试图寻出问题的根源,并为更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物理教学;信息技术;运用
随着现代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及网络等现代化技术逐渐普及,巨大地改变着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也很自然地给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带来了改变。早在本世纪初,我国就提出用五到十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如今,教育工作者已经从信息技术使用初期的狂热、惊喜、痴迷中走出,更多地带着疑惑、彷徨甚至排斥的心态去对待。这样的转变因何而起,如何而对和解决?本文从物理教学的实践体验出发,试对此现象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技术时代的便利
信息技术时代给教育者带来的喜悦不是没有原因的,它确实改变了教学的整个过程。大家走出了教材、教参加粉笔的局限,教学本身被无形拓展。
1.信息多元与丰富。现代电脑与网络技术首先使教师获得了原先所无法相比的强大支援,大量丰富的信息涉及知识结构、资源储备、教育方法各方面,教师自身的学习与丰富变得便捷而迅速。通过网络,教师可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可以获得所需的大量素材;可以借鉴别人的教学设计。在过去要实现这些愿望可能需要教师花数倍时间也不见得能够实现,信息技术的魅力不言而喻,难以抵挡。获得丰富资源的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还可以将它们有选择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不必只面对那呆板、平面的教材,获得更多更丰富的信息。
2.多感官的优势。心理学家苏瑞特拉著名的心理实验得出结论,人类在信息的获取方面: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在信息的记忆方而:阅读内容10%,听到内容20%,看到内容30%,听到和看到内容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70%。上述数据足以证明,通过多感官的学习效果远胜过单一感觉的学习效果。现代教育技术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的学习变成整体的综合性的学习。物理课程的学习由于其知识特点,使得它与各感官的联系更密切,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物理教学更充分地显示了其特征。
3.课堂的变化。因为多媒体的介入,使原先书本上呆板的知识可以“灵活”起来。多媒体可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化静止为运动。这些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原本相对抽象,难以通过实验给学生以直观感受的知识,可以通过媒体给学生以生动的展示。我们可以改变时间:过快的动态物理过程如弹簧运动、热分子运动等,我们可以用动画让它慢下来以便我们的观察;过慢的动态物理过程如天体运动我们可以通过动画让它快起来加以认识。我们还可以改变空间:微观物理问题,如原子结构等等,我们可以通过放大图像来了解;当然宏观的对象我们也可以将之浓缩在图像之中加以分析。
二、技术的双刃剑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技也不可能例外。技术拥有绝对优势的同时,自然也潜藏着它的弊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带来了课堂的巨大改变,但这改变并不意味着都是向着良性方向的,很多次生的问题便逐渐被大家所认识。
1.教师主导性受到威胁。由于多媒体的普遍使用,教师大量的精力被课件所牵绊,对于课堂知识的整体把握有时就显得不够充分。加上追求知识的媒体呈现,教师授课时讲解常常不能很好地拓展与迁移。教师作为课堂驾驭的主体,其职责是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并为他们了解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提供有力的支持。信息技术一旦成为课堂的主导,教师必然地沦落为媒体操作工。
2.学生主体性受到威胁。相对于教师,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受到技术的影响可能更大。因为信息技术往往以程序为支撑,虽然很多软件有极强的交互性,但由于在使用过程中教师的以课堂为导向,一般都不去考虑其灵活性。于是,课堂教学就成了教师设计下的课件指挥的固定动作。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怀疑、追问常常变成题外话。课堂应有的拓展与迁移缺失,这是信息技术弊端的重要体现。
3.教学有效性受到威胁。其实,除了师生的主体性问题,就是课件想要传递的知识本身,并不能如想象得那样高效地传达,有时它的效率可能会更低。因为多媒体的多感官效果往往会使学生游离于教师的授课内容,而集中于更影响感官的光影上。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方式对部分知识进行传递,实际上是借助其他感官而降低了学生在抽象思维方面的训练,某种程度上也是教学有效性的下降。
