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一、昭通汉族的历史渊源
云南省的汉族是云南的主体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二。汉族的历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华夏族。至汉朝,汉族名称正式出现使用。公元前310年秦国武王时曾派遣军队官吏和移民充实其管辖蜀郡西南的姚府(今楚雄、姚安一带),标志着中原王朝对云南地区统治的开始,也是汉族先民进入云南的开始。
二、昭通丧葬习俗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人只要出生以后都难免一死。对于个体而言,死亡没有什么特别的重大的意义,对于社会群体而言,死亡的意义就是一种“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社会生活中,“养生送死”的方式各有不同,丧葬仪式所呈现的文化形态自然有所差异。丧葬礼仪是死者的后代子孙对长辈最后一种尽孝的形式。为了体现孝子贤孙对长辈的孝敬之情,哀戚之心,昭通汉族地区的丧葬仪式仪规非常繁缛。
(一)昭通汉族地区丧葬仪式
死者子孙不能因为长辈的离世而有所怠慢,初丧礼仪中搬铺仪式、沐浴更衣仪式、饭含仪式,覆面仪式、招魂和送魂仪式等都包含有孝敬之意。比如沐浴更衣仪式,既是让死者干干净净地到达阴间,为祖先所收容,又表达了这是生者最后一次侍候死者。第二,对长辈去世的哀痛之情。对长辈去世的哀痛之情既是自然流露,又是孝的体现。在整个葬礼过程中,晚辈们竭力渲泻内心的哀痛之情,同时又都在精心自塑“孝男孝女”的光辉形象。对于哀痛的设计,其中有两个方面是必须注意的,一是必须有哀伤的表现,否则便被视为不孝,二是哀伤要适度,不能以死伤生。我们以出殡时的哭丧仪式为例。出殡时必须有全体后代的哭声,而且哭声要大,如果出殡没有哭声相伴,就会被别人笑话,其后代子孙也会被人视为不孝。为达到效果,民间还出现了职业性的哭丧者,专门替人哭丧。哭丧还有特别的讲究,哭的内容和形式都有相应的规定。死者葬后,还会定期举行一些活动或仪式,以维持与死者的关系,同时体现“念祖怀亲”的孝道观念,这些仪式包括守孝、服丧、扫墓、祭祖等等。
(1)报丧
报丧一般由死者的直系家属向亲朋好友告知自己家中的丧事情况。如果是父母逝世,则由死者亲身儿子报丧,一般都是由死者的大儿子带领其他兄弟去报丧,报丧过程中,报丧人要向从自家亲戚里面最大的长者一次排序报,由报丧人告诉收讯人家中人情况。然后被通知到的人给安慰,给予一些米和一些钱币(一般是很早以前的一分两分的钱币)。然后报丧人按照被报人与家里远近的关系,给一些东西,比如麻线、白包布等。
(2)主持
一般主持的人是家里特别信任的长辈或者是某个“先生”,很多家庭都长期以来都请一个“先生”来主持。这位“先生”一定是那种德高望重还有一些手艺的。比如师傅要会给去世了的人洗澡、换衣服、以后去世的人下葬的时候在挖好的墓穴里需要画龙等手艺。
在死者安置在守亡地的时候,根据算命“师傅”推算的时间周期来安置逝者要在家安置多少天,然后在死者落下最后一口气以后的两个小时,就必须给死者举行沐浴更衣仪式,既是让死者干干净净地到达阴间,为祖先所收容,又表达了这是生者最后一次侍候死者。洗澡必须是用白酒洗,不能碰到一滴水。死者的家人都要在厅堂外跪地守候,表达对长辈去世的哀痛之情。对长辈去世的哀痛之情既是自然流露,又是孝心的体现。洗完澡以后,“先生”就会给死者穿衣。一般是上装七件下装五件。
(3)对亡者的安置
安置死者的时候,会按照算命“师傅”的要求,头朝哪个方位、脚朝哪个方向。哪个方向是死者可以到达极乐世界的方位,哪个方位是可以为子孙带来福气的方位。按各个方位把棺木摆好以后,把死者抬入棺木内,死者头起的地方摆放放香案,脚部地方摆放一个香案,还有寺庙里面求来的“师傅”写好的祈祷文、经文、经幡等还有烧纸的火盆,跪拜的蒲团。棺材下方摆放一盏指路灯。是香油灯,全天24小时一定不能熄灭的一盏灯,是为死者指路,通往极乐世界的一盏明灯。
(4)亡者身上带的器具要求,种类
根据死者家家庭情况以及死者的辈分来佩戴,如果是男士一般会在胸口的地方摆放一枚玉石或是死者生前佩戴的物件。在死者身旁会摆放一些死者生前喜欢把玩的一些东西。所有物件都不能带有铁的东西,一般是玉石、陶器或者是一些其他的物件。如果是女士,在给死者化妆以后,会给死者佩戴耳坠、戒指、玉镯或者死者生前喜欢的首饰。在死者棺材旁边,都会摆放两个纸扎的玩偶,俗称“丫头娃子”。就是给死者使唤的佣人。
