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韵在平原翻滚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fengz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昼一抬腿幡然醒来
  黑夜又被锄头翻过去
  披着金发的太阳被鼓声催升
  从田头一节节跃出
  庄稼竖起耳朵
  飞鸟收拢翅膀
  听吧!平原血管里流出来的颤音——
  
  生命的复苏
  从一根粗圆的竹筒说起
  清瘦的手指击打竹胎
  土地的心脏砰砰跳动
  如火热青年
  面对美丽的情人骤然脸红
  中空的竹管是天然的鼓魂
  生死一瞬间
  在民间说唱艺人乡韵里
  连着高山与河流
  
  灰色长袍沿着村庄行走
  平底布鞋踩着云朵移动
  树木起伏的呼吸
  歌唱英雄的故事
  平展展的麦地是荧屏
  弯曲的小路是特写
  黑黢黢的泥泞啊
  诉说着苦痛的呻吟
  
  炊烟从来没有这么听话
  宁静如草叶上的露珠
  庄稼如同蓝色的睡眠
  血管里酝酿着不甘平静的风暴
  精神被现实放逐
  在另一个世界
  紧紧抓住蓬松的稻草
  
  每一个豪杰都是新鲜的
  他们左右历史,改变时代的轨迹
  或歌或泣,每一幕都动人心魄
  永恒的旋律有节奏地飘荡
  尽管是局外人
  照样被感染得分不清身处何方
  
  那些口口相传的传说来自朴实的村庄
  宣扬道德,歌颂智慧
  赞美热情,抒发忧伤
  在真实与虚幻之间寻找平衡
  狐仙,美丽而又聪明的仙子
  主持世俗做不到的正義
  被香火笼罩的低矮仙府
  绿油油的光亮令你不敢对视
  油然而生的敬畏是铁铸的事实
  
  古老的信仰
  鸟兽的唇会吐出人类的语言
  代表至高无上的旨意
  守护宇宙运行的规律
  有时它们更能分辨事实
  用坚守去对抗邪恶
  假如它们对“上”的欺骗被说出
  灾难会降临人间
  守护秘密也是一种美德
  
  有个石人背后刻着字
  从黄沙滚滚的河里显现
  预言着乡亲刘福通
  会到大城市里舞刀弄枪
  随着鼓声:起来,呐喊吧!
  英雄的后代都是勇士
  江淮儿女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绝望
  我们拥有战士的体魄和酒神之魂
  
  酒,务必要辣,一下子辣到心里
  灵魂的灼热与肉体的疼痛同步
  深入骨髓的自我才会醒来
  坚毅好勇的性格
  随时迎战河对岸的金人
  一次次拿起弓箭,举着锋刃
  与马背上的敌人厮杀
  金属与人骨碰撞的声音
  在沙河两岸回荡千年
  
  大河滚滚,黄沙泛起
  该掩埋的都已掩埋
  汉人将军的叹息
  不知被风吹到哪里去了
  烽烟被炊烟代替
  草木年年更替,依然那样茂盛
  一代又一代男子汉回归黄土
  他们的英雄事迹被人们纷纷传颂
  
  偶尔需要奇迹
  驴车跑得比马还快
  驮着大地的颤音
  骏蹄一迈就到了黄河
  说唱艺人常常以庄严虔诚的语气
  把神灵感动
  并按照百姓的心意
  救苦救难,普度众生
  
  雨水、阳光被贮藏
  阴天的时候拿出几块炫耀
  简板一敲,指肚就与竹筒共振
  从傍晚一直到灯下
  草垛藏着智慧的灵魂
  人们驻足停留
  麦粒在手中开始发芽
  孩童眼中尽是渴求的目光
  
  师徒的缘分带有天意
  必须拒绝三次,还要考察三年
  在母亲面前桀骜不驯的牛犊子
  最终屈服于无形的鼻环
  为了解事物的本质
  最终迷失在寻找的路上
  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呢
  有时候进入反而是远离
  
