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花渐欲迷人眼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i05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网络文化与教学时空,正悄然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学习、阅读和思维方式,但在给教学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些误区:学生抽像思维能力下降,理解语言能力降低,以直观形象取代想象,扼杀了学生想象创造的能力,降低了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
  【关键词】语文课件 教学误区 教学原则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网络文化与教学时空,正悄然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学习、阅读和思维方式,并逐渐成为我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发展的新舞台。《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事例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广大语文教师也审时度势、积极迎接这场全新的挑战。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计算机的集成性和控制性,信息媒体的多元化、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它具有突破时空,增加范围,扩大容量的特点,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并借助声、光、电、形、色、图的神奇配合,不仅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高效率的教学手段,也同样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全脑开发、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有效途径。但是在现实课堂教学中,一些老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理解的偏颇,过分的追求多媒体的使用,在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使得运用多媒体的课堂效果并不理想。我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随着形象思维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下降。多媒体教学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于是有相当一部分老师由于对其错误的理解,过多的使用多媒体,使得多媒体“唯尊”,课堂成了课件的天下。我们都知道,人的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部分,在人的不同年龄段,不同的人,两种思维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小学、初中阶段,我们运用多媒体使内容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这是好的;但高中阶段,学生已有很强的抽像思维能力,不再需要过多的图、画之类的东西就可以理解。如果还是一味的把高中学生当初中学生或者小学生看待,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如讲“白马非马”这一逻辑命题时,就不需要通过“白马”或“马”的图片来说明,而是需要人的理性来思考。
  第二,用视听文件取代品读文章,降低了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学习语言重在品读,阅读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语文多媒体课件往往集声音、色彩、动画于一体,连接古今,包罗万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视听需求,舒缓的音乐、美丽的图画、跨越时空的景物引来了学生一阵热烈的掌声,但之后呢,热热闹闹的一节课过去,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没有了学生的朗朗书声,没有了亲自参与,语文课变成了颀赏课,听、说、读、写四大能力完全被淡化了,背离了语文大纲的要求,背离了新课标的要求。
  第三,以直观形象取代想象,扼杀了学生想像创造的能力。多媒体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多媒体素材在课堂中过多辅助教学,不但不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解读能力,反而替代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获取有关信息,限制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而且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想像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就没有了一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想象所创造出来的成果。什么是美,我们可以给学生一张美人图;什么是善,我们可以给学生放影一段搀扶老人过马路的影片,这难道就是真善美的全部吗?这违背了教学的初衷。我们在教授《飞向太空的航程》这一课,提到“嫦娥奔月”时,就不需要找一张人们想像之后的图画来给学生演示。“嫦娥奔月”一事本来就是想像出来的事情,现拿一幅定格的图来给学生演示,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想象能力。
  第四,以人机对话取代师生间的心灵呼应,降低了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目前的课件大都是针对一篇课文,教师自己设计教学过程,大段大段录下自己的分析思路,图解文段给出现成答案,教师没有发挥课堂的应用空间、余地,师生没有心灵呼应应有的契机,这些恰恰违背了语文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本意。有些多媒体课件在播放的程序设计上缺乏可选择性、可控制性,采用的是不可停止的播放方式,教师没办法随时把它停下来,这也导致了课堂上教师的被动、师生间的情感断层。这就必然远离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新课程要求。
  综上所述,我们在备课,制作课件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教师是主导,课件是工具。无论是现代教学课堂,还是传统的课堂,都要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合理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而不要让“课件为尊”的思想占据教师的头脑。
  (2)合理使用素材,宁缺勿滥。教师为了增加课堂知识量,过多的收集材料,在课堂上一味的引入材料,讲解材料,表面上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量,实则淡化了学生系统学习的能力。教师应用材料来说明事理,材料是手段,事理是目的。