(5)送丧
出殡时的哭丧仪式,出殡时必须有全体后代的哭声,而且哭声要大,如果出殡没有哭声相伴,就会被别人笑话,其后代子孙也会被人视为不孝。哭丧还有特别的讲究,哭的内容和形式都有相应的规定。葬后对长辈的哀悼之情,子孙后代与长辈的关系并不随着葬礼的结束而停止,生者与死者的对话,死者与生者的纠葛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有的甚至持续到生者的生命结束,这也符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精神。
在送葬过程中,死者的家属要跪地长拜,还有跪棺仪式,死者至亲后代不分男女都跪在地上等待过棺,一般来回三次,过棺完后,跪拜的每一个人都会领到一点红糖,生者要吃完表示尊重。
死者葬后,还会定期举行一些活动或仪式,以维持与死者的关系,同时体现“念祖怀亲”的孝道观念,这些仪式包括守孝、服丧、扫墓、祭祖等等。
三、传统民俗优劣的比较分析
1、优点
中国传统的“礼”制,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等级制度,因而在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包含有明显的等级观念。我们可以从丧葬礼仪发展史中可以窥见这一特点。中国的丧礼葬礼自周代以来历代均有改革而且繁简仪式也有所不同,但是长久以来均以汉族为代表,其基本观念也始终未曾动摇。在今天大家都很匆忙的时候,像春节这样的国家性节日都不能让所有人都聚集在一起,但是丧葬这样的事情,是可以再次聚拢全家人的。让离散很多年的人们再次在一起,为了家人祈福。
2、不足
生者为了最后“尽孝”的攀比心理,越发严重。在仪式上更加华而不实,在礼仪上显而易见的没有太多对于死者的哀伤,而是更多的是在造福子孙后代,祈祷的都是后代的升官发财。
请客吃饭,铺张浪费越来越严重。
四、从民间丧葬习俗中体现出的人性则哲理
通过丧葬礼仪活动达到家室和宗族的和谐。丧事的处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行为,它往往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行为。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葬礼是一件大事,也是民间各种仪式中最为隆重,也最为铺张讲究的仪式,丧事不是由几个人单独完成了,而是需要家族成员的参与。葬礼是公开性的活动,也是一次社会聚合的机会,通过葬事的处理达到家庭的和谐,家族内的相互了解和和睦,达到了邻里之间的互助,尤其重要的是,通过丧葬礼仪活动,达到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由此可见,丧葬礼仪的和的功能以及教育功能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丧葬礼仪中还含有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比如“入土为安”的观念就是一个明显的写照。
参考文献:
[1]《从民间丧葬习俗看中国人的生死观》 《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4年02期 王娟
[2]《死亡与中国丧葬文化》 《北方论丛》1996年 第5期 靳凤林 河北大学马列教研部
[3]《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文化价值观》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 第2期 龙江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4]《仪式与意识:对丧葬的解析》 《文化学刊》 2008年02期 李建宗
作者简介:
洪露(1990-),女,汉族,云南昭通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专业:少数民族艺术(工艺方向)。
