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注定是“中国新金融元年”,这是由纸币和纸币金融的发展规律决定的。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种正反案例深深刺激了中国 “金融新思维”,终于认识到纸币本身没有价值,放任纸币泛滥的金融是没有价值的金融。因此,纸币和纸币金融监管不同于一般商品监管,必须实施超越甚至完全不同于一般市场的新金融监管。经过3年酝酿后,“中国新金融”在2012年提速冲关。
过去,金融监管主要是“工商总局式管理”,是一种企业管理;将来,金融监管要再加一块“质检总局式管理”,是一种产品管理。随着本轮金融危机的深化和化解之策的成熟,从监管企业转向监管产品的特征正逐步显现,最终会将金融业和金融监管引领到分类金融和分类监管的新时代。
混业金融是金融业大趋势,不过,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大反思没有成为大反复,世界金融仍处在混业经营的大局势中。“中国新金融”的关键是“松机构、紧产品”,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是发展混业金融机构;二是由混业金融机构发展分类金融产品。这两件事情就是大型金融机构的未来两步。
1月6日,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新时期的金融工作必须把握好五项原则,其中有两项原则为: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这两项原则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金融机构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角。金融机构想要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最主要的是进行混业经营。因为金融机构大规模实施混业经营后,原来在虚拟经济内部的不同金融机构间的同业金融变为混业金融机构的内部协同,同业金融市场和利润大幅缩小,倒逼金融机构在整体上只能面对实体经济。
今年上半年,中国开始大面积“金改”,密集出台政策,有意或无意地准确指向混业金融。先是证监会松绑券商,剑指证券公司混业经营,甚至可以借道中小微企业私募债试点无限曲线接近信托公司信托业务乃至银行存贷业务。虽然目前创新业务在券商行业盈利中占比非常小,但券商创新充满激情和活力。中信证券将向监管机构申请许可代销金融产品,并大额增资中证期货有限公司,正式吹响了券商混业经营的号角。紧接着,保监会公布13项举措,放松保险投资监管。而且,保险业和证券业将实行双向开放,在产品、渠道以及托管等方面基本打通。在此之前,作为中国金融主流的银行业,早已开始悄悄布局混业经营。中国建设银行和摩根斯坦利携手成立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则与香港东亚银行组建工商东亚金融控股公司。金融危机后,银行业混业进程加速。2010年,国家开发银行全资成立国内第一家银行全资持有的证券公司——国开证券,搭建了以银行业务为主体、兼具投资和投行功能的“一拖二”混业经营架构。此外,建设银行堪称混业进程代表,在混业了证券、保险、基金以及租赁之后,又成为第一家拥有信托牌照的大型商业银行。
总之,从2012年开始,旧分业时代全面结束,新混业时代全面开始。混业经营模式在逻辑上分为三种:一是集团控股模式;二是银行母公司控股模式;三是全能银行模式。集团控股模式中,“总部”不直接经营业务,子公司各司其职,“五个指头搞混业”;银行母公司控股模式中,“总部”直接经营银行业务,协同其他子公司经营其他业务,“一个拳头搞混业”;全能银行模式中,“总部”直接经营一切业务,“一个指头搞混业”。在这三种模式中,作为“最终操盘手”的“总部”业务呈递增趋势,混业程度由易到难。成为金融超市式的全能银行是混业经营的最高境界。
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混业金融是集团控股模式。作为中国最早两个大型金融控股集团,中国中信集团和中国光大集团都采取了集团控股模式,集团总部作为管理机构,不直接经营业务,控股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期货以及基金等金融子公司在各自领域经营各自业务。集团控股模式有三大优势:一是总部作为管理机构在业务上中立,有空间从容进行混业探索,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代混业金融探路者的必然选择;二是子公司之间有严密的防火墙;三是具有很好的文化认同和品牌认同。中信式先发优势是“五个指头的综合优势”。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第二代混业实践者采取银行母公司控股模式,该模式同样具有集团控股模式的第二三项优势,虽然不具备第一项优势,但又新增一项优势,即银行母公司对非银行金融子公司的强力带动。建行式后发优势是“一个拳头的综合优势”。
金融混业集团有两个标准,资质标准与行为标准。达到这两项标准,混业经营基本到位,金融创新基本结束,真正的金融服务才有可能开始。
金融只是服务业,自身不创造价值,金融机构之间的对冲和对赌是一场零和游戏,不具有增值能力。混业弥补了金融机构的短板,金融同业客户将大幅减少,全牌照混业金融机构的客户主要是实体企业。届时,金融业将回归市场平均利润,同时,以利润平均化和收入平均化带动从业者回归平常心。从长期来看,两种混业模式最终都将走向全能银行。但在这个漫长的混业模式竞争中,谁更有优势?谁会出局?结论有三种:集团控股模式胜出、银行母公司控股模式胜出、两种模式殊途同归。历史会选择哪一种结局?没人知道,不过,人们唯一知道的,是胜出者必须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是混业金融机构要做的第二件事。混业金融机构将更多地以控股和参股形式直接介入实体企业。如果说,第一件事是在虚拟经济内部实现“小混业”,那么,第二件事则是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实现“大混业”。目前,在大型金融机构得以放宽投资渠道大规模直接介入实体企业的同时,中国石油、国家电网以及中国移动等大型实体企业正加紧布局金融业务。中国石油一马当先,随着昆仑银行的开业,已经具有了金融全牌照。“大混业”是中国大型金融机构乃至大型企业集团的昨日梦想、今日实践、明日现实。此种大型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面对两类实体企业:一是内部关联实体企业,二是外部市场实体企业。两类大型机构将成为“实体孵化器”,并根据不同实体提供分类金融产品,集团内外金融分类、产业金融分类以及不同金融工具。在按金融工具分类中,创投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金融产品和手段。
