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董事会靠谱吗?

来源 :执行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源:《执行官》 作者:陈诗晓
  企业家需要有人来帮助完善思考或提供另一个视角的观点。这些时候,个人往往是无法解决的,所谓“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需要有一些人能够用经验或学识来帮助他,给他不同层面或角度的思考。
  “你的公司目标不清、文化畸形、战略摇摆!”十几人的饭桌上,一位男企业家大手一挥,像拿着把手术刀,戳向做东的女企业家,直击其企业痛点。女老板一时百感交集,趴到饭桌上啜泣,后来起身跑到卫生间里嚎啕大哭,不能自已。等出来买单时,尴尬的同桌人,都默默走光了。
  这是私人董事会上真实的一幕。
  对于被一直被簇拥惯了的企业家而言,从来没有比如此赤裸裸地指出痛点更让人难受了。正如流行的网络词“人艰不拆”,在大大小小的企业家聚会上,每个人都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掩饰着自己的问题,旁人也总似乎心照不宣。但或许你正缺少这样一个能戳痛你的人,问题是你是否愿意把自己“扒光”展示在台前?
  企业家都是孤独的,尤其在自己的企业中,他的所思所想所惑无法被别人理解。而且,企业家的思考很多是前瞻性的,是对未来的一种判断,他们也惯常使用直觉思维,而不是逻辑思维,所以这种直觉具有多大程度的可靠性,或者其中的风险是什么,企业家需要有人来帮助完善思考或提供另一个视角的观点。这些时候,个人往往是无法解决的,所谓“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需要有一些人能够用经验或学识来帮助他,给他不同层面或角度的思考。
  或者,你需要一个私人董事会。
  私人董事会靠谱吗?
  随着中国成长型企业的不断增多,竞争环境及外部变化加剧,如何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大浪淘沙般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并最终壮大起来,是每个企业家所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即使企业家在过去几十年里已经摸索出了一套实战经验,但是在当今环境下,也不敢轻易下决定。私人董事会的兴起或许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思路。
  据了解,私人董事会在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已经有 50 多年的历史,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模式,欧美等国的许多总裁都拥有自己的私人董事会服务。世界著名的商业信息服务机构邓白氏(D&B) 的一项调查显示,私人董事会这种模式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其成员企业的成长速度是其他企业的 2.5倍。据不完全统计欧美发达国家有 50 多万总裁都拥有自己的私人董事会。
  早几年,由马云、冯根生、沈国军、宋卫平、鲁伟鼎、陈天桥、郭广昌、丁磊八位浙商共同发起创办的“江南会”被传得沸沸扬扬。除了那些奢华的会所,最值得称道的莫过于那一张“江南令”。据称,入会会员均有一张只能使用一次的“江南令”,若遇非常难事,只要发出此令,八位发起人无论身处何地,均亲自赶来出手相助!听起来,颇有一番江湖的味道,这正是一个高端的私人董事会。而正和岛也聚集了中国各大企业的巨头在内,其中也不乏相互诊断的私密小会议,由老板来帮助老板。一些没有竞争关系、利害冲突的企业总裁结合成小组,每月定期开会,为彼此在解决重要问题时提供智慧和经验上的帮助。
  近两年来,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私人董事会”已经悄然兴起。私人董事会成了老板圈的时尚,这与以往的交际圈不一样,它更严谨更私密。
  有专家指出,私人董事会的发展壮大,能够满足市场发展趋势和中小企业发展需求,针对创业成长型中小型企业提供一种低成本、高附加值的管理咨询服务模式。通过成员企业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分享彼此的实际经验和教训,能帮助企业家突破思维和经验盲区,形成更好的解决方案。“做企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关键在于如何突破。私人董事会恰恰是一个独特有效的模式,和不同行业的企业家们在一起探讨重要的决策问题,我从他们身上得到很多新鲜的想法,也理清了工作中的很多思路。私人董事会已成为了我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奥美达、高视远望董事长凡高说道。
  相比于国外成熟的机制,国内私人董事会俱乐部还在起步阶段。很多“洋货”在中国落地时都有水土不服的毛病。对此,很多企业则持观望的态度,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也许觉得当前的企业自己还能驾驭,不大需要外部人士来参与。另外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是董事会的专业程度也还存在质疑的地方。
  西方流行私人董事会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很多企业家高管即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又把很多管理实践上升到了管理体系,所以才可以借鉴和复制,具有普遍意义。但在中国,中小企业多数是久病成医,没有多少企业家能把自己的管理经验上升到管理实践或者理论体系。所以成立私人董事会,要先搞清楚前提条件和边界条件,不然你敢让一个病人给你看病吗?
