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湘:做一碗有梦想的互联网米粉

来源 :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ge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人湘是一家实现了微信点餐和付款的湖南米粉店,在只有一家店的时候就获得了洪泰基金、英诺天使基金千万级的第二轮投资。一开始听说这家企业,让人感觉匪夷所思——网罗了大批互联网高端人才,只是为了在北京一个偏远的地点开一家只有三十几个座位的米粉店?就算将来可以开很多连锁店,无非也就是再造一个米粉版的真功夫、永和大王而已,和互联网有什么关系呢?要么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要么互联网思维只是一个营销噱头,江湖里早有黄太吉煎饼、雕爷牛腩、西少爷肉夹馍等品牌先人一步,珠玉在前,现在再出来号称用互联网思维做米粉,只怕是拾人牙慧,晚了一步了。
  然而,深入了解人人湘的商业模式之后,你会发现,互联网绝非噱头,互联网基因对于人人湘未来的成功至关重要,人人湘是一家真正为餐饮企业插上互联网翅膀的尝鲜者、试水者、破冰者,人人湘的商业模式和内在逻辑不仅对餐饮行业很有启发,对餐饮之外的行业,特别是哀鸿遍野、普遍患上互联网焦虑症的传统行业思考如何运用互联网挖掘出自己未曾意识到的价值,不再捧着金饭碗要饭,也极具启迪意义。
  商业模式
  人人湘描绘了令人震撼的“吃饭不要钱”的远景:
  “人人湘与传统餐饮的区别在哪?我们开发平台去连接用户。连接用户的背后带来很多好处:带来更多流量、更多互动、更多价值。开直营店,开连锁店,开加盟店,这不是人人湘愿意做的。我希望人人湘的商业模式是:开店不为赚更多的钱,而是更多连接用户,把用户带到平台中,在平台实现更多分享,最终达到吃饭不要钱。”
  从人人湘的商业模式可以看到,从“硬件不赚钱”到“硬件不要钱”到“吃饭不要钱”,这个看似不可能的场景并非遥不可及,已经在一步一步逼近了,而且听起来合情合理。
  打造极致产品
  要实现这样的远景目标,首先要用极致的产品牢牢锁住用户。米粉不好吃,商业模式再好听也只是空中楼阁。为了让产品达到极致,人人湘的做法是,“只做美食的搬运工”——把湖南最好吃的米粉原封不动地搬到北京的店里来。米粉、豆瓣酱等原料从湖南运过来,做米粉的厨师从湖南请过来。这个过程代价不菲。
  把顾客变成用户
  要实现人人湘的商业模式,还必须把顾客变成用户。人人湘的米粉味道很好,即使没有互联网,它也必然会成为一家生意火爆的餐厅。但是,那样它就会是一家传统的餐饮企业,没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而互联网思维给人人湘带来的成长空间,要求必须把那些吃完米粉就走的顾客变成“用户”。对于人人湘来说,把顾客变成用户的最关键决策,就是把一切运营活动都放在离用户更近的微信上。乍一听,“微信下单支付”似乎只是一个营销噱头,只不过是改变了下单和付款的手段,减少了服务员和收银员的用工成本而已,这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事实上,这个决策对人人湘至关重要。
  人人湘自主开发的微信点餐、微信支付、微信进销存管理系统、客户大数据分析系统,已经为未来围绕体验、经营粉丝的商业模式奠定了基础,在互联网企业和餐饮企业这两类企业中都抢占了先机。不论最终结果如何,人人湘为传统行业引入互联网+,已经做出了一个优秀的示范。
其他文献
茵曼是2008年正式开始运作的互联网女装品牌,早期年销售额只有几百万元,而到了2014年,以茵曼为主打品牌的汇美集团收入约9.6亿元,净利润3, 891万元,超过了不少服装上市公司。  茵曼(汇美)之所以在这一阶段获得巨大成功,关键是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了电商的流量红利期。电商之所以能够迅速地影响或干掉线下,是因为电商让很多人能够买到原先不知道到哪里去买的东西,价格也比线下便宜,此外淘宝、
期刊
实战支招  这个行政经理,咋这么难做  入职半年就被提拔为行政人事经理,但是,在这样一家小型私企,岗位经验并不丰富的我,在工作中遇到了种种难题:行政部定位不明确;领导常常小事变大事;公司没有战略规划和目标;行政部门常被领导当枪使……  发现数据背后的人  尽管围绕大数据的炒作一派热火朝天,人们却在抱怨雾里看花,对品牌不能妥善利用其个人数据备感失望。这是因为,许多公司仍然将简化商业流程视为挖掘数据的
期刊