三、“运用”的艺术
通过上述特点与问题的分析,我们会发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是明显的。而出现的问题虽说因技术而起,但其根源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人的“运用”。如何恰当使用技术是当下人类必须思考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必须思考如何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线的物理教学工作者,我有如下思考。
1.坚持为我所用、对学生有利的原则。技术是教育工作的外在手段,既然是手段,就不能过分追求,以免将其本质化。也就是说我们在使用技术手段时,要把控恰当的度。而理想的这个“度”,就是“为我所用,对学生有利”。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就是坚持需要它,利用它。比如遇到相对抽象,难以产生感官印象的物理现象或规律,如分子运动、原子结构、声波、光波、电场、磁场等,鉴于这些知识涉及的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就可以适当引入现代技术手段给学生一些直观印象。对于那些可以通过实验或日常观察的物理现象,我们则应坚持用体验和观察来认识,比如关于力学、运动等知识。当然,无论是实验或是技术手段都是辅助学生学习的。因此,我们还必须通过引导,让学生进行探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从而使他们变直观印象为抽象认知。
2.坚持精心设计,有效拓展。作为一种手段,现代技术不能喧宾夺主,变成课堂的主角。所以,当我们过分追求课件的华美,追求声、色、像俱全时,我们必然就进入了歧途。因为这种追求到了课堂上,不但不能为提高课堂效率增色,相反会成为课堂的重要干扰因素。因此,我们在需要使用包括课件等技术手段时,必须明确运用它要突出的知识重点在哪里,怎样有效地传达信息。比如讲授简谐运动,学生可能会将简谐运动的图象和轨迹相混淆,但弹簧振子振动又太快了,不方便观察。为了使学生更清楚,我用Flash软件把水平弹簧和竖直弹簧振子的振动做成定格模拟的动画,用这个动画来模拟演示,可形象地揭示过程的中间状态,以利于逐步进行研究。动画中的色彩、声效就尽量不夸张或不使用,尽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本身没有对错,有对错的是我们面对它时的态度。将其视为灵丹妙药或洪水猛兽都是极端的,也都是不科学的。客观认识其利弊,巧妙地加以利用,一定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更佳的效果。
关键词:物理教学;信息技术;运用
随着现代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及网络等现代化技术逐渐普及,巨大地改变着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也很自然地给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带来了改变。早在本世纪初,我国就提出用五到十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如今,教育工作者已经从信息技术使用初期的狂热、惊喜、痴迷中走出,更多地带着疑惑、彷徨甚至排斥的心态去对待。这样的转变因何而起,如何而对和解决?本文从物理教学的实践体验出发,试对此现象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技术时代的便利
信息技术时代给教育者带来的喜悦不是没有原因的,它确实改变了教学的整个过程。大家走出了教材、教参加粉笔的局限,教学本身被无形拓展。
1.信息多元与丰富。现代电脑与网络技术首先使教师获得了原先所无法相比的强大支援,大量丰富的信息涉及知识结构、资源储备、教育方法各方面,教师自身的学习与丰富变得便捷而迅速。通过网络,教师可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可以获得所需的大量素材;可以借鉴别人的教学设计。在过去要实现这些愿望可能需要教师花数倍时间也不见得能够实现,信息技术的魅力不言而喻,难以抵挡。获得丰富资源的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还可以将它们有选择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不必只面对那呆板、平面的教材,获得更多更丰富的信息。
2.多感官的优势。心理学家苏瑞特拉著名的心理实验得出结论,人类在信息的获取方面: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在信息的记忆方而:阅读内容10%,听到内容20%,看到内容30%,听到和看到内容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70%。上述数据足以证明,通过多感官的学习效果远胜过单一感觉的学习效果。现代教育技术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的学习变成整体的综合性的学习。物理课程的学习由于其知识特点,使得它与各感官的联系更密切,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物理教学更充分地显示了其特征。