  一人分饰多角,矛盾互相对立
  时而目光清澈如水
  化作闺房娇羞的新娘
  时而吹胡子瞪眼
  指挥千军万马指挥若定
  一板、一鼓
  撑起世界的舞台
  是善是恶,是丑是美
  “全由一人安排”
  
  淮风吹拂的大地是我们的母亲
  飞鸟张开翅膀
  太阳踉跄着说着感恩的颂词
  感谢大地的朝拜与供奉
  来自泥土中的嘴巴
  携着地心深处的启示
  卑微的、高贵的
  在说书艺人面前没有等级之分
  最低矮的下九流接纳了乡贤的敬意
  大鼓书代代相传
  你我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故事的主角
  
  牛羊肥美,背上是勤劳的种子
  粟米被奉献,向着明晃晃的智慧
  江河在掌纹中流淌
  燃烧的舌头
  亮光可以与太阳媲美
  冬去春来,麦子绿了又黄
  河水干了又涨
  喜爱热闹的农人
  一次次树荫下聚集
  人生好比永不谢幕的舞台
  重复上演的剧情
  环绕着虫鸣
  在回顾过去的细节中
  升高,为早已耳熟能详的结局唏嘘
  
  盛大的叙事一丝不苟
  死者与生者平起平坐
  辉光笼罩着沉重的眼皮
  直到星星打起哈欠
  他们起身,周围的一切跟着起身
  失去的不难掌握
  每一个动人的瞬间
  都在丰盈着贫乏的光阴
  
