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对于认知构建的重要性,这对一直以来以认知理论为岗,从学习者个体出发,忽视学习者与周围环境互动的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野和框架。本文将着力阐述如何以社会文化理论为框架对二语写作进行研究。
关键词:二语写作 社会文化理论 认知理论 新视野
中国分类号:H15
1. 引言
二语(L2)写作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框架下的一个研究分支。它是以认知理论为框架,以学习者个体为研究重点,写作过程为研究目的,调查学习者,尤其是善写者的写作策略使用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L2写作教学法,即关注学习者写作过程,注重学习者写作策略的过程教学法(process approach)。随着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兴起,L2写作研究越来越侧重于将建构主义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学生自己通过教师的引导对外部世界构建意义,从而掌握并内化对于外部的新认知。
文秋芳(2008)指出,认知理论在L2习得中主要研究;1)语言在个体大脑中的储存情况;2)二语是如何习得的。两种研究方向都将学习个体作为中心,割裂了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学习者之间互动对语言发展的作用。建构主义虽强调个体是在与社会的相互活动中建构世界,但在实质上与认知理论一样,关注的是学习者个体在L2发展中的自身作用,研究的主体还是个人,并未给予社会环境因素充分的考虑,没有将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及其与学习者自身的互动有机结合(蔡兰珍,2001)。
2. 社会文化理论
SCT强调社会环境是形成儿童高级心理机能的关键因素。人是社会化的动物,研究人的学习、意识等高级心理机制应该从人与社会、集体、环境的互动中进行。马俊波(2008)指出,语言发展产生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学习者在此过程中积极参与意义的建构习得二语。根据Vygotsky的理论观点,儿童的发展首先是以集体活动、社会活动这种心理间的机能的形式出现的。随后这种与外部环境互动而发展的认知,通过内化机制转化为内在的心理机能。表1清晰展示了这种转化过程:
表1 内化机制的转化过程
内化机制
(1) 调节理论(Mediation Theory)
Vygotsky认为人类高级认知的发展依赖于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以及与文化、语言等符号中介的调节关系。即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1)学习者与伙伴、教师之间的调节,或称为他人调节(interpersonal mediation);2)与社会文化产物的调节,如书本、网络,或称为产物调节(mediation by artifacts);3)自我语言调节(private speech),即与自我的对话和意义协商。
(2) 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
活动是指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人的心理是从活动中发展而来的。Vygotsky认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步的,即活动主导着人认知变化。与认知理论把意识看作是一种内在封闭的系统不同,SCT强调人的认知是从活动中来,而活动是人类高级、不可见的认知活动的客观表现,即意识内容的物化。Lantolf & Thorne指出,在语言教学中,不能只以教师或学生任何一方为中心,教学活动是彼此的共同合作(2006)。
(3) 最近发展区理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最近发展区(ZPD)是Vygotsky系列理论的核心,Vygotsky将其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1978)。秦丽莉和戴炜栋指出,事实上,ZPD关注的是"新手"和"专家"之间对话关系的本质,其目的是促进"新手"对语言的自我调节能力。
(4) 对话理论(Diologism)
Bakhtin(1981)指出,所有的语言都是有对话性的,个人只有参与到对话中,才能真正掌握语言的技巧,提高语言使用的能力。因此,Bakhtin的对话理论实质上是强调了社会合作对于语言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3. 在社会文化理论下的L2写作研究与教学
(1)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在SCT下来研究L2写作就是要从集体、社会、合作的角度来反观L2写作研究,而不是将L2写作从社会文化因素中割裂,视为只有个人参与的一种封闭的系统。因此研究的重点也从学习者个体转移到了社会环境因素,探索这些因素如何使学习者最终实现语言的掌握与习得,即内化通过与外界合作和互动而构建的认知体系。因此在语言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该关注社会文化因素对于学习者的重要性。以往那种单一地以讲范文为主,分析语法、句法的L2写作教学只是在单方面地向学习者传输语言表面的修辞知识,忽视了学习者是否通过一些心理机制将其内化而实现最终掌握。
(2)构建SCT下的L2写作教学模式:任何研究的目的都是要辩证地来验证理论指导,并能指导实践,因此如何在SCT下构建行之有效的L2写作教学模式应该成为L2写作研究主要关心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包括对于教学任务的设计、执行和评估,应该是一个动态、宏观、立体的过程。在设计任务前,通过对学习者写作策略的调查和写作能力测试,评估学习者已经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确定还有待发展的ZPD;在进行任务设計时,避免过多涉及学生已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3)教学评估:对SCT下的L2写作教学的评估应该是动态、宏观的。以往对写作能力以一次测试来进行评估的方式显然比较片面和武断。L2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尤其是在SCT下构建的L2写作教学模式更是一个循序渐进而又不断循环的过程。因此动态的形成性评估更适合对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测评,而学生的作业、日志甚至阶段性的访谈都可以作为这种评估的材料和依据。
4. 结论
社会文化理论有利于拓展二语写作研究的理论视野,将研究者从认知理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同时,社会文化理论有利于让教师从社会文化构念对L2写作教学的内涵进行深刻的理解,以一种宏观的视角来进行任务的设计。虽然SCT作为理论框架对二语技能的研究并不多,但是随着SCT理论在语言研究中的广泛运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建立在SCT的理论框架下,对大学英语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生态化任务型教学的研究会越来越多,研究也会越来越深入。
文献综述
[1]. 蔡兰珍. 2001."任务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应用[J].外语界, (4): 41-46.