3.课堂的变化。因为多媒体的介入,使原先书本上呆板的知识可以“灵活”起来。多媒体可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化静止为运动。这些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原本相对抽象,难以通过实验给学生以直观感受的知识,可以通过媒体给学生以生动的展示。我们可以改变时间:过快的动态物理过程如弹簧运动、热分子运动等,我们可以用动画让它慢下来以便我们的观察;过慢的动态物理过程如天体运动我们可以通过动画让它快起来加以认识。我们还可以改变空间:微观物理问题,如原子结构等等,我们可以通过放大图像来了解;当然宏观的对象我们也可以将之浓缩在图像之中加以分析。
二、技术的双刃剑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技也不可能例外。技术拥有绝对优势的同时,自然也潜藏着它的弊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带来了课堂的巨大改变,但这改变并不意味着都是向着良性方向的,很多次生的问题便逐渐被大家所认识。
1.教师主导性受到威胁。由于多媒体的普遍使用,教师大量的精力被课件所牵绊,对于课堂知识的整体把握有时就显得不够充分。加上追求知识的媒体呈现,教师授课时讲解常常不能很好地拓展与迁移。教师作为课堂驾驭的主体,其职责是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并为他们了解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提供有力的支持。信息技术一旦成为课堂的主导,教师必然地沦落为媒体操作工。
2.学生主体性受到威胁。相对于教师,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受到技术的影响可能更大。因为信息技术往往以程序为支撑,虽然很多软件有极强的交互性,但由于在使用过程中教师的以课堂为导向,一般都不去考虑其灵活性。于是,课堂教学就成了教师设计下的课件指挥的固定动作。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怀疑、追问常常变成题外话。课堂应有的拓展与迁移缺失,这是信息技术弊端的重要体现。
3.教学有效性受到威胁。其实,除了师生的主体性问题,就是课件想要传递的知识本身,并不能如想象得那样高效地传达,有时它的效率可能会更低。因为多媒体的多感官效果往往会使学生游离于教师的授课内容,而集中于更影响感官的光影上。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方式对部分知识进行传递,实际上是借助其他感官而降低了学生在抽象思维方面的训练,某种程度上也是教学有效性的下降。
三、“运用”的艺术
通过上述特点与问题的分析,我们会发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是明显的。而出现的问题虽说因技术而起,但其根源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人的“运用”。如何恰当使用技术是当下人类必须思考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必须思考如何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线的物理教学工作者,我有如下思考。
1.坚持为我所用、对学生有利的原则。技术是教育工作的外在手段,既然是手段,就不能过分追求,以免将其本质化。也就是说我们在使用技术手段时,要把控恰当的度。而理想的这个“度”,就是“为我所用,对学生有利”。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就是坚持需要它,利用它。比如遇到相对抽象,难以产生感官印象的物理现象或规律,如分子运动、原子结构、声波、光波、电场、磁场等,鉴于这些知识涉及的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就可以适当引入现代技术手段给学生一些直观印象。对于那些可以通过实验或日常观察的物理现象,我们则应坚持用体验和观察来认识,比如关于力学、运动等知识。当然,无论是实验或是技术手段都是辅助学生学习的。因此,我们还必须通过引导,让学生进行探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从而使他们变直观印象为抽象认知。
2.坚持精心设计,有效拓展。作为一种手段,现代技术不能喧宾夺主,变成课堂的主角。所以,当我们过分追求课件的华美,追求声、色、像俱全时,我们必然就进入了歧途。因为这种追求到了课堂上,不但不能为提高课堂效率增色,相反会成为课堂的重要干扰因素。因此,我们在需要使用包括课件等技术手段时,必须明确运用它要突出的知识重点在哪里,怎样有效地传达信息。比如讲授简谐运动,学生可能会将简谐运动的图象和轨迹相混淆,但弹簧振子振动又太快了,不方便观察。为了使学生更清楚,我用Flash软件把水平弹簧和竖直弹簧振子的振动做成定格模拟的动画,用这个动画来模拟演示,可形象地揭示过程的中间状态,以利于逐步进行研究。动画中的色彩、声效就尽量不夸张或不使用,尽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本身没有对错,有对错的是我们面对它时的态度。将其视为灵丹妙药或洪水猛兽都是极端的,也都是不科学的。客观认识其利弊,巧妙地加以利用,一定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更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