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处重落实,虚处求拓展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画有“留白”说,中国戏剧有“虚拟”说,吟诗作文有“悬念”说,目的都是给观众和读者留点遐想和创造的空间。接受美学原理认为,“作品的美学价值是作者在创造过程中和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共同创造的,这创造的基础便是空白”。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也要讲教学艺术,也应该学习这种“留白”艺术,给学生留出自由想象、自主体验的机会,体现教学艺术中虚实结合的原则。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运用这种“留白”艺术呢?
  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立足于知识的传授,如一篇课文的写作背景、文体知识、字词句段和课文主旨等等。学生必须牢牢掌握理解它们,这些内容是迁移知识形成能力的基础,是学生语文素养大厦的根基,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实在在的东西,这就是教学内容中的“实”的方面。然而,一节课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建一座大厦决不能仅打地基一样,语文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能力,让知识衍生出的能力在实际情境中得到巩固和提高,这些就是教学内容中“虚”的方面。由此看出,教学内容的“实”是基础,是最低层次,而教学内容中的“虚”才是教学要达到的更高目标,是高层次的。以《诗经·氓》为例,教学内容中的“实”应放在对《诗经》基本知识的了解,对《氓》一文中字词句的掌握和诗意的疏通理解上。而教学内容的“虚”则应放在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爱情的向往之情和对造成其爱情悲剧的原因的讨论上。这样,学生由“实”处字词句篇的识记、理解,过渡到“虚”处的联想、体验和感悟,最后达到了实与虚的有机结合,也自然达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辩证统一。
  对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来说,“实”的学科知识的传授是不难把握的,而“虚”的方面似乎就难以驾驭了。现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说说如何在教学中巧用“留白”诱导学生深入研究文本,在指导学生系统学习学科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其体验生活、感悟人文精神的能力。
  一、巧设悬念,利用题目引空白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猜测和期待的目光去探索文章真谛的过程”。悬念空白正符合这一观点。例如讲《为了忘却的纪念》,开头便可以就文章标题“忘却”与“纪念”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语巧设悬念:“鲁迅先生是文学大师,但本文题目却前后矛盾,为什么呢?”留下悬念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他们带着渴求的心理去拓展阅读,去积极探索,这样,他们的思维情感犹如决堤春水涌向教师设下的空白区,较之直接机械地接受老师的答案显然更有效果。
  二、余音绕梁,利用结尾悟空白
  一个教师犹如一个乐队的指挥,上一堂课就好像在指挥演奏一首乐曲,而一堂课的结尾部分,正好比是曲之“尾声”。在终曲之时,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结尾处设置一定的空白,诱导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内容,引发其进一步探究的渴望心理。例如,在教读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学生对小说的情节尤其是结尾部分很感兴趣。这样的结尾出人意料,耐人寻味,是作者有意给读者留下的一个悬念式的“空白”:玛蒂尔德知道自己付出了青春和美丽为代价换来的项链原来不过只值几百法郎时,会怎么想呢?真项链最终归谁呢?我启发学生根据小说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来设计一个尾声,填补这一“空白”。学生思维活跃,联想显出了多样性和独特性。有的同学认为玛蒂尔德会因此而发疯,最后进了疯人院;有的设想玛蒂尔德和好朋友为了争项链的所有权而打官司,因败诉而郁郁寡欢终至病死;也有的认为玛蒂尔德会又因得项链而故态复萌,追求享受和虚荣,再次陷入不归之深渊;还有的学生根据小说的内容多方证明,玛蒂尔德在经历了这样一次惨痛教训以后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性格,因此在一惊之后又随之释然,感叹一番命运捉弄人后又回去当他的平民妇人去了……经过一番争论,学生取得一致看法,无论哪一种设计,都比不上原作这样的“空白”式结局,这样的结局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未穷”的效果,正是小说结构艺术的精妙之处。
  三、身临其境,利用朗读留空白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披文入情,由情入境,进而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教学中教师应留出自己情感体验的空白,把最甜的甘蔗让学生去品尝。一首诗,一篇演说,一个充满真情催人泪下的故事,朗读完或听录音、观录像结束后,教师切莫急于讲解。须知,此时无声胜有声,生硬的剖析无疑已成多余。
  四、断流停顿,抽出时间设空白
  叶圣陶先生早就强调: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者“必令学生运用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要总是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因为总是这样学生就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没有主动思考的余地,因而印象也就自然不可能深刻。我们有时要有意识地停顿,创造时间上的空白地带,让学生有思考、消化、吸收的时空,让他们有咀嚼、回味、记忆的余地。比如,有时可安排自学;有时可安排小组合作、讨论和交流;有时可以“咨询解惑”(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地思考提问,老师“答记者问”);有时可趁热打铁,当堂记忆;有时可“参读延伸”(留出最后几分钟让学生自由地参读相关资料)等。设计这样的环节,为学生留出了几段相对可以独立使用的“空白”时间,也就确保了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时间上能落到实处。
