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实施对现代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技能、方法外,教育的发展使教师具备了团体发展的职业特点。新形势下,教师职业倦怠越来越成为一个共性的问题,中年教师在走入职业发展的高原期后,从其身上表现出来的职业倦怠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巨大的消极影响。随着教育向更广的范围普及,每年都有部分新大学毕业生进入教师行列,作为80后的新一代教师,他们有着特立独行的品质,而从学生变为教师,工作的挑战与环境的变化让80`后们在教师职业的专业发展进程中困难重重。为教师们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应该成为现实教育各方所直面的问题。
一、现实教师成长环境分析
1.教育管理部门角色错位
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在主流意识形态指导下,依靠政治动员和强力控制推动下建立起来的,我国的教育管理体系表现出高度的组织性、同一性和纪律性,政治色彩深厚。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内部管理也表现出高度的科层结构,在组织运作上不可避免地出现行政化色彩。学校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人类文化和知识的传承,学校的主要工作是由教师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的,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更多的关系到知、情、意、行等方面,因此学校组织中的主要角色是教师,而不是科层制组织中的行政人员。但在现行的教育管理体系下,上级领导以行政化的指令来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层职能部门也只是上传下达,教师只能机械地执行,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权被行政所管理、监督、评价,教师职业的自主和个性被忽略。学校为迎合上级行政部门的各种评比和考核,科室工作越来越繁重,越大的学校越表现出过度的科层化,而过度的科层化增加了对教学人员的困扰。因此,教师发展的自主权丧失,教师发展被抑制。
2.校本研修组织的执行不力
教研组是学校教育中教学专业活动最基础的组织单元,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直接依靠。最初教研组就是作为学校内“非行政类教学研讨组织”而被设计出来的,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草案)》中,明确规定教研组的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以提高教育质量。顾泠沅先生曾指出,教研组是“学习型的实践共同体”。但是因为教研组的“非行政性”,教研组在学校各种机构中处于一种边缘化的位置。学科教师在行政上接受校长室的领导,教学工作上服从教务处的安排。教研组一方面承担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大责任,另一方面,教研组没有基本的活动场所,没有基本的活动经费,也没有对教师的评价权力。教研活动的开展完全依赖于教务处等行政科室的安排,教研组缺乏内部的强有力的领导,导致校内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校本研修功能缺失。同时,从学校教研组的实际工作内容看,其承担的工作大部分是一些活动的组织与参与,如统一教学进度、准备教学计划、准备组内公开课、安排教师听课、进行教学交流、配合教务处检查教师备课笔记等。虽然在这些活动中,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一定的作用,但教研组作为“学习型共同体”的组织形态却被忽略了。
3.教师竞争与同伴互助的矛盾
有人用这么几句话来形容教师之间的关系:月考,你死我活的敌人;统考,同仇敌忾的战友;高考,相依为命的病人。原因在于对教师评价影响到了教师之间的同伴关系。在内部评比中,竞争是主旋律,在面对外部的考核和评价时,教师们又是一个合作的共同体。现在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和工作态度、学生评教、教学实绩、教科研成果等。而在这些评价中,决定意义的是教学实绩,成绩优劣的评价只有在对比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因此,在学校教学工作安排中,往往会有几个同等程度的班级,然后安排不同的教师任教,以方便最后的对比与评价。在这样的对比下,教师个人获得了竞争的压力和动力,但对教师团体的共同发展却有一定损害。因为竞争,教师之间相互依存感減少。公开课时,教室后面的坐着的教师越来越少了,教师准备公开课的激情也一年一年地消退。有部分教师抗拒同伴进教室听课,教学资料也各自为政,立稳讲台的教师自以为是,年轻教师得不到相应的指导,合作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备课组的团队力量发挥不出来。
二、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对策
1.自主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
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特征要求教师具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探索,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并不断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其中,教师的自主意识和个人能力是极为重要的两个因素。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两个方面。
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能力包括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反思能力等。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可以以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和学校学习文化的形成为目标,给教师们创造一个温馨、开放的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每学期向教师们推荐一本好书、举行读书交流会、给教师订几本好的杂志、发放一定的“购书卡”,使教师们树立主动学习思想意识。组织教师教学论坛、教师教研沙龙、教师博客交流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助交流。教师群体中形成“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
学校在教师自主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自主发展的文化环境的营造。在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培养方面,可以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个人发展规划”设计活动,引导教师结合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自主制订个人三年发展计划,包括自己的优势劣势分析、实现目标的措施及需要学校提供哪些帮助等,从而确定需要努力的目标。学校组织专家帮助教师完善个人发展计划,强化教师的理想信念和个体发展愿望。
