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玲:“现在高仿画能超过原画作水平!”

来源 :收藏·趋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sxyx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在忽悠中国》绝不仅仅是一本“揭秘”意义的书,它的价值在于走进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通过各种不同层次视角获得的信息来重新审视收藏,拷问社会以及每个人的心灵。
  本刊从2012年1期开始,每期选择其中部分内容进行转载,本期为选载内容之九。
  相信一个个真实的调查将带给读者完全不同的感觉。
  比方说仿齐白石的画,有些仿画者的绘画技巧比齐白石有过之而无不及,另外还有专门写字题跋的,字也写得比齐白石好,几个人合成仿作。其实像这样的仿品,我认为也是有收藏价值的。
  采访时间:2010年8月18日
  地 点:北京博玩鉴定中心
  受 访 人:李慧玲,资深实战派书画鉴定家,曾供职于北京市文物公司、瀚海拍卖公司。
  主要观点:实践出真知
  吴树:李老师,您长期从事艺术品市场鉴定工作,您鉴定过的书画当中,真品和赝品各占怎样的比例?
  李慧玲:真品大概占1%~2%吧,其余就是赝品。
  吴树:赝品的种类及作假的手段都有哪些?
  李慧玲:书画的赝品很早就有,过去作假很讲究,一般都是选取同时代与画家本人作品相近的画作,这里取一座山头,拿过来换一个方向用,那里再取一景,然后由裱画师将这些拼接起来成一幅整画。那时候的裱画师技术很好,不露痕迹。
  现在有能力这样精心作假的人已经很少了。一般都是做旧,如用酱油泡、烟熏、用锅蒸,弄得黄了吧唧的那种。现在的裱工也很差,不用上眼,你一上手就感觉得到,纸张邦邦硬,卷动的时候,哗啦哗啦地响,时间一长,两边都自己卷起来了。就拿刚才鉴定的那张十几米的长卷来说吧,其实一上眼、一上手就知道是假的,为什么还得认认真真地从头到尾都看一遍呢?人家千里迢迢从南方跑过来,你只看一眼就马上判断他的东西是假的,人家会不高兴,说你这专家不认真。
  吴树:现在书画有没有高仿品?能仿到什么程度?
  李慧玲:书画高仿我们这些老同志基本上都能看出来。现在有些高仿画能画到超过原作艺术水平的程度,我就不止一次碰上这样的情况。比方说仿齐白石的画,有些仿画者的绘画技巧比齐白石有过之而无不及,另外还有专门写字题跋的,字也写得比齐白石好,几个人合成仿作。其实像这样的仿品,我认为也是有收藏价值的。
  吴树:像这种高技术仿品您怎么去识辨它呢?
  李慧玲:其实并不难,关键是鉴定者对不同时期的画家要有整体认识和深度了解。比方说,我长期在北京文物公司工作,先后过眼的古画起码有上百万件。对于那些名画家不同时期的作品都熟记在心,成长时期的、成熟时期的,各自有哪些特点都了如指掌,判断起来犹如辨别自己的签名,别人仿的需要一笔笔去描绘,能认错吗?一会儿就可以看出来。
  吴树: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眼学鉴定书画,主要取决于鉴定家对原作者的熟悉程度和感知能力?
  李慧玲:对,其实没什么难的!比方说,我们很熟悉了,您上楼还没进门,只要在外面咳嗽一声,我就知道,哎,老吴来了,绝不会出错!看画也一样。比方说齐白石的画,青年的、中年的、老年的,还有他一上北京、二上北京,直到五上北京,第一次来的时候画风怎样?字写得怎么样?第五次来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不是说他画的每一张画你都要看过,至少各个时期的画你都必须大量过目,还要和大量的赝品进行比较,这样就可以成竹在胸了。
  还有一种情况,名画家画出来的画并不都是精品,有时候心情不好,或者不得已要应酬索画者,场景不合适,笔也不合适,墨也不合适,纸也不合适,只是碍不过面子,这种情况画出来的画能是精品吗?这些情况你也得有所了解,总不能把画得差些的画说成是假画吧,对不对?
  吴树:恐怕现在市场上大部分专家都很难达到您所说的水准!
  李慧玲:是的。我们有条件哪,每天都要整理大量的原画,库房里几百万件画作,一件件整理登记,你不想看都得认真看。有时候发现画得不好的,有人提出:“怎么这么差也是××的画?”可它就是真的呀,就是上面说的特殊条件下画的差画,你也要认真看看、比较比较!