“头脑风暴”已成为集体创新的代名词,并被企业视为创新与增长的灵丹妙药。大家无拘无束的交流、天马行空的联想似乎成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然而,头脑风暴真的能诞生好创意吗?1958年,耶鲁大学的实证研究表明,与其让大家进行头脑风暴,不如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后者可以想出两倍之多的点子,而且其可行性更强,效果更好。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和德州农工大学最近的一次研究发现,让大家进行头脑风暴只会抑制创新能力。“
期刊
在日益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下,获取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可以帮助组织做出更好的预测和决策。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决策者在解决问题和制定战略时,会依靠统计结果和基于数据的决策模型。  但是随着数据量越来越大,分析越来越复杂,分析师如何才能最有效地传达分析结果,以确保决策者正确理解数据的含义?无论分析活动本身多么棒,其有效性取决于目标受众如何理解分析结果。以患者就医为例。可以说,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诊断,因
期刊
和朋友合伙开公司,他占股60%,我持股40%。在经营过程中,他希望财务大权由他老婆一人独揽,上班也是想来就来。我请假,还得他同意;我要招人,业务实在忙不过来了,他才同意。公司样样事情,他都想说了算。合伙创业,该这样吗?  黄志方:双方没有一定的信任,还是不要合作为好!双方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商讨一下合作的规则,否则难以持久。  王旭文:判断目前从事的行业是否技术导向,是否很难找到替代性技术人才。如果
期刊
在行动敏捷、来势汹汹的初创企业面前,老牌公司发现自己正被逼得节节败退。对于老牌公司来说,击败竞争者意味着必须卓有成效地执行。而有效执行则意味着渐进式创新,以求略胜竞争对手一筹。不幸的是,这种对渐进式创新的关注,恰恰破坏了突破式创新所必需的能力——颠覆现有市场或创造新市场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创新悖论”:你越是擅长渐进式创新,就越不可能实现突破式创新。  不可否认,老牌公司有自己的优势,它们拥有大量
期刊
我们进入了平台时代。Facebook、谷歌、亚马逊、苹果这些成功的技术公司都是基于平台经营的商业模式。初创企业,比如Uber和Airbnb也都凭借平台模式快速成长起来。平台通过多方网络连接了不同类型的用户,并促成它们之间的交易。比如,eBay是将买家与卖家连接起来,PlayStation将游戏开发商与玩家连接起来,苹果公司的应用商店则将软件开发商与iPhone及iPad用户连接起来。  现在,有很
期刊
商业领袖的职责就是制定决策,并确保这些决策及时、妥善地得到执行。有许多概念和框架旨在帮助高管做出更好的选择,但往往都过于复杂或具体,不适用于日常决策流程。经典的决策矩阵——以选项作为一个轴,以标准作为另一个轴——是个强大的评估工具,使得人们可以采用同一套预先定义的标准来比较不同方案,但是高管并没有充分利用决策矩阵。他们主要是用它来证明一种方案优于另一种方案,目光只局限在少数几个选项上,这种决策过程
期刊
最近,上市公司多伦股份宣布公司拟更名“匹凸匹”,立志向P2P等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领域转型。这一消息引起舆论一片哗然,上交所也向公司发出问询函,要求公司停牌自查。究其原因,还是其“身未动心已远”的转型故事过于荒唐,在一无正式业务、二无人员配备、三无可行性论证,甚至连经营范围变更都尚未获得工商部门审批的情况下,就开始炒作了。  企业向“互联网+”转型并非易事。在本期,我们就要介绍一个传统餐饮公司在“互
期刊
要想拥有极致的产品,除了我们已然熟悉并逐步深入实践的用户思维,更应该将用户的需求演变成具体的消费场景,而且这个场景一定要符合消费者的心智想象力,才能勾起消费者使用的欲望。  “消费场景化”至少要做到:  1.用户痛点的深度感知与满足;  2.用户隐型需求的挖掘与引导;  3.用户充分参与下的体验反馈与设计提升。  如果我们的产品能够最大程度地被赋予人格化,命中用户与顾客周围的情感连接,好产品就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