2.开放与合作,校本教研的必然选择
校本教研要重在实践中修订与反思,校本教研无时不考验和挑战着教师的实践智慧,只有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实践,校本教研才有效。教师的校本教研应该以教学过程中的某一具体实践问题为中心,邀请同事进行帮助或讨论,在合作互助的环境下达成帮助教师成长的目的。
要打开教室门上课。很多教师不愿意其他同行来听课,有些是因为自己经验丰富,但职业压力大,怕同行学艺;有些则是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不自信,害怕别人的批评指正。但无论如何,一个教师只是关注自己的课堂,把别人拒于门外,都会使自己的职业视野过于狭窄或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既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不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打开教室门,进行听课、说课、评课、磨课。课前,参与者与执教教师要沟通,要群策群力,开好“诸葛亮”会,把所有成员的闪光点集中起来,共同设计教学方案。课后,要开好“群言堂”,让参与者都有机会围绕课堂现实发表意见,在平等对话中交流和共享。在“说”与“评”的基础上再加工,精心打造更为优秀的教学方案、提炼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
要与外部研究者对话。以校为本的教研并不主张关起校门搞研究,依靠外部研究者(包括各级教研员和学校为教师聘请的校外名师等)是提高校本教研效果的必然要求。教师发展过程中问计于外部研究者,在充分的对话中体悟策略也是校本教研必不可少的内容。外部研究者都是教育或教学上的能手,有较高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外部研究者的介入不但可以找出内部教研的弱点和不足,同时也为我们的校本教研寻得了强大的支援力量。教师要学会与研究者合作,在研究者的工作中,教师以主体的身份参与研究,主动提出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实施方案,在各类教学调研中,以欢迎、接纳的心态主动与调研者接近、沟通。
要主动合作。合作与交流是教师工作的必然属性,一个人的讲台永远也造就不了一个教坛的强人。依靠同伴,探索、交流、创新,这才是教师的应有的胸怀。合作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合作为目标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校内教师合作团体与良好的外部交流空间,才可能保证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不打折。
3.以师为本,教师管理的终级目标
当前,主体性教育已经走上了课程改革的主舞台。然而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执行教育的人,即教师在其专业发展中的主体性往往被忽视了。我们要求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是要求教师除了在学术上能引领学生的发展,在生活上也要对学生起示范作用。
在教育管理中,一方面需要关注学生,另一方面我们更需要关注教师,关注教师的生活世界的满意度。只有生活丰富的教师才能有更大的工作投入,只有职业生活幸福的教师才会有阳光的教学心态,才会有社会对教育的满意。教育管理就需要从终极关怀的意义上理解教师职业、理解教育活动。不能把教师专业化的目标仅仅定位在教师知识的更新、教学技能的提高,不能把教师的职业活动当成一种技能性的工作。在“以人为本”的大背景下,教师管理要贴近教师生活,了解教师的内在情感和真实需求。学校的使命是促进教师生活和生存方式的更新,从被动压抑转换为积极主动。管理者要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上提供充分的支持,让教师的才华在他的工作时间内得到展现使教师的专业发展真正达到“人格化”、“人性化”。[e]
(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 314500)
一、现实教师成长环境分析
1.教育管理部门角色错位
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在主流意识形态指导下,依靠政治动员和强力控制推动下建立起来的,我国的教育管理体系表现出高度的组织性、同一性和纪律性,政治色彩深厚。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内部管理也表现出高度的科层结构,在组织运作上不可避免地出现行政化色彩。学校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人类文化和知识的传承,学校的主要工作是由教师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的,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更多的关系到知、情、意、行等方面,因此学校组织中的主要角色是教师,而不是科层制组织中的行政人员。但在现行的教育管理体系下,上级领导以行政化的指令来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层职能部门也只是上传下达,教师只能机械地执行,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权被行政所管理、监督、评价,教师职业的自主和个性被忽略。学校为迎合上级行政部门的各种评比和考核,科室工作越来越繁重,越大的学校越表现出过度的科层化,而过度的科层化增加了对教学人员的困扰。因此,教师发展的自主权丧失,教师发展被抑制。
2.校本研修组织的执行不力
教研组是学校教育中教学专业活动最基础的组织单元,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直接依靠。最初教研组就是作为学校内“非行政类教学研讨组织”而被设计出来的,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草案)》中,明确规定教研组的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以提高教育质量。顾泠沅先生曾指出,教研组是“学习型的实践共同体”。但是因为教研组的“非行政性”,教研组在学校各种机构中处于一种边缘化的位置。学科教师在行政上接受校长室的领导,教学工作上服从教务处的安排。教研组一方面承担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大责任,另一方面,教研组没有基本的活动场所,没有基本的活动经费,也没有对教师的评价权力。教研活动的开展完全依赖于教务处等行政科室的安排,教研组缺乏内部的强有力的领导,导致校内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校本研修功能缺失。同时,从学校教研组的实际工作内容看,其承担的工作大部分是一些活动的组织与参与,如统一教学进度、准备教学计划、准备组内公开课、安排教师听课、进行教学交流、配合教务处检查教师备课笔记等。虽然在这些活动中,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一定的作用,但教研组作为“学习型共同体”的组织形态却被忽略了。
3.教师竞争与同伴互助的矛盾
