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世界秩序的演化

来源 :文化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98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纵横》2015年6月刊封面专题“再造‘丝绸之路’”,在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讨论中,将该战略与世界秩序之间的关系,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等纳入了视野,提出了一系列值得认真思考的话题。
  “一带一路”战略是在中国经济迅猛崛起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浮现出来的。无论该战略还是中国的经济崛起都不是在真空中实现的,而是在一个大的国际秩序下展开。该一秩序由美国主导,以世界市场作为其最基本的约束条件;以国际安全秩序提供最根本的保障;以全球几大经济组织为世界市场提供基本的法权架构,约束、引导着国际贸易秩序和国际金融秩序,该诸法权架构又伴随着现实的国际商品、资本的流动过程而缓慢地调整着自己;国际价值观体系则为前述所有这些提供正当性的辩护,以及作为外在的衡量标准,国际舆论依此对于现实状况加以评判。
  但是今天,这一秩序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都面临着重大的挑战。物质挑战主要来自中国的经济崛起。中国因为加入了美国所主导的世界秩序而崛起,在此过程中,依凭着各种要素价格的优势,以及又搭上了创新经济的顺风车,因应着制造业流程大规模外包的势头,促成了实体经济的全球再布局,导致了全球的经贸失衡,转移了就业机会,影响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并对许多国家的财政约束带来冲击。
  精神挑战则主要来自伊斯兰世界。美国所主导的世界秩序,是以形式正义作为其基本追求的,因为只有形式正义才能让各种不同的信仰共同体找到共存的基础;但是由于美国独家垄断对于该一形式正义秩序的执行权,使得它会把一些自利的行为掺杂进来,从而导致形式正义之下蕴含着一系列的实质不正义。以及,既有的秩序中,就政治、安全层面而言,伴随着对于非西方世界的某种压制;就经济层面而言,它过于重视生产,而忽视了分配,导致了经济生态很脆弱的伊斯兰世界,社会因此而陷入某种撕裂状态。这也是前述实质不正义的呈现。伊斯兰世界对于这些实质不正义的质疑,其温和的一端表现为对于西方的批评,极端的一端则表现为恐怖主义活动。
  对于这两个层面的挑战,究竟该如何理解,考验着中国的实务界与学术界的智慧。中国所引起的物质层面的失衡,意味着现有的经贸规则安排有可能已经不足以应对,世界需要新的公共品被提供出来,“一带一路”战略正是这样一种新的公共品。但是这一新公共品,是否足以解决既有的物质失衡问题?这是必须正视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它是否足以在精神层面上回应伊斯兰世界提出的挑战,也就是对于种种实质不正义给出回应?这不仅仅是因为“一带一路”要从世界上大部分伊斯兰地区穿过,更是因为世界秩序的重构,并不仅仅是个金融工程学的问题,同时也是世界伦理的重构的问题。倘若没有了这后一工作,则重构中的秩序无法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各种努力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无疾而终,坏的结果则难以逆料。
  《文化纵横》该期专题的系列文章,提出了很有趣的思考。它们给出的答案未必足够令人满意,但是其对于问题的揭示,则是足以供人回味的。
  ——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 施展
  08年的四川地震是中国人民遭受的一次巨大的灾难,但是却也促生了学术界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国内学者们聚焦于灾后的社区重建和文化传统的保护;海外中国研究学者则热衷于阐释地震引发的中国社会变革,尤其是灾后救济和重建过程中慈善志愿团体的兴起及其对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影响。《新北川:羌族文化再造进行时》一文耳目一新地将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熔于一炉。围绕文化形态上的地方建设(place-making)这一主题,展示了各级政府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的权力运作,同时挖掘了人类学家最关注的当地人的能动性,及两者之间矛盾而又意味深长的互动。这其中最有趣的还是当地人,包括汉人农民和文化上已经不那么“羌”的羌族,如何在国家重建的政治工程和旅游市场发展的双层舞台上重新学做“羌族”。作者援引了北川当地民族艺术团体的活动,告诉我们民族舞蹈和由此展开的一系列艺术形式如何建构其实践者的族群认同。期待后续研究,尤其希望能够看到在更为日常生活的层面上北川的普通人如何理解族群,以及它在当前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脉络下的意义。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钱霖亮
  一万个人眼中就有一万个“一带一路”,所言非虚,敌对者看见“霸权扩张”,拥护者鼓呼“大国崛起”。即使将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主要议题集中在一起,类似“一带一路”这般充满诸多争议,逼得各方纷纷表态“站队”的,也殊为罕见。中国官方对“一带一路”的表述虽与古时丝绸之路相联系,但实际上并不在历史上着墨过多,取而代之的是一套技术性的、强调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表述。但论者大多意识到这一议题本身所身处的历史脉络及所面临的文化政治版图。不过,值得玩味的一点是,无论是在对地缘政治的历史追溯还是在对替代性政治解读的分析中,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以及作为其题中之义的国际主义视野)经验似乎都是一个缺席的存在。是因为巨大挫败而丧失了跻身讨论圆桌的合法性?至少从表面看,“一带一路”仍旧受制于后冷战格局下的世界观,在抽离了革命的二十世纪的经验叙述之后,它真的能突破“文明冲突/和谐”的陈词滥调么?