郝云华,副教授,单位: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一、昭通汉族的历史渊源
云南省的汉族是云南的主体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二。汉族的历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华夏族。至汉朝,汉族名称正式出现使用。公元前310年秦国武王时曾派遣军队官吏和移民充实其管辖蜀郡西南的姚府(今楚雄、姚安一带),标志着中原王朝对云南地区统治的开始,也是汉族先民进入云南的开始。
二、昭通丧葬习俗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人只要出生以后都难免一死。对于个体而言,死亡没有什么特别的重大的意义,对于社会群体而言,死亡的意义就是一种“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社会生活中,“养生送死”的方式各有不同,丧葬仪式所呈现的文化形态自然有所差异。丧葬礼仪是死者的后代子孙对长辈最后一种尽孝的形式。为了体现孝子贤孙对长辈的孝敬之情,哀戚之心,昭通汉族地区的丧葬仪式仪规非常繁缛。
(一)昭通汉族地区丧葬仪式
死者子孙不能因为长辈的离世而有所怠慢,初丧礼仪中搬铺仪式、沐浴更衣仪式、饭含仪式,覆面仪式、招魂和送魂仪式等都包含有孝敬之意。比如沐浴更衣仪式,既是让死者干干净净地到达阴间,为祖先所收容,又表达了这是生者最后一次侍候死者。第二,对长辈去世的哀痛之情。对长辈去世的哀痛之情既是自然流露,又是孝的体现。在整个葬礼过程中,晚辈们竭力渲泻内心的哀痛之情,同时又都在精心自塑“孝男孝女”的光辉形象。对于哀痛的设计,其中有两个方面是必须注意的,一是必须有哀伤的表现,否则便被视为不孝,二是哀伤要适度,不能以死伤生。我们以出殡时的哭丧仪式为例。出殡时必须有全体后代的哭声,而且哭声要大,如果出殡没有哭声相伴,就会被别人笑话,其后代子孙也会被人视为不孝。为达到效果,民间还出现了职业性的哭丧者,专门替人哭丧。哭丧还有特别的讲究,哭的内容和形式都有相应的规定。死者葬后,还会定期举行一些活动或仪式,以维持与死者的关系,同时体现“念祖怀亲”的孝道观念,这些仪式包括守孝、服丧、扫墓、祭祖等等。
(1)报丧
报丧一般由死者的直系家属向亲朋好友告知自己家中的丧事情况。如果是父母逝世,则由死者亲身儿子报丧,一般都是由死者的大儿子带领其他兄弟去报丧,报丧过程中,报丧人要向从自家亲戚里面最大的长者一次排序报,由报丧人告诉收讯人家中人情况。然后被通知到的人给安慰,给予一些米和一些钱币(一般是很早以前的一分两分的钱币)。然后报丧人按照被报人与家里远近的关系,给一些东西,比如麻线、白包布等。
(2)主持
一般主持的人是家里特别信任的长辈或者是某个“先生”,很多家庭都长期以来都请一个“先生”来主持。这位“先生”一定是那种德高望重还有一些手艺的。比如师傅要会给去世了的人洗澡、换衣服、以后去世的人下葬的时候在挖好的墓穴里需要画龙等手艺。
在死者安置在守亡地的时候,根据算命“师傅”推算的时间周期来安置逝者要在家安置多少天,然后在死者落下最后一口气以后的两个小时,就必须给死者举行沐浴更衣仪式,既是让死者干干净净地到达阴间,为祖先所收容,又表达了这是生者最后一次侍候死者。洗澡必须是用白酒洗,不能碰到一滴水。死者的家人都要在厅堂外跪地守候,表达对长辈去世的哀痛之情。对长辈去世的哀痛之情既是自然流露,又是孝心的体现。洗完澡以后,“先生”就会给死者穿衣。一般是上装七件下装五件。
(3)对亡者的安置
安置死者的时候,会按照算命“师傅”的要求,头朝哪个方位、脚朝哪个方向。哪个方向是死者可以到达极乐世界的方位,哪个方位是可以为子孙带来福气的方位。按各个方位把棺木摆好以后,把死者抬入棺木内,死者头起的地方摆放放香案,脚部地方摆放一个香案,还有寺庙里面求来的“师傅”写好的祈祷文、经文、经幡等还有烧纸的火盆,跪拜的蒲团。棺材下方摆放一盏指路灯。是香油灯,全天24小时一定不能熄灭的一盏灯,是为死者指路,通往极乐世界的一盏明灯。
(4)亡者身上带的器具要求,种类
根据死者家家庭情况以及死者的辈分来佩戴,如果是男士一般会在胸口的地方摆放一枚玉石或是死者生前佩戴的物件。在死者身旁会摆放一些死者生前喜欢把玩的一些东西。所有物件都不能带有铁的东西,一般是玉石、陶器或者是一些其他的物件。如果是女士,在给死者化妆以后,会给死者佩戴耳坠、戒指、玉镯或者死者生前喜欢的首饰。在死者棺材旁边,都会摆放两个纸扎的玩偶,俗称“丫头娃子”。就是给死者使唤的佣人。