有人用这么几句话来形容教师之间的关系:月考,你死我活的敌人;统考,同仇敌忾的战友;高考,相依为命的病人。原因在于对教师评价影响到了教师之间的同伴关系。在内部评比中,竞争是主旋律,在面对外部的考核和评价时,教师们又是一个合作的共同体。现在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和工作态度、学生评教、教学实绩、教科研成果等。而在这些评价中,决定意义的是教学实绩,成绩优劣的评价只有在对比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因此,在学校教学工作安排中,往往会有几个同等程度的班级,然后安排不同的教师任教,以方便最后的对比与评价。在这样的对比下,教师个人获得了竞争的压力和动力,但对教师团体的共同发展却有一定损害。因为竞争,教师之间相互依存感減少。公开课时,教室后面的坐着的教师越来越少了,教师准备公开课的激情也一年一年地消退。有部分教师抗拒同伴进教室听课,教学资料也各自为政,立稳讲台的教师自以为是,年轻教师得不到相应的指导,合作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备课组的团队力量发挥不出来。
二、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对策
1.自主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
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特征要求教师具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探索,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并不断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其中,教师的自主意识和个人能力是极为重要的两个因素。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两个方面。
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能力包括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反思能力等。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可以以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和学校学习文化的形成为目标,给教师们创造一个温馨、开放的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每学期向教师们推荐一本好书、举行读书交流会、给教师订几本好的杂志、发放一定的“购书卡”,使教师们树立主动学习思想意识。组织教师教学论坛、教师教研沙龙、教师博客交流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助交流。教师群体中形成“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
学校在教师自主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自主发展的文化环境的营造。在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培养方面,可以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个人发展规划”设计活动,引导教师结合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自主制订个人三年发展计划,包括自己的优势劣势分析、实现目标的措施及需要学校提供哪些帮助等,从而确定需要努力的目标。学校组织专家帮助教师完善个人发展计划,强化教师的理想信念和个体发展愿望。
2.开放与合作,校本教研的必然选择
校本教研要重在实践中修订与反思,校本教研无时不考验和挑战着教师的实践智慧,只有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实践,校本教研才有效。教师的校本教研应该以教学过程中的某一具体实践问题为中心,邀请同事进行帮助或讨论,在合作互助的环境下达成帮助教师成长的目的。
要打开教室门上课。很多教师不愿意其他同行来听课,有些是因为自己经验丰富,但职业压力大,怕同行学艺;有些则是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不自信,害怕别人的批评指正。但无论如何,一个教师只是关注自己的课堂,把别人拒于门外,都会使自己的职业视野过于狭窄或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既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不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打开教室门,进行听课、说课、评课、磨课。课前,参与者与执教教师要沟通,要群策群力,开好“诸葛亮”会,把所有成员的闪光点集中起来,共同设计教学方案。课后,要开好“群言堂”,让参与者都有机会围绕课堂现实发表意见,在平等对话中交流和共享。在“说”与“评”的基础上再加工,精心打造更为优秀的教学方案、提炼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
要与外部研究者对话。以校为本的教研并不主张关起校门搞研究,依靠外部研究者(包括各级教研员和学校为教师聘请的校外名师等)是提高校本教研效果的必然要求。教师发展过程中问计于外部研究者,在充分的对话中体悟策略也是校本教研必不可少的内容。外部研究者都是教育或教学上的能手,有较高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外部研究者的介入不但可以找出内部教研的弱点和不足,同时也为我们的校本教研寻得了强大的支援力量。教师要学会与研究者合作,在研究者的工作中,教师以主体的身份参与研究,主动提出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实施方案,在各类教学调研中,以欢迎、接纳的心态主动与调研者接近、沟通。
要主动合作。合作与交流是教师工作的必然属性,一个人的讲台永远也造就不了一个教坛的强人。依靠同伴,探索、交流、创新,这才是教师的应有的胸怀。合作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合作为目标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校内教师合作团体与良好的外部交流空间,才可能保证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不打折。
3.以师为本,教师管理的终级目标
当前,主体性教育已经走上了课程改革的主舞台。然而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执行教育的人,即教师在其专业发展中的主体性往往被忽视了。我们要求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是要求教师除了在学术上能引领学生的发展,在生活上也要对学生起示范作用。
在教育管理中,一方面需要关注学生,另一方面我们更需要关注教师,关注教师的生活世界的满意度。只有生活丰富的教师才能有更大的工作投入,只有职业生活幸福的教师才会有阳光的教学心态,才会有社会对教育的满意。教育管理就需要从终极关怀的意义上理解教师职业、理解教育活动。不能把教师专业化的目标仅仅定位在教师知识的更新、教学技能的提高,不能把教师的职业活动当成一种技能性的工作。在“以人为本”的大背景下,教师管理要贴近教师生活,了解教师的内在情感和真实需求。学校的使命是促进教师生活和生存方式的更新,从被动压抑转换为积极主动。管理者要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上提供充分的支持,让教师的才华在他的工作时间内得到展现使教师的专业发展真正达到“人格化”、“人性化”。[e]
(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 314500)