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冷场的原因及对策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x_come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场原指表演者或者主持人由于忘词、误场等原因,造成演出突然停止或者节目无法接续。课堂冷场则是指课堂上教师提问后没有学生举手或只有个别学生举手,所有或绝大多数学生保持沉默的情景。课堂冷场是一种常见的教学现象,会导致教学的中断,带来师生的尴尬。
  俗话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面对课堂冷场,我们不能一味地从教师自身出发,简单粗暴地通过讲解来化解;而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仔细探寻原因,从而找到对策。
  总的来说,课堂冷场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提问,或指向不明,或难度较大;二是学生思考,或陷入困境,或需要时间。下面针对一些具体的情况给出对策。
  一、问题指向不明时,细化问题
  在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的今天,诸如“你能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什么规律吗”这样的问题似乎成了数学教师课堂上的口头禅。这样的问题往往太宽泛、太笼统,涵盖方面过多,指向不明,让学生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冷场现象的产生可以说是必然的。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将问题细化,增强问题的指向性,给学生明确的思考方向。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时分》时,教师出示教材中的“试一试”,如图1。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后,教师提问:观察比较这四幅图,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学生看着教师,不知道该怎样比较。
  这里,教师想让学生发现“钟面上是整时时,分针永远指向12”的规律。因此,教师提问应该紧扣“时针”和“分针”这两个关键点,让学生明确观察比较的对象,以及探究的方向。可以先帮助学生明确这四幅图都是整时,再提问:观察比较四幅图上时针和分针所处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这样,学生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时针和分针上,再结合之前已经明确的整时,自然而然地就会发现整时的时候时针指向某个整数,分针一定指向12。
  二、问题有些难度,学生陷入困境时,引导合作讨论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够成熟,面对问题常常不能较为全面、深入地思考。有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学生容易被题目的表象所蒙蔽,百思不得其解。在这种情况下,课堂冷场也会发生。其实,一道难题就像一座冰山,而每个学生可能都只看到它的一角,因此思维遇到了障碍。这时,虽然凭借个人的智慧,很难克服困难,但是凭借集体的智慧,往往可以产生灵感,实现思考的突破。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倾听、收集、整理、吸收其他组员的想法,在碰撞的过程中借助外力,反思自身的认知,调整自己的思路。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时,教师出示一道练习题,如图2。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后,教师提问:在第二個图形中,你能找到几个角?学生纷纷回答“6个”。教师追问:确定只有6个吗?教室里一阵沉默。
  对于二年级初学角的学生来说,这道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往往他们认识不到角的内部可以有射线或者两个相邻的角能够合并成一个角,从而漏数角。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小组合作讨论,产生灵感,实现思考的突破。
  三、问题有些难度,学生需要时间时,等待自主思考
  受到自身能力的制约,学生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解决问题要经历信息的接收、加工、处理、调整等一系列必要的过程。有时,学生需要多一点的时间自主思考,或者动笔画一画、算一算,或者动手做一做、写一写。在这种情况下,课堂冷场也会发生。其实,这种冷场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课堂教学并非场面越热闹越好,节奏越快越好。这时,教师应该多一点耐心,等待学生自主思考。当然,必要时也应该给予一些指导。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时,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一道思考题:“有一堆糖,比20块多,比40块少。平均分给一些小朋友,每人分得的块数和小朋友的人数一样多。可能有多少块糖?有多少个小朋友?”读完题目后,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想法?学生看着教师,欲言又止。
  对于这样一道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冷静思考、严密分析。因此,教师没有立刻强行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默默等待。这时,学生有的小声交流,有的拿出草稿纸演算或者拿出学具尝试。最终,这道题被学生自己解决了。
  参考文献:
  [1] 王爱梅.论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J].才智,2014(13).
  [2] 谭高祥.浅析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冷场”问题的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5(12).
  [3] 闫素珍.课堂提问“短路”现象成因及对策分析[J].基础教育参考,2017(7).
  [4] 王文英.课堂冷场现象的分析及应对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7(1).