  营销专家王郁斌对国内的私人董事会也持观望态度,他指出私人董事会在国外比较流行,中国人现在把这样的方式借引过来,但是中国人在处理问题上往往容易情感大于理性。国外把专业和理性放在第一位,他们给出来的建议和分析是符合需求的。但在中国以情感为基础,专业在很大程度上不大会被重视,这样情况下给出来的意见可能就会出现偏差。
  他还指出,在中国私人董事会操作起来更难一些。因为很多人是靠自己的摸爬滚打成功的,老板们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在过往的困难点上很多人是靠个人魅力成功的,并没有可以复制的东西。
  私人董事会涉及哪些话题?
  与质疑同在,私人董事会也收到了其他机构所不能给予的效果,私人董事会还是受到了部分老板的欢迎。因为在这个圈子里,能说不敢为外人道来的话,其私密程度比如究竟是该和妻子离婚,娶红颜知己,还是不离婚保持现状?如何赶走不理解企业发展目标的二把手?决策失误后,如何重建信心?这里能看到企业一把手最真实的那一面。
  极度私密化的情感问题、人事任用以及经营管理困惑,都会被拿到私董会上讨论。提问越私密,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度越高。信任成了这个圈子的关键词,“信任到能把公司最真实的那个账本跟小组成员公开。”一位私人董事会成员如是说。   私密是私董第一规则。因为在私董里,是老总之间就各自面临的重大挑战进行智慧和经验的深度交流,谈论的话题和信息经常涉及企业的商业机密。因此,私董小组在分组时严格区隔竞争对手,会议不会有“外人”参加,每个会议的交流内容也只限于小组内的成员了解。
  深度也是私董的重要特点。真诚的、深度的交流对老板们才有最大的意义。“按平均每人二十年的经验计算,今天在这间屋子里,我们拥有上百年的经验资本,远超任何一个个体的经验总值。相信通过结构化的分享,我们从彼此身上学到的东西远远超听一位老师讲课。”一位企业老板极其认同私人董事会。
  然而,并不是所有企业老板都奉之为圭臬。引进董事会的人从目前来看毕竟在少数,“这要看企业老板的胸怀和眼光,以及他对未来的洞察。这些年来,据我的观察,年营业额在 5 个亿以下的企业都不大可能引进私人董事会,因为还没有到达那个胸怀。这些企业多数以挣钱为己任,只要每年盈利就行了,不会考虑 5 年 10 年后我的企业和品牌会怎么样,只想把现在活好。”王郁斌说道。
  他说这些企业对比长远的战略问题,更关心目前的战术层面的执行。很多优秀企业关心你在战略面上对他们的帮助,或是在战术上新颖的做法或者新颖的概念和思路。但是更多的中国企业希望他的战略顾问既能远射,又能近攻,他们更偏向需要解决战术面的人。
  私人董事会究竟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有人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外科急救医生或是健康专家,这要看企业究竟是需要什么样的角色。外科医生解决的是你暂时的伤病问题,他不大会考虑你以后会怎样。而健康医生能帮你预测,帮你洞察你未来发展的情况。这就要从需求上来搭建私人董事会了。
  作为东方船影视传播机构的 CEO,王郁斌表示自己更关注整体问题,不太关心战术上的问题。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以道御术”。谈及是否考虑过就自己的企业问题找外部人士咨询,他的回答是:“目前为止,没有专家在这个领域是很成功的,他可能会给我借鉴,但是我可能不会去找他做分析,最后还是自己拿主意。”
  如此来看,想找到合适的人成为自己的外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谁有资格进入私人董事会?
