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境界·情趣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bzibzi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年前,我在上海的一所中学师范任教,突然传来一个消息,说是为了“向国际接轨”,我们这个培养小学教师的中专要“升级”为大专,今后的小学教师要大专毕业了。当然,上上下下,皆大欢喜。“上”之欢喜者,“官”升一级;“下”之欢喜者,文凭的“含金量”提高了;我是处在当中的,也高兴,我知道,大专毕业的小学教师与中师毕业的小学教师,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他应该是一个具有自觉的教育思想的人,而不只是一个“教学行为的操作者——如同老师们经常自我嘲讽的“口力劳动者”。
  我把这个想法对新入学的大专生一说,他们当然很高兴,但随之又问我:那么,谁是我们的榜样呢?我想了一想:陶行知——早已去世了,我也没见过;又想了一想:苏霍姆林斯基——太远了,也去世了,我们都没见过。眼前的,能见到的,似乎不多。正好在这时听了一堂南通李吉林老师的公开示范课,又看了她关于情境教学的书和文章,我这才有把握地对学生说:你们可以学她,“庶几近矣”。我曾带了学生到南通去听她上课,听她的讲座。我退休后,又曾带了上海一些优秀的语文教师到南通去拜她为师。为什么?不是因为她名望大,地位高,而是因为她对教育,尤其对小学语文教育,有一套完整而有序的想法,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身边还有一群与她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共同为此而努力。我在与她近二十年的交往中,发现她有几个与众不同之处:
  首先,她是一个有思想的实践者,她从十八岁走上小学语文的讲台,至今五十年,始终坚守在小学语文的讲台前,把自己精力、思想、乃至全部情感,都倾注在小学语文教育的领域中。她是为了改变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而去钻研理论;而对于理论——不论是古今中外的——她都如饥似渴地汲取;汲取了之后,用来灌溉她的教学园地,用来滋润自己的和学生的心灵。实践使她脚踏实地,理论又使她向高处发展,而不只是在经验的层面上滑行。这些年来,有许许多多中小学老师,在教学上做出成绩,有的还相当优秀,但是当这些经验被“总结”出来之后,向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层面不同的教学环境传播了之后,影响力就渐消失了。事过境迁,再也没有人提起了。这很悲哀,更是一种浪费,而我们总是习惯于在这里经验的层面上滑行,至多不过套在一种时髦的理论上进行“捆绑式”的介绍推荐。李吉林则不然,她是非常执著地自己到理论著作中去探寻,而且不满足于向一种理论靠拢,不满足于寻求一种理论的“支撑”,她要做到“融会”而且要“贯通”——贯通到她的教学改革实践中,绝不停步,再向更新的理论领域探索。不讲别的,就这个华东师范大学,她至少向三代教育理论专家求教过,前有刘佛年先生,中有杜殿坤先生,现在则经常向叶润教授和高文教授求教切磋,别的专家学者,就不用再一一列举了。她有颗急切的向学之心,诚如杜甫所说的“能盖多师是吾师”,而且这些教育学家的理论在她那里又不是空泛的装饰,而是经过细细咀嚼之后吃透了,再渗透到她的教学理论中去。这样的学习,远远胜过去读什么硕士博士的学位,她是进入到“后”的境界了。反过来,李吉林本人尽管在小学语文教学界里有盛名,但并不“开宗立派”。说起这“开宗立派”也是我们中国“传统”中的恶习。一个个都为像“武林”的“高手”一般,讲究“门派”,进而就各占山头党同伐共。其实这一家的本事同那一家的本事也差不多,彼此彼此,可以互补,可以交融,何必对立?李吉林如果有派的话,那就是“兼收并蓄派”、“兼容并进派”。她的立足点在小学语文教育本身,是为了改进,为了改革,为了找到更多的理论支柱,为了寻到更多的教学资源,说到底是为了孩子们更好地读书和做人。所以,在我的印象中,她不忮不求。对“上”,不跟风,不超时,得到再大的荣誉再高的地位也还是回到普通教师的本份之上来;对“下”,不威不压,不摆什么“通天教主”的资态,提携青年,唯恐别人不能上进。她的思想,她的理论,她的教学方法,都是“天下之公器”,人人得而高之。我认为,这是我们对待教育事业和对待我们自己的唯一正确的态度。