  平原上漫步,寻访接近消失的艺术
  可以丢失岁月
  不可以失去求索的灵魂
  从长江到淮河
  永不停息的浪花翻腾
  每一个水流的漩涡
  都有生命的回声
  对它了如指掌的村民
  血液里与河流有着同样的魂魄
  沿着河滩上先民的足迹
  写下古老冗长的笔记
  王长征,安徽省界首市人,现居北京。作品见于《中国作家》《诗刊》《延河》等报刊。著有诗集《漂在北京》《鹿鸣》《心向未来》。荣获第二届中国长诗奖、安徽省年度青年诗人奖。
其他文献
你从先秦牧场的马蹄声中驰来  千山的岩石沉淀着你的大略雄才  马刨泉的清磨浓隃麋墨  泼洒你披甲执锐的风采  千年烟垒烽火台  犹闻杀声战鼓骇  热流在宽阔的血管里奔涌  一泻千里的豪气啊  把一統华夏的帷幕拉开  你从夕照延月的石门里涌来  朝流携霞向东去  斜阳横渡燕入怀  韦庄悠悠千阳阁中吟名篇  东坡开樽龙泉寺旁赋豪才  精美的石头唱着歌  似金的沙砾诗意澎湃  波涛的鸿笔啊  册印出秦时
期刊
用黄土堆起的露台  替自己打座禅修  見证两千多年的道德传承  我羡慕先贤的智慧  赋予一堆黄土生命和灵光  露台不生长时间  却生长敬畏和思念  露台没有泉水  却常常饱含热泪  露台是时间打的一个结  是大地完成的一次托举  站在露台之上  我用目光抚慰每一棵草木  让它们发出善良之光
期刊
千湖之轩,古木环山,篱畔草香。步燕伋书院,青砖老瓦,墨文迎客,彩蝶飞窗。话古围炉,田园诗献,師友同登公益廊。清音咏,看名师传道,曼舞霓裳。  远离城市熙攘,一隅避、茶烟山涧扬。有清溪映衬,丹青悬壁,飞霞落雨,儒册千箱。耕读传家,剪词握韵,追史编文书架墙。崖畔站,忆先贤风范,志阔翱翔。  责任编辑:李 瑾
期刊
苏仁聪的这组诗中,“故乡”一词多次出现,在“返乡”和“离乡”间生发出自己对故乡和生命的真实感受。返乡时,归属感和陌生感并生;离乡时,一名身在边界的游子,所见所听之物皆可勾起漂泊和思乡之感。无论烟囱、杂草、时节、征途,一切琐碎与日常皆可入诗。在其交互中,诗人以“我”的存在去感知生活、感受生命,建立自我与现实的联系,发现生活中隐藏的真实和诗意;围绕对生活细节和苦难的体验,以日常话语抒发真实情感。  从
期刊
苏 南  本名周赛男,1991年生于湖北房县。湖北省作协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中国校园文学》《湘江文艺》《山东文学》《广西文学》《边疆文学》等刊。现居南京。  一  薄暮时分,长短不一的鸟鸣繁密如槐花,此起彼伏,接连不断,锦鸡早已啼过几遍,我在小院里焦急地走来走去,渴望在临行之前再见祖母一面。天色暗了下来,灯光下的老槐树摊开成一个摇曳的黑影,枝叶间漂浮着几缕淡淡的光线,像槐花又像白雀儿。二伯从堂屋
期刊
秦腔  沿着渭水流域向西  天地在落日下  像涂抹了一层苍凉的灰  果树苗分列高速公路两旁  在不断消逝的后视镜中  呈现出现世的恍惚  这里的山水和子民  皆有帝王的神色  层峦辽阔,掩盖了峥嵘  犹如这一壶盛怒般的老酒  在喉头含着一声嘶吼  大雪日忆苏蕙  在武功,雪是冷却的火焰  燃烧在季节深处。当我  跨过渭水,踏上苍莽的北部平原  第一片雪  落上我温热的掌心  这天地间思念一般的白 
期刊
回味  需要挪动所有和秋天有关的句子  才能努力凑齐,丰收的记忆  原野上的矢车菊早已枯萎了  北方的天空,越来越高  必须再加一件衣衫  才敢迈出这扇敞开的大门  如果继续向往风雪凄迷  还得往甘南的深处行走  ——母亲说,煤炭稍微不够  又囤了一些。她离开的时候  已经泥好了过冬的火炉  所有的土地都继续荒芜着  我也已经很久没有梦到您了  拆除多年的老木屋,就成了  夜半失眠的唯一缘由  突
期刊
故乡花开  七月,故乡花开  而我,正囿于雪的悲伤  翻山越岭也接近不了一朵夏花的  灿烂  我滞留于城市的雾霾和拥挤  背影模糊、哀伤。不知道故乡  已开阔、明朗  荷花一朵接一朵地怒放  我忘记花期,忘记盛放  并极力遮蔽内心的光芒  巴不得退回荷塘,退回柔软而温暖  的淤泥。重新生长  而你,竟然穿越幽暗  抵达明亮。在我的故乡  见证了一次盛大的开放  你说:荷花开的时候很漂亮  作为从中
期刊
一  水面离这里遥远,在一丈开外  楹联间呈现出绿色的亮斑  位置有些偏差,无法得到缓解  直奔主题的人,大多有明确的方向  那身黑色素袍,也是他们的黑色铠甲  苍白的脸庞,长发掠过一丝  迷茫而哀怨的眼神  那个乱点鸳鸯谱的人早已逃离  对某些绚烂色彩,视而不见  葡萄园的亮光,隐约灼伤的肌肤  坍缩毁塌的沟豁,数万片无花果的  树叶,从它的腰间滑落  眼前的风景正迅速沦为一派废墟  一个孤独旅
期刊
我是2016年开始写作现代诗的,三年来,我将近写作现代诗三百余首。尽管多数作品都还停留在诗歌的门外,但我对诗歌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信仰却日渐蓬勃。这是因为一首好诗总能给我带来生命最真实,最本真的体验。“真”也是我一直恪守的写作准则。  “真”首先是感觉上的“真”。我们写一首诗,首先一定要传递一种感觉。叶嘉莹先生反复强调,诗应当传递一种感发的力量,也就是要兴发感动。如何兴发感动,我认为就是要传递出作者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