  吴树:当下这些鉴定专家有多少人有您这样的条件,过目那么多真品画作?
  李慧玲:有我们那种条件的人真不多……
  吴树:现在社会上对书画鉴定机构和专家的非议很多,您觉得当前书画鉴定的误区在哪儿?
  李慧玲:现在一些年轻的鉴定专家脱离实际,看书画原作少,也没我们过去那种条件,只是熟读理论书籍,拿到学历和职称,就到社会上去给人看东西。这里有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书里面的理论是否都正确?现在市场上很多鉴定方面的书都是相互抄袭,有些甚至以讹传讹。二是即便你买到的书籍是好的,那还存在一个读者对内容的理解能力,是否准确无误地领会了其中的理论精华?理解有没有偏差?三是能不能将学到的理论融会贯通、全面掌握?有些人搞鉴定就像盲人摸象,摸到一条腿就断定是一只大象,假若除开那条腿是真的,其余部分都是仿造的呢?这也是做假画的常用手法呀!
  我们学徒的时候没这么多书籍,老先生就拿出郑板桥、京城八怪的画来,先跟我们讲讲他们的绘画特点,然后说:“这些是郑板桥的画啊,里面有真的,也有假画,你们对比一下,看看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真的真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假的假在哪里?都跟我讲讲!”
  其实那些老先生也没什么理论水平,不会写书,但从小就在琉璃厂干活计,成天背着画给人送来送去,见到的东西很多,也得到了要领,然后就将他们从几十年买卖实践中领会的诀窍传给我们,抓住那些绝招就像抓住了蛇的七寸。打蛇要打七寸不是?不像现在,学习鉴定净是理论,什么什么什么,说了半天你还是不知道怎么回事,不得要领,给人鉴定的时候生搬硬套,怎么会不出错?再说现在做假画的人也读书,就照着书里说的特点啊、特征啊去做,从理论上完全符合,你怎么鉴定?
  吴树:就像我开始收藏陶瓷的时候,先把耿宝昌、冯先铭先生的书翻阅了几遍,就觉得行了,跑到潘家园一麻袋一麻袋地买,结果买回来的全是赝品。
  李慧玲:对,搞鉴定的人最重要的是实践经验,书读得再多没见过多少真东西还是会出错。故宫的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先生也是原作看得多,鉴定得法。你让他看东西,他可以告诉你,这东西对或不对,他看得多感觉到位。你让他谈理论,也谈不了长篇大论,什么政治上看、文化上看、经济上看,人家谈不了!
  吴树:现在市场上的鉴定机构非常混乱,收藏者对专家们也颇多微词。您认为这种现象是怎么造成的?
  李慧玲:一是现在国家过分重文凭、重职称,只要有这两样,不管有没有实战经验都可以给人鉴定去,能不出错?二是重门户。有些人以前也就是在拍卖公司或其他文物部门打杂的,送送包裹啊、看门开车啊,现在也成专家了,到处给人看东西,有的还上电视台去当鉴宝专家。有一回,也是在这里,有一人拿了件瓷器来鉴定,说曾经给故宫的专家看过,一问是哪个专家,他说是某某某。哈哈,我们一听都乐了,他是专家吗?就一卖门票的。三是专家队伍的自律问题,有些行内人三五一伙,垄断鉴定市场,“咱们说是真的那它就是真的,咱说假的它就是假的”!
  有一次,琉璃厂有人要收一张60万元的张大千的画拍卖,五六个圈内人都说是真的,买主让我看,我说那就是假画。生意没做成,这不就触犯了别人的利益,那伙人就放风说:李某看画不行!