  其次,从语文教学本身来说,李吉林的五十年努力,不过是做了一件最基本的事:使语文教育回到它本来应有的位置上来。教育是为了“立人”,为了人的成长和发展;语文教育是整个教育的一个部分,一个最基础的部分,它是通过帮助儿童在语言上的成长发展以开启他的思想,情感和智慧,打下做人的根基。本来,一切语言文字,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之中才可能活泼地存在,离开了具体的情境,它只能是僵死的语言文字符号。由此可知,学习语文也就必然离不开一定的情境,如同鱼之在水,鸟之在空,人之在大地上行走。李吉林在语文教学中始终抓住“情境”这个语文存在的根本,儿童们所接受的语文教育就必然是真的、活的、甚至是优美的。她认为,语文才师的责任就是为孩子们创设最规范、最生动活泼最优美的语言环境,让他们的语言潜能在这里得到充分的生发和滋长。古往今来,不管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切成功的语文教育都是依据这一个办法来进行的。但是在我们中国,由于长期的“经学”教育的传统,对学生进行“死灌”式的教育,使他们在课堂上的语言教育与生活完全背离,想象力受到扼杀,只能造成大量孔乙己式的悲剧。李吉林以五十年的努力,使语文教育回到正常的道路上来,把学生引入到教材文本自有的情境,在这个丰富而活泼的情境中,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想情感智慧,一起得到完整的发展。——这在今天看来是天经地义自然而然的事,竟然花了这么大的精力,但这个精力花得值得。情境教育已经成为一条语文教学的公理,而不只是一种“范式”也不只是一种“教学流派”。
  这里最值得注意的还是一个“情”字。
  二十年前,杜殿坤教授在李吉林的第一本著作《情境教学的实验与研究》序言中说道:“单就字面来说,任何成功的教育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否则就成了无情的教育,成为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后者正是所谓传统教育最大弊端之所在。”须知,说这个话的时候,正是十年浩劫之后不久,“拨乱反正”时期。“情”这个字,当时与我们久违了;而正在这时,李吉林的语文教学改革,突出了一个“情”字,真如久旱之后的甘霖。正如没有水我们就没法生活,就长不出庄稼一样,没有“情”也就谈不上教育,更谈不上正常的语文教育。不过,今天虽然再也不讳言“情感”的教育,但是在考题的大海、“知识点”堆成的高山面前,“情”依然只能退避三舍,被挤到无足轻重的地位,在又一个怪异的“以考为本”的现象面前,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也就更加重要了。
  最后,说她的一颗童心。
  李吉林所创设的情境,具有三大特征:美、智和趣,这三者如一个立体空间的三个维度,一个都不能少。人们往往先注意到美和智这两个特征,我以为“趣”也许更加要。
  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趣”当然是“童趣”,也就是儿童本身的趣味,即儿童的情趣,并不是大人所谓的“理趣”。为此,小学语文老师身上就应该着弥漫一股自然而然的童趣,而这童趣又发自己的一颗真正的童心。有童心者才有童趣,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时时刻刻守护着自己的一颗童心。
  明代思想家李卓吾在《童心说》中说道:“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经过一次次的改革,至今虽然还未臻完美,但至少已渐渐贴近孩子的心,成为孩子所喜闻乐见的文字,只要教师能贴着孩子的心去教它,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不难形成的。《李吉林文集》的第六、七两卷,大量的课堂实录,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在孩子面前,她不是“弯下身来”,“蹲下身来”(这多累啊);在孩子面前,她不是“脸上堆着笑故作活泼可爱之状”;在孩子面前,她不是“尖逼着喉咙强吐婴儿之声”。孩子们欢迎她、接近她,只是因为这位李老师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与他们同一颗心,同一种语言,同一般情趣。用“境界”论的说法,就是“不隔”。——这不是“修炼”的结果,而是本性使然。小学老师和童话作家一样,都是不失其童心,不失基本性们中的一员,与他们同一颗心、同一种语言,同一般情趣。用“境界”论的说法,就是“不隔”。——这不是“修练”的结果,而是本性使然。小学老师和童话作家一样,都是不失其童心,不失其本性者也。
  离开了课堂又如何呢?李吉林并不是“另一番面目”。她与青年教师在一起,不论是“报告”、“讲座”或日常谈话,她还是那个饱含童心的“大姐姐”。即使在家庭生活中,在丈夫、儿女乃至孙儿孙女面前,她仍是童心未泯、童趣不失,她始终过着一种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这样的人,是令人羡慕的;这样的人,是受人敬重的;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
  然而,我们这一代人毕竟是六七十岁了,过去有人说:“父母在,未敢言老”;现在应该说:“在孩子面前,不宜叹老”;老也不要紧,因为一代一代新人正在成长。
  我感到高兴的是:李吉林的精神和思想,通过这八卷文集,如接力棒一般,传递到年轻一代手中,这一股力量是无穷的。
  有思想者,不老;有境界者,也不老;有情趣者,更不会老!