  —— 陈婴
其他文献
中国的国营企业建立于计划经济时代,伴随着1980年代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这种国家主导的企业经营模式遭到各方面的批评,其中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认为当时企业内部物质激励的缺位,带来工厂生产过程中懒散状态的普遍存在和劳动效率的低下,而本文基于对若干城市近百位退休工人的深度访谈,重新解读了计划经济时代国企劳动管理中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并指出毛泽东时代的国企工人虽然是理性的行动者,但他们的理性,从来不是“赤裸裸
期刊
近年来,国际关系学界高度关注中国外交政策的连续性与变化,希望由此预测中国未来的国际战略,并就“和平崛起”的可能性问题发生了基本分歧。事实上,不止西方政治学家,中国学术界在相关问题上也面临着相同困扰,一方面试图将中国界定成国际事务的参与者,在既有政治格局中谋求战略定位,另一方面又试图以中国立场解释世界体系,甚至要为未来的世界秩序提供“中国特色”的理论指引。两项目标有所乖张,从而引发一系列学术争鸣。但
期刊
直接的军人统治在当代世界已经屈指可数,它们要么让位于选举式民主,要么转化为某种更具现代性的威权统治。东南亚的缅甸,也正在经历着这一变化。2011年以来,缅甸开启了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进程,军人政府的外衣逐渐褪去,一个新的政治体系逐渐成型。  2015年4月,总部位于布鲁塞尔的知名智库国际危机集团(The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就缅甸即将到来的秋季大选发表选情报告,系统
期刊
对中国父母来说,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如何教育好下一代是人生的重大课题,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婴幼儿教育必须从胎教开始,国内的学前幼儿教育产业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中国“虎妈”更是扬名中外,成为中国式教育的一种典范。然而在生活成本日益升高的现代中国城市,做“虎妈”并不那么容易,各种学前教育和课外教育意味着更多的时间与经济投入,家长高度的社会压力和孩子高度的学习压力可能会引起更多的家庭矛盾甚
期刊
@方然: 占领中环是典型的左翼思潮,组织者被港独派、本土派批为“左胶”、“大中华胶”。与此同时,内地的右翼舆论攻击,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香港青年出现了极速右倾化、极端化的趋势,泛民势力被本土派不断挤占。如果不能及时遏制两地右翼思潮,发生冲突是难以避免的。  @ la thom: 作为一个近距离的接触者,我认为朝鲜族的确已经是一个独立的族群,不只是之于中国各族,在韩国也是如此。韩国人将同种同语的族群分为
期刊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8月  陆建德推荐:最近读《章士钊全集》(文汇出版社,2000年),感想颇多。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一文的主要论点从来没有得到认真的回应,非常可惜。任何关于运动的界说往往要从历史的分期以及种种相关的假定开始,但是历史如同长河,有其延续性(不论我们是否喜欢),“新”、“旧”犬牙交错、难分彼此。严复、章士钊、杜亚泉论辩时长于说理,但是新文化运动以后,晚清激进派诉诸情感或
期刊
中信出版社,2015年7月  许纪霖推荐:道德进步的标志是什么?人类文明进化的尺度何在?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美国学者斯蒂芬·平克提出了一个标准:看人类生活中暴力和痛苦减少的程度。他用大量的数据、图表和故事证明,按照这个标准,人类在道德上的确有很大的进步:在国家组织尚未出现的漫长时代里,因暴力冲突而导致死亡的比例约为15%,可是到了烽火连天的20世纪,战争造成的死亡只达全世界人口的3%;在尚未形
期刊
[文章导读]在昆明的拆迁大计中,宏仁村只是无数历经“台风过境”的普通村庄之一,而当野火烧尽,看似卑微如野草的基层力量却能趁着喘息的契机迅速自我修复并重生。在拆迁与造城运动试图重建城市环境的同时,往往忽略了表面上破败的传统民居环境其实并不萧条,对于文化传承来说,失去宏仁老村一般的“废墟”或许也意味着整个传统文化的生存土壤将要面临萎缩。新旧交替之间,我们应该审视不可逆的生存空间更迭给城市文化根基造成的
期刊
商务印书馆,2011年9月  马立诚推荐:1998年3月,我出版了《交锋》一书之后,有一次和近代史学者茅海建吃饭。他对我说:“你应该看看李剑农的《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你的《交锋》和这本书同类。”  后来我买到了中华书局出版的这本书。这本书1930年由上海太平洋书店首版,引起轰动,4年内印行四版。这本书以生动简练的笔触和详实的资料描述了1898到1928年30年的中国政治。清末朝廷的挣扎,立
期刊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年5月  解玺璋推荐:李向东、王增如夫妇所撰《丁玲传》,是当下丁玲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丁玲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性存在,长期以来,已经根据不同的需要被涂抹成各种颜色,两位作者所做最重要之点,即为之清污,恢复丁玲的本色。  他们应该庆幸,一是作者王增如曾经担任晚年丁玲的秘书,有机会接触大量不为外人所见、所知的私密材料;二是丁玲在现当代文学史,以及中共党史上的特殊地位,特别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