其他文献
摘 要:《北京》一课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既有新鲜感,又能客观、全面地了解北京,是需要突破的難点。引入图式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看北京”“图式引导获方法”“图文并茂论人文”“我图我秀展个性”等环节,充分发挥图式的作用,帮助学生分析北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城市职能等。  关键词:地理 图示 教学  《北京》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的最后一课。学生对首都北京并不陌生,但一般没有特别深
期刊
摘 要:归纳法和演绎法既是数学形成与发展的两大方式,也是数学教学最重要、最常用的两种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法能凸显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法能传授系统知识以及解决一类问题,教学效率较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形,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以《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和性质》一课为例具体说
期刊
摘要:《一棵小桃树》一课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走进物象(桃树)→走进作者→走进自己”,通过“言”“意”之间的转换,在历练思维的同时,把握文本的言语形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文本中真实感悟散文语言的魅力,“享受汩汩而来、欲罢不能的诗意和幸福”。  关键词:言意物象心灵  一、课堂实录  【环节1】走进桃树,用心品味  师今天,刘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一篇文章——《一棵小桃树》
期刊
摘 要:课程意识,可以让“教”更多地站在“学”的视角,让“教”更多地从“学”出发。对《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一课的两次教学,从学生学和自身教两个方面对比反思,依稀看到课程意识在自我教学中的推进:情境设置由“假”到“真”,学生主体由“参加”到“建构”,教学设计由“演绎”到“归纳”,教育价值由“单一”到“多元”。  关键词:课程意识 教学对比 教学感悟  课程意识,指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它蕴含着对课程理论
期刊
摘要:文言文教学追求文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四文”一体,就要从文章体式切入。《伶官传序》是一篇史论,教学中应当遵循史论的体式。此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所用之史料,更要让学生知道文本是如何运用史料的,要理清论者发表史论的逻辑关系,把握作者的史识,体味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揣摩与诵读,是理解文章的关键,也是体悟情感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伶官传序》文本体式作者情感 
期刊
摘 要:在中考物理总复习阶段,巧妙地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实验活动,可以避免因一味地应试“刷题”带来的倦怠,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以综合复习力与运动以及功和能等相关知识的实践与思考为例,说明这一过程的基本环节:主题事件引入,确定复习方向;建构知识网络,学会探究方法;创新实验探究,综合内化知识;搭设分享平台,共享研究成果。  关键字:创新实验 中考复习 力学知识  学生创新实验是指学生以解决生活与学习中所
期刊
摘要:多维立体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多方式引导,灵活运用扶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多角度设问,让学生的思维受到挑战,感悟深刻,体验真切;多层次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提升。  关键词:多维立体探究式教学多方式多角度多层次  一、课堂实录  (一)课前谈话  师(播放音乐)小朋友们,看大家一直在随着音乐哼唱,肯定很熟悉也很喜欢这首歌喽。能给叔叔阿姨们介绍介绍吗?  生贾乃亮、甜馨合唱的《大王叫我来巡山》
期刊
摘 要:拉近“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学习生活上的距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增删,捕捉贴近生活的素材;适时重组,发现唤起兴趣的素材;有效拓展,挖掘生活外延的素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让品德课堂灵动有效起来。  关键词:创造性使用 增删 重组 拓展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资源是多元的、开放的,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也应呈现开放性,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
期刊
摘 要:教学就像做菜。教师应该添“油”加“醋”,让复习课这盘“冷饭”炒出新意来,使其有“知”有“味”。教学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健康地生活》专题复习课时,通过教材分析,设计疾病的预防、人体的免疫、安全用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四个板块;通过学情调查,重点围绕常见传染病的类别及预防措施、人体的三道免疫防线及免疫的作用、安全用药等学生出现问题较多的方面展开。  关键词:专题复习课 教材分析 学生分析
期刊
摘 要:教学《从问题到方程》一课时,基于体现教材理念、整合教材内容、彰显数学本质、突出学生主体的思考,设计“体会用方程描述相等关系的优越性”“经历用方程描述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的过程”“形成、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回顾总结”等环节。  关键词:教学设计 从问题到方程 教材理念 数学本质  最近,笔者参与了“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数字化助教资源建设项目”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江苏省教研室董林伟主任(苏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