  责任编辑王波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让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让学生的人生闪光,使其生命的激情燃烧,展现精彩的人生。这集中体现的便是语文的人文性特色,我觉得,语文素养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目标。  要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使其遵纪守法,明辨是非,明理诚信。语文教材中的范文,都是久经考验的经典篇章,是深刻思想性和独特艺术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目的体现在颂扬人性的真善美
期刊
渭南市临渭区北塘实验小学,创建于1927年,现有学生四千六百多名;教职工145名,其中大学专科占95%以上,本科学历接近60%,教师中有省级教学能手7人、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  北塘实验小学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协调、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以校本教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新教材、教研课题为载体;以建构学习型学校,建设反思型、研究型教师队伍为方向,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培育合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课程理念的创新,即课程目标的生成化、课程内容的自主化、课程实施的开放化和课程评价的多元化,必然要求校长专业职能发生深刻转型,必然要求校长转变角色,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与新课程同行,在新课程中不断自我更新发展。    一、校长要由国家课程和教学大纲的诠释者而成为课程和教学理论的研究者。  长期以来多数校长尚未进入有目标、有计划的“研究主体”的角色,只是作为国家课程意志忠实而被动的附
期刊
学生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语文课究竟该怎样上?苏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张庆老师针对“语文课程改革应怎样进一步深化”这一问题,提出了语文教学要“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观点,这给困惑、迷茫中的一线教师指点了迷津。可是,说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些观点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操作呢?    一、目标设定要简单明了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课堂教学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教学目标
期刊
心理素质    指人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它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外部因素的影响逐步形成的,是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结合物。健康的个性心理素质使人对生活充满信心,对事业有进取心、自信心;意志顽强、坚毅;性格勇敢、果断;为人处事豁达、开朗、热情大方;情绪乐观、高昂;感情丰富、细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综合素质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它对一个人的社会素质、生理素质的发展变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期刊
人教版NSEFC教材各单元中“Integratingskills”提供了以读和写为主的综合性语言资料,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表达提供了示范,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多数老师对“Integratingskills”部分的教学存在认识模糊和教法欠妥的问题。笔者在教学新版教材的“Integratingskills”的部分时,开展了以下处理方法:    一、删减与修改    NSEFC教材的每篇“Inte
期刊
教师的素质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育的根本所在。一个真正能适应新课改的合格教师,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厚广博的文化素养,扎实的教学专业能力。为此,我们应采取措施,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与发展,以推进课程改革。    一、关注教师成长中的困惑与忧虑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方面,社会、家长、学校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确实有一些教师对新课程不适应,老办法不敢用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对中国基础教育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上进行深刻反思后做出的选择。从实践的角度讲,它是革除弊端,发扬优势的“扬弃”过程;从理想的角度看,它是一种不断追求教育观念的超越和创新。  但是,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农村学校遇到了一定的困难。这困难从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观念、课程资源、信息来源、学校资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突现出来,所以建立农村新的教育格局已迫在眉睫。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新理念和新观点正一步一步冲击着教师队伍;教师自身素质、角色定位及专业要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加强和提升教师素质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话题。但制约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和教师专业性成长的瓶颈则是教师评价问题,特别是青年教师教育评价问题。笔者在此,对当前青年教师教育评价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反思现行教师教育评价问题    当前教育评价尤其是对
期刊
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趋势。在国际教师教育的改革中,开始从不同视野注意教师的发展问题。仅从教师专业知识增长和能力的加强来理解教师的发展,试图以此解决发展问题,这是不够的,而应重视教师生命价值在专业化中的价值,以生命的独特体验为视角,挖掘有助于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合理因素,为阐释教师专业化的境界、动力提供理论基础。   教师专业化虽然已经成了一种共识,但需要思考教师专业化的动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