  著名管理大师吉姆·柯林斯指出,一个好的私人董事会应该包括拥有各种背景和观点的人。
  事实上,很多企业家都认为私人董事会的成员必须是企业家,其实不然。柯林斯的观点是:在选择私人董事会成员时,并不应该仅以他们能否帮助你在商界成功为标准来进行选择。来自职业外或行业外的私人董事会成员可以帮助你克服世俗认知的限制,忠于你的目标。这样的一些人,必须是有更高洞见或经历过更多事情的一些人,或者至少是与企业家同一层面而有不同思维方式的一些人,是说真话的“良师诤友”。
  有专家指出,在中国,私人董事会的人参与很重要,最好不要涉及利益关系,因为有业务来往容易造成判断出错。难免很多事是趋利而为的,并不是把专业放在第一位。
  他建议,如果优秀的企业要引进私人董事会,这些成员里最好包括这些人:研究政治走向的人、研究金融市场分析的人、对品牌有洞察的人、懂得人力资源。经过这几个方面的结合,才能真正洞悉企业的一切,这样给出来的意见,才能结合宏观的和微观的,老板才能综合自己的思路,做出判断。
  而有的观点则认为选择私人董事会的成员最好根据三个纬度:企业规模相当、行业规模相当、年龄相当。这三个纬度,决定了小组成员在经营企业过程中,面对的困扰大同小异,感兴趣的问题接近,还能引起情感共鸣。
  总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最终的团队还是从自身的需求出发。但无论出于哪种标准,私人董事会的成员都应该是个好的倾听者、提问者,要充分尊重企业家的直觉,通过不断地向他们提问题来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自己找到答案,而不是代替他们,告诉你应该怎么怎么做。因为你不是在找一个批评者,你需要的是帮助你完善自我的人。私人董事会不是老师或长官,而是朋友和镜子,让你照出自我。
  也许,你的企业并不那么知名,甚至“江南令”在你看来也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传说。但如果你正在思考或已经加入了私人董事会,你要好好审视一下,这些人是否真的能够帮助自己完善思考。
其他文献
今年围绕着艺人尚雯婕的商业化,两个变化是:她以联合投资人的身份与潮流电商“YOHO!有货”合作的透明旅行箱ma puce 6,与 京东 Dostyle品牌联合推出纯铜耳机。  她的商业思路是什么?  从工作室到成立黑金时尚,尚雯婕和聂心远一直是合伙人,他们的方向很明确,围绕时尚做娱乐营销生意。第一部分包括挖掘培养新生代男团组合“尚老板的练习生”,另外一部分就是做娱乐电商自有品牌,并专为此成立电商部
期刊
职场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是:每到毕业季来临的时候,家人或自己开始纠结,考公务员好还是打工好?考公务员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是一条相对稳当的职业,毕竟有国家作为背景的工作是某种意义上的“铁饭碗”。这个时候,除了现实生活打磨多年的家长经验,还有就是来自每一个毕业生这个个体的性格使然。而在九型人格中,不同的性格会带来不同的就业,及其在未来人生转折点上不同的选择。  有一部分人特别爱折腾,数一下九型的型格中二
期刊
如果行业的领导品牌跟不上顾客的变化,不能领导行业升级进步,这个任务则由其他品牌甚至是行业外品牌来完成,而许多行业的洗牌往往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  “如果你爱他,就让他做饮料市场,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让他做饮料市场,因为那里是地狱。”  椰子汁市场,品牌格局板结固化了二十多年的市场;特种兵,苏萨国际旗下诞生不到两年的品牌,如何做到在多个区域市场逆势而上,超越第一品牌椰树?让我们共同探寻
期刊