有的钱能够成就梦想,这就是创投。目前,中国创投以政府引导的民间投资为主,主流国企和主流资金并没有进入创投,这是中国没有实现创新驱动的根本原因。在国际上,通常都是“大资金”在搞“大创投”。2011年7月,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发表的名为《全球公司控制网》研究表示,世界147家超大型企业拥有全球40%的财富,其所控制的1318家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60%以上的经济利润,占全球经营经济收入20%。这147家公司本身就是一个大型混业集团,其中大部分都是金融机构,它们实现20%、40%、60%的手段就是“大创投”。这些数字未必十分准确,但事实确定无疑。
在未来,中国大型混业集团成为经济主角后,有意思的局面出现了:大型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大型企业,相互竞争的是外部实体企业,除此之外的实体企业主要是中小微企业。中国未来30年的企业格局恰是如此:一是金融自给自足的大型大混业集团,二是需要外源资本的中小微企业。为“孵化”内部实体企业和外部中小微企业,大型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的金融功能会向创投方向发展,一是对内部关联实体企业实施创投行为,二是对外部中小微企业实施创投行为。这样,调整结构、发展实体经济变成大型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的内部行为和创投行为,金融动力和责任心自然会扑向实体经济。两次混业后,随着大型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热衷于创投行为,企业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创新主体。
对于金融业来说,“政府请客、企业送礼”的“王业时代”或将结束;对于金融从业者来说,那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王爷时代”也将结束。作为金融业分支,创投机构未来或者升级为大型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或者转型为大型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的创投部门,那些既没发展升级又没转型的企业可以固守“小、快、灵”的“小鱼战略”,否则就可能退出历史舞台。总体来看,创投行业既不会出现不切实际的辉煌,也不会出现超预期的灰暗。这就是始自2012年的未来3年-30年的金融新版图。
过去,金融监管主要是“工商总局式管理”,是一种企业管理;将来,金融监管要再加一块“质检总局式管理”,是一种产品管理。随着本轮金融危机的深化和化解之策的成熟,从监管企业转向监管产品的特征正逐步显现,最终会将金融业和金融监管引领到分类金融和分类监管的新时代。
混业金融是金融业大趋势,不过,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大反思没有成为大反复,世界金融仍处在混业经营的大局势中。“中国新金融”的关键是“松机构、紧产品”,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是发展混业金融机构;二是由混业金融机构发展分类金融产品。这两件事情就是大型金融机构的未来两步。
1月6日,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新时期的金融工作必须把握好五项原则,其中有两项原则为: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这两项原则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金融机构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角。金融机构想要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最主要的是进行混业经营。因为金融机构大规模实施混业经营后,原来在虚拟经济内部的不同金融机构间的同业金融变为混业金融机构的内部协同,同业金融市场和利润大幅缩小,倒逼金融机构在整体上只能面对实体经济。
今年上半年,中国开始大面积“金改”,密集出台政策,有意或无意地准确指向混业金融。先是证监会松绑券商,剑指证券公司混业经营,甚至可以借道中小微企业私募债试点无限曲线接近信托公司信托业务乃至银行存贷业务。虽然目前创新业务在券商行业盈利中占比非常小,但券商创新充满激情和活力。中信证券将向监管机构申请许可代销金融产品,并大额增资中证期货有限公司,正式吹响了券商混业经营的号角。紧接着,保监会公布13项举措,放松保险投资监管。而且,保险业和证券业将实行双向开放,在产品、渠道以及托管等方面基本打通。在此之前,作为中国金融主流的银行业,早已开始悄悄布局混业经营。中国建设银行和摩根斯坦利携手成立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则与香港东亚银行组建工商东亚金融控股公司。金融危机后,银行业混业进程加速。2010年,国家开发银行全资成立国内第一家银行全资持有的证券公司——国开证券,搭建了以银行业务为主体、兼具投资和投行功能的“一拖二”混业经营架构。此外,建设银行堪称混业进程代表,在混业了证券、保险、基金以及租赁之后,又成为第一家拥有信托牌照的大型商业银行。