  “钟空则鸣,耳空则聪。”无限的宇宙,除有限的已知,留给我们的是茫无涯际的“空白”,它永远激发着人们无穷的遐思和无尽的探索。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应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其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们理应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留一些“空白”,让学生去思考、去创造。当然,以上阐述的几点空白艺术的处理,并非每堂课都要一一使用,相机而用和综合处理效果或许更佳。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将建构主义的原理运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名著阅读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思路;运用网络教学,使此课成为一个契机,引导学生阅读原著,进而达到阅读鉴赏的程度。  【关键词】《林黛玉进贾府》 网络教学 建构     读图时代中所谓“快餐文化”对传统阅读尤其是古典名著阅读产生了巨大冲击。而名著是人类历史长河千淘万滤后的思想文化精华,是一个民族精
几乎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注定有这么一天,在这一天里,我们与他相遇。  一个在一百三十九年前出生,在八十三年前离开我们的人,对我们今天每个人还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中国“百科全书”式巨人——梁启超。  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梁实秋先生的《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梁任公。  梁任公先生的这次演讲中对三篇中国韵文的讲解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动人的梁任公。  解读这三篇韵文,走进梁任公的内心
【摘 要】在小说欣赏教学中,寻找切入点以表现学生的潜在才能,鼓励再创造促成学生的思维成果,突破疑难点激发学生的乐趣体验,把握着重点积累学生的感性经验,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创设有效教学的课堂,使学生掌握小说欣赏的基本方法,实现语文素养逐步提高。  【关键词】小说欣赏 有效课堂 切入点 疑难点     新课程改革中的选修课程最能体现改革的气息。我们选修的《中国小说欣赏》,颇受同学们的欢迎,小说对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网络文化与教学时空,正悄然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学习、阅读和思维方式,但在给教学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些误区:学生抽像思维能力下降,理解语言能力降低,以直观形象取代想象,扼杀了学生想象创造的能力,降低了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  【关键词】语文课件 教学误区 教学原则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网络文化与教学时空,正悄然地改
【摘 要】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每单元的两篇小说具有同题异质性。两篇小说的异质性使它们对比鲜明,为我们解决单元重点提供了天然突破口。在这个思路下,本文以话题为经,以对比为纬,构建了整体把握教材的网络,得以重点突破单元话题。  【关键词】外国小说 欣赏 话题 对比  《外国小说欣赏》把十六篇小说按照小说的基本元素分为八个单元,以话题为纲,从八个方面解读外国小说的内在特质,这种分类为师生学习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教师应在教学中,探究教学艺术,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适当补充调整史传文教学内容,探究文言知识的内在规律,品悟文言文的文学之美。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语言知识 文学审美    有人说,如今学文言文正如煤的形成,无论学生付出多少,得到的只是一小块。  有人说,文言文正如一门晦涩难懂的“外语”,真是难懂。  有人说,如今己是网络时代,文言早已是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保证。”但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老师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老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吸收者。师生关系难以融洽,一言堂,抹杀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性思维。因此新课改要求建立“自主,合作,探究,互教互学
【摘 要】本文以考场作文《耕种自己的土地》为例,阐明细节描写在记叙文写作中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希冀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所启发。  【关键词】细节描写 记叙文 阅读 写作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描写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  细
【摘 要】思维共振,就是人们认识之间相互感应、撞击、不断激发出灵感和智慧的过程,这一过程又是通过个体思维共振与群体思维共振来实现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创造思维的转换过程,正是教学创造思维主客体认识之间互相感应、撞击、不断激发灵感和智慧的过程。语文教师应把握好新课程的特点,掌握学生的阅读心理、思维规律,利用好思维共振原理,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层对话。对话者与文本、作者、他人有效互动、心灵碰撞、思想交
柳永发展了词体。在他留存的二百多首词中,所用词调竟有一百五十个之多,大部分为前所未见。他以旧腔改造或自制新调,对词的解放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直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上承敦煌曲,又习民间口语俚词,下开金元,富于音乐美和建筑美。  柳永善于向民间汲取营养,学习通俗的语言和铺叙手法;同时还善于把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反映都市的繁华面貌,展示市民阶层的生活状态,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