[2]. 马俊波. 2008. 社会文化理论及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关键词:二语写作 社会文化理论 认知理论 新视野
中国分类号:H15
1. 引言
二语(L2)写作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框架下的一个研究分支。它是以认知理论为框架,以学习者个体为研究重点,写作过程为研究目的,调查学习者,尤其是善写者的写作策略使用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L2写作教学法,即关注学习者写作过程,注重学习者写作策略的过程教学法(process approach)。随着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兴起,L2写作研究越来越侧重于将建构主义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学生自己通过教师的引导对外部世界构建意义,从而掌握并内化对于外部的新认知。
文秋芳(2008)指出,认知理论在L2习得中主要研究;1)语言在个体大脑中的储存情况;2)二语是如何习得的。两种研究方向都将学习个体作为中心,割裂了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学习者之间互动对语言发展的作用。建构主义虽强调个体是在与社会的相互活动中建构世界,但在实质上与认知理论一样,关注的是学习者个体在L2发展中的自身作用,研究的主体还是个人,并未给予社会环境因素充分的考虑,没有将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及其与学习者自身的互动有机结合(蔡兰珍,2001)。
2. 社会文化理论
SCT强调社会环境是形成儿童高级心理机能的关键因素。人是社会化的动物,研究人的学习、意识等高级心理机制应该从人与社会、集体、环境的互动中进行。马俊波(2008)指出,语言发展产生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学习者在此过程中积极参与意义的建构习得二语。根据Vygotsky的理论观点,儿童的发展首先是以集体活动、社会活动这种心理间的机能的形式出现的。随后这种与外部环境互动而发展的认知,通过内化机制转化为内在的心理机能。表1清晰展示了这种转化过程:
表1 内化机制的转化过程
内化机制
(1) 调节理论(Mediation Theory)
Vygotsky认为人类高级认知的发展依赖于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以及与文化、语言等符号中介的调节关系。即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1)学习者与伙伴、教师之间的调节,或称为他人调节(interpersonal mediation);2)与社会文化产物的调节,如书本、网络,或称为产物调节(mediation by artifacts);3)自我语言调节(private speech),即与自我的对话和意义协商。
(2) 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
活动是指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人的心理是从活动中发展而来的。Vygotsky认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步的,即活动主导着人认知变化。与认知理论把意识看作是一种内在封闭的系统不同,SCT强调人的认知是从活动中来,而活动是人类高级、不可见的认知活动的客观表现,即意识内容的物化。Lantolf & Thorne指出,在语言教学中,不能只以教师或学生任何一方为中心,教学活动是彼此的共同合作(2006)。
(3) 最近发展区理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最近发展区(ZPD)是Vygotsky系列理论的核心,Vygotsky将其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1978)。秦丽莉和戴炜栋指出,事实上,ZPD关注的是"新手"和"专家"之间对话关系的本质,其目的是促进"新手"对语言的自我调节能力。
(4) 对话理论(Diologism)
Bakhtin(1981)指出,所有的语言都是有对话性的,个人只有参与到对话中,才能真正掌握语言的技巧,提高语言使用的能力。因此,Bakhtin的对话理论实质上是强调了社会合作对于语言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3. 在社会文化理论下的L2写作研究与教学
(1)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在SCT下来研究L2写作就是要从集体、社会、合作的角度来反观L2写作研究,而不是将L2写作从社会文化因素中割裂,视为只有个人参与的一种封闭的系统。因此研究的重点也从学习者个体转移到了社会环境因素,探索这些因素如何使学习者最终实现语言的掌握与习得,即内化通过与外界合作和互动而构建的认知体系。因此在语言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该关注社会文化因素对于学习者的重要性。以往那种单一地以讲范文为主,分析语法、句法的L2写作教学只是在单方面地向学习者传输语言表面的修辞知识,忽视了学习者是否通过一些心理机制将其内化而实现最终掌握。
(2)构建SCT下的L2写作教学模式:任何研究的目的都是要辩证地来验证理论指导,并能指导实践,因此如何在SCT下构建行之有效的L2写作教学模式应该成为L2写作研究主要关心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包括对于教学任务的设计、执行和评估,应该是一个动态、宏观、立体的过程。在设计任务前,通过对学习者写作策略的调查和写作能力测试,评估学习者已经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确定还有待发展的ZPD;在进行任务设計时,避免过多涉及学生已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3)教学评估:对SCT下的L2写作教学的评估应该是动态、宏观的。以往对写作能力以一次测试来进行评估的方式显然比较片面和武断。L2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尤其是在SCT下构建的L2写作教学模式更是一个循序渐进而又不断循环的过程。因此动态的形成性评估更适合对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测评,而学生的作业、日志甚至阶段性的访谈都可以作为这种评估的材料和依据。
4. 结论
社会文化理论有利于拓展二语写作研究的理论视野,将研究者从认知理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同时,社会文化理论有利于让教师从社会文化构念对L2写作教学的内涵进行深刻的理解,以一种宏观的视角来进行任务的设计。虽然SCT作为理论框架对二语技能的研究并不多,但是随着SCT理论在语言研究中的广泛运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建立在SCT的理论框架下,对大学英语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生态化任务型教学的研究会越来越多,研究也会越来越深入。
文献综述
[1]. 蔡兰珍. 2001."任务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应用[J].外语界, (4): 41-46.
[2]. 马俊波. 2008. 社会文化理论及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