总之,从2012年开始,旧分业时代全面结束,新混业时代全面开始。混业经营模式在逻辑上分为三种:一是集团控股模式;二是银行母公司控股模式;三是全能银行模式。集团控股模式中,“总部”不直接经营业务,子公司各司其职,“五个指头搞混业”;银行母公司控股模式中,“总部”直接经营银行业务,协同其他子公司经营其他业务,“一个拳头搞混业”;全能银行模式中,“总部”直接经营一切业务,“一个指头搞混业”。在这三种模式中,作为“最终操盘手”的“总部”业务呈递增趋势,混业程度由易到难。成为金融超市式的全能银行是混业经营的最高境界。
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混业金融是集团控股模式。作为中国最早两个大型金融控股集团,中国中信集团和中国光大集团都采取了集团控股模式,集团总部作为管理机构,不直接经营业务,控股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期货以及基金等金融子公司在各自领域经营各自业务。集团控股模式有三大优势:一是总部作为管理机构在业务上中立,有空间从容进行混业探索,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代混业金融探路者的必然选择;二是子公司之间有严密的防火墙;三是具有很好的文化认同和品牌认同。中信式先发优势是“五个指头的综合优势”。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第二代混业实践者采取银行母公司控股模式,该模式同样具有集团控股模式的第二三项优势,虽然不具备第一项优势,但又新增一项优势,即银行母公司对非银行金融子公司的强力带动。建行式后发优势是“一个拳头的综合优势”。
金融混业集团有两个标准,资质标准与行为标准。达到这两项标准,混业经营基本到位,金融创新基本结束,真正的金融服务才有可能开始。
金融只是服务业,自身不创造价值,金融机构之间的对冲和对赌是一场零和游戏,不具有增值能力。混业弥补了金融机构的短板,金融同业客户将大幅减少,全牌照混业金融机构的客户主要是实体企业。届时,金融业将回归市场平均利润,同时,以利润平均化和收入平均化带动从业者回归平常心。从长期来看,两种混业模式最终都将走向全能银行。但在这个漫长的混业模式竞争中,谁更有优势?谁会出局?结论有三种:集团控股模式胜出、银行母公司控股模式胜出、两种模式殊途同归。历史会选择哪一种结局?没人知道,不过,人们唯一知道的,是胜出者必须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是混业金融机构要做的第二件事。混业金融机构将更多地以控股和参股形式直接介入实体企业。如果说,第一件事是在虚拟经济内部实现“小混业”,那么,第二件事则是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实现“大混业”。目前,在大型金融机构得以放宽投资渠道大规模直接介入实体企业的同时,中国石油、国家电网以及中国移动等大型实体企业正加紧布局金融业务。中国石油一马当先,随着昆仑银行的开业,已经具有了金融全牌照。“大混业”是中国大型金融机构乃至大型企业集团的昨日梦想、今日实践、明日现实。此种大型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面对两类实体企业:一是内部关联实体企业,二是外部市场实体企业。两类大型机构将成为“实体孵化器”,并根据不同实体提供分类金融产品,集团内外金融分类、产业金融分类以及不同金融工具。在按金融工具分类中,创投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金融产品和手段。
有的钱能够成就梦想,这就是创投。目前,中国创投以政府引导的民间投资为主,主流国企和主流资金并没有进入创投,这是中国没有实现创新驱动的根本原因。在国际上,通常都是“大资金”在搞“大创投”。2011年7月,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发表的名为《全球公司控制网》研究表示,世界147家超大型企业拥有全球40%的财富,其所控制的1318家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60%以上的经济利润,占全球经营经济收入20%。这147家公司本身就是一个大型混业集团,其中大部分都是金融机构,它们实现20%、40%、60%的手段就是“大创投”。这些数字未必十分准确,但事实确定无疑。
在未来,中国大型混业集团成为经济主角后,有意思的局面出现了:大型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大型企业,相互竞争的是外部实体企业,除此之外的实体企业主要是中小微企业。中国未来30年的企业格局恰是如此:一是金融自给自足的大型大混业集团,二是需要外源资本的中小微企业。为“孵化”内部实体企业和外部中小微企业,大型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的金融功能会向创投方向发展,一是对内部关联实体企业实施创投行为,二是对外部中小微企业实施创投行为。这样,调整结构、发展实体经济变成大型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的内部行为和创投行为,金融动力和责任心自然会扑向实体经济。两次混业后,随着大型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热衷于创投行为,企业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创新主体。
对于金融业来说,“政府请客、企业送礼”的“王业时代”或将结束;对于金融从业者来说,那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王爷时代”也将结束。作为金融业分支,创投机构未来或者升级为大型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或者转型为大型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的创投部门,那些既没发展升级又没转型的企业可以固守“小、快、灵”的“小鱼战略”,否则就可能退出历史舞台。总体来看,创投行业既不会出现不切实际的辉煌,也不会出现超预期的灰暗。这就是始自2012年的未来3年-30年的金融新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