  (3)课件设计应以交互为主。课堂应是老师与学生互动的平台,师生交流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更利于学生学习。所以在设计课件时应多以交互为主,切莫采用“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
  (4)课件以自我设计为主。一些教师为了运用一些新的技术,新软件的新功能,去寻求别人的帮助,请别人为自己做课件,这样做很容易出现如下的结果——课件演示顺序和教师思路脱节。
  总之,由于多媒体特点的多样性,用它作为教学手段有非常大的优越性。它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而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难免稚嫩与不足,我们对多媒体教学的理解、设计和应用也存在一些误区、障碍。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更新,让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内蒙古根河二中。
其他文献
2012年作文高考中,浙江卷采用了论辩型的作文题。所谓论辩型作文就是让考生就一个事件或一个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篇文章。这种论辩型题型,因为列举了多人的看法,特别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相信在2013年在各地高考中还会受到各省市命题者的青睐,因此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请看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台湾作家刘继荣的一篇博文说,她读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却被全班同学评为:“
【摘 要】中学语文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凭借,也是中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园地。因此,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就应该文辞优美,文理绵密。然而,在教授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时,我发现六处需要推敲和雕琢的地方,有待共同商榷。  【关键词】语文教材 翻译 商榷    王元化先生说:“凡读书不可求快,而须沉潜往复,从容含玩。”我认为,作文(包括翻译)也一样,
【摘 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外人”一词两次出现,第一次出现在“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第二次出现在“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笔者认为两处“外人”应该作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前者指的是“陌生人”,而后者指的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如此理解才符合《桃花源诗并记》的本意和诗人的思想境界。  【关键词】陶渊明 《桃花源记》 “外人”  晋代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中“
《金岳霖先生》从先生的日常行为出发,细细分析了先生的性格和人生态度。在理解途径上,主要有三种,第一、以“趣”字为主要的基调,分析先生的日常行为和活动,并从这个“趣”字出发,以幽默童真的行为着重表达出先生的率真的性情和豁达的人生胸怀。第二、抓住细节,作为人物传记类的文章,要想将一个人物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来,细节描写是非常重要的,往往短短的几十个字就能将一个人物惟妙惟肖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从这个角度来看,
【摘 要】写景抒情类诗词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一直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合无间的状态。了解写景抒情类诗词的基本规律和手法特点能够提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关键词】诗词鉴赏 情景关系 意象 意境     写景抒情类诗词,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词。写景抒情类诗
【摘 要】创新作文的“创新”的本质不在于形式层面的变动,关键在于思想境界的提升,在于胸襟的博大,眼光的深远。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创新,须培养学生对生活,对生命,对自然的深层次的思考,具备个性化思想。  【关键词】作文创新 创新意义 文质兼美 感悟 个性化  有人将写作分为“指令写作,个性写作和专业写作”,那么,创新作文本质上就应该是一种个性化写作,“个性”应成为其最鲜明的特征。近年来,许多学生为追求高
江苏高考对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探究题的能力的要求最高,考生对这道题的畏难情绪尤为突出,觉得该题要拿分不易,拿高分更不易。可事实上如果我们在备考时注意考纲要求,注意常见题型的积累与整理,掌握各类题型的答题角度与解题方向,在高考中就能攻下这块高地。  【试题回眸】  【2011江苏高考】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文略)  【考题分析】  作品体裁:小说;命题切入点:环境  
【摘 要】本文将建构主义的原理运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名著阅读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思路;运用网络教学,使此课成为一个契机,引导学生阅读原著,进而达到阅读鉴赏的程度。  【关键词】《林黛玉进贾府》 网络教学 建构     读图时代中所谓“快餐文化”对传统阅读尤其是古典名著阅读产生了巨大冲击。而名著是人类历史长河千淘万滤后的思想文化精华,是一个民族精
几乎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注定有这么一天,在这一天里,我们与他相遇。  一个在一百三十九年前出生,在八十三年前离开我们的人,对我们今天每个人还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中国“百科全书”式巨人——梁启超。  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梁实秋先生的《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梁任公。  梁任公先生的这次演讲中对三篇中国韵文的讲解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动人的梁任公。  解读这三篇韵文,走进梁任公的内心
【摘 要】在小说欣赏教学中,寻找切入点以表现学生的潜在才能,鼓励再创造促成学生的思维成果,突破疑难点激发学生的乐趣体验,把握着重点积累学生的感性经验,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创设有效教学的课堂,使学生掌握小说欣赏的基本方法,实现语文素养逐步提高。  【关键词】小说欣赏 有效课堂 切入点 疑难点     新课程改革中的选修课程最能体现改革的气息。我们选修的《中国小说欣赏》,颇受同学们的欢迎,小说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