(5)送丧
出殡时的哭丧仪式,出殡时必须有全体后代的哭声,而且哭声要大,如果出殡没有哭声相伴,就会被别人笑话,其后代子孙也会被人视为不孝。哭丧还有特别的讲究,哭的内容和形式都有相应的规定。葬后对长辈的哀悼之情,子孙后代与长辈的关系并不随着葬礼的结束而停止,生者与死者的对话,死者与生者的纠葛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有的甚至持续到生者的生命结束,这也符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精神。
在送葬过程中,死者的家属要跪地长拜,还有跪棺仪式,死者至亲后代不分男女都跪在地上等待过棺,一般来回三次,过棺完后,跪拜的每一个人都会领到一点红糖,生者要吃完表示尊重。
死者葬后,还会定期举行一些活动或仪式,以维持与死者的关系,同时体现“念祖怀亲”的孝道观念,这些仪式包括守孝、服丧、扫墓、祭祖等等。
三、传统民俗优劣的比较分析
1、优点
中国传统的“礼”制,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等级制度,因而在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包含有明显的等级观念。我们可以从丧葬礼仪发展史中可以窥见这一特点。中国的丧礼葬礼自周代以来历代均有改革而且繁简仪式也有所不同,但是长久以来均以汉族为代表,其基本观念也始终未曾动摇。在今天大家都很匆忙的时候,像春节这样的国家性节日都不能让所有人都聚集在一起,但是丧葬这样的事情,是可以再次聚拢全家人的。让离散很多年的人们再次在一起,为了家人祈福。
2、不足
生者为了最后“尽孝”的攀比心理,越发严重。在仪式上更加华而不实,在礼仪上显而易见的没有太多对于死者的哀伤,而是更多的是在造福子孙后代,祈祷的都是后代的升官发财。
请客吃饭,铺张浪费越来越严重。
四、从民间丧葬习俗中体现出的人性则哲理
通过丧葬礼仪活动达到家室和宗族的和谐。丧事的处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行为,它往往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行为。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葬礼是一件大事,也是民间各种仪式中最为隆重,也最为铺张讲究的仪式,丧事不是由几个人单独完成了,而是需要家族成员的参与。葬礼是公开性的活动,也是一次社会聚合的机会,通过葬事的处理达到家庭的和谐,家族内的相互了解和和睦,达到了邻里之间的互助,尤其重要的是,通过丧葬礼仪活动,达到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由此可见,丧葬礼仪的和的功能以及教育功能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丧葬礼仪中还含有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比如“入土为安”的观念就是一个明显的写照。
参考文献:
[1]《从民间丧葬习俗看中国人的生死观》 《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4年02期 王娟
[2]《死亡与中国丧葬文化》 《北方论丛》1996年 第5期 靳凤林 河北大学马列教研部
[3]《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文化价值观》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 第2期 龙江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4]《仪式与意识:对丧葬的解析》 《文化学刊》 2008年02期 李建宗
作者简介:
洪露(1990-),女,汉族,云南昭通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专业:少数民族艺术(工艺方向)。
郝云华,副教授,单位: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