  吴树:是啊,说假话容易,说真话容易得罪人……
其他文献
9月亚洲艺术周  “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拍卖  纽约佳士得亚洲艺术周于2012年9月11日至14日举行,届时将推出一系列来自中国、印度、日本、韩国等地的艺术珍品。9月13日及14日举行的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拍卖,将推出500多件来自不同时期、风格各异的瓷器、玉器、青铜器、雕塑、家具及书画。此次拍卖的亮点是一件巧夺天工的清乾隆碧玉雕笔筒(估价:500,000~800,000美元),其通景竹溪六
期刊
廖继春《野柳丰姿》亮相香港苏富比秋拍  香港苏富比20世纪中国艺术2012年秋季拍卖会将于10月7日假座香港会议及展览中心举行。逾150件品相超卓的精选作品拍卖总估价逾1.4亿港元。在众多精品当中,许多均来源珍罕、出自欧美与亚洲重要收藏家之手,在过去鲜有在市场曝光,包括廖继春传世最大尺幅之作《野柳丰姿》、常玉富郁盎然的花卉杰作《聚瑞盈香》、朱德群光彩生辉、霜霰漫天的《雪之万象》,以及赵无极、吴冠中
期刊
秋拍惊现元代朱玉《揭钵图》  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名作,元代大画家朱玉的《揭钵图卷》将登场今秋北京盈时拍卖。众所周知,以杰出的佛教题材绘画而青史留名的元代大画家朱玉其最著名作品即是《揭钵图卷》。史籍中明确记载,朱玉《揭钵图卷》真迹存世仅有两本。  朱玉《揭钵图卷》一本早年流落海外由美国私人收藏家珍藏,即“美本”,另一本为我国浙江省博物馆收藏,即“浙本”。《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中记录了
期刊
“传统的未来”之所以有如此分量,是因为今日重提传统,似乎是一个离我们远去的东西。中国5000年的文化,有时还敌不过一台5000元的智能手机。  在余杭这个良渚文化的发源地,共生文化,是当地千年发展最自然的法则。张雷和他的设计品牌“品物流形”所表现的即是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共生,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共生,本土设计师与西方设计师的共生。  在余杭,张雷与他的跨国设计团队花费数年的时间走访了以余杭为中心
期刊
三十岁前,你是把青春献给房子,还是梦想?这个讨论,从大洋彼岸到中国,语不尽,意还休。一个地产策划人,坚持在高楼大厦间有一处青年的憩息地,他运用了南京城南的陈砖旧木,一块木头一个钉子,赤手空拳打造了青果这个南京现代青年文艺聚集地,也被很多人看作“青年的城市客厅”。所有人都可以在这里展示梦想。  如果不是朋友带路,还真难找到这里:车停在人声嘈杂的自鹭洲公园后,行百步远,穿过灯影闪烁的秦淮河,终于看到“
期刊
ARTY:你觉得建筑设计和当地环境的联系有多重要?  Patrick Norguet(下文简称PN):一家酒店,或者说任何建筑物,是它所处地区的外延,特别是在大城市里。当地人是怎样的,当地的商业环境如何,在设计阶段,我始终把它们装在脑子里,只有把当地文化融合在设计里,才能使建筑融入周边环境,才能像纤维一样编入这个城市的纹理,不显得突兀,不会被周边环境孤立。另外,可持续发展也体现在我的每个设计阶段,
期刊
美国诗人艾略特在《荒原》中写道:“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从死去的土地里/培育出丁香,把回忆和欲望/混合在一起,用春雨/搅动迟钝的根蒂”,诗人伤春的情绪可以理解,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漠视那草长莺飞、欣欣向荣的景色,不全心全意地享受那自然给予的恩赐,才是一年中最大的遗憾。因此,我们排出一席四月的春宴,从艺术、设计、时尚、生活等各个层面,为你奉上关于“春”的不同解读,为的是让你不负这大好春光。  01 春
期刊
展览时间:2012年9月15日至11月4日  展览地点: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为促进中美文化交流,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与美中油画家联盟会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及大连现代博物馆、天津美术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上海美术馆等多家博物馆,于2012年9月15日至11月4日在京举办“美国当代写实油画展”首展。世界艺术馆还将由此开题,逐步推出中美写实油画展,并且进而与多国合作,形成中外当代写实
期刊
2012年是石鲁先生逝世30周年。8月8日,“风神兼彩——石鲁的创作与写生(1959~1964)”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展览的举办无疑是对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画家最好的纪念。石鲁出生于四川仁寿一个大地主家庭,原名冯亚珩,因敬慕清代画家石涛和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而改名“石鲁”。这位从延安走来的革命艺术家,建国后留在西安,继续保留着与黄土高原血脉相连的情愫,他和一批西北画家一起创立了“长安画派”,为中国绘
期刊
收藏世家  王季迁,1907年出生,2003年过世,算是高寿,97岁。  王季迁出生于苏州望族,其十四代曾祖王鏊是明朝成化、弘治、正德年间的内阁首辅大臣;八世祖先是乾隆、嘉庆年间的王武,是绘画水平很高的花鸟画家。在苏州大的几个家族里边,王季迁家族算一个。周迅、寇世勋主演的电视剧《橘子红了》就是在他们家的老宅拍摄的。  出生于书香门第、士大夫文人墨客家族的王季迁,接受的是传统文人教育。王季迁从小喜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