来源:《执行官》 作者:智诚灵动生活者与品牌研究中心 古建军  2005 年的中国太阳能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快速增长的市场,但 1000 亿元的市场中,有大约 6000家大大小小的太阳能企业,其中大多数是单纯依靠OEM 的企业,甚至有相当部分是只有几人的家庭作坊,几乎都是在价格方面进行拼杀。  太阳雨太阳能在太阳能行业中默默发展了 6 年,2005 年的销售尚不足亿元,2006 年进入快速发展期,销
期刊
阿里巴巴上市了,有人盘点多少个媒体人成为千万富翁。再看看从央视到21报系新闻频出,多少人庆幸及早上岸,远离了传媒圈这个苦逼、受控的“是非”之地。  传媒不是个能够致富的行业,却似乎成了绝望的行业。它的事业单位、企业运营的体制正走到尽头。这种体制让媒体的市场化逐渐扭曲,个别媒体的一些人沦为“经营”的打手——这固然与他们的选择有关,但媒体行业背后的这种管理体制脱不了干系。  传媒行业有三大“枷锁”:1
期刊
近年来,随着一些国际知名的咖啡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人们对于咖啡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咖啡厅内,会看到玲琅满目的咖啡种类。随着饮用咖啡的习惯不断融入国人的生活,咖啡厅也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一角,人们对于咖啡的认识也更加深刻,逐渐形成了咖啡的种类意识,知道了卡布奇诺、摩卡、焦糖玛奇朵等咖啡的名字。  以法式和意大利咖啡为代表的欧式咖啡店,特别强调咖啡豆的品质及口味,用最近流行的一句话总结就是:有工匠精神
期刊
“给你三分钟,喷射你的精华!”  这是广州知名资源整合平台创新联盟“2015中国孤独者粘会”年度求败“大讲”发出的英雄帖。1月23日,广州茂德公艺术馆,30位孤独极客将分别用3分钟极致的TED式演讲,展开孤独“求败”之旅。  这也是创新联盟主席段传敏——一个在媒体领域不断坚持的老兵,融入互联网时代而做的一次创新与尝试。届时,他将与300位孤独客们一起狂欢!  “我们一直在做圈层,做平台,我们在凝聚
期刊
在中国职业经理人发展的进程中,不得不提及姚吉庆这个人物。  他曾接受凤凰网旗下《凤凰名家》栏目的采访中表示,他前半生在求变中度过,求变指的是并不是从一而终的只待在一家企业,而是享受在不同的企业里为企业创造每一次的商业高峰。  他是被誉为“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18年来6次转换企业,享受变化,一次又一次改写着职业经理人创造的商业奇迹:曾任华帝集团总经理,使华帝燃具连续5年保持中国销量第一;创立威莱数
期刊
坚定高端之路  《执行官》:慕思是如何在品牌方面发挥足够的精力?这跟决策者是否有关系?  姚吉庆:做高端品牌与做低端品牌有很大不同:第一要坚持;第二要专注;第三要顶住诱惑。如果说现在切入一个行业,马上就有许多企业跟风进来。就像手机,苹果一成功以后,小米、华为甚至一些山寨手机都来了。但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你要还是你,认准方向继续走下去,别人说机会很大,你也跟着一起玩,真要是投入进去了,规模可能是起来
期刊
给生活一个停顿的空间,停下来,驻足思考;慢下来,回归到生命的本原,回归到心灵的本真状态。  在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的一处片园林里,一栋栋古朴的草屋错落地筑立于水塘边上,这是茂德公草堂。除了饮食居住,草堂又开辟了一块新天地,取名“121·生活原地”,“121”包含着两层意思,“12”是指首批生活在茂德公草堂的12 位艺术家,“1”则是指生活家陈宇。同时,“121”又是一个响亮的原地踏步口号,提倡回归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